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的皇家武庫意外遭遇大火,這場大火燒毀了三件累代異寶,分別是劉邦佩戴的斬蛇劍,孔子穿過的木屐,以及王莽的項上人頭 前兩樣物品,因為他們的主人在歷史上屬于殿堂級別的人物,能被當作國寶留存并不稀奇。但王莽是推翻西漢、建立新朝的亂臣,他的頭顱為何能和劉邦孔子之流并列? 不僅并列,還被東漢至晉代君王收藏了數百年,如果不是這場大火,王莽的頭顱也許還能被繼續傳承下去。其實君王們收藏王莽頭顱的背后,有兩個原因。 作為僭越典范,警示朝臣和后世子孫王莽是一位頗具爭議的皇帝。他上位之前,口碑非常好。對內照顧老母親,安頓寡居的嫂嫂,撫育兄長遺留下的孩子。對外結交君子,是人們口中的好叔叔、好兒子,更是當時世人眼中的道德標兵。 但是他成為皇帝之后,一心想要打造一個理想型社會,對社會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革。例如進行了多次貨幣改革,造成了經濟社會混亂。以及當時最觸動地主利益的土地改革制度,極大地動搖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在他們的強烈反對下,最后改革不了了之。 百姓們沒有得到好處,生活反而被攪得一團糟。加上后來王莽又好大喜功,將目光對準周邊的國家,在國內尚未安定的時局下,貿然發動對外戰爭。百姓們苦不堪言,最后群起而攻之,王莽僅僅在位15年,就被轟下了臺。 傳聞王莽最后被商人杜吳所殺,首級被懸掛在鬧市,百姓們為了泄憤,將他“分而食之”,后來他的腦袋輾轉到了劉秀手中,轉而被收藏進了國庫。 對封建皇室而言,王莽謀朝篡位,是大逆不道、無法容忍的行為。他本是西漢的大臣,卻把自己的主子趕下臺,取而代之。這是打在皇室臉上的一記耳光,值得每一任君王銘記。 所以他們收藏王莽的頭顱,作為大臣僭越的案例,用以警示大臣,看清楚了,這就是篡位的下場。東漢劉秀就經常把王莽的頭顱拿出來把玩,威懾朝臣不敢輕易造反。 除了朝廷上的大臣,自己后院的兒孫也會被耳提面命,借王莽的例子警示后輩,老祖宗留下的規章制度一定是有道理的,你們切記不要亂改,看吧,胡亂改造的下場在這里,好好看看吧。 當然,除了震懾大臣、警示后代,更重要的還是借此鞏固自己的皇權。這是歷代君王心照不宣的目標。 風俗習慣使然,加上他是第一個被砍頭的皇帝其實收藏首級的風俗,并不止于王莽這一例。早在遠古時期,就有這樣一個習俗——獵頭食人。即收藏敵人或俘虜的腦袋,是一種勇敢與力量的象征。 對他們而言,收藏的人頭一方面可以作為戰利品炫耀武功;另一方面也起到威懾和恐嚇他人——擋我者死; 例如南朝侯景之亂以后,侯景的首級就被藏于武庫,用以警示后人;而王莽作為漢朝的對敵,收藏他的腦袋,是漢室宣告自身實力的一種手段。 另一方面來說,從秦朝到漢,一共經歷了17位皇帝。秦朝只有兩世,除了秦二世是自殺的。其余的皇帝都是正常去世。到了王莽這里,卻出現了一個制高點——他是被人砍了首級的皇帝。 王莽作為一個皇帝,既不是病死、也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被人砍了腦袋。單從這點而言,王莽的頭顱就頗具收藏價值。看,做皇帝如果太跳脫的話,是有可能被人砍腦袋的。 在那個時期的人類社會看來,收藏腦袋這件事,并不是一件多么慘無人道的事。除了王莽之外,還有宋理宗趙昀也遭到過類似的待遇。 宋理宗已經入土為安,卻被想要邀功的胡僧挖出來,砍下腦袋,做成頭骨酒器送給元朝皇帝。一直到朱元璋推翻元朝,將這件酒器放回宋理宗的墓中,又重新修葺了陵墓,此事才告一段落。 那個時期的人們,對自然和神靈正處于既想挑戰又敬畏的階段。雖然古語有云,死者為大,追求的是死后安寧。可即便是位高權重的皇帝,他們的身份和經歷注定了死后也不得安寧,更不用說那些沒能善終,任人宰割的帝王了。如王莽的頭顱被做成標本警示后人,宋理宗的頭骨被做成酒器送給元朝皇帝等等,都是在特定時代下的特殊產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