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PS 模型最早是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的Douglas Kerr于1978年所提出。 自從BOPPPS被道格拉斯.克爾提出以來,因其簡潔明了,容易上手操作,因而在加拿大乃至全球許多國家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技能培訓中得到了廣泛,尤其是被廣泛應用于教授一線教師教學設計的一些核心技能。 焦建利 BOPPPS 教學設計 教育技術 BOPPPS模式共包含了六個階段 依序為: 熱身暖場(Bridge-in ) 學習目標/結果(Objective/Outcome) 前測(Pre-assessment) 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 后測(Post-assessment) 總結(Summary) 。 熱身暖場(Bridge-in) 此階段主要是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可以開始準備進入教師所要介紹的內容。 因此,教師在這一個階段的教學策略,可提供學生為何要學習這門課程的理由、與主題相關的故事、引言或個人實例、提出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課程等。 學習目標/結果(Objective/Outcome) 學習目標主要是由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個元素組成。 此階段教師要能清楚的說明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何,讓學生明白在課程中所要學習的重點、知識、價值及能力。 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要向學生說明,當學生課程完成后,將學到什么,以及讓學生知道教師會如何教他們、如何評量。 前測(Pre-assessment) 為了解學生的先備知識和能力,教師可透過前測的結果,適度調整教學的內容,而學生也可透過前測,向老師表達需要復習的需求。 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可透過提問、考試或作業達成前測的目的。 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 為了讓學生能更積極主動的學習,課程中的互動性是必備的,在此階段,教師需善用教學策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或是同儕間的互動。 因此,教師在這一階段可運用小組討論、腦力激蕩或是提出反思問題或模擬情境,鼓勵學生發表。 后測(Post-assessment) 為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及是否達到學習目標,每當課程完成一個小單元或是段落時,教師即可開始進行后測。 后測的評量方式可依據課程內容或性質而有所不同,可采用考試卷、上臺口頭報告、檢核表、紙本報告心得或問卷等。 總結(Summary) 最后一個階段,教師需要綜整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歸納要點。 教師可透過后測分析結果給予學生回饋,或是直接以講述方式,讓學生回顧課程重點。 |
|
來自: 張福濤lu70kpm9 > 《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