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情緒廣泛出現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現代的人們生活節奏快,很多時候都會因為生活、工作上的事陷入焦慮的情緒之中,造成煩躁、心不在焉、轉頭完事等癥狀,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正常的生活。我們都在盡量避免焦慮情緒的出現避免影響到我們自己,但是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反而會影響到我們的孩子。 中考,或許可以稱得上人生道路上第一個重要的‘路口’,我們現在的很多家長都在說:‘考上好的高中,上好大學的機會更大,你要是考不好那就完了’。這導致學生對于考試的關注度也不可同日而語,現在最大的問題莫過于考試焦慮。 根據之前一項樣本為1400名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具有嚴重的考試焦慮,他們的心理壓力非常大,三分之二的學生一聽到考試就緊張。絕大表示大部分的中學生都會在考試中有一定的焦慮情緒,尤其是對于面臨人生轉折點的他們非常影響發揮。 甚至說焦慮過低,孩子不清楚考試的重要性,過于隨意也不可行。焦慮情緒的過高或者過低都會影響到考生水平的正常發揮,所以我們家長就應該與孩子一起把焦慮情緒調整到一個適當的位置。 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的情緒是家長帶給孩子的,學校里考試排名是家常便飯老師也會助力這種正面情緒。孩子在校時緊繃情緒容易得不到緩解的,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出面來幫助孩子緩解情緒。 ??但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成績過度關注,每天一小問、每月一大問。稍微不滿意就大呼小叫起來:‘你看你鄰家的那誰誰,成績排那么好每次都高你50、60名。就你這成績能上去哪個學校。’孩子這個不好,那個不行,以后咋辦。經常的貶低會助長孩子的情緒波動, 現在大多家庭給孩子的不是動力而是壓力。這首先表現在家長對孩子要求過嚴、期望過高這點上。家長會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他會說:“我沒有上過大學,那你就一定得上大學!”“我是碩士,你就得是博士!我是博士,你至少得是個博士后!”而孩子是這樣想的嗎?他愿意嗎?這不是壓力又是什么? 其次就是過于嚴肅的家庭氣氛。有的家長在吃飯時還會問孩子學習的事,那我們就得提醒家長了,吃飯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這個時候就別提學習,別再教育孩子。有的孩子,性子急點的,可能連飯也不吃了!另外,家長還會過分的著急。高度焦慮的父母會把自己這種高度緊張的情緒傳染給孩子,有的孩子就緊張的不得了,升起反抗情緒。‘我不用你管’這句話就是多數孩子在被父母責備后的常態。 還有就是負面評價過多。前面我們就說過,家長給的負面評價過多,孩子就會對自己產生負面的評價,不自信。再有就是過于殷勤的生活照顧,有的家長會解釋會說:“我從來沒有給過他學習壓力,我只照顧他的生活!”但是我們要搞清楚孩子是需要家長去引導的,不是你每天給他拿10盤水果就能搞定的。過于殷勤也會導致孩子自己的壓力過大,每天關合數十次的房門、問了無數遍的累不累、小心翼翼的試探這些都是家長關心孩子的表現,但是他并不能緩解孩子的情緒,反而可能變本加厲! 家長們常有著對考試的過度的焦慮,考不好怎么辦,是不是要被調到后排了……我們過度的焦慮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首先它體現在注意力上,過度緊張會使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到一點上,使其更容易分散;其次就是它能干擾回憶過程,我們家長也有這樣的經歷,就是越緊張越忘事;再次就是會阻礙思維過程,幾乎沒有人能再緊張激動的情況下靈活的思考問題。 ??總結下焦慮主要是從哪里來的呢? 第一個:認知的原因是考試焦慮的決定因素,學生是怎么看待考試的。考試重要么,考試后對孩子的直接影響!,這些日常生活中家長在孩子面前體現出來重視程度,以及對孩子成績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焦慮程度。 第二:信心不足,對自己沒底。這種常見于被家長或者老師斥責過或者上一次的測試成績不是太好,擔心自己考試的成績,自認而然的就會產生焦慮情緒。再一個就是負面評價。家長會經常這樣問學生:“就你這樣的能考上××學校嗎?”說的多了,孩子也會產生順從心理,想自己是不是真的很差,貶低自己!在最需要疏導的時候,家長選擇了疏離,這種是家庭生活中最容易發生的一類情況。 第三: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在心理學上又叫做氣質類型,其中分為膽汁質、粘液質、多血質、抑郁質等。有些人天生就對某些事物恐懼,例如恐高、密集恐懼癥。孩子們在學習階段主要問題還是在于膽怯,有些問題他們不會去向他人去反饋,你只能從老師以及靠著平時生活中觀察才能得出結論。甚至有些家長說自己孩子:‘沉悶的像個葫蘆,一點也不活潑,問他啥都問不出來。’這種‘老實’的孩子的心里尤其值得關注,在青少年時期孩子的心里發育還不是很健全,有些家長都不會特別在意負面言語都會影響到孩子。 導致有些孩子非常擔心考試,考試前萬分緊張頭疼、發燒、打哆嗦都是焦慮情緒過大的結果。 雖然說適當的焦慮可以使人有前進的動力,但是孩子們對世界的了解還不夠深入,他們很輕易的認為父母與學校就是一切,所以當父母給予他們壓力時往往會使得壓力過大,而且得不到緩解進而造成其他事故! 減輕孩子的壓力應該首先從家長做起,我承認現在的教育體系中家庭教育已經占了很大的比重,家長已經做不到像過去那樣的不聞不問,現都是操碎了心,恨不得自己替他去上學,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只會給孩子和自己都帶來很大的壓力。在學校里老師鼓勵競爭,在家里父母操心怒吼,成績還提不上去孩子的心碎了一地。 但是我并不是在推崇對孩子的管理直接撂挑子,而是平等溝通,是建立在朋友的角度上去跟孩子溝通。現在成年人都在標榜平等,因為只有平等的關系才能給我們帶來尊重以及需要。我相信早已長大的我們當中跟家長關系最好的,也恰恰是因為家長在小時候給與了我們以尊重并且去了解我們的想法。 |
|
來自: 魏小博2dw35by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