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邊框鑲綠石板、高拱羅鍋棖加海棠形卡子花,清早期的黃花梨小香桌舉止優雅,絢麗的紋理為之增色不少。 整體上看,小桌色澤明快,淺黃中帶著金,細膩質感溫潤如玉,局部透出黃橙橙,仿佛木油滲出,一摸就會有一個手印。 邊抹格角相交,45度拼合在一起,木紋也恰好銜接,外側順紋和內側山水紋各自匹配,呈現出協調、統一的效果。 ?靠墻的大邊正中,有一個橢圓形圈紋,像是只大大的鬼臉,從中心向外放射狀裂開,四周一圈圈紋理套在一起,層層疊疊、環環相扣、井然有序,既看不出明顯的界限,也沒有任意兩條交織在一起。 木紋不粘連、不斷續,不遠不近剛剛好,硬木中唯有黃花梨才有這樣的感覺。 在觀察木紋的同時,也留意到棕眼形態,隨山峰紋輪廓管孔向上匯集,達到頂峰后繼續延伸,然后向兩邊發散,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大面積空白,表現出典型的黃花梨棕眼特征。 牙腿側面,筒燈光線直射,泛起變換瑩光,與順紋交相輝映,形成一條條金線,幻化迷離,這種絲綢錦緞般的質感,硬木中也是黃花梨所獨有的。 香桌側面以直紋為主,紋理變化較小,也少有鬼臉出現,可見其取材于大料、干料,生長時枝杈不多,也沒有病害或傷疤。 和海黃小件玩家崇尚色深的紫油梨不同,明清時期的老黃花梨大都如此,顏色淺、紋理稀,給人流暢、素雅、文氣的感覺,或許這就是它總能令人側目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