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很多家長聯系我,開口幾乎都在問一個非常相同的問題,就是:孩子厭學我怎么辦?如何才能快速解決孩子厭學問題?孩子不上學我該如何開導? 遇到家長如此焦慮迫切的提問,我總是讓父母簡單的把孩子厭學的來龍去脈介紹一下,特別是導致孩子厭學的具體事件,我并沒有去與家長就孩子厭學原因展開分析。 因為我知道,來找我溝通的父母大都是處于深深的無奈與焦慮情緒中,已經沒法平和地去探究孩子深層次的心理原因,比如:孩子對厭學的看法、孩子對上學的渴望、對父母的期待、孩子對自己的定義之類。 通常當我聽完或者看完父母發給我的資訊,我都會問父母3到5個問題,比如:你現在對于孩子厭學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你現在內心有什么感受?你對孩子又有什么期待?你接受現在這樣的感受嗎? 如果家長能夠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我就能夠容易幫家長捋清其中的脈絡,當然大部分父母的前幾個問題表達得都非常清晰,不過在最后一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掉進了同樣的雷區。 那就是父母面對孩子厭學這件事而產生的焦慮、無助、沮喪之類的情緒,99%的家長都是不接受的,可能內心深處早已經形成了,我是不能夠也不允許自己焦慮、無助、沮喪的。。。。。 當然這樣的觀點形成源自每位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與成長環境,我以前也是這樣的,特別是當年在上市公司做高管時,我也是深深陷入這種觀點中的,所以我工作非常努力、勤奮,我不能允許自己失敗或者疏忽。 說到這里,你可能會反問:難道絕大多數人不都是這樣的嗎?你現在能做到允許并接納自己焦慮、無助、沮喪嗎? 在這里,我很負責地說,我現在的確能做到,因為我已經明白了焦慮、無助、沮喪、生氣、傷心、害怕。。。諸如此類的情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這是一個人作為高級生物應有的生理自我保護本能。 現在,當我自己發現內心有類似的情緒,我就會馬上覺察自己是否被情緒所控制,不要因為內在情緒本身而導致一些外在過激的行為比如:大聲吼叫孩子、打罵孩子、與孩子爭吵、溫柔的討好滿足孩子,這個就屬于情緒表達的范疇了。 對于孩子生活學習中的一些困難或錯誤,我內心其實也是有情緒的,比如:生氣,但是我在情緒表達上面是這樣的,我會很誠懇的跟孩子說自己的感受:“孩子,我想爸爸還不能接受你這種行為,我現在有點生氣,我想你已經影響我了,那么,你該怎么辦?”。 我之所以開篇分享這段如何處理自我情緒的經驗,主要是讓喜歡心靈對話技術的家長能夠有所覺察。 作為一個大人,如果能夠清晰的把情緒本身與應對情緒的表達方式區分開來,那么在運用好奇與孩子對話時,就不會被情緒所控制,真正的去關注、傾聽、理解孩子,這樣對話的效果才出得來。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與孩子對話之前,先在心里跟自己對話,讓自己的情緒不要高漲,快速恢復到心平氣和的狀態,這樣教育孩子才會事半功倍。 上一篇文章我分享了1個實操性很強的孩子厭學解決方法,那就是用好奇與孩子聽話,而不是常見的講道理、給建議、給答案、討好滿足孩子。 那么今天我就大家關心的孩子厭學家長怎么辦問題,繼續分享運用好奇與孩子對話時必須注意的3個原則,你如果學會了,你就輕松解決孩子不上學如何開導這個難題,那么你就不會常常有焦慮、無助、傷心的情緒了。 原則一:以關懷人為目標 我們運用好奇與孩子對話時,必須要以關懷人為目標,不能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我今天提出這個原則,估計很多父母都會困惑,那孩子出了一個問題,比如:厭學,叛逆,玩游戲,難道你不是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嗎?那么怎么會以關懷人為目標呢? 其實我們都忽略了,問題是人制造出來的,從來沒有一個人會希望自己有做不妥當的事情來形成問題,孩子更是如此,我們假設父母能夠真正關心一個人,那么這個人,它就會有所改變。 如果你有以問題為目標,它往往會導引到你的期待,它往往會有二元對立的評判,它往往會有一種指責、說教的成分在里面,只是用好奇來包裝了這些東西,讓孩子們可能會不舒服。 目標是關懷人的意思是當一個事件發生了以后,這個孩子內心沒有受到什么沖擊,那我可以舉一個我自己跟孩子的實際案例做詳細說明,具體的對話案例我會在講完三個原則后呈現給大家。 我孩子厭學接回家后,我太太辭去了工作陪伴他在家自學,為了讓孩子英語成績不至于落下,她于是給孩子報了英語興趣培訓班,孩子開始去上培訓班的時候還是挺興奮的。 可是,孩子上了英語興趣班沒到兩次,怎么說死活都不愿意去了,媽媽當時估計情緒有點激動,說了孩子一頓,孩子在興趣班那棟樓底下就使勁地流眼淚,媽媽怎么叫他,也不搭理,我聽說這個情況后,我立即從單位趕到她們那里。 我停好車后,并沒有急著趕去媽媽那里,我先深呼吸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因為我已經覺察到了自己因為這件事非常焦慮并開始生氣,于是我用心聲告訴自己三句話,各位看文章的父母可以借鑒一下。 第一句話:我感覺我在生氣,第二句話:我知道自己在生氣,第三句話:我接納并允許自己生氣,當我感覺自己情緒好很多了,我才慢慢走去媽媽與孩子那邊。 壹心大哥是個出生于教師家庭的70后父親,從小一直是被父母給答案給建議,成家以后,好奇心是非常少的,所以在走去孩子那邊的路上,我心里默念:我打算要開始好奇了,孩子的所有事情我都要好奇了。 我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生活中的事情,漸漸的跟自己做一些說服的動作,慢慢更改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固有意識,讓我的好奇心能夠逐步的增加,這樣與孩子對話,才能真正做到以關懷人為目標。 原則二:回溯時間 剛才我們提到溝通中首先的是關懷孩子,而不是解決問題,當你關懷了孩子這個人,問題就自然解決了,但是當孩子逐漸形成問題的過程中,是會發生一些事件,這個事件所有應對他的人,就自然形成了他今天的問題。 所以我在這里要教會你運用好奇與孩子對話的第二個原則:回溯時間,在好奇提問的同時,要學會回溯時間這個技巧,這是什么意思呢? 他有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叫做: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比如,孩子不愿意去上興趣班,媽媽束手無策,打電話讓我過來處理,孩子又不是一出生就會不愿意上興趣班的,如果我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就得先了解這個事件的根源,了解孩子不愿意上興趣班的原因。 那么你怎么樣去了解孩子發生什么事呢?你可以透過運用好奇的問話,比如,我會問孩子從什么時候開始不想上興趣班的,從什么時候才感到困惱的? 這樣的好奇問話就會引導孩子去面對問題,當一個孩子去面對問題的時候,他也就自然有了覺知,所以回溯時間,這是一個非常好用的使用方法。 現在的孩子其實內心層面是非常豐富的,透過回溯時間,你可以覺知孩子此時此刻有沒有感覺?有什么期待?有什么看法?遇到特殊的事件,特殊的問題,自然也有特殊的感覺,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期待。 可是怎么樣才能形成今天這樣叛逆厭學的孩子,是有原因的,它隨著孩子出生成長的時間軸,不斷累積而形成的這樣的一個人,當一個問題出現了,你希望一個孩子不要去繼續沉迷于玩手機游戲,那他怎么會成為今天這樣的??? 你就可以這么問他:“孩子啊,我很好奇,你從什么時候開始沉迷于玩手機的?”,那么你就會知道,在他的時間軸里面發生了什么問題,形成今天這樣的他,這是一個簡單的問話方向。 那么除了這些解決問題的對話以外,比如,當一個厭學在家整天玩游戲的孩子告訴你說,他心里其實很想去讀書,但是在學校心里很難受,他也知道光待在家里是不對的,也很難受,所以就只能玩游戲,因為玩游戲能夠讓他開心一些。 你看像這樣的問題,孩子一提出來,通常大人錯誤的回應,通常會問“你為什么會這么想啊?”,或者直接給答案講道理,“孩子,你還小,不能荒廢學業,我們都希望你今后過得比父母好,所以要努力讀書?!保⒆泳蜁]上他嘴,不愿意繼續說下去。 當然現在的你學會一點好奇,你也許會問孩子,問他你怎么了?發生什么事了?如果孩子跟你關系比較好可能會直接告訴你,但如果孩子的防備心比較強,已經不愿意跟父母溝通,那么一個最深入最簡單的問話原則就是:“孩子啊,從什么時候開始你想這個問題的?”,真的非常簡單。 當你與孩子溝通后,你就會明白孩子問題的背后,原來有一個時間發生的成因,通過回溯時間的原則,了解這種事件發生的成因,在問話的過程中,你就會了解到一個根源性的問題,但在這個過程當中也不要忽略我們前面提到的,要關懷一個人,在時間軸里面去回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談話方式。 原則三:具體事件 最后一個原則就是具體事件:發生了什么事?也就是造成孩子厭學的事件,因為發生了一個事件,人的內在就有了感覺,就形成了看法,就有了期待,就有了怎么連接自我。 通過我們與孩子的問話了解具體事件,是在于覺知事件對孩子內心的沖擊,而不是事件本身,但是如果問了具體事件,它有以下好處: 1、它能夠幫助孩子重新回到那個事件里面,重新去感應它,所以他的感覺會回來; 2、透過具體事件,你才能真正知道,孩子發生了什么事。 但是你要注意的是,不要刻意的問細節,什么叫做刻意問細節,比如:假設孩子告訴你,同學經常取笑他,你如果問孩子,哪個同學取笑的?同學怎么取笑你的?說了什么話?做了什么動作?,這些問話就會讓孩子很不舒服,這牽涉到了孩子的隱私八卦。 我們在問孩子具體事件的時候,同時要注意尊重孩子的隱私,不能太八卦,正確的問話是在于具體的事件對人的沖擊是什么?所以這兩個得區別出來。 當然這個具體事件的問話,它也是需要一定能力的,因為有些時候孩子所回應的,都是一些表面的,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具體事件可以搭配著回溯時間來問,比如說,回溯時間的標準語言,從什么時候開始?你從什么時候想的,?那么那個時候發生什么事啦,?這就是搭配回溯的具體事件問話。 具體事件的問話要能夠讓孩子更有感覺,你可以甚至細到天氣怎么樣?當時是幾點?其實就是一些簡單的背景,這個背景的細節有助于孩子去感知它內在的感受,他會重新回到那個情境里面,去體驗它,這就是具體事件問話所帶來的好處。 運用好奇心的三個原則案例 重新回到我孩子厭學在家,不愿意上興趣班這個事件,當我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慢慢地往孩子那邊走過去,孩子正坐在樓興趣班底的花壇上,低著頭,一聲不吭。 我的太太正手指著孩子,聲音有點大的指責他:“你之前不是自己說要參加英語興趣班培訓的嗎,才上了兩次,怎么就不愿意上了???你英語成績不好,以后怎么辦啊?”。 媽媽這樣的言行舉動,其實就是在關心問題,因為孩子厭學回家后,她內心其實比我還焦慮、無助,甚至傷心。 我也能理解太太的想法,孩子已經厭學在家了,我們又不是專業的老師,不能就這么放任孩子在家玩或者自學,所以才給孩子報了英語興趣班。 但是孩子今天卻不肯上去學了,孩子的英語學習如果落下了,哪天孩子打算上學了,他怎么能夠跟上正常學習進度,那他以后怎么辦?。?/p> 我看到這一幕,我跟太太說:讓我來吧。我走到孩子跟前,蹲下來,輕輕地對孩子說: “鐘銘,怎么啦?”,我以關懷人為目標開始了我的好奇問話。 孩子不說話,頭也沒有抬起來。 “發生什么事了?”,我關心孩子當下的感受。 孩子仍然沉默…… ”媽媽叫你來上英語課???“,我繼續問話。 孩子這個時候點點頭,仍然沒說話。 “媽媽叫你來上英語課,你不想來啊?” 孩子又不說話。 “鐘銘啊,媽媽叫你來上英語課,你會生氣嗎?” 孩子沒說話。 “你會難過嗎?” 孩子也沒說話。 ”你會害怕嗎?“ 孩子還是沒有回答。 “鐘銘啊,看起來你今天心情真的不太好,不過爸爸一直相信你是個誠實善良的孩子,雖然你不愿意來上英語課,但是你至少陪媽媽來到興趣班樓底下了啊,對嗎?”,我就具體事件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嗯”,孩子抬起頭,開始回答我了。 “那么爸爸好奇的問一下,都到了樓底下了就沒有上去了,怎么啦?”,我繼續探索著具體事件。 ”……“,孩子想說好像又不敢說。 ”發生什么事了,能告訴爸爸嗎?“ ”我們遲到了……“,孩子終于說出了他不愿上樓的原因。 ”哦,你跟媽媽遲到了啊,所以你就不愿上樓了,是嗎?“ ”嗯",孩子點點頭。 “鐘銘,你以前上課有遲到的經歷嗎?” “沒有。”,孩子搖搖頭。 “那么今天是你第一次上課遲到,對嗎?” “嗯”,孩子點點頭。 “爸爸,想問你,對于今天上課遲到,你有什么感覺啊?” “很難受……”,孩子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你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上課遲到就會難受的想法的?”,我開始回溯時間。 “上個學期在學校?!?/p> “發生什么事情了,你會有這個想法的?”,我結合時間背景探索具體事件。 “有同學沒有按照規定時間到校上課,老師讓他圍著學校操坪跑了十圈,還做了100個深蹲?!?/p> “你當時就在旁邊嗎?” “你看到同學因為遲到被罰了,才會難受,對嗎?” “嗯” “那你怎么看待這件事的?。俊?,我繼續透過問話探索孩子的觀點。 ”我認為好孩子不能遲到,但是老師也不能太兇啊……“ 至此,我才明白孩子不愿上樓的真正原因,之所以孩子很難受,是因為他不接納自己遲到的行為,原來是曾經學校往事對孩子心靈造成的負面影響。 后面引導孩子正向觀點的對話就暫時不呈現了,最后的好奇對話結果就是孩子消除了不肯學習的負面情緒,上樓主動跟老師就遲到的事情道歉后,開始了他當天的英語學習。 總結:今天給大家仔細講解了好奇對話的三大原則,這是個整體框架與問話方向,希望你能從簡單的好奇問話開始,重新與孩子連接,。 對于孩子厭學怎么辦,建議不要解決問題,從關注孩子這個人入手,結合具體事件與回溯時間,就能非常簡單的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 巧用這個三個對話原則,就能輕松解決孩子不上學如何開導問題。 你如果要熟練掌握或精通好奇對話技術(又稱為心靈對話技術),你需要不斷學習實踐積累,不斷參考身邊優秀父母運用效果好的對話案例,結合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形成你自己的對話風格,希望看此文的家長,能夠重視這個方法,只有方法對了,孩子才會優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