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寫作業的初中生 一位14歲上初中男孩的媽媽聯系我,詢問她怎么做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厭學情緒? 事件的背景是這樣的:某個晚上,男孩他的作業沒有寫,已經早超過了規定的時間,男孩在一旁玩著手機游戲,這個時候老師發信息過來詢問為什么男孩今天還沒有交作業。 男孩回答老師說:“因為周末陪媽媽回老家,坐車太疲勞了。”, 這時候,媽媽生氣地大聲的說:“你就實話實說,告訴老師說自己懶得做,媽媽很不喜歡你編借口。”,媽媽她自己也不喜歡編借口。 媽媽于是接著對兒子說:“你看隔壁小明,昨天都去玩了一天,因為前天他把作業都做完了。”,這個男孩聽到了以后,就自己給老師回復信息:我懶得做作業,拖延了,老師收到信息后不久回復給這個男孩說,“你想知道,我看到你回復的文字的心情嗎?”,但這個男孩就沒有再回應了,繼續玩著游戲。 媽媽看到老師回復的信息后,就開始有點生氣,然后走過去對孩子說:“你看老師都有點生氣了,你還不趕快做作業,不要再玩手機了!"。孩子情緒看起來有點生氣,回應這位媽媽一句:“不是你自己說的不要編借口的嘛?”,然后走進自己的房間里,把門重重的關上,再也不肯跟媽媽說話了。 媽媽很苦惱,因為孩子上初中以來就開始有了厭學情緒,不僅做作業拖拖拉拉,而且經常逃課、甚至有時候不愿意去上學,媽媽曾經問過男孩不愿意去上學的原因,男孩的回答是:“在學校里壓力大,他覺得很難受,所以就不愿上學也不愿寫作業。”媽媽又問男孩為什么喜歡玩手機游戲,男孩的回答是:”玩手機游戲可以緩解壓力,心里沒有那么難受。“ 媽媽內心認為自己是一個盡責的母親,每當孩子有類似這樣的厭學情緒,她都會壓抑住自己內心的焦慮、無助、生氣,盡量先讓自己冷靜下來,再與孩子慢慢溝通,媽媽一直認為自己的耐心陪伴總會有好的結果,那就是媽媽期待孩子會重新對學習感興趣,不再有厭學的情緒,不再沉迷手機游戲。 但是媽媽不理解的就是,她都這樣耐心了,為啥孩子的厭學情緒根本得不到緩解?是不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了開始叛逆,這是正常的行為?但是媽媽又擔心,孩子不學習光顧著玩手機,如果一直這樣下去,以后又怎么面臨緊接著的中考啊? 我聽完媽媽的敘述后,我問了媽媽幾個問題: 1. 媽媽你能接受你現在這樣壓抑內心的情緒嗎?如果不接受,你會怎么做? 2. 媽媽雖然你自己認為是個盡責耐心的媽媽,但你認為孩子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3. 媽媽雖然你對孩子有個很大的期待,但你知道孩子內心對你的期待什么嗎? 媽媽一時無語,沒有立刻回答我,說要好好想想。從這個媽媽跟我的敘述中,我感受到媽媽的焦慮無助,同時我也覺察到了媽媽與孩子兩個人的情緒,因為不想上學、不愿做作業、玩手機、編借口搪塞老師這些一連串事件在各自大腦堵塞住了。 這是很多叛逆厭學孩子家庭普遍都能遇到的場景,那么我今天就來聊一聊如何通過運用好奇心來開導孩子,同時療愈孩子內心情緒。 用好奇心療愈孩子 在對話當中運用好奇的技巧對孩子來說,其實是非常有幫助的,主要的幫助有4個: 第1個:在好奇里面可以了解對方想的是什么? 第2個:可以讓孩子產生覺察; 第3個:對話與敘述給孩子帶來療愈; 第4個:從好奇里面可以擴張與拓展孩子的視野與思維。 為什么說好奇能夠為孩子帶來療愈?因為我們的大腦分左腦跟右腦,左腦它所提供的就是思考,它就像電腦一樣在工作;那我們的右腦呢?它通常比較感性,所以我們的情緒通常都在這里流動。 那當一個孩子呢,他出現了一個困難,出現了一個情緒的狀況,我比較建議爸爸媽媽或老師在他的右腦來跟他工作,假設右腦被塞住了,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他就越容易生氣,那爸爸媽媽應該怎么應對呢?我的建議就是用好奇。 當一個大人跟孩子談話的時候,給一個答案,其實是很正常的,包括我也是,沒有哪一個大人,會這么無聊,無聊到孩子跟你說個事情,總是好奇孩子的各種問題。 比如:孩子跟你說:我要買數學輔導資料,可想而知大人一般都會回答:嗯,待會就去給你買,其實我也是這樣的,不可能總是好奇。 我家兩個孩子進入青春期后,逐漸迷上玩游戲,玩的是目前孩子們流行的線上聯機FC類別游戲,所以孩子們每天放學后都是心不在焉或者很粗心的草草完成作業后,就追問媽媽要各自的平板(孩子的平板都是媽媽集中保管的,約定好每天作業完成后只能玩1個半小時)。 有一天,孩子們寫完作業,媽媽發現孩子作業寫的非常馬虎,而且這段時間好像孩子作業老師給的分數都不高,內心就有點生氣,于是就跟孩子們說:“先把作業都重新檢查一遍,看看哪些地方沒有做完的就要補上,哪些完成比較馬虎的要重新寫過,玩游戲的事情待會再說。” 孩子們馬上就有情緒了,哥哥與妹妹異口同聲地說:“你答應我們的作業做完了,7點半就可以玩游戲了,為什么大人說話不算數啊?” 這個時候,媽媽被兄妹倆這么一鬧,情緒估計也有點高漲,大聲地對兩個孩子說:“一天到晚就光惦記著玩游戲,你們也不看看自己的作業是否認真做好了?” 孩子們這個時候表現得各有差異,哥哥哼了一聲,氣呼呼地跑到自己房間去了并且重重地把門關上了,妹妹就坐在沙發上一聲不吭,嘟著嘴,但眼睛里有淚光在閃現。 我走過來跟太太說:我來。我到房間門口敲門后,走到兒子面前說:“你還好嗎?爸爸在客廳等你,我就玩游戲的事情跟你們兄妹商量一下。” 過了一會,兩個孩子都坐到我跟前,我就開始用好奇與孩子們對話了。 “鐘銘、萱萱,你們現在想玩游戲啊?” “是啊”,孩子們回應我。 “你們好像因為玩游戲的事情,媽媽暫時沒有同意,你們就有點生氣、難過,是嗎?” “嗯”,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 “你們怎么會因為媽媽沒有同意,就生氣難過呢?” “早就跟媽媽說好的,回家做完作業,7點半到9點就可以玩游戲。”兒子搶著回答。 “萱萱,你也是這么想的嗎?”,我又問了下女兒。 “嗯”,女兒點點頭。 “那么既然你們今天都完成作業了,又到了約定時間,發生什么事啦,媽媽沒有依照約定給你們玩游戲啊?”,我用好奇引導孩子們的覺察。 “媽媽說我們作業做得不好”,女兒搶先回答。 “媽媽說我們作業還沒做完”,哥哥也跟著回答。 “那么,你們的作業完成情況,真的如媽媽所說的一樣的嗎?還是媽媽錯怪了你們啊?” 孩子們這個時候都不說話了,低下了頭。 ”看起來,媽媽好像沒有錯怪你們,那么你們作業沒有完成就要玩游戲,媽媽不同意,你們該怎么辦啊?“ ”我們應該先把作業做完”,哥哥小聲地回答,妹妹沒吭聲,看了哥哥一眼后,也點點頭。 “嗯,很好,那么你們現在估計接著把作業做完還要多久啊?”,我繼續好奇地提問。 “半個小時吧。”孩子們互相看了一眼,同時回答。 “好的,那么你們在半個小時里把各自的作業做完,讓媽媽檢查沒有問題了,就給你們玩游戲,你們覺得如何?” “好的。。。。”,孩子們回答的有點不情愿,但是好像妹妹有話要說。 “萱萱,你好像有話跟爸爸說,怎么了?”,我接著又好奇地問女兒。 “爸爸,我們完成作業了,這半個小時能否補給我們啊?”,女兒回應我。 “依照約定你們完成好作業后,只能在7點半到9點玩游戲,這次因為你們自己作業沒有完成好的緣故,耽誤了半個小時游戲時間,你覺得,要不要補給你啊?” “可以給的。”女兒輕輕的回答我。 “萱萱啊,我想爸爸現在還沒法說服自己答應你,你可以說你的理由,爸爸先聽聽,好嗎?”,我通過好奇提出了界限,同時讓孩子重新覺察規則。 “爸爸,算了,這半個小時就不補了。”女兒很快的回答我。 “嗯,挺好的,那么以后你們想游戲時間不被占據,你們要怎么辦啊?” “按時完成自己的作業”,孩子們異口同聲回答。 當然透過這個事情,我也看到了,每天讓孩子玩1個半小時游戲,的確會讓孩子當天的學習分心,后來我們又開了個家庭會議,統一調整為周末下午玩4個半小時。今天就不呈現這場家庭會議的具體對對話內容了。 通過上面我自己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當情緒堵塞在孩子的右腦,而我們大人卻在左腦跟他說一個道理,那么他的情緒就一直累積在這里,因為他的情緒沒有辦法得到合理的疏導。 那么大人應該怎么辦?我認為可以通過好奇的對話,讓孩子情緒的碎片在右腦這個地方慢慢的流動,最后就能夠從身體里跑出來了。 打個比喻,就好像是把河水開鑿了一個渠道,慢慢把它引過來,我們不會在這個地方一直堵塞它,如果你直接給孩子一個建議、給他一個答案、給他一個道理,這就是堵塞他。 當我們的好奇提問到了一個時間以后,比如說:我好奇提問說5句、10句后,我們可以從我們的右腦轉移到左腦,因為當孩子情緒的碎片在右腦這個地方跑出來了,你就可以轉移到左腦,這個時候講道理給答案,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 所以我在一連串的好奇之后,就提出了我的界限,所以我就跟孩子說,“萱萱啊,我想爸爸現在還沒法說服自己答應你,你可以說你的理由,爸爸先聽聽,好嗎?”,同時讓孩子重新覺察規則。 聰明的父母,不會跟孩子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會給孩子開一個闡述他要求的理由,這就是尊重孩子。 同時又要讓孩子重新覺察規則,這就回到問題本身,把這個責任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對問題負責任,所以我最后才會問孩子:“那么以后你們想游戲時間不被占據,你們要怎么辦啊?” 這樣好奇的對話,孩子情緒得到了疏導,同時也療愈了孩子的內心,孩子就比較容易安靜下來了,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好奇對話療愈孩子案例: 我們先從右腦里面跟他做連接,而不是跟他說道理,讓他的情緒的碎片整合,透過敘述把孩子的情緒流出來,我們再回到他的左腦來。 開始運用好奇對話的爸爸媽媽,剛開始由于一些原因,是不會馬上讓一個孩子感覺到他是被關懷的,在這里,我提醒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要點,就是我們在面對孩子產生叛逆厭學情緒的時候,我們要關懷人,而不解決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