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悠(爸媽內參主筆) 中學時,學習化學課,我記得老師會實際操作一些現場實驗來驗證書本上的化學反應,這樣表現出來的效果就更直觀形象,便于學生記憶,比如生成什么顏色的沉淀,氣體燃燒產生什么樣的火焰等等一目了然。 有些比較不容易記的知識,通過實踐,親眼見證一些事情,印象便會深刻,記得更牢。 由此推開來講,很多事情,你在描述的時候,盡管說了很多道理,有許多理論知識支撐,但倘若他人看不到結果,看不到實例,難免會對你的道理將信將疑。 教育就是這樣,你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告訴他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對他來說也許只是聽一聽,卻不容易做到。因為你沒有給他提供一個范本,他不知道做了之后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應。如此,倒不如你先做到,給他提供一個現實的鐵證。 有一次跟弟弟探討如何度過大學生活,我告訴他一個人的自我學習能力非常重要,是做好很多事情的前提,不要僅限于學習一些專業知識,應該更好地定位自己,多去圖書館讀好書,享受一下讀書的樂趣,提高一下精神趣味,珍惜這四年的大好時光…… 沒等我說完,他便打斷了我的話。 他認為這是很虛的東西,說我的精神有點飄,不實際,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并沒有什么實質的作用。 很顯然,我的所謂的勸告并不能使他滿意,讓他發生一點改變。我跟他解釋道:“人在精神上的追求應該高,但這并不影響現實中的腳踏實地,一個是精神追求,一個是做事態度,兩者并不沖突。而且精神上的高標準能夠避免你將來隨波逐流,沒有主見,是一生受用無窮的素養”。 但是可想而知,在他聽來這些全都是廢話,他壓根沒有聽進去。 直到我開始寫文,把一些想法付諸行動,并且得到了一些認可,他才慢慢地轉變了對我的態度。有時在交稿之前,我會先發給他看看,他說我寫的東西對他有啟發,認識到我之前跟他說的話并非只是心血來潮或者隨心所欲地教育他,而是真正地希望他能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并且能夠付諸實踐。 他從心底開始真正地認可了我的話,并且注意審視自己,有了一些良好的轉變。 這就是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假如你希望他人多讀書,不用跟他去講多讀書的好處,不讀書的壞處,只要讓他見識到讀書在你身上產生過什么樣的作用。 你希望他多運動,也不必說運動的好處,其實他未必不知道,他只是懶,沒有一個真實的鐵證放在眼前刺激他,那么你就來做這個刺激他的人,讓他看到這樣的你好在哪里。 你告誡他要誠實,你要先保證你的誠實,不在他面前說謊,給他提供揭穿你的機會。 你告訴他要懂禮貌,要文明,可是如果他看到了你說臟話的樣子,這個告誡還有用嗎? 你希望他有一個樂觀的心態,但是卻讓他看到了你頹廢的樣子,他怎能不對你的希望、你的告誡產生懷疑。 你最希望他做的事情,也可能就是他最希望你做的事情。 看過幾遍《傅雷家書》,它作為一個素質教育的優秀典范,隨處可見智慧閃光的影子。 傅雷教育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難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感,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他曾說過世界上最好的論證莫過于付諸行動,最好的教育莫過于以身作則,而他自己正是這么做的。讀的過程中,我經常被這種高尚的人格所吸引,被這種大師風范所感動。 他在信中告訴傅敏要在舉動、態度、禮貌方面吸收別人的長處,用扎實的學識來充實自己,用冷靜與客觀的批評精神來持續不斷地檢查自己。 他秉承做事與做人的作風一致的原則,從怎樣把信寫的干凈漂亮、如何克服急躁的情緒、糾正小的生活習慣等一些細微的方面以身作則,給年輕人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他以自己的做人標準給孩子提供一了個良好的示范,教育孩子先做人,再做藝術家。 其實做人和教人是一致的,你把人做好了,對于他人來說才具備熏陶、學習的力量。只是現實中,我們有多少人做到了以身作則? 不但做不到,而且以一種急功近利的態度去要求孩子,把自己沒有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了他作為個體的獨立性,他并不是你的延續,他只是他,你做不到的事情如何要求他去做到呢? 教育的根本并不在于學歷、職業、文化水平的區別,而是取決于你的價值觀,體現了你的人生態度。 在要求他人之前,或許可以先問一下自己,你是否需要提高?你有多少可以讓他受用無窮的優良品質?你的見識和格局能否可以給他提供優質、富足的心靈營養? 創辦過南開大學的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同樣也奉行以身作則的準則。有一次他發現有個學生的煙癮非常大,手指都被煙熏黃了,就嚴肅地告誡學生把煙戒掉。 學生有點不服氣,狡黠地問道:“那您吸煙就不會對身體產生危害嗎?”張伯苓對于學生的責難,歉意地笑了笑,立即讓人把他的全部煙取來,當場銷毀,并且折斷了自己使用多年的心愛的煙袋桿,誠懇地說:“從此以后,我與諸同學共同戒煙”。 他以實際行動獲得了學生的尊重和敬佩。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常見,你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經常會收到這樣的反問:“你怎么不去做?”與其去費盡心思地去解釋,不如去做好。 很多事情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服,沒有別的辦法,就是你要去做到。這個道理不只是在教育領域。夫妻關系、工作、人際交往等各個領域都是如此,這是對自己的高標準,嚴要求。 之前有一句流行語就是“你是什么樣的人,你就會遇見什么樣的人”。 你做得好,自然會吸引欣賞你、喜歡你的人,這說明你體現出來的品質得到他人高度的認可,因此便會得到尊重。你做不到一件事情,甚至沒有志向和毅力去做,那么你同樣很難吸引比你有志向和毅力的人。 一個好家長和一個壞家長的區別,就像是一流大學和三流大學的區別一樣。一流大學能給學生提供更嚴肅的學習環境,更濃厚的學術氛圍,更多的交流機會,如果你有求知的精神,在這樣的學校中自然會有更大的可能性變得優秀。 同樣,你的自身素質高,你給孩子提供的就是更肥沃的土壤,你自身沒有什么養分,如何保證他的茁壯成長。 所有的主動權都在于你,你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先要成為這樣的人,才會在無形之中給她一個模仿和學習的對象,而這樣恰恰是最高效、最省力的教育,是雙贏的局面。 教育孩子,不能只是說教、要求、苛求、施壓,而是做好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給孩子呈現出最好的一面,讓他能從你這里學到最好的品質。 熏陶是不教之教,只要你做到了最好,一切也只是耳濡目染和循序漸進,在你的以身作則和良好熏陶中,孩子自然會長成健康的樣子。 作者簡介:清悠,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簽約作者,一個愛好讀書寫字的80后女青年,愿與您共同關注內在成長與精神品質,追求豐富的單純和不張揚的激情,行走在修心的路上,一起去探尋人生的美好。簡書號@清悠12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