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寫作”,報名親子文寫作營 精讀媽說:隔代教養的大家庭,在第三代的教育問題上,兩輩人的紛爭好像從沒停過。 作者:萌萌媽(爸媽精讀主筆) 熱播劇《安家》中,海清飾演一名婦產科醫生、女博士宮蓓蓓。 工作一天后回到家,發現婆婆沒有給二寶按時喂輔食,耐著性子同婆婆講道理。 一轉身,看見公公給大寶喂飯,大寶一邊看iPad一邊機械性的吃著爺爺喂進嘴的飯,又開始勸公公:“爸,別再喂他飯了,都上中班了。” “我要是不喂,他就不吃,孩子餓著怎么行啊?”公公略有不滿。 婆婆不樂意了,“歡歡身上這點肉,都是這么一口一口喂出來的,你們年輕人哪有這個耐心!” 喂孩子吃飯,在婆婆嘴里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是年輕人干不了的功夫活。 勸說無果,宮蓓蓓只能自己上,對大寶說:“我們吃飯不能看iPad是不是?趕緊放下來,好好吃飯!” 沒等孩子有反應,婆婆又發話了:“行了行了,讓他看吧,這個小區哪家的孩子不是吃飯看動畫片玩玩具?家家都是這樣子!” 大寶知道有人給自己撐腰,大喊:“你不讓我看,我就不吃飯!” 宮蓓蓓壓抑的情緒瞬間爆發,拿走孩子面前的iPad,直接對大寶發起火來。 孩子爸爸見狀,也開始吼宮蓓蓓:“你怎么回事?怎么一回來就兇孩子?本來爺爺奶奶帶得好好的,你一插手,全亂了!” 孩子哭,大人吵,這雞飛狗跳的家庭生活,看著眼熟不? 隔代教養的大家庭,在第三代的教育問題上,兩輩人的紛爭好像從沒停過。 據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城鎮有近五成的孩子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隔代教養已然成了中國特色教育,相當普遍。 兩代人的愛帶著時代特色 這理念、閱歷、知識結構都不一樣,兩代人的巨大差異似乎深入骨髓,難以調和。 1、衣 長輩:“孩子要多穿,不然著涼了感冒了怎么辦?”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 我輩:“孩子日常穿著跟成年人差不多,或者少穿一點,就可以了?!?/span> 2、食 長輩:“只要他吃,我就喂,多吃一口算一口!光看著他吃我都高興!” 我輩:“養成一個良好的用餐習慣,不僅大人省心,對孩子好啊。” 3、住 長輩:“他自己睡萬一掉地上咋辦?晚上害怕怎么辦?要上廁所怎么辦……” 我輩:“到年紀了分房睡,可以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獨立很重要?!?/span> 4、行 長輩:“不要爬高!危險!玩沙子多臟??!不去!別碰那個……” 我輩:“讓他自己玩,少約束,多陪伴!” 5、哭 長輩:“哎呦,大寶貝怎么了這是?誰欺負我們了?告訴奶奶,奶奶幫你報仇!” 我輩:弄清楚原因,再視情況而定,孩子哭太正常了,不急著哄。 這個世界上比爸媽更愛孩子的,有四個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深切的愛,一不小心就成了溺愛。 再回頭看宮蓓蓓家,爺爺奶奶無限溺愛卻不自知,眼見著孩子要被寵壞,同樣深愛孩子的宮蓓蓓只能據理力爭。 盲目溺愛,會害了孩子 閨蜜蘭蘭自己開店,工作忙,兒子壯壯沒滿一歲就交給了奶奶照顧。 蘭蘭經常跟我訴苦,“你說我們壯壯一年級了,作業從來不寫,老師天天在家長群里點名批評!說他一句都不行,多說幾句,就大哭大鬧滿地打滾!” “那天我老公管孩子,就稍微大聲了點兒,孩子奶奶就攔在前面,嚷著,你就是這么帶大的!不是好好的!孩子還小,管那么干嘛!” “一來二去,壯壯更肆無忌憚了,什么事不順他心意,就跑去找奶奶,每次都能得償所愿?!?/span> 蘭蘭邊說邊嘆氣,“真是煩死了!再這樣下去,壯壯就要被慣廢了呀!” “你就是我教出來的!”說一千道一萬,老人就這一句話,讓人瞬間沒電,仿佛是老人手中的一把護盾,攔住了想管教孩子的父母,庇護著那個被慣壞的小孩。 老人不明白的是,那些陳舊的觀念,可能會給他們心愛的孩子帶來危險。 電視劇《逆流而上的你》中,忙于事業的劉艾,把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交給孩子奶奶照顧,由于護理不當,讓孩子得了肚臍炎。 面對孩子生病,婆婆覺得不用大驚小怪,耽誤了孩子的治療,幸虧劉艾發現的及時,趕緊送去醫院治療,才救了寶寶一命。 父母生了我們,在那個艱苦的年代養大了我們,著實不容易,他們會理所當然地相信自己的經驗,靠著老一套來帶孫輩。 陳舊的育兒觀加上過分溺愛,正無聲無息地傷害著孩子。 被溺愛的孩子真的很可怕 有人說:“沒孩子前,我爸還是我爸,有了孩子,姥爺是親姥爺,爸已經不是親爸了……” 網友吐槽說,自己30多歲了,還被親爹拿掃帚追著打,只是因為訓了不聽話的女兒兩句! “爸媽,我是您教的,可是當初您也不是這么教我的呀!” 沒錯,這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執行的就是兩套標準。 口口聲聲說著,“不能打孩子!小孩子要慢慢教育!”,看著一心保護孫子的您,我迷茫了,小時候我挨過的打,難道是幻覺? 我小時候,吃飯都是自己往嘴里填; 為什么您孫子就必須要您追著喂? 我小時候東家西家跑,玩的是泥巴草棍之類的“玩具”,想買玩具都得先挨一頓揍; 為什么您孫子要什么都得即刻滿足,不給買您還幫著他一起鬧? …… 爸媽,孩子是我生的,我們怎么可能不愛他?只是你們不知道,被溺愛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怕! 朋友妻子懷孕了,晚飯后他陪太太在樓下散步遛彎。 一個7、8歲的男孩抱著籃球,跑過來把球往朋友老婆的肚子上扔,沒躲開的老婆有點疼,就坐椅子上歇著,結果砸人孩子的奶奶走過來,就說了句,“小孩子不懂事!”,轉身就走。 朋友剛要發作,那熊孩子掙脫奶奶,又把藍球朝朋友老婆扔過來,這次被朋友一把接住球,隨手一甩,砸中了那熊孩子的頭,男孩放聲大哭! 孩子奶奶這下急了,“你這大人還跟小孩一般見識,打壞了孩子怎么辦?” 從頭到尾孩子奶奶都沒有一句道歉的話,也沒有告訴那熊孩子不該這樣做。 爸媽,孩子在家里缺失的教育,到社會上,早晚會有人幫他補回來。 隔代教養就沒有一點好處么? 面對子女的指責,老人的內心其實也很委屈,本來可以好好安享晚年的時光,現在要幫你們年輕人帶孩子,還帶出過錯來了?看不慣?那你們自己帶! 其實,年輕人也想自己帶孩子,奈何現實是沒時間、沒精力、沒條件。 鄰居雯雯家有了孩子之后,之前喊著要自己帶娃的她,沒多久就把爸媽接過來了。 雯雯一聊起孩子,就是一肚子苦水:
雯雯的爸媽都是退休教師,沒事會看育兒書籍,帶孩子很有一套,一來二去,成了小區里的育兒明星,別的老人常會去他家請教學習。 隔代教養其實不全是錯,古往今來很多名人大咖,都是隔代教養的成果: 高爾基,作家、政治家,4歲父親去世,在外祖母家長大; 羅素,英國哲學家、數學家,2歲母親去世,4歲父親去世,由祖母帶大; 李大釗,中共早期領導人,幼年痛失父母,由祖父撫養長大; 就連皇上也不例外,康熙就是由奶奶孝莊太后帶大,悉心培養,也沒耽誤康熙成為一代明君。 老人帶娃,其實優勢多多: 1、時間充裕,注重陪伴 2、真心愛娃,不會傷害 3、吃飽穿暖,安全保證 如果老人不一味溺愛,像雯雯爸媽那樣,與時俱進主動學習育兒經,科學教養第三代,那么隔代教養豈不皆大歡喜。 “升級”隔代教養 變溺愛為真愛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天然環境,是人的第一個學校,而家長則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中國科學院心生理學研究生博士生導師王極盛認為,做家長的,特別是隔代家長的素質遠遠落后于時代發展和孩子成長的要求。 王極盛在數萬人中間做的一項調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長沒有學習過如何教育子女這門學問,其中,隔代家長的這個比例接近100%。 可見,隔代教養不是問題,問題是不升級的教養。 隔代教養,祖輩自然的擔當起第三家長的角色,但是父母也不能就此缺席,兩代人如果能通力合作,共同學習,教育孩子將不再雞飛狗跳。 1、創造親子黃金時間,不做缺席的父母 樊登老師一直強調的“黃金時間”,就是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兒子嘟嘟好奇土橋在哪,樊老師便抽出時間,專程帶兒子去土橋轉一轉,看一看。 這樣的事情看起來無足輕重,卻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忘的美好畫面。 你可能真的很忙,但專注的陪伴,哪怕10分鐘,只是陪孩子說說話,都可以成為你和孩子的黃金時間。 2、不在孩子面前沖突,孩子是最會看臉色選戰隊的 面對觀念沖突,閨蜜家的解決方案很科學:一旦婆媳的育兒觀念有出入,一切以育兒嫂的建議為準。 選擇一個權威的、雙方都認可的方案,既可以避免權力爭奪,又能夠更好的和諧家庭關系,不失為一計良策。 在面對沖突時,需要注意一個核心原則是,切忌在孩子面前沖突。 孩子天生會察言觀色,在大人們中間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戰隊,日子久了,孩子只會越來越驕縱。 3、放下焦慮,“看輕”育兒這件事 初為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究竟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書上說的、專家講的就100%正確么? 前幾年說孩子哭不要管,晾他一會兒,這個觀點現在涼涼了; 有專家提倡快樂童年保護天性,一批缺乏教育的孩子深受其害; 18世紀歐洲偉大思想家盧梭說:“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但是我們需要認清,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的教育。 大是大非上堅持原則,小枝小叉上難得糊涂,也不失體統。 父母和老人絕非戰場上的對立面,說到底都深深愛著孩子,完全可以共同學習,統一戰線。 父母的愛護、祖輩的陪伴,隔代教養不再問題重重,更是愛意滿滿。 期待不久的將來,有一個家長培訓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所有要教育孩子的人,都必須進修考試再上崗,世界將多么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