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夏日腳步接近,明明外頭陽光普照,是適合外出的好天氣,但卻老是覺得全身疲勞、嗜睡、提不起勁,甚至伴隨有胸悶癥狀?中醫專家表示,這可能是體內濕氣太重導致!建議大家不妨可以適度調整日常生活及飲食習慣,善用有助健脾去濕的漢方茶飲、穴位來輔助調理,就是有效「舒困」,擺脫身體沉重感的好方法。 炎夏疲勞、昏昏欲睡?小心是濕邪熱邪入侵,釀脾虛濕熱體質惹禍 中醫專家表示,夏至過后就進入中醫節氣中所謂的「長夏」,而「長夏」不只是夏天暑熱最旺的時候,也是濕氣最重的時節。而當濕邪和熱邪連在一起,濕邪便容易引發熱邪,熱邪又加重濕邪,造成惡性循環的發生。 而中醫理論認為,暑熱會耗傷元氣、有損精神。尤其是長夏時節,午后陽氣漸弱,如果未多加留意,濕氣便容易進一步侵犯人體,在體內作亂,導致脾虛濕熱體質的發生。且中醫古籍中更有:「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臥…」的論述,簡單來說,就是中醫觀點來看,脾胃除了有大家所知的消化、吸收作用外;同時,還肩負了人體另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代謝體內的濕氣! 可是,當人體的脾胃功能不佳時,便無法有效化解積聚在身體里的濕氣。因此,一旦體內的濕氣無法有效驅散、持續累積,便易造成脾虛濕熱體質的產生。使人體出現疲勞、精神不振、昏昏欲睡,以及胸悶,全身沉重等一連串不適癥狀發生。 ![]() 當人體的脾胃功能不佳時,便無法有效化解積聚在身體里的濕氣,易造成脾虛濕熱體質的產生;使人體出現疲勞、精神不振、昏昏欲睡,以及胸悶,全身沉重等一連串不適癥狀發生。 夏日祛濕先養好脾胃中醫教你正確吃、DIY清暑茶除濕散熱 所以,想要改善夏日懶洋洋、提不起勁的問題,第一步就是要從健脾祛濕、清熱火下手。以健脾祛濕來說,在日常飲食上建議可以適當吃一些加入綠豆、薏仁、海帶、冬瓜、絲瓜等有利清熱解毒食材的藥膳、食療,例如,綠豆薏仁湯、冬瓜薏苡仁蛤蠣湯、絲瓜蛤蠣湯、海帶湯等,都是不錯的清熱降火食療良方。 另外,由于現代都會人常有通宵熬夜、生活不規律、菸酒不斷,以及飲食不節,經常吃肥厚味膩、煎炸燒烤、辛辣刺激等食物的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這些不佳的生活方式更容易火上加油、引發內熱集聚,使胃火等各種火熱疾病找上門,讓外在環境造成的濕熱問題更為嚴重;出現頭腦昏脹、心煩口干、倦怠乏力、頭痛胸悶、食欲不振、口舌生瘡等癥狀,這是心火亢盛、胃火上炎的表現。 因此,飲食上除了針對濕熱外,對于這類有火氣大、火熱問題的朋友,建議在飲食調味上更應盡量清淡,避開辛辣、油膩,容易助生濕熱的食物;多吃清淡甘寒、清熱降火,有利清瀉心火、消降胃火的食材。例如:苦瓜、芥菜、芹菜、苦茶等苦味食物,特別是夏季時令的苦瓜、芹菜等,更是容易取得的清熱、降火好食材。 但中醫專家也提醒,雖然清熱、降火,能幫助避免濕邪和熱邪連在一起,造成惡性循環的發生。不過,大家也需要注意不可過食冰飲、生冷、寒涼的食物,像是,霜淇淋、冰鎮飲料、冰鎮西瓜、生魚片等都因適可而止,以預防太過寒涼易傷脾胃陽氣、造成內寒,反引起腸胃不適。同時,也分享一款材料準備容易,有助清熱除濕,適合夏日飲用的「清暑茶」,提供給大家作為日常調養參考: ![]() 「清暑茶」的材料有蓮子心2錢、竹葉3錢、薄荷2錢、人參須3錢。 ★清暑茶 材料:蓮子心2錢、竹葉3錢、薄荷2錢、人參須3錢。 作法:將上述材料簡單洗凈、去除雜質后,取一大壺以600c.c.沸水浸泡10分鐘,代茶飲用。 作用:清熱祛暑、除濕散熱、除煩補氣,適度飲用也有助預防中暑、是適合夏季的清涼飲品。 養好脾胃不求人!適度揉按3穴位,有利健脾、祛濕、溫陽,擺脫身體沉重感 除了說明為什么一到夏天,容易出現嗜睡、精神委靡、身體沉重癥狀的原因外。中醫專家也另外分享3大有利養護、調理脾胃經絡,有助健脾、祛濕、溫陽的穴位,提供給大家作為日常保養參考: ![]() 關元穴位于肚臍正下方3寸左右位置。 ★關元穴 位置:位于肚臍正下方3寸左右。 作用:有調氣理氣、回陽補氣的作用,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 ![]() 豐隆穴、足三里穴皆位于小腿上。 ★豐隆穴 位置:小腿外側中點,肌肉較鼓起處。 作用:有祛濕化痰,輔助調理脾胃的作用。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前緣一橫指幅寬凹陷處。 作用:適度揉按有助健脾和胃、化濕、扶正祛邪。 【中醫專家小叮嚀】: 最后,中醫專家提醒,若長期有疲勞、精神不濟、胸悶等問題,且嘗試上述日常保養方針后,癥狀仍未得到改善,建議最好還是進一步就醫,諮詢專業中醫師意見,透過望、聞、問、切等方式辯證論治;厘清病癥發生原因,進一步調理失調之臟腑,較有保障。 祛濕 健脾 降火 胃火 濕氣
|
|
來自: 昵稱17447218 > 《預防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