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你心里有很多沖動的想法,但讓自己堅持行動,獲得改變,卻是很困難呢? 這很正常。 人都是習慣安于現狀的,而且對于風險的估計,往往偏向于保守。所以就算知道自己當前的狀況不是很好,也依然不愿意去冒險,讓自己變得更好。 畢竟失敗帶來的痛苦,比起對現狀的不滿,其感受會更加強烈。 這個情況,就好比你喜歡一個人,卻從不敢去表白。為什么呢?因為一旦你行動失敗,意味著你跟這個人相愛的機會就完全喪失了。但遲遲不去行動,至少自己還能心存幻想,幻想你還有機會跟對方相親相愛。 大多數人的想法就是這樣。有了一個想法和目標之后,卻遲遲很難堅持行動,就是因為那種放在心中的幻想成功,比起努力付出之后的失敗,更讓人流連。 但是,我們都知道,想要進步,想要改變,想要有一個好的結果,敢于冒險、付出努力、長期堅持,再結合自己對于行動方式的思考和調整,這些因素都是缺一不可的。 而這些因素,就形成了一個“自我蛻變”的閉環。缺少其中“一環”,我們都無法獲得想要的結果。 如果你能夠針對這個改變閉環,找出出現問題的地方,你的自我改變就會更容易實現。 哪些問題阻礙你的改變改變很難堅持的原因有很多。 這個閉環,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出現一些能夠阻礙我們行動的問題。我們能不能解決掉它們,就決定我們能不能把事情做好、做完。 因為我們人的心理,都是傾向于忘掉那些不經常做的、不經常練習或者對我們不再有任何意義的事情,一旦我們打算要做的事,變成這樣,我們就會回回到原點了。 例如你有沒有試過,看到別人用手機拍出很漂亮的照片,然后你突然心生沖動,也想自己學會用手機拍出美照這個技能。 但沒過幾天,你就提不起勁去做這件事了,因為你要做的這件事,并不是你日常生活都必須要做的事情。 坦白說,在堅持的路上,我們都需要給自己打一支自律的“強心針”。這支“強心針”,可以是自己給自己打的,也可以是外界給我們打的。 例如我身邊一個表妹,大學畢業出來工作也有一年多。疫情之前剛好辭掉工作,然后受疫情影響拖了幾個月都待業在家。 由于我寫了很多關于自律的文章,所以她就來問我,一個人在家,怎么才能夠做到早睡早起呢?每天都很晚睡,然后很晚起床,讓她感到很浪費時間這樣。我當然給了很多方法,同時我也知道這些方法,對她來說也沒有用。 但她后來還是做到了早睡早起,因為她找到了一份小學老師的工作。每天六點多就起床上班,晚上十一點多就上床睡覺。 她無法給自己打這支“強心針”,但外界卻能夠給她打上一支。為什么呢? 其實在“改變閉環”里面就找到答案了。 第一環:想法和目標我們一天當中,會在大腦里面蹦出很多想法,但只有極少數的想法,能夠被我們落實。 究其原因,就是這些想法,對我們來說,都不是必要或者是有意義的;即便是必要的,也有可能是不切實際,而導致我們無法落實。 對于我表妹來說,她那個“早睡早起”的想法或目標,并沒有強烈到非做不可的地步。能夠做到當然很好,做不到也沒什么損失。 但如果說,只要你能夠堅持做到早睡早起一個星期,你就會得到一千元。我相信能夠堅持下去的人,就會多了很多。 是否有必要,是否有意義,是否能做到,這是構建行動目標的關鍵三要素。而對于很多人來說,他們的某個想法都是缺少這三要素的其中之一。 例如“每天閱讀學習”這個目標,頂多只具備“能實現”這個要素,至于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性,有沒有迫切性和重要的意義,就很少去考慮。 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你首先要認真思考這三要素,都跟你的生活有哪些密切的關聯。 例如我之所以每天堅持下班后看書、寫文章,那是因為這是我的副業,可以拓展我的收入來源。對我來說,這是一件必要的事情,畢竟誰不想讓自己的錢包鼓一些呢? 同時,看書和寫作能夠帶給我實現個人價值的意義,我通過寫作獲得出書的機會,同時也因為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讓很多讀者也慢慢變好,這種對我能力的肯定,就是一種有價值的意義。 最后,我有能力把文章寫好,就是能夠做好這件事。否則,你連文章都不知道怎么去寫,那么每次堅持,對你來說都是一種痛苦了。 所以在這三要素相輔相成之下,我自然能夠一直堅持去寫作,堅持了將近四年。 在你開始行動前,你最好想一想你的目標,是否具備這三要素。問一問自己: 1,做這件事對你來說,是不是真的有必要?為什么非要做它不可? 2,做這件事對你帶來哪些意義?你真的看重這些意義嗎? 3,你是否有能力做好這件事?你知道實操的步驟嗎? 這三要素,就是你給自己構建自我驅動力的強心針。當你有點放棄,或者出現拖延時,回想這三要素,你就可以給自己打上一支“強心針”。 如果不具備,你最好主動去尋找或者去學習缺失的地方。真的不行而你又想去做的,那么你就需要找到外界給你打“強心針”的方法了。 例如我輔導過很多讀者鍛煉口才,但他們都很難堅持下去,因為他們自己一個人很難做好這件事,都不知道怎么開始,用什么方式鍛煉。這時,最好就花錢參加培訓班了。 通過外界的壓力,讓自己堅持下去。 第二環:風險與冒險由于我們人都有“損失厭惡”這種心理,所以我們考慮去做一件事情,這種心理會無形中影響到我們的決定和安排。 正如前文說到,如果你想鍛煉口才,但自己一個人做不了,最好就是去參加相應的口才培訓班。問題是,依然有很多人都不愿意行動,為什么呢? 其實就是“損失厭惡”心理對他們產生影響了。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給了錢,到最后如果沒有效果,豈不是浪費了? 這就是對風險的估算。 我作為頭條的寫作者,知道很多寫作者剛進入這個平臺寫作,也會擔心平臺會不會公平對待他們,給予他們相應的回報。萬一努力寫作,到頭來什么都得不到,豈不是免費給平臺充當“寫作工具”了? 這就是“損失厭惡”心理了。我們損失了時間,損失了精力,損失了努力,到頭來什么都沒有獲得,這種結果換誰都會感到非常厭惡。 很多人由于討厭這種損失而無所得的結果,寧愿安于現狀,也不會敢于冒險。 那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有三個建議: 1,給自己設置一個冒險時限; 2,設定一個在時限內可達到的結果; 3,盡量在這個時限讓自己獲得獎勵性回報。 當我們對于要做的事情,有一個清晰的時限,我們就會讓自己的行動有了一個明確的目的和方向。而朝著這個方向邁進的過程中,假如真的獲得獎勵性的回報,那么我們就可以適當延長這個時限,繼續堅持下去。 例如你想鍛煉口才,給自己設置一個月的時限,然后設定一個你可以達到的結果,比如說是“一個月后你能夠面對陌生人完整表達出一段話”,然后在這個時限內,盡量學習、鍛煉,讓自己接近或者獲得這個結果。 這種短期形式的冒險,會降低我們的損失風險。到了時限之后,能夠實現設定的結果,我們當然就有動力堅持下去;如果沒有達到結果,我們就停下來思考問題,看看有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 當我們完成一個期限又一個期限之后,最終疊加起來的結果,就會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真正目標。 不管你做什么事,給自己一個冒險的期限,是很重要的舉措。然后在這個期限內,制定通往終極目標的短期目標,我們行動的心理壓力就會減少。 這種方法,相當于讀書時的小測驗,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這些安排,最終目的,都是能夠獲得畢業這個結果。 第三環:付出和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足夠的執行力很重要。對于這一點,我們的意志力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意志力是讓我們掌控執行力的驅動因素,但在我們有了想法和開始行動之間,可能會存在多種變量,從而讓我們改變心意,或者讓我們受到誘惑的干擾,導致分心。 問題是,我們對于意志力的掌控,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強大。在一天當中,我們人類將近50%的行為,都不受到意識掌控,而是出于習慣使然。 所以開始行動的那段時間,我們會經歷一個痛苦、不適、糾結的心路歷程,一旦我們熬過去,將行動變成我們的習慣性反應,我們做這件事,就會更加自然,而不會有一種強迫的感覺。 例如我們學習駕駛,剛開始我們經歷科目一到四,這是一個比較痛苦的階段。因為我們的大腦要接受各種新的知識,學習各種新的技能。 而要順利做到這些事,就需要動用到我們的意志力,好讓我們能夠克服這個階段的痛苦和不適。當我們完成這個階段之后,終于可以開車上路了,接下來適應在路上駕駛的過程就會相對容易。 到最后,我們對于駕駛所用到的意志力就會減少了,我們不會想著要怎么控制方向盤,怎么控制油門、剎車、換擋這些東西,因為這些能力,已經慢慢成為我們的習慣了,做起來就不會感到太痛苦。 而我們對于意志力的使用,就放在了路況上面,留意會不會發生交通意外,會不會出車禍等。 所以,在行動的過程中,怎么分配意志力的運用,控制好我們的努力,就成為了有效努力的法則了。 為了做好這一點,我們就必須知道,意志力的機制。有幾個要點: 1,勞累一天之后,我們很難有足夠的意志力用在目標上。 因為思考和做決定,都會消耗我們的大腦能量,消耗的能量越多,我們的血糖水平就會下降。當下降到一定程度,我們下一次用來抵抗誘惑、約束思維、抑制沖動的意志力就會減弱。 所以,當你勞累了一天之后,不要急著開始你的目標,這只會浪費時間。適當休息一下,無論是洗個澡,還是葛優躺一下,都可以讓你的大腦能量恢復過來。 2,不要在任何情緒不好的時候,開始你的目標。 因為在情緒不好的情況下,我們是無法明智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力的。只有讓我們的身體放松下來,適當讓心情恢復過來,這時我們才可以更好地運用意志力。 所以,基于這兩點,我們就知道,懂得安排適合的時間去行動,就是尤為重要了。而解決方法就是,運用“事件——時間——方法——計劃”這個方式行動。 當你開始著手為自己的目標奮斗時,為自己制定一個“事件——時間——方法——計劃”型的詳細清單,將目標拆分為一個個子目標,將做的事情細分成不同的步驟。 1,事件——我要做的是什么事情? 2,時間——做這件事大概用到多少時間?可以安排在什么時候去做? 3,方法——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完成它? 4,計劃——這些方法有沒有相應的行動步驟和計劃? 事先考慮一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你可能會遇到哪些障礙,需要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通過運用這些方法,你的行動就會變得更加順利,你也不會容易專注其中。 這就是有效努力的法則了。 最后兩環當你能夠解決前面三環的問題,接下來兩環的問題,就很難對你構成威脅了。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把上面建立的行動模式,每天運用下去而已。正如前文所說,將這個行動,變成是你每天經常要做的事情。這樣在時間的加持之下,你的這些行動,就會積累出某種結果。 當然,獲得的這個結果,可能是好,也可能是不夠好的,所以最后一步,你就需要懂得從結果當中進行反饋思考。有四個步驟: 1,發現問題(為什么會有障礙,導致目標無法實現?); 2,思考問題(哪些地方可以改變,哪些做法可以調整); 3,尋找解決方案(衡量不同的分析結果,找到適合的方案); 4,調用新的做法(繼續運用閉環的流程,將新做法變成日常行動模式)。 按照這個閉環結構去行動,你就能夠把腦中的想法落實,從而讓自己獲得蛻變,成為一個更加出色的人了。 |
|
來自: 昵稱30506978 > 《學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