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0年~1770年,江蘇蘇州地區名醫輩出,代表人物當屬溫病大家葉天士了,他開創的衛氣營血辨證可謂是獨步醫林,對后世治療溫熱類疾病提供了較為完備的理論內容。據考證,葉天士診務繁忙,可日診百余人,根本沒有時間著書立作,病案記錄和辨證方法是其門人弟子依據口傳心授整理傳世的。具體學術思想可參考學習葉天士所著的《溫熱論》和《臨證醫案指南》。當時,與葉天士齊名的中醫高手有薛雪和徐靈胎,堪稱中醫界的三大巨頭,天將大任于三人,他們彼此之間華山論劍,看高手對決真是棋逢對手,精彩非常。★中醫名家的華山論劍某日,有一位姓金的男性患者求醫于葉天士,實際上,這位患者與葉天士的交情頗深,不幸的是患上嘔吐反胃這樣的病證,這一吐就是好幾年,期間沒少看病,但是問題也未解決,于是想到了名醫葉天士,不遠千里從老家洞庭趕往蘇州,請葉先生診治,有朋自遠方來,葉先生當然是不亦樂乎了,金某說清來意,先生為他詳細四診,待診療完畢后,葉告知金某說“您這個病是肝胃不和造成的,用舒肝和胃的方法就可治愈”,當下,就開具了一張泄肝和胃的處方,金某就連續服用這個方子數月,結果不但未見好轉,反而嘔吐頻繁導致周身無力,形體痩削。危重程度被形容為“幾殆”,殆字的意思是基本離去世不遠了。金某見勢不妙,趕緊換了一位醫生,這位醫生比葉天士年輕了25歲,氣質出眾相貌堂堂,為他四診之后說“舒肝和胃的治法就是錯誤的”,您的問題是“蓄飲”停留于脾胃,當以溫化水飲為主,蓄的意思就是停留時間久了,飲一般指水濕不化而形成的水飲病證。金某服藥后頓覺脾胃舒暢,嘔吐癥狀減少,再服藥幾劑后,這一折磨他數年的頑固病證就徹底的消失了。金某連連稱謝喜上眉梢,要求這位年輕的醫生能收他為徒并以示感激。說到這里,大家都想知道這位醫生是誰?實際上,這位年輕的醫生就是蘇州名醫徐靈胎。他醫術高超,而且是精通武術,易經的中醫全才,后來聲名傳播至京城,得到乾隆的召見。今天借著二老的經典醫案,朱大夫談談蓄飲這個中醫病證。治金某患嘔吐者數年,用泄肝安胃藥年余幾殆。徐靈胎診之,謂是蓄飲,為制一方,病立已——清·《徐批臨證醫案指南》
★臟腑失調是導致水飲證的主要原因飲者,水漿停積,在膀胱也——清·《雜病廣要》
人之有形,借水飲以滋養;水之所化,憑氣脈以宣流。蓋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三焦調適,氣脈平勻,則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經,化而為血,溉灌周身——宋·《圣濟總錄》
上焦(肺)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如霧露之溉——《黃帝內經》
飲分各經,在心則怔忡眩暈,在肺則喘急咳嗽,在脾則短氣痞滿,在肝則脅滿嚏痛,在腎則臍下悸動,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跗腫,在胃中則胸滿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經絡則一臂不遂而復移一臂,在腸間則雷鳴泄瀉或為溺結與癃閉相似——清·《證治匯補》
★水飲停留的常見病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漢·《金匱要略》
傷寒表不解,心下(肺)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漢·《傷寒論》
太陽病,渴欲飲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證——漢·《傷寒論》
水飲,凡五臟之傷,皆能致之。故治此者,當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明·《景岳全書》
綜述治飲者,降氣燥濕治其標,溫腎利水治其本——清·《傷寒來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