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黃炳貴
我這人孤陋寡聞。晚年有幸結識饒良鎮三里魏上校張運富大哥,他說他老家就是從張花林村搬遷而來;前不久我又有幸結識了饒良鎮文化站站長張天增大哥,一拍家常,他就是張花林村的;苗店我一好友樊成安給我拍話兒,他有一好戰友叫張永民事業有成也是張花林的!我又聽說那村現在出個司令官員! 張花林村位于饒良鎮偏東南十三華里處。村東是條高出村址三十米落差的南北大高崗,村東北方向是截斷村東大高崗的毗河向西流流至不遠向南而流,這條毗河把張花林村環擁于毗河東岸截斷的南北大崗西坡腳下。村東南又有一條大河溝從東面截斷村東大高崗呈s型曲曲折折向西流去交匯在村西南的毗河,張花林村坐落在一個典型的二河加一偎依龍崗的奇特地型之中。張花林村猶如安坐在臥龍懷下,龍爪水掌之內。張花林村東傍高崗,背靠玉帶龍椅,西偎毗河南流,南擁二河交匯的沃土平地,真乃天賜良緣的風水寶地!我在村中、村東、村西村南漫步觀察,我看到了村中百年前的古屋,也看到了新穎的現代化樓房和鄉土風情的街景農家院。








 我走至村東大崗我看到了高崗的奇特和眾家先祖的安息地。 我行至村南看到了出村公路兩旁的小洋樓,也看到了姹紫嫣紅的月季園和李家先輩的安息地。





村上的月季基地,花開正艷。



 我走至村西,翻過已干枯的毗河,上得河西南北高崗上看到了張花林張氏先祖的安息地。 我累得滿頭大汗,但心里十分甘甜,從村中的古屋,到今天的新村新貌,從東崗到南地再到西崗,我看出了張花林村所住的先祖們肯定是積福行善才得以寶地興旺發達人杰地靈的! 根據這位張先生和張天增大哥的補充,我知道了張花林村的來歷:原來張氏先祖早在明朝就來到這里了。起初是張家弟兄三個從山西洪洞縣一起搬遷而來,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就在這里安居樂業,開荒種地為生。后來家族繁衍,老大張花林就在該地發展,老二張花山帶領妻兒老小到饒良北沙河張安居樂業,老三去四川做知府當官去了,失去音信。張家先祖張花林安居后就以自己的名字起了個張花林村名。張家先祖秉承忠孝仁義禮智信的傳統美德,勤耕勤讀,積德行善,廣交朋友,和睦鄉鄰,慢慢到清朝張漢忠后人就發家致富了。先后在村中蓋起三所一進三的張家大宅院,并刻了五統親祖碑立于村中張家大院前的廣場上(后遭破壞遺失)。碑中記載了家族的來源和家族分散各莊各村的詳細地址。也記載了承前啟后的家規家訓和祖規。張家從清朝到現在輩輩有賢良,代代出英才。光宗耀祖的人物層出不窮,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張花林村還住著李氏大家族。我聽李氏家族的后這樣說:

張花林的李氏家族的先祖是從唐河大河沌的李洼展轉多地而在張花林村定居的。傳說李家先祖從山西洪洞縣來河南時也是弟兄三個,在家都是武林高手,只因得罪官府落荒而逃至南陽以東。 其中一個李家老爺子從小就存仁義講忠厚,善做生意,從推車趕腳到買驢搭駝,從趕驢幫行走泌陽駐馬店到唐河源潭一線到買騾子大馬穿梭于方圓附近的大小村莊。
所到之處忠厚待人,誠信經營,買賣公平,童叟無欺,逐漸生意越做越大,當來至張花林村時,受到了張花林村張家的熱情款待,并結交成還帖弟兄真心朋友,來往吃住如同歸家一般,張家有個老爺子想去南邊趙寨發展,于是低價把張家的一出一進四的大宅院賣給了李家老爺子。李家老爺子從此在張花林村安家落戶,繁衍生息,以至形成到現在一個大姓名門望族,所傳后人遍及周圍幾十個村莊歷年歷代都有文武全才之人出自張花林李家之門。 我聽著張花林村的故事,心情激動,熱血沸騰,張花林村的先祖們積德行善,加之占得風水寶地,才有著昔日的輝煌,今天的興盛啊!心滿意足走出張花林村,心中祝愿:張花林村越來越好!
黃炳貴,生于1961年8月,微信名彼得,快手號“紅塵聊哥”,籍貫河南省社旗縣郝寨鎮大石橋村,現在苗店街經營手機店。年少輕狂,行走江湖償盡甜酸苦辣;暮年葉落歸根回故鄉,愛尋蹤訪古寫傳奇,閑云野鶴,自得其樂。 原創首發,一稿一投,文責自負,1000字以上,作者簡介、靚照同發;投稿請發qq郵箱或加微信聯系,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收藏本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