詩人曾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該窯口青瓷質感如冰似玉、釉色千峰玉翠,不僅有著中國最美窯址上林窯,還有神秘的“秘色瓷”傳說。 直到它的誕生,世界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中國也成為了發明瓷器的國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探尋越窯青瓷之美,尋找青瓷鼻祖的秘密。 一、陶瓷工藝史的一次歷史性飛躍
越窯青瓷是中國從陶向瓷發展的一個飛躍,是陶瓷工藝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里程碑。直到它的出現,世界才有了瓷器,也使中國成為發明瓷器的國家。 越窯青瓷雖不及汝窯在青瓷史上無可撼動的地位,也沒有龍泉窯的普及性,但是作為青瓷開山鼻祖,功標青史。如果想要了解青瓷,還是得尋根求源從越窯說起,其地位可見一斑。
越窯于東漢創燒,在唐五代鼎盛,于宋代衰落。 最早提及越窯的文獻是在唐代陸羽(783~804)的《茶經》一書中,“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該書將越窯定為最上品,所產青瓷似玉,是其它窯口的青瓷所難以企及的。 ▼陸羽《茶經》書影 稱頌各類青瓷而廣為流傳的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該句源自于唐代陸龜蒙的《秘色越器》,指的便是越瓷。 說的是啊,這深秋時節,白露為霜,境深荒涼,但是只要越窯一開,透過這秋霜風露,千峰玉翠便映入眼簾。 越窯瓷的婉轉青翠、碧玉悠長令人難以忘懷,虜獲了不少唐代詩人的心,留下了千古名句。從文人雅士發自肺腑的贊美中,我們也可以窺見越窯在唐代發展的繁榮。
▲唐代越窯青瓷海棠式碗 唐代社會穩定,國泰民安,窯口得以迅速發展。 其次社會飲茶風尚開始盛行,越窯青瓷作為茶具得以普遍流行,上文也提到了陸羽《茶經》一書,將越瓷稱為上品,其盞青而茶綠,是邢窯白瓷所不及也。除此之外,唐代承襲漢代,流行厚葬風,瓷器市場廣泛。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對外貿易繁榮,大量青瓷銷往國外。綜合經濟、政治、科技等各項因素,越窯青瓷得以獲得廣闊市場,暢銷國內外。
晉代戰爭頻發,由于經濟凋敝,葬俗之禮發生變化,薄葬風興起,東晉時期明器基本斷燒。加之宋起茶風盛行,越窯所在窯址附近山地丘陵被開墾作茶地,縱使山林之廣,仍然不足以供樵蘇,制瓷燃料的匱乏導致成本上升,最終自然限制了越窯的發展,窯址遷往龍泉等地,龍泉瓷孕育而生。 越窯作為青瓷奠基窯,一時之間無出其右者,況且沒有越窯前期的鋪墊,就不會有后來龍泉窯的興盛。 二、越窯窯址山水甲天下越窯分布在浙江東北部杭州灣南岸紹興、上虞、余姚、慈溪至寧波、鄞縣一帶,集中在慈溪上林湖、上虞窯寺前和紹興上灶等地。 ▼越窯主要窯址示意圖 曹娥江中游兩岸的丘陵和山谷地帶是越瓷集中的產地,這一帶有著優質的瓷土資源和便捷的水陸交通,古代依靠木柴為燒瓷燃料,窯場多半背靠群山,方便就地取材,有豐富且充足的燃料。 ▼上林湖越窯遺址公園鳥瞰,堪稱最美遺址群,眾多窯口圍繞著湖水,相映成輝 此外,越窯之名源于紹興在唐代以越州命名而冠名。 三、揭開“秘色瓷”神秘面紗之為什么叫“秘色瓷”?對于該問題有多種回答,一有讀音混淆之說。古代“秘”與“碧”同音,皆為“bi”。《說文解字》中,“碧”代表石之青美者,而秘色瓷所指的越窯瓷正如玉石般碧玉清脆,也有幾分道理。 ▲秘色瓷盤,秘色瓷雖然以青綠釉器為主,也含少數青黃釉和加銀扣或金銀裝飾者。 當然更契合的還是第二種,“秘”同“祕”,《說文解字》解為“神也”,與神袛有關。而越窯青瓷的產生具有跨時代意義,是由陶到瓷的歷史性飛躍。 古代新事物的產生,沒有科學理論的指導,最后總是歸功于神學啟迪。眾人對這突然產生的青瓷,認為是上天恩賜的猶如千峰玉翠般的巧奪天工,尚在情理之中。 這是從越窯的歷史地位以及越窯工藝技術兩方面得出的結論,筆者認為更為妥當。當然,這個問題還有諸多看法和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畢竟目前為止并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 ▲傳說中的“秘色瓷”真面目,唐懿宗和僖宗在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瘞埋的供養品 1984年在山西扶風縣,法門寺塔的地宮出土了13件唐懿宗(874)供奉的秘色瓷,出土的《衣物帳》有明確記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佐證存在秘色瓷一說。 ▼《監送真身時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碑拓片 四、越瓷燒制工藝初探越窯青瓷是在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用料配方基礎上改進的嗎? ▲唐越窯四系壺 印紋硬陶和原始瓷為越窯青瓷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和工藝條件,青瓷的原料更為純凈,Fe?O?和TiO?含量減少,但是該胎釉配方中仍然無可避免含有Fe?O?和TiO?,所以燒制出的瓷胎略帶灰色,釉則為各色青釉,不大可能燒出其它的釉色。 率先使用瓷石作為制瓷原料,燒制的為石英云母系瓷,后期逐漸加入高嶺土,南方才形成石英-云母-高嶺石系高硅質瓷。 越窯青瓷和龍泉窯青瓷釉料配方有何區別? 研究人員曾拿龍泉窯大窯窯址的青瓷與上林湖窯址出土的SL3瓷片(越窯)比較,后者青中偏黃,前者更為清翠,但是其胎、釉化學組成區別不大,而導致顏色不同的原因取決于燒制過程中的溫度和氣氛。 ▲越窯荷花芯遺址鳥瞰 越窯的裝燒工藝: 我們以前介紹的建盞的時候曾經就提到過,龍窯的溫度不易控制,目前已知的建盞最長龍窯有135.6米,窯中不同地方的溫度都不相同,而精美釉色的成功燒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越窯青瓷也采用龍窯燒制,雖然龍窯長度在十幾米左右,但是窯中的每一處溫度以及氣氛都與建盞龍窯一樣,難以精準把握,需要窯工精湛的燒瓷技藝才能掌控。所以秘色瓷來之不易,稀少而珍貴。 ▲秘色瓷與瓷質匣缽的出土 采用疊燒法,由于生坯的強度不高,所以一般疊1米多,不可太高,也為燒制帶來了些許阻礙。 自唐代中期以后才開始使用瓷質匣缽體裝燒,一器一匣,匣缽接口處涂釉密封,耗費成本,后改為耐火土制成的匣缽。 五、以時間為軸,看越瓷胎釉和裝飾特點
東漢雖然是越窯瓷的初創期,但是出土于上虞小仙壇窯址的中晚期瓷片經過上海硅酸鹽研究測試,其結果顯示此時越窯瓷已經達到或超過日用瓷的標準。成本低且耐用,還防腐蝕。 裝飾上以弦紋(平行凸起橫紋)和水波紋為主,大型器物上還有方格填線和重線三角紋。
三國時期是越窯青瓷繼往開來的一個重要階段。 該時期越窯瓷胎呈淡灰色,質堅硬且細膩。但是仍然有部分燒成溫度不足的胎質較疏松,呈淡土黃。釉色已經明顯得到改進,釉色以淡青色為主兼有黃色或青黃色釉。 該時期的胎釉結合牢固,流釉和釉層剝落現象少。 紋飾方面,簡樸的弦紋和水波紋紋仍然大為流行,還有鋪首(下文有解釋)和耳面印葉脈紋、斜方格網紋等,此時裝飾有日漸繁復之趨勢。 兩晉時期,西晉瓷品與三國時期明顯區別,胎色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胎骨和釉層都變得更厚且均勻,由于胎骨顏色的加深,自然而然釉色也從淡青色變為青灰色。 紋飾方面,流行以鋪首、弦紋、斜方格網紋、聯珠紋或忍冬、飛禽走獸組成的花紋帶,還有刻劃的龍頭和虎首、熊形裝飾的器足。從紋飾特點來看,也可推測出該時期器型穩重、大方,富有氣魄。 ▼褐色點彩和網格紋,千年之前的中國就已經走在時尚的前端 到了東晉時期,越窯更加注重瓷器的實用性,裝飾也趨向簡樸,弦紋和蓮瓣仍然是受歡迎的紋飾,褐色點彩逐漸流行開來。
鋪首又名“怪獸銜環”,是一種獸面紋樣,一般鑲嵌在大門上作為門環的底座,有時也用于青銅器、陶器等器物上作為提手。 ▼鋪首
在南朝和隋期間,越窯瓷經歷了小低潮,所以初唐時期,越窯瓷胎釉結合不夠好,容易剝落。 中晚唐時期越窯青瓷才真正到了鼎盛時期,工藝技術有很大的提升。胎質淘洗更精煉,胎變得更薄了,呈灰色和淡灰色,胎骨細潔堅硬、精細輕盈。 釉色則綠中帶黃,釉質瑩潤,不透明,乳濁感強,有“如冰似玉”的贊美。胎釉之間的結合更為綿密,瓷化程度明顯提高,叩之有清脆的金屬聲,材質堅硬到可以拿來作樂器。 裝飾上開創了更多不拘一格的形制,以花果形制作為裝飾,如荷花碗、海棠碗、瓜棱碗、葵花碗;擅于用刻劃鏤等手法裝飾瓷器,有碧波蕩漾的蓮荷,枝蔓縱橫的花草等,活靈活現的雙蝶…… ▲五代越窯鳥式杯,內外施青釉,青中閃微黃,鳥身有刻劃線紋路,帶微小開片,造型新穎別致,栩栩如生 五代與唐代時期瓷品相差不大,釉色前期以黃為主,后期為青。筆者認為,所謂的“秘色瓷”應該是中唐后期到五代初,釉色綠中偏黃的瓷品。在裝飾方面,以素面為主,后期堆貼和刻花居多,題材涵蓋人物、山水、花鳥、走獸等各方面,藝術風格豐富多彩。 六、越窯青瓷的器型越窯青瓷品類豐富,從日用器具碗、盤、罐、碟、缽、盆、盞、盞托、熏爐、燈盞、粉盒、水盂、酒壺到陳設器具雕塑瓷、隨葬明器等皆應有盡有。 越窯是陶瓷史上燒制歷史最長的一個窯口,窯口密集分布,譬如上林湖周邊方圓數十里內窯場林立,幾百座龍窯盤踞于山麓林間。 可以想象千年以前的繁忙景象,落日尚有余暉,龍窯節節亮起,夜深之時,窯火不息,河岸通明,人影攢動,那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踏實肯干的民族縮影。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