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傷寒論里面是有很多腹診的內容,只是散在各個條文里面,只是作為一個癥狀去說。那么其實這些癥狀,是要用腹診去發現的。所謂腹診就是,用手去觸摸腹部,去察覺一些異樣。日本的經方家,寫了許多關于腹診的專著,很實用。而中國的民間也有揉腹部和所謂的腹部“捉悸痞”。 《腹診奇覽》,為日本著名經方家稻葉克、和久田寅所著。 而折中派腹診則是收集日本折中派的一些文章、觀點翻譯而成。這2本是研究腹診的重要參考著作。有興趣的可以點擊購買。而下面為大家來介紹一下中國的民間絕技“捉悸痞” ! “捉悸痞”這個絕活是一個叫做陳宗和的中醫首發的,是因為他被一位默默無聞的家鄉按摩老師使用腹部按摩法治療腸胃病之后,對其效果大為折服,一心想要和老太太學習,但是老太太并不愿意教他,所以陳醫生只能偷偷觀察學習。經過摸索之后總結出了這套按摩方法。由于原來老太太聲稱這是她的祖傳絕技,叫做“捉跳疙瘩”,名字較為民俗,陳醫生改了個名字叫“捉悸痞”。(陳醫生的意思是悸”字本來是指心臟的異常搏動,到《傷寒論》的時候已經泛指體表各部位的異常脈動了。它統領了這個療法適應癥的第一個表現——體表(主要是腹部)的異常脈動。 “痞”字的意思是痛。另一種說法是按下去的時候,可以感覺到腹內的結滯而且疼痛的就是痞。 所以最后的按摩目標就是:腹部有一個會跳動,而且按下去有形狀會疼痛的部位。 這種方法對虛弱癥和慢性臟腑病效果比較好,尤其按到臟腑的對應點時,可能會有一股熱流流向身體其他部位并且有酸麻脹痛的感覺。當年這篇文章發表在論壇,很多人學習和從中得益。 “捉悸痞”具體操作流程(根據陳醫生所述) 1找“悸痞點” 體位: 上半身平躺在床上,下肢垂地自然伸直,放松,令腹部拉伸。(平躺在床上也可以) 此時有急性不適,或者有長期慢性病的病人,可能會感覺到腹部某處有明顯跳動。 如果沒有發現,就把手指輕輕放在臍周的皮膚上,以肚臍為中心畫圓圈尋找。慢慢擴大圓的半徑,直到尋找到“悸痞點”為止。 身體比較胖、體內脂肪較多的人,要稍微用力按壓才能找到。 如果在肚臍旁找到了又跳又痛的跳疙瘩 2 手勢:五指彎曲并攏,五個指頭呈梅花形。 把指尖放在疙瘩上輕輕揉壓,如果痛感可以忍受,可以把另一只手搭上來增加力度(也就是說可以重力一些按,重按至痛乃瀉,輕按無痛乃補)。 注意按摩的方向是:以跳的最劇烈,痛感最明顯的點為中心,用手指尖繞著跳疙瘩,小范圍順時針旋轉(右→上→左→下這樣,這一點非常重要!!!) 按摩的時候如果能做到用全身意念,用心去感知,那么就更容易找到治療點,效果也會更好!另外按摩的時候要做到不要吃的太多,也不要餓著肚子,按摩過程中如果出現便意,去衛生間排空腹部再繼續按摩。一般每次按摩三五百圈即可,一天一次兩次都可以。做完按摩以后要適當休息,喝一杯溫水。 注意事項▼ 自我調理當以舒緩為主,不可急躁求快速。調理過程中一定要放松,身心安寧才能氣血舒暢。而且有些痛點會越按越難受,不可勉強為之。在按摩的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排氣,或者大便不正常的反應,一般不需理會。效果好康復的表現是痛點沒有那么痛了,而且移動并且向肚臍靠近。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要停止按摩并且去做相應的檢查。 另外提醒一句,在這個自我調理過程中,其實就是和各種層出不窮的結節、條索狀物的戰斗,堅持下去總會有不錯的效果! 陳醫生還根據病人的記錄,參考一些中醫古籍和“河圖洛書”、易數,與人體五臟和天地五行的對應關系,整理了一套九宮圖定位方法: “捉悸痞”九宮圖定位法 1區:腎系。主腎臟、膀胱,耳病、骨病,腰脊肩背部的肌肉僵硬疼痛等。 2區:脾系。主脾虛引起的氣血虛弱、消化不良、痰濕、習慣性出血癥等。 飯量大卻不長肉的人,抑郁、情緒差的人,可能會在這個區找到痛點。 3區:肝系。主視力減退、肢體麻木、手足顫抖、關節拘攣等。 很多婦科疾病會在這區找到反應點,肝腎陰虛型的小兒多動癥,常按此區也可緩解。 4區:膽系。主口苦、眩暈、膽怯、喜歡嘆氣等。 5區:臍部。這個區自古禁針宜灸,宜補不宜瀉。 這里有按腹大穴神闕穴,所以我們不要按得過重啊。 6區:大腸系。主大便干燥、便秘、便難、頭暈、口臭等。 7區:肺系。主咳嗽、哮喘、氣管炎癥、鼻炎、咽炎等。還有氣短無力、一些皮膚疾病。 8區:胃系。主各種慢性胃疼、反酸、嘔吐、打嗝、胃脹等。 另外肝木氣盛會克胃土,因情志不舒的頭痛和乳房脹痛,按摩8區的反應點也有效果。 9區:心系。主各種心慌、心悸、胸悶、乏力、頭暈、健忘等。 心腦血管異常造成的眩暈、失眠,可多按摩9區的反應點。 上圖中的數字是“洛書”數字的人體對應關系 可以說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對應關系,早在古代就已經對這種關系有了明確的記載: 1.《內經·靈樞》:濁氣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氣上注于肺,濁溜于腸胃,言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于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飲食之傷。 2.《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故虛邪(賊風)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留而不出,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或著孫脈,或著絡脈,或著經脈,或著輸脈,或著于伏沖之脈,或著于膂筋,或著于腸胃之募原,上連于緩筋,邪氣淫,不可勝論。外邪(風寒濕熱等)之傷入內。 3.難經:十六難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勞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癃),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干,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勞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勞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勞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非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勞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4.難經:五十六難 肝之(病氣)積(聚),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肚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皖,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五臟久傷,病氣積聚在腹部。 由此可見,無論飲食之傷,外邪(風寒濕熱等)之傷,還是情緒等內傷,如果久不解決,拖成各種慢性病,的確都會反映在腹部,反過來再看“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對應的蛛絲馬跡”這個話,真是一言以蔽之!俗手愈演愈煩,徒增迷惑;高手化繁為簡,一語中的。 中醫經典中腹部癥狀的描述,日本腹診的專著,以及此民間中醫的“捉悸痞”,可以綜合起來學習并實踐,相信對臨床的診斷會有很大的幫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