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聰明的父母,尊重信任孩子,適當給予孩子試愛的空間和權利,相信孩子能平衡自己的生活,有承擔后果的能力。 作者:芷語(爸媽進化論主筆) 最近,剛上小學的兒子每天放學回家,手上都是被紅筆畫滿的愛心。 飯前讓他去洗掉,他搖頭晃腦:“不,這是別人送我的小心心”。 老公私下告訴我,最近他接送兒子上下學時,兒子每天早上都要求買兩袋牛奶,在校門口等著同桌女孩,分給她一袋,兩人手拉手進去; 放學時,那女孩會在他手上畫滿愛心,然后依依不舍地道別。 老公一臉得意,稱贊兒子像他,撩妹好手。 我哭笑不得,后來給朋友說了這件趣事,朋友卻嘆氣道:
原來,朋友的女兒在上初中,有一次朋友給她書包里放零食時,竟掉出了一封情書。 她努力按捺著才沒拆開,沒承想被女兒瞧見,女兒奪過情書,一臉怒氣地指責朋友偷窺她隱私。 常聽一些家長調侃,初中生早戀算什么,我家幼兒園的都在談戀愛。 許多人以為孩子小,不懂感情,也不怎么重視。等孩子進入青春期,就叫苦不迭。 其實,愛情是人生中美好的體驗,無論是童年的兩小無猜,還是青春期的朦朧曖昧,都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引導。 01 進化媽 不要一味避諱, 適當進行性教育 放眼望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傾向于晚婚,甚至是不結婚了。 為什么呢?是什么導致現在的年輕人對婚姻如此恐懼呢? 主要和父母的態度觀念有權,中國的年輕人,普遍缺乏戀愛經驗和戀愛教育。 前陣子,廣西16歲女生在校懷孕產女的新聞引發眾人熱議。其中一條網友評論十分醒目:“中國人的性教育,從懷孕開始?” 此次事件的發生,再次將未成年人性教育的話題推上風尖浪口。 新聞中的黃爸爸說:“我們是單親家庭,家里經濟來源少,我經常外出打工,很少和女兒見面,這也是我這個做父親的不是。” 聽黃爸爸這話,可見對女兒性教育的缺失。 一直以來,早戀都是中國家長十分避諱的。可是,卻鮮少有人發問,我們真正避諱的,到底是早戀,還是性? 我認為,與其說擔心孩子早戀,倒不如說,我們更害怕孩子跨越禁區。 一位如今在中國定居的外國朋友曾向我感嘆,少年時期的戀愛多么朦朧美好,中國父母怎么就如此禁忌呢? 她說:“她高中時喜歡一個男生,告訴父親自己要出去約會,并詢問父親,是否可以到對方家里過夜。” 父親從容地告訴她:“如果你確定未來想起這一天時,感覺是美好的,那就可以。如果你不確定,那就再等等。” 最后,她選擇了觀察和等待。 其實,孩子對愛情有渴望,但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跨越禁區,面對愛與性,孩子也有自己的疑問和擔心。 此前,林依輪的兒子林子濠因參加湖南衛視節目《變形記》走紅,很多少女網友在林依輪微博下留言“公公”。 林依輪告訴兒子,若有什么沖動,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而林子濠也讓爸爸放心,稱自己在學校已經受過這方面的教育,并強調會在成人之后把第一天給最愛的女孩。 可見,性教育要盡早做起,當孩子真正了解“性”,會從心底更認真地對待它。 那么,如何進行性教育呢?以下,給大家提供性教育的幾點小建議: 1、 將性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中國父母面對年幼的孩子,大多談性色變。 當電視節目中出現接吻、性愛相關的畫面時,父母往往忙不迭地換臺,有的甚至呵斥孩子,反倒讓孩子更加好奇。 其實,將性融入日常,才是最好的性教育。 小時候,在親子洗浴時,面對孩子關于身體結構的疑問,向孩子坦然地解釋,并用正確的學術名稱回答他,并趁此機會告訴孩子男、女性別之分。 當孩子在外想要小便時,要告訴孩子注意隱私。若是男孩,教他學會尊重;若是女孩,教她保護自己。 若看到電視節目里面相關的情節,不要回避,向孩子解釋普通接觸、親密接觸和性的區分。 2、利用相關的性教育科普書籍或視頻 泰國電影《父與子的性教尬聊》,可謂性教育的范本。 爸爸面對7歲小男孩關于“性行為”的疑問,運用了“類比教育法”,向孩子解釋了“寶寶是怎么生出來的”,“什么是安全套”,“什么是自慰”等一系列讓很多大人尷尬又頭疼的問題。 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儲備一些合適的性教育科普讀物或視頻。 當面對孩子的追問無法解釋時,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這類書籍或視頻,簡明易懂、寓教于樂。 3、融入心理和價值觀的引導 劉墉在給女兒交朋友的15個叮嚀中,提到了一點: 無論多激情,都要自我保護,絕不用身體換取不確定的愛情,只能為確定的愛情解放身體。 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時,除了必要的生理知識,也要融入對心理和價值觀的引導,比如對愛、友誼和親情等美好感情的理解。 讓孩子明白性行為的前提是愛,以及發生性行為所要承擔的結果和責任。 聰明的父母,絕不會談性色變,而是坦然面對與溝通,讓孩子了解愛與性的關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 02 進化媽 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 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中國家庭,最缺的是戀愛教育,與其一味地無效反對,不如在適當的時候告訴他們:“孩子,你談戀愛可以,我不反對,但你一定要有原則,要有底線!” 孩子一旦有了原則和底線,將一生受益。 電影《怦然心動》中,女孩朱莉對鄰家男孩布萊斯一見鐘情,她圍繞著布萊斯,熱情地表達愛意,女孩父親并沒有制止朱莉。 他時時關注朱莉的成長走向,及時給予啟示,鼓勵和安慰。 當布萊斯觸及朱莉的自尊,女孩為此傷心時,父親借用一棵樹告訴她“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使她跳出情感的局限開始審視布萊斯。 最后,朱莉以自己的智慧和自信贏得了愛情。 有人恰如其分地評論道:“健康的愛情源于健康的家庭教育。”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故事,14歲女孩喜歡上一個男孩,男孩很優秀,女孩有些自卑。 女孩回家向媽媽傾訴:“喜歡班上一個男孩,不敢說,看別的女孩跟他走得近,又好痛苦。” 媽媽告訴她:“人生每一個遇見都是轉瞬即逝的,你說了,最多被拒絕。不說,可能會后悔一輩子。再說,他很棒,你也不差,喜歡就主動爭取,女生也不例外。” 我不禁為這位媽媽點贊。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感強,容易受挫,但這位媽媽站在女兒的角度去理解,既給她勇氣和自信,也讓她學會面對感情的挫折。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早戀該不該支持”,楊瀾大方承認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沒有早戀。 回憶起當年的暗戀往事,她說自己當時喜歡一個男生,數次暗示都沒有回應。 這成為了她一生的遺憾,同時也表示,她會支持女兒早戀。 戀愛是一場懵懂的賭博,你無法決定自己何時出生,同樣也無法決定自己會何時愛上一個人。 所以世界上沒有“早戀”,所謂的“早戀”,只不過是早了一點開始的一種人生體驗。 有人問,當有男生向自己的女兒告白時,父母該怎么做?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你應該上去告訴她,我女兒真棒,這么小就有人愛了,說明我女兒很可愛”。 聰明的父母,絕不會用對峙的眼光去看待這件事,而是通過愛的過程,引導孩子擁有自愛及愛人的能力,樹立健康的愛情觀。 03 進化媽 信任并給予孩子 空間和選擇的權利 電影《一家六口》中,讀高中的女兒對學校里帥氣的校草產生好感,男生接她上學、又送她回家,情竇初開的女兒滿懷著小心翼翼的雀躍。 爸爸察覺到女兒的變化,并未制止,而是回憶起自己的高中時光,對女兒的感情表示理解。 后來,一家人在度假時,女兒又得到當地另一個男生的追求,倆人在相互了解中,關系日益親密。 對此,爸爸也是持觀望態度,對女兒的意志表示尊重。 最后,女兒在嘗試和了解中,發現帥氣的校草只是虛有其表,而另一個外表普通的男孩卻有著很多閃光點。 這位爸爸站在女兒的角度,去理解青春期的悸動和美好,并放手給她試愛的機會,也讓女兒在此過程中學會了解異性,明白好感與合適是兩回事。 里爾克說:我們需要傾盡一生去學習愛的能力。 想起一位朋友的兒子,在朋友眼里,兒子一直沉穩懂事,高中時卻突然談了一場戀愛。 班主任請朋友到學校談話,說明了孩子的情況。 一時間,驚訝、尷尬、憤怒等情緒交雜,回家后,她沖孩子一頓怒罵,勒令孩子分手。 她開始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晚上寫作業在一旁監督,周末上補習班也一路隨行。 在這樣的高壓下,孩子的成績嚴重下滑,甚至突然離家出走了。 其實,他兒子與女孩初中起就相識,兩人都是努力上進的好孩子,平時在學習交流中相互促進,互生好感。 原本只要有恰當的疏導,這份感情可以成為二人共同進步的催化劑。可結果是,在家長的步步緊逼下,孩子走上了極端。 這到底是對孩子關心,還是怕自己對孩子失去掌控權? 歐瑪?龐貝克說:“我愛你至深,才讓你蹣跚學步,品嘗跌倒、受傷、失敗的滋味”。 聰明的父母,懂得尊重信任孩子,適當給予孩子試愛的空間和權利,相信孩子能平衡自己的生活,有承擔后果的能力。 作為父母,在孩子心里種下愛的種子,讓他自己去經歷、去感受,這才是最美好的成長。 商務合作微信:fushusz(備注品牌),頭條號@爸媽精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