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多數父母都喜歡拿“你再這樣,我生氣了”這類話嚇唬孩子,雖然往往能起到威懾的作用,讓孩子老實聽話,但實際上時間久了孩子就會感到壓抑,失去活潑開朗的好性格,這樣的說辭只會讓父母跟孩子的距離愈來愈遠。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孩子由于媽媽不給買小玩具而在大街上又哭又鬧,而媽媽卻是拿手指著孩子,帶著強烈的憤怒情緒沖著孩子喊:“你給我憋回去!再這樣我就生氣,把你扔在馬路上自己回家。” 說完這個的時候,嚇得孩子一口氣憋住,看似是止住了孩子的哭鬧,但實際上孩子的內心是十分難受的。 家庭教育的關鍵,在于父母與孩子是否能夠和諧相處、彼此之間可以良好的溝通,當父母可以跟孩子平心靜氣地講話,解決事情的時候,這才是正確的家庭教育,否則就會像電影《春潮》一樣,家庭矛盾日益嚴重。 著名演員郝蕾在《春潮》中飾演了一個和母親存在長時間矛盾的女兒,也是一個不懂得教育女兒的媽媽,由于母親對郝蕾從來都是大喊大叫,情緒激動的爭吵,以至于把家里遭的烏煙瘴氣。 長期以往下來,郝蕾飾演的女兒和自己的母親,產生了不可逾越的鴻溝,當母親把社區居民帶到家里排練的時候,她故意把水管弄壞,讓母親沒辦法正常排練。 比起母親不懂得如何跟自己交流,女兒更喜歡常常能與自己談心的父親,由此可見使用暴力、言語刺激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控制,而真正能夠讓孩子順利成長的方法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相反錯誤的家庭教育會使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深淵,再無法看到明媚的陽光。 情緒控制是傷害孩子的一把利刃
如果父母經常用言語恐嚇孩子,比如: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父母只會指責孩子給予嚴厲的批評;孩子考試沒考好,顫顫巍巍地把試卷遞給父親簽字時,孩子沒有得到安慰,而是面對暴跳如雷還要伸手打孩子的父親時,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健康成長嗎? 當孩子犯錯、考試失利的時候,父母的責怪和打罵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從失落失望,再到暴躁不想再與父母交流,最后和父母的關系冰到零點。
有的父母很喜歡把自己的情緒發泄在孩子身上,很多時候孩子都不理解父母為什么生氣了,更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事,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如果連最親近的人的關懷都得不到,孩子的內心就會受到傷害。
每當父母對孩子進行言語施壓的時候,孩子可能表面變得聽話,實則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錯在哪里,只是迫于父母的恐嚇而不得不變得乖巧,時間長了孩子并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會變得缺乏責任感。 而長期處于被父母嫌棄、指責、恐嚇的狀態下,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與包容,就會漸漸很沒有安全感。 父母應該如何改變?1、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因此要想讓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父母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之前聽過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很暴躁的人,經常亂發脾氣,一位智者告訴他,每當他要發脾氣的時候就在一塊木板上釘釘子,如果都釘滿了,再一顆顆拔下來,果然事后發現自己的脾氣好了很多。 其實父母也可以仿照故事中的人物,當要發脾氣的時候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或者把脾氣發泄到沒有感情的東西上,這樣才不會傷害到孩子。 2、和孩子“好好說話” 父母與孩子能否和平共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彼此能夠很好地進行語言交流,當孩子又哭又鬧的時候,父母不是用更大的聲音蓋過孩子哭鬧聲,而是耐心詢問孩子發生了什么、為什么哭喊,一起解決問題。 只要孩子能和父母“好好說話”,一切問題就都會有機會被解決,也會促進親子關系,父母不要覺得一聲大吼就能停止孩子哭鬧的事情,非要花很長時間和孩子聊天很麻煩,良好的溝通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