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涼州之地綜述 涼州是兩漢時期的十三個監察區之一,魏晉時的涼州涵蓋今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湟水流域。因于黃河西,故稱河西。西晉亡后,河西之地相繼建立五個政權。史稱五涼的政權中,南涼據今青海東部地區,以樂都(今青海樂都)、西平(今青海西寧)等都城為中心的政權,其他四涼多以河西走廊為主要地域。 因此,對于五涼,可首先關注古代西北地區的概況,以及河西走廊的歷史及其地理概貌作簡略的介紹。有助于我們深入認識河西政權的性質、特征。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地處黃河之西,整個地區狹長如走廊,故名。這條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甘肅、新疆交界的安西、敦煌一帶。海拔四、五千米的祁連山脈居于南,也稱其為南山。在走廊的北邊有許多山脈,稱為北山。從東到西的龍首山、合黎山以及馬鬃山等山脈組成的,中間還夾著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個大沙漠。南北兩山雖然是對峙的,但北山就明顯地不如其南的祁連山了。北山山脈的整體而言,東南的龍首山和合黎山比較高拔,它逐漸地向西北傾斜,愈往西愈低,整個地形呈現出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的一個被面。還因為北山正處于蒙古高原的南緣,北來風沙的長期侵蝕,使北山許多地方已變成了一些中斷的小山,與地面的相對高度僅在500米左右.在有些地方則出現了缺口,強勁的風沙竟由此直入走廊,給當地人民生活帶來了威脅。 河西走廊除了它狹而長這一特點之外,從地形分布看。因為這條走廊東面有烏鞘嶺,南面有祁連山,所以走廊地帶是東南高、西北低,總體上是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也正是這一地形,造成了走廊走廊的河流的流向也完全與我國其他河流的流向相反。河西走廊內部卻都是一些由東南向西北的“倒淌河”,祁連山的冰水,就是順著這些倒淌河滋潤了整個走廊,使這塊少雨的高原充滿了生機,祁連山由此也獲得了“高原水庫”的美稱。 河西走廊雖狹而且長,但以面積來計,卻有十一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朝鮮半島的一半或保加利亞人民共和目的面積。在這塊土地上,現今設有武威、張掖、酒泉三個地區和嘉峪關、金昌兩個市。在走廊地帶,除了武威、張掖間有大黃山,酒泉、嘉峪關西北有黑山以外,基本上都是平原。但也正是這兩山的分割,使走廊自然地形成了三塊平原,這就是武威、永昌平原,張掖、酒泉平原和安西、敦煌平原。與三塊平原是相對的,每一塊平原中都有=條以祁連山為源頭的、由南向北的內陸河。即武威、永昌平原有石羊河,在張掖、酒泉平原有黑河,在安西、敦煌平原有疏勒河。這些內陸河象人體的血管一樣,給河西走廊帶來了營養和活力,使之成為一塊可耕可牧的沃土。 河西走廊這塊沃土不僅因為它水草豐茂、宜耕宜牧,是古代以來西北著名的農業區,同時還因為它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地區,為歷代中原政權所重視。 河西走廊之祁連山以南,仍是一層層的高山,著名的如大坂山、大通山、宗務隆山.陶勒山等等,道路極其艱險。要翻越這些大山.其艱難是可口想見的。走廊北山之外,是布滿著沙漠、戈壁的遼闊的蒙古高原。在古代人行馬走的條件下,要經過這些干旱無水的區域是極端困難的。相比之下,經過河西走廊倒是最理想的道路,也許就是因為這個緣故,人們把這個地區叫做走廊,突出了一個“走”字。 在古代,中原行人向西進入河西走廊的路線大致有這樣三條,一是北線,即由長安經平涼、固原、海原而至今日甘肅景泰縣,再由景泰縣沿著騰格里沙漠的邊緣而進至武威,然后循走廊西行到達敦煌。從地圖上看,這是一條最短捷的道路,但也因要沿著格里沙漠邊緣西行,路途是比較艱苦的。近年以來,考古學家在居延漢簡中發現有媼圍、循次等地名,據考證是在今景泰以西的古浪、武威之間。我們是否可以這樣推測,漢代行軍大多是走這條最短捷的道路。二是南線,即由長安過今隴縣、渭源而至臨洮,然后南轉至西寧,由西寧循大通河至扁都口而進入走廊。據史書記裁,當年法顯西行求法和隋楊帝西巡都是走的這條道路。 若比較南道與北道,南道比北道更長,但南道所經之地多是農業區,行人取得供應比較方便,這也就是南線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通道的原因所在。 在北線和南線之間還有一條線,通常稱之為中線。中線和南線一樣,同是由長安經過今隴縣、渭源而至臨洮,只是在到達臨洮之后,不是南去西寧,而是北上蘭州,然后由蘭州西北行,沿莊浪河河谷,翻過烏鞘嶺,至今日的古浪縣,這就進入走廊了。 這條道路比起南北兩道來也有它自己的優點。它比南道短,卻又比北道容易得到供應。除烏鞘嶺一段以外,路途都是平坦的。大概是因為這條道路兼有南北兩道之長的緣故,故至隋唐以后行人多走此線。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和大詩人岑參都是由此路進入河西走廊的?,F在蘭新鐵路和蘭新公路大體上也是循這條道路修筑的。 至于走廊西出的道路,一般來說也有三道,一叫北道,是由張掖、酒泉而至敦煌,出敦煌西的玉門關(今敦煌縣西小方盤城),北去至高昌(今吐魯番),再沿天山南麓經焉耆、龜茲(今新疆庫車)、妨墨(今新疆阿克蘇)到喀什,過帕米爾高原而入中亞,一條叫南道,是至敦煌后,出南邊的陽關而至樓蘭(今新疆若羌),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且末、于闐(今新疆和田)過蔥嶺而進入中亞。因此,敦煌境內的玉門關、陽關自古以來是中原王朝通西域的兩個孔道。玉門關,就是因西域于闐出玉,向中原王朝進貢時必須經過此地而得名的。陽關則因它在玉門關之南,故稱為陽關。不過這里要說明的是兩漢的玉門關,原是在敦煌以西,后來隨著形勢的變化,玉門關就向東移置了。隋唐的玉門關在今安西的雙塔堡附近,不是在敦煌的西面。 向西出河西走廊的道路,除以上兩條外,還有一條是經酒泉、安西,不過敦煌而是直向西北,穿過莫賀延磧而直至伊吾(今新疆哈密),再由伊吾西行到高昌與原來的北道相合,人們稱這條路為新北道。唐代玄奘就是由這條道路進入西域的。今天蘭新鐵路亦基本上是按這條線路修筑起來的。 對于河西,我們前面已認知了前涼與后涼。 前涼(318—376年),都城姑臧,是淝水之戰前建立的割據西北的政權。其國為前秦苻堅所滅,殘余勢力最終被呂光攻滅。 張氏的前涼在歷史的長河中,可能不被一些人所知,但歷史意義卻非常重大。晉朝大亂,北方的漢文化差點滅絕,但前涼卻接納了大批中原士人,成為當時“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可以說保留了漢文明的火種。在五胡十六國大亂世中,前涼出現了少有的文化繁榮。就憑這一點,歷史也應該感謝張姓為中華文明做出的貢獻。 前涼對之后南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政治、軍事、宗教、建筑、藝術都有深遠影響。 前涼政權自張軌至張天錫,凡九世,歷七十六年。而立國五十八年。 后涼(386——403),都城姑臧,是呂光建立的政權,十七年,一個短命的政權。前涼滅后十年,淝水戰后北方新亂之三年后建立起的政權。以地處涼州為國號。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呂光據有姑臧(今武威)于大安元年(386年)稱大將軍、涼州牧。后涼大安四年(389年),呂光稱三河王,后改稱天王,建立大涼,史稱后涼。后涼龍飛四年(399年)呂光卒,嫡長子呂紹繼位,呂纂自立。401年呂光弟呂寶之子呂隆自立,國勢日益衰弱。403年,呂隆因后秦、南涼、北涼交相攻逼,被迫降于后秦,后涼告終。 后涼存在不過十七年,期間一直是嚴刑峻法,諸子爭立,內訌不止,其國運短祚也不為奇。但通過呂光征西域的勝利,進一步影響西域,而且迎來鳩摩羅什 ,特別是在姚興獲得后來使得鳩摩羅什后,佛教在后秦大興,使佛教得以發展。 二、南涼 (一)、南涼立國 后涼呂光的統治是十分殘暴的,河西各族的反抗從未間斷。龍飛二年(397年),禿發氏首領禿發烏孤首先發難,在湟水流域建立起了南涼政權。 南涼政權是河西五涼中存在時間最短、控制地段最小的政權。比較起來,政治、經濟和文化建樹也不如其它幾個涼州政權。但南涼立國于湟水流域,在我國西北地區的歷史上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禿發烏孤的早期戰略 南涼為禿發烏孤所建。 “禿發烏孤,河西鮮卑人也。其先與北魏同宗。八世祖為禿發匹孤。據《新唐書》記載匹孤是北魏先祖拓跋詰汾的長子,而拓跋詰汾死于220年,弟弟拓跋力微生于174年,可推禿發匹孤出生時間當在174年之前較早時間。但詰汾以另一子拓跋力微為繼承人,其于甘露三年(258年)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北)建立起一個由拓跋、鮮卑、匈奴、丁零、柔然等數十個部族組成的強大部落聯盟,而后世拓拔珪于385年建立北魏。 拓跋力微之兄禿發匹孤則率其部落自塞北沿黃河與賀蘭山西進,最后到了甘肅河西地區,成為河西鮮卑的一部分,史稱禿發鮮卑。其地東至麥田(今甘肅靖遠縣)、牽屯(今寧夏固原市內),西至濕羅,南至澆河(今青海貴德縣),北接大漠。匹孤死后,子禿發壽闐繼位,其后由孫禿發樹機能繼位,卒,由從弟禿發務丸立,死。由孫禿發推斤繼位,去世。子思復鞬繼承推斤之位。思復鞬去世后,其酋長之位傳至南涼建立者禿發烏孤手中。 漢末以來,鮮卑族就是河西境內一支非常活躍的政治力量。在禿發烏孤之前,河西鮮卑部落聯盟曾出現過兩次強盛時期,一次在西晉司馬炎泰始(265年12月-274年)初年禿發樹機能舉兵反晉,一度“盡有涼州之地”;另一次在禿發思復鍵時“部眾轉盛,遂據涼土”。到禿發烏孤時,因后涼建立,“諸部背叛”于是,雄勇有大志”的禿發烏孤決心重振部族,再顯昔日輝煌。 及嗣位,即“務農桑,修鄰好”,另一方面,審時度勢,“坐以觀變”,利用各族反抗呂光的形勢,積極策劃爭奪涼州。 呂光于后涼麟嘉元年(389年),自稱三河王,但由于實行氐族本位政治,對其他民族進行排斥和壓抑,故激起其他民族和部族的反抗。其中就有“雄勇,有大志”的烏孤,他看準這個時機,開始了反抗后涼以謀諒州。與大將紛陁計議此事,紛陁為他策劃說;“公必欲得涼州,宜先務農講武,禮俊賢,修政刑,然后可也?!币獮豕掳l展農業生產,提高軍事素質,廣集治國用兵的人才,推進和增強中央集權政治等幾個方向入手,積蓄力量,持機而動。紛陁的建策被烏孤采納,成為南涼的建國大綱。 后涼麟嘉六年(394年)春,呂光為緩沖來自禿發部方面的壓力,遣使到湟中,策封烏孤為冠軍大將軍、河西鮮卑大都統, 廣武縣侯。烏孤問部下:“可受否?”眾咸曰:“吾士馬眾多,何為屬人!”唯大將石真若留說:“今本根未固,理宜隨時。(呂)光德刑修明,境內無虞。若致死于我者,大小不敵,后雖悔之,無所及也。不如受而尊養之,又待其釁耳!”此意見與紛陁建策大體相同。烏孤采納了這一意見,瑕受呂光之委,但同時又加緊發展自己的勢力。于是,禿發烏孤率眾南下,進入湟水流域。 后涼麟嘉七年(395年)七月,烏孤首先兼并鄰近鮮卑部落,并選取廉川(今青海民和縣西北)作為政治軍事據點,“討乙弗、折掘二部,大破之,遣其將石亦干筑廉川堡以都之”。與此同時,他廣招英才,“廣武趙振,少好奇略,聞烏孤在廉川,棄家從之。烏孤喜曰:'吾得趙生,大事濟矣!’拜左司馬”。呂光見其日益壯大,遣使拜他為“廣武郡公”。 此后直到399年遷都樂都以前,廉川堡一直是禿發氏在湟水流域的政治中心。建都廉川后,烏孤根據苻渾等建議,振旅誓師,討伐這些叛部,使其他鮮卑部落重新歸服自己。還收編了活動于金城以南的“河西鮮卑”吐秣等十二部,獲得了地域及軍事力量方面的基礎。 烏孤部落聯盟重新倔起,并控制了東起洮水,西到西平,北達拱池嶺的廣大地盤。當烏孤經營湟中時,后涼主呂光己感覺到日益增大的政治威脅,為了誘使烏孤向南發展,呂光于后涼麟嘉八年(396年)六月,呂光遣使拜烏孤為征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烏孤決意擺脫呂光控制,并有稱帝之心,“吾當為帝王之事耳?!敝x絕封爵?!澳肆羝涔拇?、羽儀,謝而遣之。” 2、南涼的建立 南涼太初元年(397年)一月,烏孤在廉川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建元太初,表明南涼立國。 而此時,烏孤乘后涼與西秦大戰于金城、兩敗懼傷之機,出兵襲取了西秦統治下的金城郡允吾以西之地。接著,又耀兵廣武,攻克金城,在街亭(今永登縣北)大敗涼兵。 南涼太初元年(397年)四月,段業與沮渠蒙遜在張掖起兵反抗后涼,攻涼臨松郡,拔之,屯據金山。 南涼太初二年(398年)八月,因后涼發生郭黁叛亂,烏孤欲乘此機會,謀湟中各郡。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當時,郭黁的謀土楊軌屯廉川,擁夷、夏眾萬余。楊軌的部將河西鮮卑人王乞基向楊軌建議說:“禿發氏才高而兵盛,且乞基之主也,不如歸之。”楊軌從之,遣使向烏孤納降。不料,羌酋梁饑也謀并楊部,對楊軌用兵,迫其率部逃奔西海(今青海湖),后襲乙弗鮮卑而據其地。接著,梁饑又轉攻西平?!拔髌饺颂镄鲌烫毓鶄喍?,與梁饑對抗,并遣子為質于烏孤,求烏孤救援。烏孤欲救之,其部下“憚饑兵強,多以為疑”,惟左司馬趙振和平西將軍渾屯認為當救。趙振認為:“楊軌新敗,呂氏方強,洪池以北,末可冀也。嶺南五郡(廣武、西平、樂都、澆河、湟河)庶幾可取。大王若無開拓之志,振不敢言;若欲經營四方,此機不可失也。使羌得西平,華、夷震動,非我之利也。”烏孤的想法與趙振不謀而合。于是先攻西平,克之,饑敗退澆河(今青海責德縣西),烏孤俘斬羌兵數萬,逼使后涼湟河太守張稠、澆河太守王稚皆以郡降,嶺南羌、胡數萬落皆附于烏孤。十一月,“光將楊軌、王乞基率戶數千來奔?!痹谡碱I后涼嶺南五郡的樂都、西平、煌河、澆河四郡后。十二月,烏孤改稱武威王。 南涼太初三年(399年)正月,烏孤徙治樂都(今青海樂都),授官任能,正式建立了南涼政權。 在其政權中,匯集了各種頭面人物,署弟利鹿孤為驃騎大將軍、西平公,鎮安夷(今西寧市東);傉檀為車騎大將軍、廣武公,鎮西平(今樂都)。以楊軌為賓客。金石生、時連珍,四夷之豪??;陰訓、郭倖,西州之德望;楊統、楊貞、衛殷、麴丞明、郭黃、郭奮、史暠、鹿嵩,文武之秀杰;梁昶、韓疋、張昶、郭韶,中州之才令;金樹、薛翹、趙振、王忠、趙晁、蘇霸,秦雍之世門,皆內居顯位,外宰郡縣。官方授才,咸得其所。形成了以禿發氏為核心,以投附于他的河西士人和諸夷酋豪為骨干的統治集團,為進一步“廓清西夏”,“坐定姑臧”奠定了基礎。 建制之后,烏孤與部下進一步分析河西形勢,商討政治決策。他從容問其部下說:“隴右、河西,本數郡之地,遭亂分裂至十馀國,呂氏、乞伏氏、段氏最強。今欲取之,三者何先?”楊統認為“乞伏氏本吾之部落,終當服從。段氏書生,無能為患,且結好于我,攻之不義。呂光衰耄,嗣子微弱,纂、弘雖有才而內相猜忌,”楊統還說:“若使浩亹、廉川乘虛迭出,彼必疲于奔命,不過二年,兵勞民困,則姑臧可圖也。姑臧舉,則二寇不待攻而服矣?!蹦蠜隽跗诘耐饨弧⒄巍④娛路铰跃瓦@樣確定了。 事實上,烏孤只建立起南涼政權,并未來得及實施“坐定姑臧”的政治宏圖。因為太初三年(399年)八月,烏孤因酒醉墜馬傷肋而死。 烏孤于397年正月叛后涼自立,建立南涼。而399年八月因酒后墜馬傷肋而亡,在位三年,其里時間太地短了。 (二)、禿發利鹿孤的政治 禿發利鹿孤繼位之時,正處于河西境內各割據勢力紛爭的形態,禿發利鹿孤為謀求自身發展,他審時度勢,對外采取務實的外交政策,對內興理政務。在他統治的三年(399—402年)中,南涼政權繼續保持了烏孤以來的發展勢頭。 1、修結鄰好 南涼實行兄終弟及制。利鹿孤是烏孤之弟,烏孤死后,他即武威王之位,改元建和,將都城再由樂都遷到西平(今青海西寧),開始實行烏孤所確立的內政外交方略。 早在烏孤時,南涼就根據當時河西之形勢,確立結盟北涼、修好西秦、聯合打擊后涼的外交方針。 利鹿孤即位之初(399年),首先是與北涼結盟。便派麴梁明出使張掖,受到北涼王段業的熱情接待,時段業之北涼初立。他問麴梁明:“貴主先王創業啟運,功高先世,宜為國之太祖,有子何為不立?”明答:“有子羌奴,先王之命也。”段業說:“昔成王弱齡.周召作宰;漢昭八歲,金、霍夾輔。雖嗣子沖幼,而二叔休明,左提右挈,不亦可乎?”明答:“宋宣能以國讓,《春秋》美之;孫伯符委事仲謀,終開有吳之業。且兄終弟及,殷湯之制也,亦圣人之之格言,萬代之通式,何必胤已為是,紹兄為非?!睒I曰:“美哉!使乎之義也。” 但利鹿孤的外交并不成功,因為他結好北涼的同時卻得罪了西秦。早在烏孤太初年間,南涼己與西秦“修鄰好”。南涼以宗室女嫁西秦主乞伏乾歸,約定兩國誠信相托,互為唇齒。但利鹿孤一即位,這種唇齒關系就出現了裂縫,原因是南涼不以義為重。 原來,在建和元年(400年)七月,后秦主姚興派姚碩德率兵五萬,自隴西入南安峽攻西秦,并擊敗西秦主力,迫使乞伏乾歸步步向西敗退,從金城渡黃河退保允吾(今甘肅皋蘭縣境)。此時,利鹿孤仍遵守盟約,遣廣武公傉檀迎乾歸,并迎至晉興(治今青海省民和縣西),待以上賓之禮。 但此時,鎮北將軍俱延卻對利鹿孤說:“乾歸本吾之屬國,妄自尊立,理窮歸命,非有款誠。若奔東秦,必引師西侵,非我利也。宜徙于乙弗之間,防其越逸之路。”他要利鹿孤落井下石,利鹿孤雖不從其議,“吾方弘信義以收天下之心,乾歸投誠而徙之,四海將謂我不可 以誠信托也。”但當得知“秦兵既退,南羌梁戈等密招乾歸,乾歸將應之?!钡臅r候,卻部署其弟吐雷屯軍于捫天嶺(今甘肅永登縣東南),以防乾歸逃奔南羌。此事使乾歸既懼又忿,他對兒子熾磐說:“利鹿孤義兼姻好,冀存唇齒之援。乃背親背義,謀人父子,忌吾威名,勢個全立?!?于是,送兄弟熾磐等于西平。八月,乾歸南奔罕,遂降于秦。 利鹿孤在處理與西秦關系上的失策,給南涼后期政治帶來嚴重后果。乞伏熾磐時,西秦連年蠶食南涼,構成南涼的肘腋之患,并最終使南涼陷入滅頂之災。 2、興理內政 在處理外交的同時,利鹿孤也興理內政。一即位就下令:“二干石長吏清高有惠化者,皆封亭侯、關內侯?!边@一時期,南涼由單純以武興邦開始向文武兼倍過渡。 南涼立國之初,其政治層面帶著濃厚的游牧生活遺風。在興邦治國的方略上,鮮卑貴族和漢族官僚之間分歧很大。鮮卑貴族主張不設園都,不置府庫,兵農分離,胡漢分治,專征為務。如鍮勿侖說:“昔我先君肇自幽朔,被發左衽,無冠冕之儀;遷徒不常,無城邑之制,用能中分天下,威振殊境。今建大號,誠順天心。然寧居樂土,非貽厥之規;倉府粟帛,生敵人之志。且首兵始號,事必無成,陳勝、項籍,前鑒不遠。宜置晉人于諸城,勸課農桑,以供軍國之用。我則習戰法以誅未賓。若東西有變,長算以縻之;如其敵強于我,徙而以避其鋒,不亦善乎!”依照鍮勿侖的意見,南涼政治始終要與部落制度結合在一起,并依靠擄掠漢族人口來維持經濟存在。 開始時,利鹿孤接受了鍮勿侖的建議。他乘呂光死后后涼變亂屢起,對后涼發動了頻繁的襲擊,并一次次地遷役人口。 南涼建和元年(400年),呂纂在兄弟殘殺中取勝,遂于三月發兵反擊南涼,四月,雙方激戰于三雄(今甘肅永登大通河南岸),利鹿孤以傉檀為統帥,以弱勝強,大敗后涼,斬首兩千級。六月,他在呂纂攻北涼之際乘虛出兵,“將萬騎襲姑臧”,“耀兵于青陽門,虜八干余戶而歸”。 南涼建和二年(401年)三月,“利鹿孤伐涼,與涼王(呂)隆戰,大破之,徒二干余戶而歸”。 南涼建和三年(402年),攻克顯美,俘后涼昌松太守孟祎,“徙顯美、麗靬二千余戶而歸”,又“至昌松而蒙遜已退,傉檀徒涼澤、段冢五百余家而歸”。 為頻繁的軍事活動所局限,利鹿孤即位之初,興理內政成效并不顯著。因此,建和二年(401年)他下令臣僚檢討政治得失。謂其群下曰:“吾無經濟之才,忝承業統,自負乘在位,三載于茲。雖鳳夜惟寅,思弘道化,而刑政未能允中,風俗尚多凋弊;戎車屢駕,無辟境之功;務進賢彥,而下猶蓄滯。豈所任非才,將吾不明所致也?二三君子其極言無諱,吾將覽焉?!?/span> 針對禿發貴族落后保守的治國思想,以祠部郎中史暠為代表的官僚建議利鹿孤實行文治,并提出從穩固民心、改革選舉、興教育等方面入于,破除舊俗,增強國力。史暠說:“古之王者,行師以全軍為上,破國次之。拯溺救焚,東征西怨。今不以綏寧為先,惟以徙民為務,安土重遷,故有離叛,所以斬將克城,土不加廣。今取士拔才,必先弓馬,文章學藝為無用之條。非所以來遠人,垂不朽 也??子谠唬?nbsp; “不學禮,無以立。”宜建學校,開庠序,選耆德碩儒以訓胄子。” 根據史暠的建議,利鹿孤開始興辦教育。他“以田玄沖、趙誕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同時,注意珍惜人才。如楊桓,原是后涼右仆射,401年被俘;孟諱,原為呂隆昌松太守,402年被俘。二人同時受到利鹿孤禮遇,楊桓任為左司馬,孟諱恩釋歸姑臧。時利鹿孤雖稱制,但仍稱臣于姚興。楊桓兄楊經佐命姚萇,早死。姚興聞楊桓有德望,征之入長安。利鹿孤餞桓于城東。臨別之際,依依不舍,“為之流涕”。 利鹿孤志在爭奪姑臧,也不放棄掠民,這使他難以克服部落軍事習氣,也難將文治持之以恒。這一點也影響到褥檀。褥檀入姑臧后,隨北涼和后秦對姑臧圍攻的加緊,南涼就完全變成了一部戰爭機器,所謂的文治活動也因此蕩然無存。 南涼建和三年(402年)三月,利鹿孤病死。死前,遺令傳位禿發傉檀。 (三)、禿發傉檀的政治 1、入主姑臧 禿發傉檀是禿發利鹿孤之弟。他“少機警,有才略”。利鹿孤時期,擔任都督中外諸軍事、涼州牧、錄尚書事,“軍國大事皆以委之”。襲位后,改元弘昌,稱涼王。又將都城從西平迂回樂都,并在弘昌二年(403年)“大城樂部”。 傉檀即位時,河西形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四足鼎立的局面業已形成;另一方面,后秦重兵壓境,后涼政權危在旦夕。此時,南涼的主要敵人不再是后涼呂隆,而變為北涼主沮渠蒙遜。同時,因為此前利鹿孤得罪了西秦王乞伏乾歸,已建國于苑川(今甘肅榆中縣)的乞伏熾磐也將報仇。褥檀要在河西立足,要實現“坐定姑臧”,就必須適應形勢的變化,在復雜多變的各種關系中進行周旋,于是他將結好后秦,爭取西秦,抗衡北涼作為基本對策。 弘昌元年(402年)四月,“南涼王傉檀歸其妻子。”即遣使將乞伏熾磐妻子送還苑川。十二月,后秦遣使封拜傉檀為車騎將軍、廣武公,傉檀受而不拒。 已結后秦和西秦之好。 傉檀這樣做,是為了實現其坐定姑臧的政治戰略,因為這時南北二涼圍繞姑臧進行的角逐正在逐步升級。情況是每逢北涼出兵,南涼也隨之出兵??傊?,誰都想得到姑臧,誰都不想讓對方得到姑臧。如利鹿孤就曾對婆衍侖說:“姑臧今雖虛弊,地居形勝。河西一都之會,不可使蒙遜據之?!庇秩缃o對姚碩德所說:“今禿發在南,兵強國富。若兼姑臧而據之,威勢益盛,沮渠蒙遜、李暠不能抗也,必將歸之。如此,則為國家之大敵矣?!?/span> 弘昌二年(403年)八月,后涼呂隆投降后秦,姑臧一帶處于后秦管轄之下。然,后秦勢力遠在關中,雖以王尚為涼州刺史,但鞭長莫及。“地居形勝”,為河西都會的姑臧,便成為河西各割據勢力爭奪的焦點。 后涼亡國與后秦的強盛使禿發褥檀和沮渠蒙遜以武功爭奪姑臧的圖謀化為泡影。但雙方都知道,即使姑臧為后秦所得,后秦也難以長據。將姑臧交給誰,這取決于后秦主姚興。于是雙方都極力與后秦搞好關系,以防產生對自己不利的后果。 后秦并滅后涼后,即以王尚為涼州刺史。王尚派宗敞為使節,到樂都見禿發傉檀。宗敞名重涼州,其父宗燮與褥檀為故交,早年曾將宗敞兄弟托付給褥檀。宗敞的到來,給了褥檀一個啟示,就是設法從后秦手里討得姑臧。 但要討取姑臧,談何容易。首先得對后秦表示臣服,承認后秦是自己的宗主國。傉檀在這點上做得很及時。弘昌三年(404年)二月,他“密圖姑臧”,又因“畏秦之強,乃去其年號,罷尚書丞郎官”。政治上解除姚興之疑,又遣參軍關尚使于秦。當時,姚興針對“大城樂都”一事責問關尚:“車騎(傉檀)獻款稱籓,而擅興兵造大城,豈為臣之道乎?”尚曰:“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先王之制也。車騎僻在遐籓,密邇勍寇,蓋為國家重門之防,不圖陛下忽以為嫌。”姚興笑了。使后秦主姚興完全放心后,傉檀于當年上表,請求姚興委任自己為涼州刺史。姚興雖未準其請,但“加傉檀散騎常待,增邑二干戶”。 注意,自弘昌三年(404年)二月,南涼沒有年號。 兩年之后的406年六月,傉檀采用賄賂手段,“獻馬三千匹,羊三萬頭于秦”,于是,“秦王興以為忠”。接著委任傉檀為都督河右諸軍事、車騎大將軍、涼州刺史,“鎮姑臧”, 即以涼州武威、番禾、西郡、昌松、武興之五郡,付與南涼傉檀。征王尚還長安。時涼州人申屠英等選派主簿胡威奔赴長安求見姚興,轉達涼州吏民的請求。胡威流著眼淚對姚興說:“臣州奉戴王化,于茲五年。土宇僻遠,威靈不接,士民嘗膽抆血,共守孤城。仰恃陛下圣德,俯仗良牧仁政,克自保全,以至今巳。陛下奈何乃以臣等貿馬三千匹、羊三萬口;賤人貴畜,無乃不可!若軍國須馬,直須尚書一符,臣州三干余戶,各輸一馬,朝下夕辦,何難之有!昔漢武頓天下之資力,開拓河西,以斷匈奴右臂。今陛下無故棄五郡之地忠良華族,以資暴虜,豈惟臣州士民墜于徐炭,恐方為圣朝旰食之憂!”姚興聽后有些反悔。而此時,傉檀與其鎮南將軍文支已率步騎三萬到達了五澗(今甘肅武威市南),原涼州刺史王尚也已進行了權力的交割。“(王)尚出自青陽門,鎮南文支入自涼風門。”這樣,禿發褥檀兵不血刃,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河西重鎮姑臧城,隨之控制了半個走廊,國勢發展到鼎盛時期。 至少,從表面上看,傉檀自去年號,稱臣于后秦,南涼政權表面歸于秦。然而,南涼實力并未弱化,而更有加強與發展,取姑臧,“兵不血刃”擴五郡之地,一時成為河西的霸主。然而,傉檀的強大,導致河西北涼、西涼和原西秦的割據勢力,因傉檀取姑臧而為眾矢之的,加之南涼內部各矛盾愈加凸現,取姑臧后不過一年,南涼就又很快走向衰弱。 2、姑臧時期的外患內優 禿發傉檀占領姑臧,既是南涼政權發展到鼎盛的標志,也預示著南涼已由盛轉衰。河西鮮卑禿發部自禿發烏孤以來,由一個軍事聯盟迅速發展為具有封建性的國家政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飛躍。但是建立政權后的禿發氏,仍保留了很多原來落后的習俗,嚴重阻礙了它的進一步的發展。最明顯的莫過于草原民族以“掠略為職志,具有軍事民主色彩的最一般的關系”依然很深蒂固的存在,這就決定了僅僅依仗武力進行統治的南涼是不可能長久的。 史家云:“禿發累葉酋豪,擅強邊服??叵矣袢S馬金山,候滿月而窺兵,乘折膠而縱鎬?!边@說明禿發部是個英武善戰的部族,習于馬上生活。因此,除少數首領外,一般成員漢化程度不深,不熟悉政治。王位的兄終弟及,都城的一遷再遷,頻繁地進行征戰,不斷地擄掠人口,都說明南涼政權在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處于落后狀態。在利鹿孤時期,史暠等官僚已指出—些落后性,并力圖進行匡革,并提出一些文治土張,說服傉檀實行。但長期形成的部族意識和生活習慣,小可能通過一兩項建議和舉措便得到扭轉。好在利鹿孤和傉檀等都愿意接受漢族的政治經驗,并且喜聽讜言,這有助于南涼政權沿著封建化軌道發展。在入主姑臧后,禿發部又與漢族發達的封建人文環境結合了起來。假如能把握這 歷史機遇,積極推進社會改革,學習漢族的政治經驗,克服自己部族的弱點,那么,南涼的割據局面定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并保持得長久些。 對求得長治久安的道理,南涼的君臣們是懂得的。傉檀進入姑臧后,宴群臣于宣德堂,談到創業與守業的關系,“仰視而嘆曰:'古人言作者小居,居者不作,信矣!?!鼻安商孛现M乘機向他講述政治興衰與宣德堂的關系。他從張駿構筑宣德堂時的全盛光景講到前涼亡于前秦,又從梁熙擁十萬強兵講到他敗死呂光之手,再從呂氏以排山之勢稱王建霸講到銜壁秦雍和投降后秦,最后告誡傉檀說:“此堂之建,年垂百載,十有二主。唯信順可以久安,仁義可以永固,愿大王勉之!”就是說,要傉檀行仁德之政以保持基業長久。 孟諱借人事言興廢,講出了一般性政治道理,而宗敞則具體地向傉檀獻策。此前,傉檀能入居姑臧,宗敞功不可沒。因此,傉檀對宗敞感激備至。姚興征王尚返長安,宗敞以別駕相從,臨行,傉檀說:“吾得涼州三干余家,情之所寄,唯卿一人!”他請教宗敞,用什么樣的“懷遠安邇之略”才能治理好涼州?宗敞先向他“薦本州名士十余人”,再建議他從使用人才和刷新政治做起,并說:“段懿、孟諱,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雍之冠冕;裴敏、馬輔,中州之令族;張昶,涼國之舊胤;張穆、邊憲,文齊楊(雄)、班(固);梁崧、趙昌,武同(張)飛、(關)羽。以大王之神略,撫之以威信,農戰并修,文教兼設,可以縱橫天下,河右豈足定乎?”對孟諱講的道理和宗敝提的建策,傉檀雖喜聞樂受,但就姑臧時期的政治而言,產生的作用并個很大。究其原因,傳統政治生活方式的影響是一方面,外部環境的限制也是一方面。所謂外部環境的限制是指敵國的軍事包圍,它使傉檀很難得到喘息的機會,更不用說有興理文治的時間了。 406年十一月,南涼遷都姑臧。此前的八月,傉檀已“車服禮章,一如王者”。這等于否定了后秦是宗主國,也必然要激怒姚興。另外,他為防備北涼與后秦等對姑臧的進攻,借巡游為名,行擄掠人口之實,大量集結軍隊,屯扎于姑臧周圍?!耙u徒西平、湟河諸羌三萬余戶于武興(治今武威西北)、番禾(治今永昌西)、武威(治今甘肅武威)、昌松(治今古浪西)四郡。征集戎夏之兵五萬余人,大閱于方亭?!闭紊虾蛙娛律系倪@些活動,反而加速了敵人的進攻并引起百姓的騷動。不久,外患內憂迭至,使他遭受到一次次挫折。 首先是陽武之敗,這是南涼建國以來遭受的最嚴重挫折之一。 定都姑臧后,南北二涼的關系更加緊張。從407年始,要么傉檀以攻為守,進攻北涼;要么沮渠蒙遜先發制人,圍攻姑臧。張掖到姑臧之間,戰爭越來越頻繁。但多數情況下,都是北涼占上風。如407年九月,南涼有均石(今張掖東)之敗,繼而失掉西郡(治今山丹縣東南)。 總之,傉檀自都姑喊后所行措施,弊多利少。與遠在敦煌立國的西涼結好,對北涼影響不大,難以發揮作用,而過早地同后秦決裂及進攻北涼更是得不償失。 當傉檀因北涼攻擊無暇顧及其他時,新崛起于高平川(今寧夏固原境)的夏主赫連勃勃趁火打功。407年九月,他先向傉檀提出聯姻,又以傉檀不許為口實,于407年十一月,帶兵二萬攻姑臧。至于支陽(今會寧縣),使南涼死傷萬余人,被擄居民二萬七干余口,被擄牛、馬、羊等數十余萬頭。赫連勃勃撤兵時,誘傉檀率兵追擊,勃勃在陽武下峽(今蘭州東黃河峽口)鑿凌埋車以塞路,勒兵逆擊傉檀,大破之,追傉檀八十里到南山上(今蘭州南山),又損失以萬計,名臣勇將死者什六七。赫連勃勃得勝后,將殺死的南涼將土尸首堆積起來,“號曰骷髏臺”。 這次失敗,是南涼立國以來遭受的最嚴重挫折之一。 陽武峽的慘敗,使南涼朝野極為震動。傉檀在心有余悸之下,深感政治上的壓力。他“責躬悔過”,表示不再恃勇輕出,卻反過來實行堡壘政策,“傉檀懼東(夏)西(北涼)寇至,徙三百里內百姓入于姑臧,國中駭怨”。結果,乘姑臧及周圍人心不穩,屠各部成七兒率其部民三百余人據北城作亂,一時響應者數千人。 在陽武之敗和成七兒事件的影響下,南涼朝廷內部的一些官僚更對傉檀不滿,借機滋事?!败娭J祭酒梁裒、輔國司馬邊憲等七人謀反,傉檀悉誅之”。史稱“邊梁之亂”。邊梁之亂發生在南涼統治上層,屬于高級官僚反對傉檀的政治活動,又因它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與民族矛盾的綜合反映,故對南涼政權造成的震動十分強烈。 內憂外患加在一起,使傉檀入居姑臧的本意未能實現,也使南涼統治更加艱難。如胡三省分析的那樣:“自是之后,禿發氏之勢日以衰矣。”因此,我們把407年十一月作為南涼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四)、南涼滅亡 1、“韋宗觀釁”與“東苑之誅” 姑臧時期的南涼政治是十分脆弱的。借著這種脆弱,周圍列強蜂擁而至,又促使南涼社會的各種矛盾更加激化。列強中首推虎視南涼的是后秦。這與傉檀妄自尊立和與后秦為敵有關。他入姑臧前討好后秦,入姑臧后馬上對后秦翻臉。不但如此,還派使者游說乞伏熾磐與后秦絕交,被熾磐將使者斬首報告姚興。在陽武之敗和邊梁之亂發生后,后秦姚興認為教訓傉檀的時機成熟,便于408年五月,派尚書郎韋宗到姑臧“觀釁”,實則為偵察虛實。韋宗到姑臧后見到傉檀。傉檀與宗坐而論道:“傉檀與宗論六國縱橫之規,三家戰爭之略,遠言天命廢興,近陳人事成敗,機變無窮,辭致清辯。宗出而嘆曰:'命世大才、經綸名教者,不必華宗夏士;撥煩理亂、澄清濟世者,亦未必《八索》、《九丘》。五經之外,冠冕之表,復自有人。車騎神機秀發,信一代之偉人,由余、日磾豈足為多也?!?/span> 韋宗返長安后向姚興匯報情況,對姚興說:“涼州雖殘弊之后,風化未頹。”認為河西有山河之固,傉檀有驚世之才,主張不對南涼用兵。但姚興不聽他的,說赫連勃勃能擊敗傉檀,自己也定能征服河西。 408年六月,后秦軍隊在面臨赫連的壓迫下,鋒轉南涼,姚興派姚弼和斂成等率步騎三萬為前鋒,另派姚顯等為后繼進攻南涼。為了麻痹南涼群臣,“興遺傉檀書曰:'今遣齊難討勃勃,恐其西逸,故令弼等于河西邀之?!?傉檀信以為真,不再作防御準備。因此秦軍很快進到漠口(今甘肅古浪縣境),并殺昌松太守蘇霸。又很快到達姑臧城下,屯駐于西苑。 當此之時,姑臧城內騷亂再起,州人王鐘、宋鐘、王娥等謀應秦軍。事泄,傉檀欲誅王鐘等以儆效尤。而前車將軍伊力延侯認為非常之時當用非常之刑,傉檀聽從了“不悉坑之,何以懲后”的建議,“殺五千余人,以婦女為軍賞” 這就是“東苑之誅”。 同時,傉檀采取了散牛羊于野,誘秦兵搶掠,分兵擊之,秦兵大敗,斬首七千馀級。 對于這次后秦與南涼的戰爭,傉檀雖取得了勝利,但損失也大,而后秦的失敗,對其本國的損失和影響,則遠不及齊難為勃勃敗后所造成的后果嚴重。后秦在河隴地區勢力的衰弱,為隴西原西秦乞伏氏的復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乞伏氏的復起,無疑對南涼更為不利。而南涼統治者并未認識到這一點。 秦兵撤退后,傉檀以勝自傲。408年十一月,復稱涼王,改元嘉平,置百官。404年二月到408年十一月,傉檀沒有年號。 嘉平二年(409年)二月,因后秦的衰弱,原西秦乞伏熾磐克抱罕,遣人告亁歸,亁歸即從后秦逃還苑川.七月,亁歸建國,號秦王,改元更始。在西秦復國的最初幾年里,因為忙于鞏固內部和擴展地盤,還無力與南涼爭戰,但它的強大無疑對南涼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南涼對復國的西秦沒有跟取任何積極的對策,而是不顧國內的經濟實力,不斷與西邊的北涼爭戰,把國家的強盛寄托在對鄰國的掠奪之上。 東苑之誅發生后,姑臧城內人心惶惶。因此,當411年沮渠蒙遜進圍姑臧時,“百姓懲東苑之戮,悉皆驚散。疊掘、麥田、車蓋諸部盡降于蒙遜”。這使傉檀的堡壘政策失去防御效能,而傉檀也不得不以司隸校尉敬歸及其子佗為人質,向北涼請和。 2、窮兵默武以至于亡 從陽武之敗到邊梁之亂,再到東苑之誅,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了姑臧時期南涼所面臨的困難和危機,也反映了南涼統治者在處理內部矛盾時表現出的殘忍與暴虐,它與孟諱當初講的仁德為政的道理大相徑庭,也與宗敞所獻的“文教兼設”策略背道而馳。于是,南涼政權只能沿著禿發部族“禮容弗被,聲教斯阻”和“窮兵黷武,喪國頹聲”的方向滑下去,最終還得將姑臧拱手讓人,并滑向窮途末路。 如前所論,南涼政治有許多落后性,一味征伐弱小部族和暴力掠民兩點是最突出的。從烏孤立國時起,專征和掠民就作為一種傳統性國家職能而存在。專征的結果,使南涼徒具國家形式而實則仍是以禿發氏為核心的軍事聯合體,它內部松散,基礎極不穩固。大量掠民雖使南涼獲得兵源、勞力和物資方面的補給,但卻造成種種積怨,導致禿發部與漢族及其他民族之間的尖銳對立,這是形成眾叛和內亂的根源。在強敵壓境時,種種矛盾都會在內部起作用,這又最終造成南涼的崩潰。 傉檀時期,對弱小部族的武力征伐仍在不斷進行,如405年,“遣其將文支討南羌、西虜,大破之”。406年遷都姑臧前襲擊西平、煌河羌部,徒其民于武興諸郡;414年臨亡前夕,遠襲乙弗部,掠其牲畜。諸如此類的活動屢見不鮮。關于徙民,更是傉檀慣常性的活動。所以史稱其“唯以徙戶為務”。 嘉平三年(4l0年),南北二涼在武威以西和張掖以東地帶拉鋸作戰,以南涼數次失利而告終。 臨松本是沮渠蒙遜老家,嘉平三年(410年)二月,南涼掠徒臨松人千余戶之后,“蒙遜大怒,率騎五千至于顯美方亭,破車蓋鮮卑而還”。接著,南涼反報復,派俱延再攻北涼,又大敗而歸。傉檀還不甘心,堅持要率軍親征。當趙晁及太史令景保諫止時,他對趙、景說:“蒙遜往年無狀,入我封畿,掠我邊疆,殘我禾稼。吾畜力待時,將報東門之恥。”景保堅持說軍個可動,動必無利,傉檀十分生氣,鏁(同鎖。鋃鐺也)保而行曰:“有功當殺汝以徇,無功封汝百戶候?!庇谑牵钟谌掠H率五萬大軍討伐沮渠蒙遜,結果又大敗于窮泉(今張掖東),所帶五萬騎兵喪失殆盡,而自己單馬逃回。北涼軍隊乘勝追擊,包圍了姑臧。姑臧城內,百姓怕再有像東苑之誅那樣的事發生,紛紛逃散,包括疊掘、麥田、車蓋諸部鮮卑在內的“夷、夏萬余戶降于蒙遜”。傉檀無計可施,在將司隸校尉敬歸與其子佗作為人質向蒙遜請和時,敬歸又半路逃回。蒙遜一怒之下,徙姑臧居民八干余戶而歸。 這時,把守姑臧通往湟水的南涼右衛大將軍折掘奇鎮又據石驢山(今武威西南)以叛。傉檀擔心失去退路,遂留大司農成公緒守姑臧,自己率群臣撤回樂都。傉檀一退走,姑臧城內人士馬上開門獻城,投降了北涼。但是,沮渠蒙遜并不以占據姑臧為滿足,接連對南涼湟水地區展開攻擊。 嘉平四年(411年)二月,沮渠蒙遜即入姑臧,派其弟沮渠挐為秦州刺史鎮姑臧,自己則率軍入湟中攻樂都。沮渠蒙遜在包圍樂都一月后,派使者傳信城中,提出要傉檀以子為質換取退兵,遭傉檀拒絕后,“蒙遜怒,筑室返耕”,為持久之計。傉檀不得已以子禿發安周為人質,蒙遜才引兵退還。。 與此同時.活動在河曲一帶的吐谷渾樹洛干亦乘機攻掠南涼轄地,并大敗褥檀世子禿發武臺,澆河郡遂為吐谷渾所有。 從姑臧到樂都,南涼接連失利。所以,胡三省評論說:“傉檀自據姑臧之后,與四鄰交兵,所遇輒敗,不惟失姑臧,亦不能保樂都矣!” 亡國在即,褥檀仍不思養兵蓄民,而一味窮兵黷武。以質子換得北涼撤兵后,他再謀雪恥。孟愷等一班臣僚阻止他,勸他固守伺隙,不要妄動,們他聽不進去。既而“五道俱進,至番禾、苕藋,掠五千余廣”。小勝后,鮮卑將領屈右與伊力延又各執一詞,屈右主張退兵,伊力延主張進兵?!捌鋵⑶疫M曰:“陛下轉戰千里,前無完陣,徙戶資財,盈溢衢路。宜倍道旋師,早度峻險。蒙遜善于用兵, 士眾習戰。若輕軍卒至,出吾慮表,大致外逼,被戶內攻,危之道也?!毙l尉伊力延曰:“我軍勢方盛,將士勇氣百倍,被徒我騎,勢不相及。若倍道旋師,必捐棄資財,示人以弱,非計也。”傉檀競不用屈右之言,以致屈右含憤告其諸弟說:“吾言不用,天命也。此吾兄弟死地?!惫唬蛇d乘風雨晦暗揮軍進擊,大破傉檀軍,再次追奔到樂都城下,迫使褥檀又以子染干為質。蒙遜乃歸。 在南涼與北涼兵連禍結,南涼屢告失利之時,西秦火中取栗。嘉平四年(411年)七月,乞伏乾歸派他的兒子熾磐與審虔進攻南涼。八月,秦軍渡過黃河,傉檀子武臺逆戰于嶺南,阻擊失利,被擄走牛馬十余萬頭。嘉平五年(412年)四月,乞伏熾磐攻南涼三河郡白土城(今青海隆化境),克之,以乞伏出累代之。 至此,南涼西北的北涼、東邊的西秦和南邊的吐谷渾,先后奪取南涼武威、番禾、武興、西郡、昌松、三河、興晉(治枹罕)、澆河等郡地,南涼僅余湟水流域的西平、樂都、湟河、晉興、廣武五郡之地。在周圍各政權的攻擊和吞食下,南涼領地越來越小,處境日益艱難。 嘉平六年(413年),傉檀再向蒙遜尋釁,遣安西將軍紇勃耀兵于西境。蒙遜則用突襲西平和掠其牛馬進行報復。 而此時,傉檀弟、湟河太守文支,他“荒酒愎諫,不恤政事”。邯川護軍孟愷上表訴之,傉檀召文支責訓,于是文支有叛離之心。接著,邯川人衛章等謀殺孟愷,以應西秦,被郭越密告,“愷誘章等飲酒,殺四十余人”。四月,傉檀再伐蒙遜,蒙遜敗之于若厚塢,又敗之于若涼;因而進圍樂都,二旬不克。而此時,南涼湟河太守文支舉郡降于蒙遜,徙五干余戶百姓于姑臧。 嘉平六年(413年)四月,蒙遜復伐南涼,傉檀不得己又送太尉懼延入北涼為人質。蒙遜乃引兵而還。 北涼為了最終攻克樂都,從412年起一直采用襲擾和圍困戰術削弱南涼。南涼雖一次次用送宗室成員作人質的方式換得北涼姑息,但無法克服因受圍困造成的困難,也無法組織農業生產。 到414年時,僅保有湟水流域一隅之地的南涼,面臨著“不種多年,內外懼窘”,“連年不收,上下饑弊”,“百姓騷動,民不安業”,經濟境況越來越不佳,糧食和一應物資的匱乏,對政治形成沉重壓力。這時,孟愷等主張通過“結盟熾磐,通糴濟難,慰喻雜部,以廣軍資”的途徑渡過危難,然后再“畜力繕兵,相時而動”,而傉檀則要用掠奪其他部族來補充給養,最后竟決定遠襲乙弗。乙弗又稱乙弗敵,在吐谷渾之北,“眾有萬余落,風俗與吐谷揮同。然不識五谷,唯食魚與蘇子。蘇子狀若中國杞子,或赤或黑。西有契翰一部,風俗亦同”。遠襲乙弗的原因一是乙弗契翰都背叛了南涼,二是兩部都盛產牲畜。出軍時,傉檀對太子武臺說:“蒙遜近去,不能猝來;旦夕所慮,唯在熾磐。然熾磐兵少易御。汝謹守樂都,吾不過一月必還矣?!钡f萬沒料到,他這次遠征乙弗卻招致了亡國,而亡其國的正是乞伏氏。 嘉平七年(414年)五月,禿發傉檀留世子武臺堅守樂都,自己率七千騎兵西出,西征游牧于青海湖以西的乙弗部,大破其部,獲馬牛羊四十余萬。企圖以此掠殺其牛羊財產來暫渡難關。 就在他西征不久,西秦乞伏熾磐帥步騎二萬大舉進攻南涼,兵鋒指于樂都。樂都守將太子武臺憑城固守,熾磐四面圍攻。 與撫軍從事中郎尉肅等商討守城之計。尉肅提議聚“國人”(指禿發部人)于內城,由自己帶“晉人”(指漢族人)拒戰于城外。武臺則認為西秦軍隊旦夕可退,不足為慮,他憂慮的是城中漢人?!拔渑_懼晉人有二心也,乃召豪望有勇謀者閉之于內?!?/span> 其中甚至包括忠于南涼的邯川護軍孟愷在內。孟愷哭著向武臺說:“熾磐不道,人神同憤。愷等進則荷恩重遷,退顧妻子之累,豈有二乎!今事巳急矣,人思自效,有何猜邪?”武臺不聽,結果,“一旬而城潰”。武臺及南涼文武大臣盡為西秦所俘。 六月,樂都被西秦軍隊攻陷后,駐在西平的安西將軍、烏孤之子樊尼趕往乙弗向傉檀報告消息。時傉檀己破乙弗部,“獲牛馬羊四十余萬”。得知樂都陷落,謀“藉乙弗之資,取契汗(即契翰)以贖妻子”。又挾眾西攻契翰部。途中,部眾多數逃返湟中,去追逃亡者的鎮北將軍段茍也一去不返,“將士皆散,唯中軍紇勃、后軍洛肱、安西樊尼、散騎侍郎陰利鹿在焉”。 傉檀自知無路可走,痛悔萬分。他對樊尼等說:“與其聚而同死,不如分而或全。樊尼,長兄之子,宗部所寄。吾眾在北者戶垂一萬。蒙遜方招懷遐邇,存 亡繼絕,汝其西也。紇勃、洛肱亦與尼俱。吾年老矣,所適不容,寧見妻子而死。” 傉檀投降西秦時,身邊只有陰利鹿。他問陰利鹿,為什么在眾叛系離時他卻跟隨?陰利鹿回答說:在國破家亡時,雖不能效申包胥哭秦庭乞北涼出兵,“而侍陛下者,臣之分也。惟愿開弘遠猷,審進止之算”。檀感嘆說:“知人固未易?!标幚拐f出了南涼亡國的要害,即只圖武功而不知進止。 嘉平七年(414年)六月,禿發傉檀到西平投降了西秦乞伏熾磐。至此,南涼滅亡。一年后,傉檀被鴆殺。 南涼政權共存在十八年(397—414年)。其中,傉檀在位十三年(402—414年)。共歷3主。 三、西涼 (一)、建國 李暠(351-417年),字玄盛,小字長生,祖籍隴西成紀(今秦安縣北),西漢李廣的第十六世孫?!皬V曾祖仲翔,漢初為將軍,討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眾寡不敵,死之。仲翔子伯考奔喪,因葬于狄道之東川(今臨挑縣),逐家焉。世為西州右姓?!弊詽h及晉,李暠家族累世簪纓。西晉時,他的高祖父李雍任東莞太守,曾祖父李柔任北地太守。祖父李弇仕張軌,官至武衛將軍、天水太守,封安世亭侯。父李昶,初有令名,任前涼世子侍講,早卒。李暠是李昶的遺腹子。李暠家族累世為官,“荷寵前朝”,“著功秦隴”,“世為西州右姓”,在隴右一帶擁有很高的聲望。 李暠好學,幼時受到良好教育。他“通涉經史,尤善文義”,“頗習武藝,誦孫吳兵法”。又喜結交名士,與郭黁、宋繇志同道合。郭黁是西平人,精通易學,明習占侯,尤擅長于卜吉兇,測未來。言諸事,多所應驗。呂光時任太史令, “光比之京(房)、管(輅),常參帷幄密謀”。他后來起兵反呂,“百姓聞黁起兵,咸以圣人起事,事無不成,故相率從之如不及”。宋繇,敦煌人,宋配之后,是李暠異父同母兄弟,二人常共起居。他“博通經史,諸子群言,靡不綜覽”,是著名的敦煌學者。 嘗與呂光太史令郭黁及其同母弟宋繇同宿,黁起謂繇曰:“君當位極人臣,李君有國土之分,家有騧草馬生白額駒,此其時也?!?/span> 呂光末年,后涼失政。建康(今甘肅高臺駱駝城)太守段業、沮渠蒙遜及禿發烏孤等紛紛起兵反對呂光,李暠、郭黁、宋繇等響應段業。隆安元年(397年)五月,推業為大都督、龍驤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璽。第二年,即隆安二年(398年)四月,以敦煌太守孟敏為沙州刺史,拜李暠為效谷(今敦煌市西)令。不久,孟敏卒,敦煌護軍馮翊人郭謙、沙州治中敦煌索仙等以暠“溫毅有惠政”,“推(暠)為寧朔將軍、敦煌太守。玄盛初難之,會宋繇仕于(段)業,告歸敦煌,言于玄盛曰:'兄忘郭黁之言耶?白額駒今已生矣。’玄盛乃從之?!甭“捕辏?98年),即遣使請命于業,李暠進號冠軍,稱藩于段業。業委為安西將軍、敦煌太守,領護西胡校尉。西涼進入建國時期。 隆安三年(399年)春,段業稱涼王。此時,其右衛將軍敦煌人索嗣在段業面前構陷李暠,稱“李暠不可使處敦煌。”,謀自代之為敦煌太守。而段業也懷疑李暠有異志,便同意索嗣代之。于是,索嗣卒五百騎,從張掖趕往敦煌。在離城二十里處傳語李暠迎接自己。李暠擬將出城迎接時,被效谷令張邈和宋繇勸止。張邈言于暠:“呂氏政衰,段業闇弱,正是英豪有為之日。將軍處一國成資,奈何束手于人!索嗣自以本邦,謂人情附己,不虞將軍卒能拒之,可一戰而擒矣?!彼昔硪舱f:“大丈夫已為世所推,今日便授首于(索)嗣,豈不為天下笑乎!大兄英姿挺杰,有雄霸之風。張王之業不足繼也!”當當機立斷,與段業決裂,效法張軌,成就霸業。 李暠之人望在隴西士族,但非是敦煌籍人。而當時敦煌不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文化發達,人物薈萃,具有獨特的人文環境條件。李暠也曾說:“此郡世篤忠厚,人物敦雅,天下全盛時,海內猶稱之,況復今日!實是名邦。正為五百年鄉黨婚親相連,至于公理,時有小小頗回,為當隨意斟酌。”他深知自己不具備鄉黨與婚姻締結成的社會基礎,難以在敦煌地域政治中立足。他所謂的社會基礎,是指索、宋、陰、張等敦煌著姓家族。而索嗣敢于取代李暠,正是因為具備“自以本邦,為人情附己”的條件。雖然“玄盛素與嗣善,結為刎頸交”,但李暠不屬于敦煌著姓家族,因此在坐鎮敦煌這一點上,索嗣是當仁不讓的。而李暠也正是懼于敦煌著姓豪門不支持自己,在受索嗣構陷后雖“深恨之”,但也只能不聽命于段業,坐等索嗣來取代自己。張邈、宋繇作為敦煌著姓和士人領袖,提出拒索嗣于敦煌城外,無疑給李暠增添了信心,至少使他了解了敦煌著姓豪門的態度。他說:“吾少無風云之志,因官至此。不圖此郡士人忽爾見推!向言出迎(素嗣)者,未知士大夫之意故也?!边@道出了他的心血,也說明西涼政權的產生,是隴西和敦煌兩大右姓集團實現政治聯合的結果。 按照張邈、宋繇的主張,李暠遣子李歆、李讓與張邈、宋繇及司馬尹建興等率兵拒戰素嗣。索嗣兵敗逃回張掖后,李暠又上書給段業,歷數索嗣罪狀。而北涼權臣沮渠男成素與索嗣有芥蒂,又有圖謀剪除段業羽翼,于是慫恿段業,使其殺掉索嗣,并“遣使謝玄盛”,“分敦煌之涼興(治今敦煌東、安西西)、烏澤(治今安西東)、晉昌之宜禾(治今安西縣)三縣為涼興郡”,“復進玄盛持節、都督涼興已西諸軍事、鎮西將軍、領護西夷校尉”。西涼的割據局面初步形成。 隆安四年(400年)十一月,北涼晉昌太守唐瑤叛段業而支持李暠,還傳檄敦煌、酒泉、晉昌、涼興、建康等張掖以西六郡,共舉李暠為冠軍大將軍、沙州刺史、涼公、領敦煌太守。“玄盛乃大赦境內,建年號為庚子。追尊祖弇曰涼景公,父昶涼簡公?!辈⒋笫虏叻鈩淄?。這標志著西涼正式立國。其以敦煌為都城,疆域廣及西域。疆域在今中國甘肅西部、內蒙古西南部及新疆部分。 西涼政權在河西五涼中盡管存在的時間不長,統轄的地域很小,然而卻是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較為先進,因而也產生過較大影響的漢族政權。 西涼庚子二年(401年),沮渠蒙遜攻殺段業,建北涼。段業兵敗后,河西漢人無首,李暠以其聲望遂被段業余部推立而與沮渠蒙遜形成對峙之勢。其中沮渠蒙遜在原后涼東,李暠的勢力范圍在原后涼西,405年,改元建初,遣使奉表于晉,并遷都酒泉,與北涼長期爭戰。 (二)、李暠的政治 1、著姓政治,敦煌大族與西涼政權 敦煌既為兩漢以來河西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的地區。進入魏晉,隨著我國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在敦煌也出現了一批經濟上實力雄厚,政治上操持權柄,在地方上頗有影響的望門大族,這些望門大族往往左右著這一地區的政治動向。 敦煌文書中有—件《西涼戶籍殘卷》,是李暠建初十二年(公元416年)正月的戶籍。這件戶籍雖有殘缺,但仍保存了當時住在敦蝗郡敦煌縣西宕鄉高昌里的部分居民姓名。戶籍上載有居民共十戶,殘存八戶,分作五姓,其中裴氏二戶,陰氏一戶,呂氏二戶,隨氏三戶,唐氏一戶。此外,戶籍還記載了嫁到這里的婦女七姓,分別為趙、馮、高、袁、張、蘇、曹等姓氏。據陳垣先生考證,這些姓氏原來都是中州舊姓,西遷來后又成為河西大族。為了說明這一問題,這里不妨舉其中幾姓作一介紹。 陰氏。祖籍為河南新野人,漢時“榮升紫府,貴賤黃門”。曾因“野戰十年,留連至此,至今為敦煌人矣?!睋稌x書·張軌傳》載:張軌“威著西州,化行河右”,他在建立基業的過程中,曾經以陰充、陰澹等為“股肱謀主”,又以陰浚、陰豫、陰鑒等為大將,陰據為從事。到張茂時則以陰澹為敦煌太守。根據這些材料來看,敦煌陰氏一門,可謂材兼文武,盛極一時。 唐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唐彬子熙娶涼州剌史張軌女,永嘉末,遂居涼州,熙子輝仕前涼陵江將軍,弘西涼武興太守”。晉昌太守唐瑤,更是李暠霸業的積極推戴者。 張氏。也是從內陸遷來的河西大族。前涼時,張氏一門位居顯要者最多。《十六國春秋輯補·前涼錄》記有敦煌人張諮,在張軌處任著作郎,撰《涼記》八卷。張斌作《葡萄酒賦》,文辭甚美。張沖家財巨萬,悉以濟貧?!妒鶉呵镙嬔a·北涼錄》記有敦煌人張穆,博通經史,才獲清贍,被沮渠蒙遜招為中書侍郎。又有教煌人張湛,“知名涼土,好學能屬文”,“仕沮渠蒙遜,黃門侍郎、兵部尚書”。敦煌人張芝、張昶兄弟,并善草書,世稱“草圣”。由于敦煌張氏一族人才輩出,故后世人張太素特意撰寫了《敦煌張氏家傳》二十卷。 除見于《西涼戶籍殘卷》中的姓氏外,也還有—些大族,沒有在戶籍殘卷中看到,如索氏,原為鉅鹿大族.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太中大夫索撫回因“直諫忤旨徙邊”,遂世居敦煌。索氏一門人才輩出,如索班、索邁,曾因經營西城著稱;索靖則以善草書而“馳名海內”。汜氏,據稱是在漢成帝時,有—個御史中丞汜雄,因為“直道見憚”,遂從原籍濟北盧縣遷到了敦煌,“代代相生,遂為敦煌望族。”前涼時,有汜諱、汜騰等均在涼州做官,權勢顯赫。再如敦煌宋氏,其祖上曾在西晉任西平太守。前涼時,宋氏子弟有多人“世仕張軌子孫”,如宋繇的曾祖父配,祖父悌,父親尞,皆在前涼任職,或操兵權,或執政事,宋氏一門,著聞河西。 2、著姓成其政權的政治基礎 五涼中,前涼、西涼為漢族官僚建立的割據政權。而李暠西涼則更帶封建性和著姓政治特點。 首先,李暠政權構建中,官僚階層中是清一色的河隴著姓人士,敦煌大族和名門之后居其大半。 建國伊始的庚子元年(400年),李暠策封的官吏中,宋、索、汜、陰、令狐、張氏等家族人數最多。計有索氏五人:索仙為左長史,索承明為牧府右司馬,索訓為威遠將軍、西平太守,索慈為廣武太守,索術為武興大守;張氏六人:張邈為右長史,張體順為右司馬,張條為牧府左長史、張林為太府主簿,張謖為牧府右司馬加揚武將軍,張靖為折沖將軍;令狐氏二人:令狐溢為右長史,令狐赫為武威太守;汜氏一人:汜德瑰為寧遠將軍、西郡太守;陰氏一人:陰亮為西安太守。關隴人士中,天水著姓中的尹建興為左司馬。尹建興是李暠妻尹氏的胞兄,西州謠諺有“李尹王敦蝗”之說,這與東晉“王與馬,共天下”之諺相仿。另外,受策封者還有趙開,其郡望不明,疑與北涼趙柔同宗,為金城著姓,受任為骍馬護軍、大夏太守。 李暠用清一色的豪門著姓人物作為西涼統治集團核心,這在同時期的后涼、南涼、北涼等諸涼政權中獨樹一幟。其政治目的如李暠自己所說,在借此“以招懷東夏”,即換取漢族上層社會的支持來與其他民族建立的諸涼政權相對抗。 被李暠羅織到西涼政府中的著姓豪門大都是前涼名土和貴胄的后裔。如宋繇是宋配之后,索仙等是索襲和索紞之后,汜德瑜是汜援之后,陰亮是陰澹之后。他們的祖先在為前涼竭盡股骯之力的同時,也沉淀起門戶,成為河西地方政治勢力的代表。此外,令狐氏家族中的令狐亞和令狐敏也曾居前涼要職,張氏家族在前涼做官的人數更多,張諮、張質、張植、張穆是其中幾個。與索、宋、汜、陰等家族相比,令狐氏與張氏的門第更古老,堪稱河西舊姓。有記載說令孤氏源于西周王室,原封地在太原(今寧夏固原北)。王莽代漢,令狐邁起兵討莽,兵敗身死。三個兒子避難“皆奔敦煌”。后來,長、次二子相率入西域,幼于令狐稱“為故吏所匿,遂居效谷”。也有記載說從令狐邁起,令狐家族已定居敦煌。要緊的不是落戶敦煌的早晚,而是門資和宦歷。如令狐邁官居西漢建威將軍,為興復漢室而死,屬忠義節烈之流。這決定了其家族的社會地位和聲望,也決定了其家族在河西政治中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張軌時,“晉昌大族”張鎮、張越兄弟謀逆,擔任太府主簿的令狐亞用幾句話就令其放杖,就是明證。河西著姓家家門宗強盛,這是他們能左右地方政治的原因。晉昌(今甘肅安西縣東)張氏是一個例子。前涼時期,張氏己顯示過門宗勢力。張鎮與張越自不必說,即如張邕,他“樹黨專權”,幾使宋氏滅族。張氏門宗的強盛情況由張士度的事跡可見點滴。西晉初,張士度游學洛陽,遇到瘟疫,在洛的“鄉人宗族”一下于死掉十多人。僑居它鄉尚且如此,在本鄉本土,他們家族的枝繁葉茂是可想而知的。張氏的門宗勢力是從曹魏時期開始沉淀的。曹魏初,張央官居執金吾,是京城洛陽的最高警備長官。執金吾一職,秦時稱中尉,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執金吾。平時司京城治安,遇到皇帝出巡,負責先導和防范意外。此時,“緹騎二百人,五百二十人輿服導從,光生滿路。群僚之中,斯最壯矣”。劉秀貧微時,瞻仰執金吾儀衛規模,感嘆說:“仕宦當為執金吾!”張央正由此顯貴。他是“敦煌深泉人”,深泉即漢時淵泉縣,故城在今安西縣東。與晉昌是同一地域,故晉昌張氏和深泉張氏實為同宗。曹魏時,敦煌郡內,“大姓雄張,遂為風俗”,歷任守宰“循故而己,無所匡革”,正為有張氏這樣的家族之故。李暠深知對這樣的家族只能“盡禮承敬”,不能有絲毫冒犯。所以,他見到前涼金城太守張質之子張顯時,立即擢為酒泉太守,“引為功曹,甚器異之。嘗渭曰:'吾之臧子原也!’” 李暠用人頗有氣量,“朝為寇仇,夕委心膂”。他能恰當運用策略,消弭著姓社會內部的矛盾。他自己曾說,敦煌歷史悠久,實是名邦,鄉黨和婚親關系復雜,家族和門宗盤根錯節,因此事事都須小心謹慎?!爸劣诠恚瑫r有小小頗回,為當隨宜斟酌”,以此來做到“無負于新舊”。他對索氏家族的態度就是這樣。按理,索嗣是他的政敵,索氏子弟理應受到黜斥,但他沒有這樣做,對索仙、索承明、索慈等照樣重用。 李暠依靠著姓的政策確實起到了“招懷東夏”的作用。庚子三年(402年),北涼西郡太守梁中庸來奔。梁中庸與沮渠蒙遜私交甚深,蒙遜得知他投奔西諒的事后,無可奈何地說:“吾與中庸義探一體,而不信我,但自負耳?!边@說明“招懷東夏”起到了瓦解敵人營壘的作用。 由于重用著姓豪門,只有一郡之地的西涼政權不僅能迅速壯大,而且群臣和和諧,內部穩定,很少發生內亂。 (三)、李暠的內外政策 庚子四年(公元403年),姚秦政權攻滅后涼。原后涼所屬之地為北涼、南涼和西涼瓜分。其中,北涼雄踞河西中部,南涼霸于河西東南,而河西西陲及今新疆的部分地區,則為李暠的勢力范圍。早在庚子二年(401年)九月,因原屬北涼的酒泉、涼寧二郡投降,李暠領土遂擴展到張掖的弱水。 《晉書·李玄盛傳》中說李暠“領秦涼二州牧、護羌校尉”,實際上,西涼所轄不過涼州西部一隅之地。據清代人洪亮吉考證,西涼統有“舊郡五、前涼郡三、后涼郡二、增置郡八”,共十八郡。 西涼政權不僅地狹民稀,就是在軍事力量上也較單弱。從史書所記載的數字看,西涼境內步、騎兵總數當有三萬余,多不過四萬人。與北涼、南涼相比,可謂國小力單。 盡管如此,西涼政權本身也有南、北涼所沒有的優越條件。首先,它是一個漢族政權,而河西之地漢人居多,是具有很大的號召力的。李暠也曾說:“自張掖已東,晉之遺黎雖為戎虜所制,至于向義思風,過于殷人之望西伯?!边@一點卻是其他割據政權所不能企及的。有利于西涼的立國。其次,在地理位置上,西涼地處西部,南屏祁連,北接大漠,又有合黎山、馬鬃山為依托,加上敦煌“郡大眾殷,制御西域,管轄萬里”,西部后方極為安全,只須把兵力集中在轄區東部,就可能與北涼、南涼鼎足而立了。 西涼立國之初,“諸事草創,倉帑未盈”,李暠乃“息兵按甲.務農養土”,將富民強國、安定民生作為治國割據的第一要務,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政治上努力做到知人善任,積極納諫,執法寬簡,賞罰分明。庚子初,李暠在敦煌南門外黨河岸邊建筑堂臺,取名靖恭堂,“以議朝政,閱武事”,兼為教化群臣之所?!疤贸?,圖贊自古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親為序頌,以明鑒誡之義。當時文武群僚,亦皆圖焉”。敦煌著名學者劉昞撰寫《靖恭堂銘》以志此事。堂成當月,有白雀飛翔于其上,“暠觀之大悅,頌之”。此時,呂光稱涼王時被派到于闐購求“六璽”之玉的使者返回敦煌,李暠將玉收入府庫,淮備作六璽之用。 李暠重視諸子之教育。他在建初元年(405年)寫的“誡子書”是他寓政于教的經典作品,也是將儒家修身治國思想同西涼政治相結合的教料書。書中他要求諸子處世要謙恭謹慎,為政要公正廉明。要“杜漸防萌,深識情變”。要“詳審人,核真偽;遠佞諛,近忠正;蠲刑獄,忍煩擾;存高年,恤喪病;勤省按,聽訟訴”。要“禁御左右,無作威?!保皬V加諮詢,無自專用。從善如順流,去惡如探湯”,要“富貴而不驕”,“僚佐邑宿,盡禮承敬”,“退朝之暇,念觀典籍。面墻而立,不成人也”。建初九年(413年),李暠又抄《諸葛亮訓誡》以勖諸子,并針對他們“弱年受任”提出要求:“古今之事不可以不知。茍近而可師,何必遠也。覽諸葛亮訓勵,應璩奏諫,尋其終始,周孔之教盡在中矣!為國足以致安,立身足以成名?!薄扒医浭返赖氯绮奢闹性谥邉t功多,汝等可不勉哉”。 這既是對其諸子的告誡,也是對各級官僚的要求。其目的就是要他們忠君守義,奉行臣道,忠于職守,寬簡愛民。以此消弭社會內部矛盾,確保割據政權的穩定。 其次,振興教育,尊重士人,重視賢才。為培養人才,為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機會,李暠在敦煌興辦了學校。庚子五年(404年)正月,“立泮宮,增高門學生五百人?!睘楠勔慈瞬藕驼匈t納士,又“起嘉納堂于后園,以圖贊所志”。通過各種措施,來實現其“采殊才于巖陸,拔翹彥于無際”的愿望。 李暠尊重士人,尊重文化。他重用宋繇,除宋繇與他為同母兄弟以及宋繇在西涼建國中立有殊功之外,還因為宋繇是當時的著名學者。另外,他對劉昞更是祟禮有加。劉昞,字彥明,敦煌人。出身于儒學世家,又師承郭瑀,任李暠儒林祭酒從事中郎,主管文教和注記。 李暠尊重文化,從他對書籍的珍愛和與劉昞的關系中可見一斑。據《北史,列傳二十二,劉昞條》記載:“昭王好尚文典,書史穿落者,親自補葺。延明(劉昞,字延明)時侍側,請代其事。王曰:'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籍。吾與卿相遇,何異孔明之會玄德!’遷撫夷護軍。雖有政務,手不釋卷。昭王曰:'卿注記篇籍,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用髟唬?#39;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孔圣稱焉。延明何人斯,敢不如此?’” 至此,劉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 四卷,《燉煌實錄》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銘》一卷,注《周易》、 《韓子》、《人物志》、《黃石公三略》行于世?!?/span> 李暠與劉昞是政治與學術相統一的關系。這些做法.使西涼政治的清明,有力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發展。 第三.健全縣鄉里各級行政機構.實行嚴密的編戶制度,積極發展農業生產。西涼立國后,沿襲了漢魏西晉以來中原傳統的地方管理體制和典章制度,對所控制區域內的人口,實行嚴密的戶籍管理,作為敦促各項生產、征收賦役重要依據。敦煌發現的“建初十二年(416年)敦煌郡敦煌縣西宕鄉高昌里戶籍殘卷(S 0113號)”為我們提供了這方面的信息。 這份戶籍完整的有八戶,較詳細地記載了每戶戶主、家庭成員,性別、年齡等。自發現之日起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注意,成為研究中國古代戶籍管理及相關制度的珍貴資料。對此,王水興先生指出:“我再強調研究此殘籍的重要意義…杜會等級森嚴不可逾越,社會身份嚴重不可混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社會的主要特點之一,在此殘籍中有明確的反映。此殘籍為研究我國中古史的珍貴文獻。”姑不論這份資料所隱含的諸多學術價值,僅從其本身而言.李暠得以在區區河西狹小之地域割據自立,與其他胡族政權相抗衡,這與西涼政權實行嚴密的戶籍管理,最大限度發掘人口潛力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在此基礎上,西涼政權充分動員民力,在戰爭間隙大力發展生產。 西涼立國于敦煌之一郡。其初實為敦煌、安西(今屬酒泉市)兩縣之地。因“地狹民稀”,政治、經濟和軍事較弱。為了改變這種形勢,創造與北涼抗衡的條件,李暠積極偃文修武,積蓄物資,擴充地盤;在立國(400年)當年,他派宋繇等向東西兩翼進取,“東伐涼興,并擊玉門以諸城,皆下之”。隨之在玉門關和陽關一帶興辦屯田,“廣田積谷,為東伐之資”。遷都酒泉后,又“敦勸稼穡”,使這一地區農業生產得到了很大發展.出現了“年谷頻登,百姓樂業”的良好局面。 第四,在對外關系上,面對河西群雄割據的復雜局勢,李暠對遠在江左的東晉王朝奉表稱臣,后又奉南朝政權為正朔。 建初元年(405年)正月,派遣舍人黃始與梁興間行赴建康,給晉安帝司馬德宗上表。表章洋洋數千言,從漢末講到三國,再講到西晉統一和分裂,陳述了前涼以來的河西形勢和自己在“五胡僭襲”艱難世事中的心境,他希望東晉朝廷理解自己“依竇融故事”成“桓文之業”的苦衷。表章字字誠摯,句句慷慨,字里行間浸透著對國家和民族的優患感情。其中談到,“至如此州,世篤忠義”,“江涼雖遼,義城密邇。風云茍通,實如唇齒”。這篇表章可以說是李暠的政治宣言,宣告他要依托東晉,保據河西,即“冀仗寵靈,全制一萬”。為了實現他的志向和完成“東伐”,他積極推進封建政治。 顯然,遠處江左的東晉政權不會也不可能給予懸絕西陲的西涼實質意義上的支持。李暠此舉,不過是借東晉正統的政治資源以獲得漢族勢力的支持和擁戴。因此,與其說是稱臣江左的表文。 對于河西之東南部的南涼,由于雙方利益的需要,相互修好。史載“暠之西也,留女敬愛養于外祖尹文家,文既東遷,暠從姑梁褒之母養之。至是禿發傉檀假道北山,鮮卑遣褒送敬愛于酒泉,并通和好。暠大悅,遣使報聘傉檀,贈以方物?!蔽?、南二涼所以如此,都是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北涼。終西涼之世,西、南二涼的確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對抗。 第五,加強對西域地方的管理與統治,穩定后方。庚子元年(400年),李暠派宋繇等西進,“擊玉門以西諸城,皆下之?!北M收玉門、陽關”等地,所謂“玉門以西諸城”,應指伊吾以及高昌郡所領諸城,而非西域城廓諸城。西涼初創,力量單薄,東伐僅至涼興,西進似無可能到達高昌以遠。據《晉書》卷八七《涼武昭王李玄盛傳附子士業傳》:“是歲,朝廷以士業為持節、都督七郡諸軍事、鎮西大將軍、護羌校尉、酒泉公”“七郡”乃高昌等七郡,“是歲”即李歆即位之第二年(418年)。又《宋書》卷九八《氐胡傳》:“高祖踐阼,以歆為使持節、都督高昌、敦煌、晉昌、酒泉、西海、玉門、堪泉七郡諸軍事、護羌校尉、征西大將軍、酒泉公。”南朝劉裕建國在永初元年(420年),可知西涼自始至終統治高昌。吐魯番文書有署“西涼嘉興四年”者,亦可為證。1963年吐魯番所出“建初十四年(418年)韓渠妻隨葬衣物疏”云:“高昌郡高(昌)縣都鄉孝敬里民韓渠妻……”表明西涼在高昌郡設有縣、鄉、里的行政機構,與內陸全同。 李暠屯玉門、陽關,據有高昌等地,與西域其他地區也保持著一定的往來。他遷都酒泉后,“鄯善、前部王遣使貢其方物”。建初元年李暠復遣沙門法泉間行奉表東晉,表文云;“臣以其歲進師酒泉,戒戎廣平,庶攘茨穢,而黠虜恣睢,未率威教,憑守巢穴,阻臣前路。竊以諸事草創,倉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務農養士。時移節邁,荏苒三年,撫劍嘆憤,以日成歲。今資儲已足,器械已充,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眾,冀憑國咸,席卷河隴,揚旌泰川,承望記旨,盡節竭誠,隕越為效。 據此,西涼在建初之初似乎已統徹西域,但無其他材料佐證,也許只是李暠的未來設想而已。但從西涼滅亡后,李氏后裔李寶招眾二千余家一度流亡伊吾,依附柔然之事,亦可知整個西涼時期與西域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在經過五年左右的內修政理和積蓄國力后,李暠開始實施他的“東伐”戰略。李暠之東遷,實則“慚逼寇穴”,挑戰北涼。至此西涼與北涼沖突不斷,其中,大規模軍事行動有兩次。其主旨是繼承前涼,追蹤竇融,坐鎮河西。 東伐的第一步是遷都酒泉。酒泉原屬北涼。401年,酒泉與涼、寧二郡叛降于西涼。為了遷都,李暠先委任張體順為寧遠將軍和建康(治今高臺縣南)太守,鎮樂涫(今高臺縣西北);以宋繇為右將軍,領敦煌護軍,協同其子敦煌太守李讓鎮敦煌。遷都前,即建初元年(405年)十一月,他向群僚闡述此舉的政治意圖:“昔河右分崩,群豪競起,吾以寡德為眾賢所推,何嘗不忘寢 與食,思濟黎庶。故前遣母弟繇董率云騎,東殄不庭,軍之所至,莫不賓下。今惟 蒙遜鴟跱一城。自張掖已東,晉之遺黎雖為戎虜所制,至于向義思風,過于殷人之 望西伯。大業須定,不可安寢,吾將遷都酒泉,漸逼寇穴,諸君以為何如?”。意思是招懷東夏己見成效,遷都為的是“漸逼寇穴”,然后待機直搗張掖。但因為與北涼相比,西涼顯然弱小得多,可支之軍不過二三萬,“漸逼寇穴”不一定有利。胡三省對此也有評論:“李暠遷酒泉欲以逼沮渠蒙遜,安知反為蒙遜所逼耶!” 李暠于405年遷都。遷都以后,西涼與北涼之間的沖突加劇。 李暠推行東伐戰略時,蒙遜也在推行西取戰略。只是406年以后,禿發褥擅從姚興手中討得姑臧,沮渠蒙遜必須將南涼作為主要敵人加以對付,因此不得不暫緩對西涼的進攻。這使李暠的東伐間或也取得一些小勝。 如建初二年(406年)八月,李暠親自率領騎兵二萬,略地建康。沮渠蒙遜回擊,掠建康百姓三千戶東返,李暠率騎兵追擊,在安彌(今酒泉市東)擊敗北涼軍隊,奪回被掠民戶。但西涼更多的是失利,如建初二年(407年),沮渠蒙遜進攻酒泉,待李暠發覺敵情時,北涼軍隊己行進到離酒泉城僅六十里的地方。李暠倉促出戰,結果失敗。“(暠)閉城自守,蒙遜亦引而歸”。可見,遷都酒泉后,形勢開始對西涼不利。 此后,“蒙遜每年侵寇不止”,李暠遂改變策略,“志在以德撫其境內,但與通和立盟,弗之校也”。 他在酒泉發展生產,積蓄力量。“玄盛既遷酒泉,乃敦勸稼穡。群僚以年谷頻登,百姓樂業,請勒銘酒泉,玄盛許之?!绷硗?,他也不輕易消耗國力,“蒙遜每年侵寇不止。玄盛志在以德撫其境內,但與通和立盟,弗之校也”。但李暠也為東伐無功而撫劍長嘆,正如他在407年上東晉朝廷的表文所說,他進師酒泉雖構成對沮渠蒙遜的威脅,只是“黠虜恣睢,末率威教,憑守巢穴,阻臣前路。竊以諸事革創,倉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務農養士。時移節邁,茬苒三年,撫劍嘆憤,以日成歲”。這一時期,李暠也實行遠交近攻。他稱藩于后秦,還與南涼通盟。“初,玄盛之西也,留女敬愛養于外祖尹文。文既東遷,從姑梁褒之母養之。其后禿發傉檀假道于北山,鮮卑遣褒送敬愛于酒泉,并通和好。玄盛遣使報聘,贈以方物?!彼肜媚蠜鰪臇|面牽制北涼。 李景雖則經營酒泉,實際仍將敦煌作為“軍國之本”大力充實。406年,他進行“土斷”,設置僑郡縣,安置遷徙到敦煌一帶的“東人”,將他們大部分編制于敦煌和晉昌二郡之間。另將一部分人口遷到酒泉。被編制和東我遷的僑人約有兩萬多戶,他們分別來自不同地方。有的早在前秦時期己流落河西?!俺?,苻堅建元之末,徙江漢之人萬余戶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疇小辟者,亦徙七干余戶。郭黁之寇武威,武威、張掖以東人西奔敦煌、晉昌者數干戶,及玄盛東遷,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戶置會稽郡(治今安西縣東南),中州人五千戶宣廣夏郡,余萬三干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三郡(三郡均治今敦煌東南)?!?/span> 為了防范敦煌以北鮮卑和以南羌人部落對敦煌的騷擾,李暠陸續整理敦煌城防,修城筑圍。406年,“筑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虜”,413年,“修敦煌舊塞東西二圍,以防北虜之患,筑敦煌舊塞西南二圍,以威南虜”。這一切內政外交舉措說明,李暠的“東伐”戰略實際在借攻為守。經營酒泉和充實敦煌,為的是攻守有據。在和北涼的較量中,他不敢輕舉妄動,所謂“但與通和,弗之校也”,“我閉門不與戰,待其銳氣已竭,徐而擊之”,都是上述策略的具體化。這樣做,并非出自李暠本意,實在是遷都酒泉以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了形勢的壓力。他的《述志賦》表述了他內心的苦悶:“玄盛以緯世之量,當呂氏之末,為群雄所奉,遂起霸圖。兵無血刃,坐定千里,謂張氏之業指期而成,河西十郡歲月而一。既而禿發傉檀入據姑臧,沮渠蒙遜基宇稍廣,于是慨然著《述志賦》焉?!辟x中講到張氏以后到呂氏之末:“人希逐鹿之圖,家有雄霸之想……求欲專而失逾遠,寄玄珠于罔象。悠悠涼道,鞠焉荒兇:杪杪余躬,迢迢西邦,非相期之所會,諒冥契而來同。跨弱水以建基,躡昆墟以為墉。”由這里講到他景仰張良、諸葛、周瑜、魯肅等前世英杰,很想像漢高祖、劉玄德、孫伯符等前世明君那樣:“穆穆盛勛,濟濟隆平,御群龍而奮策,彌萬載以飛榮。仰遺塵于絕代,企高山而景行。將建硃旗以啟路,驅長轂而迅征。” 總之,字里行間充滿了壯志難酬的悵惘??芍^是一篇血淚之作,堪與屈原《離騷》相媲美。 建初六年(410年)六月,沮渠蒙遜伐西涼,敗西涼世子歆于馬廟,禽其將硃元虎而還。涼公暠以銀二千斤、金二千兩贖元虎;蒙遜歸之,遂與暠結盟而還。 建初七年(411年)十一月,沮渠蒙遜帥輕騎襲西涼,西涼公暠曰:“兵有不戰而敗敵者,挫其銳也。蒙遜新與吾盟,而遽來襲我,我閉門不與戰,待其銳氣竭而擊之,蔑不克矣?!表曋?,蒙遜糧盡而歸,暠遣世子歆帥騎七邀擊之,蒙遜大敗,獲其將沮渠百年。 建初十二年(416年)六月,涼司馬索承明上書勸李暠伐蒙遜,暠引見,謂之曰:“蒙遜為百姓患,孤豈忘之?顧勢力未能除耳。卿有必禽之策,當為孤陳之;直唱大言,使孤東討,此與言'石虎小豎,宜肆諸市朝’者何異!”承明慚懼而退。 建初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病重。向宋繇囑托后事,大有“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之悲愴。他在為自己“不能一同河右”,“所恨志不申耳”,感到痛悔之余,將軍國重任交給宋繇,要他輔導李歆,“世子猶卿子也,善訓導之?!?,“勿令居人之上,專驕自任”,“勿使籌略乖戾,失成敗之要”。二月,暠卒。年六十七歲。死后,國人上書謚其為武昭王。 李暠曾著《槐樹賦》:“先是,河右不生揪、槐、柏、漆,張駿之世,取于秦隴而植之,終即皆死。而酒泉宮之西北隅有槐樹生焉,玄盛又著《槐樹賦》以寄情,蓋嘆僻陋遐方,立功非所也?!?/span> 李暠在位共十八年(400一417)。死后,子李歆繼位。 3、李歆的政治 李歆,字士業,是李暠的次子。庚于五年(404年),原世子李譚死,他繼立為世子。嗣位后,改年號為嘉興。417年是嘉興元年。 西涼作為代表著姓利益的政權,李氏家族仍處于制重地位。從李暠的誡子書中可以看出,李歆兄弟“皆弱年受任”,置身戎旅,掌握軍權。建初三年(407年),李暠給東晉的表章也說:“又生州界迥遠,勍寇未除,當須鎮副,為行留部分?!睘榇怂埱髺|晉政府承認他幾個兒子的軍政權力,提出:“輒假臣世子士業監削鋒諸軍事、撫軍將軍、護羌校尉,督攝前軍,為臣先驅。又敦煌郡大眾殷,制御西域,管理萬里,為軍國之本。輒以次子讓為寧朔將軍、西夷校尉、敦煌太守,統攝崑裔,輯寧殊方。自余諸子,皆在戎間,率先士伍。臣總督大綱,畢在輸力,臨機制命,動靜續聞。”因李歆等久在戎旅,不諳政治,李暠才反復訓誠他們勤學靜思,勸勉他們通曉古今,練達時務,懂君臣之道,識安危之機。但李暠最終并未能將其對諸子的愿望與西涼的政治完美統一起來。李歆嗣位后,倒行逆施,使西涼政權轉向了衰落。 首先,李歆窮兵續武。他不顧國計民生,頻繁地勞師動眾。李歆嗣位時,河西己成西涼與北涼角逐的形勢。當建初十年(414年)南涼亡國后,北涼解除了東顧之憂,可以專力來對付西涼。但李歆似乎不明白這一點。有人對他指出“區域三分,勢不久并。并兼之本,實在農戰。懷遠之略,事歸寬簡”。但他充耳個聞,總想在軍事上以求一逞。他尚未占據張掖,卻己命索仙為征虜將軍并張掖太守,實際是向北涼尋釁,這導致了建初十三年(4l7年)四月蓼泉之戰的發生。是戰,沮渠蒙遜采用誘敵深入之計,叫張掖太守沮渠廣宗詐降西涼。李歆派武衛將軍溫宜去建康接應廣宗,自己率大軍繼后。中途得知蒙遜已埋伏三萬大軍于蓼泉(今臨澤境),他即撤兵回酒泉。這時蒙遜率兵追擊,“歆親貫甲先登,大敗之”,追奔蒙遜百余里,歆與戰于解支澗,俘斬北諒兵士七干眾級。蓼泉之戰雖取得勝利,但李歆的輕躁急進和勇而少謀卻暴露無遺。蒙遜了解了李歆的魯莽,在次年(418年)九月,又帶兵進攻。當李歆又要出戰時,被左長史張體順力勸而止。然而,酒泉城外農田中已成熟的糧食卻被北涼軍隊搶掠一空。 嘉興四年以后,李歆更是接連出兵與北涼鏖戰。七月,他命中外戒嚴,謀攻張掖。其母尹太后勸說也無效。 宋繇又固諫,士業并不從。繇退而嘆曰:“大事去矣,吾見師之出,不見師之還也!”士業遂率步騎三萬東伐。 這樣一次次地發動戰爭,即使“民力凋殘,百姓愁悴”,也使兵不卸甲,帑藏虛竭。年復一年,西涼的實力消耗殆盡,最后變得不堪一擊。 其次,李歆生性暴戾剛愎,生活奢靡腐化。他“用刑頗嚴,又繕筑不止”,杜忠拒良,一意孤行。 李歆嗣位后,氣候異常,災害不斷。風、澇、沙暴及地震等頻繁出現。照儒家天人感應學說講,這是因政治不修而致“陰陽失序”和“犯傷和氣”,故上天災,進行譴責。鑒于李歆“用刑頗重”,又不聽勸諫,一般臣恢只能借言天人之際進行迂回委婉的勸誡。如李歆主簿的敦煌汜稱上疏,從咸安之初(371年)西平地震,有狐貍入謙光殿講到前涼滅亡,從建元十九年(383年)姑臧南門坍塌和隕石墜于閑豫堂,講到梁熙“外不撫百姓,內多聚斂”,以致受戮于呂光。認為舉凡地震地裂,日精無光都預示著“中國將為胡夷之所陵滅”,暗喻北涼將滅西涼。在迂回委婉之后,汜稱直言時弊,他要李歆做到“親仁善鄰,養威觀釁,罷官室之務,止游畋之娛。后宮嬪妃、諸夷子女,躬受分囚,身勤蠶績,以清儉索德為榮,息茲奢靡之費。百姓租稅,專擬軍國。虛衿下士,廣招英雋。修秦氏之術,以強國富俗”。并警告說,如仍不顧倉庫有沒有積貯和庭中有沒有文武而一味逞強,“臣恐宗廟之危必不出紀”。 像汜稱這樣從國家安危出發勸諫李歆的舊臣還有張顯等,但李歆對他們的忠言一概置若罔聞,“并不納”。這樣,西涼政治步入窮途末路。 4、西涼滅亡 西涼亡于北涼。在五涼中,只有它是被同時期的河西政權并滅的。 李歆嗣位的第四年,即嘉興四年(420年)夏,江南的東晉政權也滅亡了。東晉權臣劉裕廢掉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建立劉宋王朝,歷史就此進入南北朝。當時,宋武帝劉裕招懷四裔,冊封李歆為都督高昌等七郡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酒泉公,但這已是西涼滅亡的前夕。因為就在此時,北涼主沮渠蒙遜開始了他統一河西的攻勢,攻取酒泉和敦煌二郡,是統一攻勢的第一步。 沮渠蒙遜利用李歆的好戰和勇而少謀,仍運用誘敵遠出進行打擊的戰術。當年七月,他揚言進攻西秦的浩亹,在虛張聲勢后,又悄悄將軍隊帶回張掖。 李歆聽說沮渠蒙遜東攻西秦的事后,謀乘張掖防守空虛而襲取張掖。宋繇、張體順等都認為不宜出師,但李歆不聽。尹太后也反復勸阻李歆,并對他說:“汝新造之國,地狹民稀,自守猶懼不足,何暇伐人!先王臨終,殷勤戒汝,深慎用兵,保境寧民,以俟天時。言猶在耳,奈何棄之!蒙遜善用兵,非汝之敵,數年以來,常有兼并之志。汝國雖小,足為善政,修德養民,靜以待之。彼若昏暴,民將歸汝;若其休明,汝將事之;豈得輕為舉動,僥冀非望!以吾觀之,非但喪師,殆將亡國!”尹氏,天水冀城(今甘谷縣南)人,“幼好學,情辯有志節”,為李暠繼室。“暠之創業也,謨謀經略,多所毗贊。故西州諺曰:'李尹王敦煌?!?/span> 李歆不納尹氏之言,使宋繇深感痛心,他憤而長嘆:“今茲大事去矣,吾見師之出,不見師之還也!” 李歆這次謀襲張掖,傾全國兵力,才步騎三萬。他企圖與北涼決戰,畢其功于一役而奪張掖。這正中蒙遜下懷。因此,這次戰役關系到最終鹿死誰手。 沮渠蒙遜得知李歆兵出酒泉的消息,高興地說:“歆己入吾術中?!彼僭p傳情報,說自己浩亹之戰已經得勝,不日將進攻黃谷,再誘使李歆步步深入。當李歆率軍到達都瀆澗(今張掖城西北)時,發兵出擊,兩軍“戰于懷城”。李歆遭到痛擊。這時身邊將領勸他先退回酒泉。但他負氣逞強地說:“吾違太后明誨,遠取敗辱。不殺此胡,復何面目以見母耶!”勒兵再戰寥泉,結果全軍覆沒,最終自己也被北涼軍隊殺死。 李歆前后在位四年(417—420年)。 李歆戰死后,北涼軍隊乘勝追擊,迫使李歆諸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預、羽林右監李密、左將軍李眺、右將軍李亮等放棄酒泉,逃往敦煌。沮渠蒙遜統軍入酒泉城。據說此前,酒泉通街大樹上有鳥鵲爭巢,鵲為鳥所殺?!坝钟卸鼗透咐狭詈鼰雺舭最^公衣帢而渭熾曰:'南風動,吹長木,胡桐椎,不中轂?!薄M┳凳抢铎∶?。這些傳說和諺語表明西涼百姓民心所向。 北涼軍隊在攻占酒泉后,繼續向西挺進。李翻及包括敦煌太守李恂在內的李氏子弟再退出敦煌城,逃上北山。沮渠家遜接收敦煌后,委派索嗣之子索元緒行敦煌太守事。 西涼雖將亡國,但敦煌人對李氏家族卻深懷眷戀。特別是李恂,他任敦煌太守時,在郡中實行惠政,深受土民擁戴和敬重。而索嗣子索元緒則“粗崄好殺,大失人和”,為士民所不滿。在這種情況下,敦煌宋氏中的宋承和張氏中的張弘暗中送信給在北山的李恂,請他重返敦煌。李恂得信后,率數十騎返回城中,驅逐了素元緒,受宋承、張弘等推舉,稱冠軍將軍、涼州剌史,改年號為永建。 為了徹底摧毀西涼殘余勢力,永建二年(421年)二月,沮渠蒙遜派其子沮渠德政率兵進攻李恂。李恂緊閉城門,堅守不戰。于是,蒙遜親自率領兩萬軍隊,“三面起堤,以水灌城”。而李恂則“遣壯士一千,連版為橋,潛欲決堤”。最終,李恂因孤立無援而難以支持。當蒙遜再勒兵攻打時,宋承等先開城出降。三月,李恂見敗局已定,以自殺了事。為了對李恂進行報復,蒙遜在入敦煌之后,實行了屠城。 李恂是李暠第六子,他的稱制是西涼政權的尾聲。李恂最小的弟弟是李翻,李翻之子李寶即北魏李沖之父。沮渠蒙遜將李寶捕獲,并遷徙到姑臧。422年,李寶跟隨其舅唐契逃到伊吾(今新疆哈密),稱臣于柔然(蠕蠕)?!懊駳w附者,稍至二干。寶傾身接禮,甚得眾心,皆樂為用,每希報雪?!敝钡奖蔽禾秸婢?440年)北魏掃蕩了盤踞敦煌的沮渠無諱,李寶才卷土重來,“無諱捐城遁走。寶至伊吾,率流人及虜騎南襲敦煌,據之。修繕城府,規復先業。遣弟懷達奉表歸降于魏。獨尹氏及諸女死于伊吾”。后北魏以李寶為使持節侍中、都督西陲諸軍事、護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承制玉門以西?!皩殞捬庞袕U量,甚著威惠于西土。在敦煌三年,因入朝,遂留京師。”這些,僅是西涼政權的緒余。 西涼歷二主,存在共二十一年(400—421年),至此滅亡。 四、北涼 (一)、北涼是盧水胡部族建立的政權 關于盧水胡的族源,文學界一直存在爭議,迄今未獲圓滿解決。 1、盧水胡之啟地 盧水胡之名,史見于東漢初葉。盧水胡,顧名思義是因世居盧水而得名。因此,首先應弄清盧水在于何處。 《宋書》卷九八《氐胡傳》:大且渠蒙遜,張掖臨松盧水胡人也。匈奴有左且渠,右且渠之官,蒙遜之先為此職,羌之酋豪曰大,故且渠以位為氏,而以大冠之,世居盧水胡為酋豪?!段簳肪砭啪拧毒谇蛇d傳》亦云:“胡沮渠蒙遜,本出臨松盧水?!庇纱丝梢姡睕鲋骶谇蛇d即系張掖臨松人,又世居盧水,是盧水當在張掖境無疑。 臨松是山名,前涼張天錫在此“置臨松郡”?!短藉居钣洝肪硪晃宥手輳堃纯h條載:“臨松川,一名青松山,又名馬蹄山,又名丹嶺山,在縣南一百二十八里。”,“北涼改臨松縣,魏收志,臨松郡領安平、和平二縣,隋志張掖有臨松縣,周廢。寰宇記,后魏太和中置臨松郡,在臨松山下,今俗名南古城?!?(今屬甘肅民樂縣,盧水,即今之黑河)。 《明史》卷四二《地理志三》甘州左衛條:“(甘州)東北有居延海,西有弱水出西南山谷中,下流入焉。又有張掖河流合弱水.其支流曰黑水河,仍合于張掖河;又東南有盧水,亦曰沮渠川。”《讀史方輿紀要》卷六三《陜西十二》進一步明確地說:“沮渠川.在鎮(張掖)東南,或曰即盧水也。《北史》沮渠蒙遜世居張掖臨松盧水,即此川矣,后人謂之沮渠川?!?/span> 《水經注》云:“水黑曰盧”,沮渠水既是黑水的支流,故也可稱作“盧水”。沈欽韓《后漢書疏證》:“明志,甘州衛東南有盧水,亦曰沮渠川。紀要,北史沮渠蒙遜世居張掖臨松盧水,即此川。” 由上述可知,以臨松郡治(個民樂南古)為中心的黑河上游地區,是盧水胡的重要支脈沮渠氏的最初聚居地。 2、盧水胡之史沿 盧水胡之名,就文獻所裁,始見于東漢明帝(57—75年在位)、章帝(75年—88年在位)時期。綜析文獻所載,沮渠氏之初聚之地,也即盧水胡是也。 沮渠氏所屬一族因世居張掖臨松盧水,故稱盧水胡。 《后漢書,竇融傳》附弟子固傳云:“明年(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固與(耿)忠率酒泉、敦煌、張掖甲卒及盧水羌胡萬二千騎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隴西、天水募士及羌胡萬騎出居延塞,又太仆祭彤、度遼將軍吳棠將河東北地、西河羌胡及南單于兵萬一干騎出高闕塞,騎都尉來苗、護烏桓校尉文穆將太原、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定襄郡兵及烏桓、鮮卑萬一千騎出平城塞?!睆倪@段記載中明顯可見,當時征伐匈奴的各路大軍的組合是有明確的地城劃分與隸屬關系的。竇固與耿忠所串隊伍中的盧水羌胡,似應屬于張掖屬國都尉管轄的,故與張掖甲卒同被征發。 又,《后漢書·西羌傳》載,章帝建初二年(77年)夏,“迷吾遂與諸眾聚兵,欲叛出塞。金城太守郝祟追之,戰于荔谷,祟兵大敗,崇輕騎得脫,死者二干余人。于是諸種及屬國盧水胡悉與相應,” 章帝章和元年(78年),迷吾子迷唐“將五千人寇隴西塞,太守寇盱與戰于白石,迷唐不利,引還大小榆谷,北招屆國諸胡,會集附落,種眾熾盛?!卑复笮∮芄仍诮袂嗪YF德縣西,此處謂屬國在大小榆谷以北,此屬國當指張掖屬國,屬國盧水胡應是張掖屬國都尉所轄的盧水胡。再據《后漢書·鄧訓傳》,“(章帝)元和三年(86年)盧水胡反畔。以(鄧)訓為謁者,乘傳到武威,拜張掖太守。”據此,鄧訓以盧水胡反,出鏡張掖,此盧水胡乃張掖屬國所轄之盧水胡也是顯見的。 曹魏時,盧水胡勢力已擴散到顯美(今甘肅水昌縣東)至武威一帶。黃初二年(22l年),“瓊州盧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擾”。由此可見,魏晉時的盧水胡已成為河西諸多民族中有相當實力的部族。十六國前期,世為盧水胡豪酋的沮渠氏,成為各割據政權拉攏的對象。史載:(蒙遜)高祖暉仲團、曾祖遮,皆雄健有勇名。沮祁復延、封伏地王,父法弘,襲爵,(前秦)苻氏以為中田護軍。”法弘死,“蒙遜代父領部曲”,直至北涼建立。 3、盧水胡之為雜族 有研究者認為,盧水胡是融合匈奴、羌、小月氏諸族于一體的雜胡,但其中占統治地位的部族則是匈奴族。我們覺得,對歷史上—些較為復雜的部族的正本清源工作,是探討我國古代民族融合規律的重要課題。 (二)、北涼立國 1、沮渠蒙遜起義和段業初立 北涼始于沮渠蒙遜發動的反呂起義。 沮渠蒙遜,臨松(在今甘肅張掖市南)盧水胡人。盧水胡為匈奴支裔。因匈奴有左右沮渠之官,蒙遜先世曾任左沮渠,便以官為姓氏。其家族“世后盧水為酋豪”。 據晉書所載,沮渠蒙遜“博涉群史,頗曉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權變,梁熙、呂光皆奇而憚之”。“有勇略,多計數,為諸胡所推服”。是一位漢化程度很深,又富有才智和韜略的人物。此外,沮渠蒙遜還擁有盧水胡這支軍事力量。 這些條件決定了他將在群雄競逐的河西政治環境中倔起。而呂光時期,推行氏族本位政治和排斥其他民族的做法,給了蒙遜集合部落力量,利用民族矛盾崛起的機遇。當呂光時,“使蒙遜自領營人配廂直,又以蒙遜伯父羅仇為西平太守。仇弟麹粥為三河太守”。名義上重用而實際上隔離,使羅仇、麹粥等內心不安。蒙遜則為不引起呂光懷疑,“常游飲自晦”。 后涼麟嘉七年(395年),呂光曾發兵十萬,進攻西秦。西秦王乞伏乾歸接受左輔密貴周和左衛將軍莫者羖羝等建策,稱藩于呂光。送子勃勃為質,換得呂光退兵。接著乾歸反悔,殺掉建策者。后涼龍飛元年(396年),呂光即后涼天王位后,即謀討伐西秦。后涼龍飛二年(397年),呂光遣鎮東將軍呂纂率沮渠羅仇、沮渠期粥等討伐西秦,以弟呂延為前鋒,兵出枹罕,進攻金城,連下西秦金城、臨桃、武始、河關等郡縣。但隨后,乾歸運用羸師之計,誘呂光弟呂延入埋伏,一舉擊潰呂延統率的后涼精兵,并殺呂延,迫使呂光放棄已攻占的金城等郡縣,退兵枹罕。 呂延因輕敵被乞伏乾歸所殺,征討乞伏乾歸的失敗而委罪于羅仇和麹粥,制造民族仇殺,這成為蒙遜起義的導火線。 這次戰役,羅仇及麹粥率部從征。敗回姑臧后,麹粥知呂光必嫁禍他族,便勸兄羅仇率部起義。他對羅仇說:“主上荒耄驕縱,諸子朋黨相傾,讒人側目。今軍敗將死,正是智勇見猜之日,可不懼乎!吾兄弟素為所憚,與其經死溝瀆,豈若勒眾向西平(今青海西寧),出苕雚(在今永昌縣界),奮臀大呼,涼州不足定也!”但羅仇愚執,說什么沮渠家族“理如汝言,但吾家累世忠孝,為一方所歸。寧人負我,無我負人”。結果二人部遭呂光殺害。 呂光擅殺盧水胡酋豪,推行民族壓迫政策,激發了盧水胡部族對后涼統治的反抗情緒。羅、麹二人入葬時,“宗姻諸都會葬者萬余人”。當此之對,沮渠蒙遜哭著對部人說:“昔漢祚中微,吾之乃祖翼獎竇融,保寧河右。呂王昏耄,荒虐無道,豈可坐現成敗,不上繼先祖安時之志,使二父有恨黃泉!”于是,一場反對后涼民族壓迫的起義就這樣爆發了。蒙遜和諸部首領定立盟約,共謀推翻呂光。不到十天。部眾發展到一萬多人,并屯兵于金山(在今甘肅山丹縣南)。 起義初期,蒙遜小有失利。屯軍金山后,遭到呂纂的進攻,“蒙遜敗績,將六七人逃入山中,家戶悉散亡”。未幾復振,因為駐在晉昌的沮渠男成為配合蒙遜起兵,潛入貲虜部落,鼓動與貲虜有聯系的“諸夷”起兵,聚合起數千人的隊伍,屯駐于樂涫(今高臺縣西北)。貲虜部隊擊敗前來討伐的后涼軍隊,并殺掉酒泉太守疊滕,從西面支持了蒙遜。這樣,蒙遜得以招聚漬散的部曲,再整旗鼓。 接著,沮渠男成進攻建康。他先派使者入建康城,游說呂光的建康太守段業。使者對段業說:“呂氏政衰,權臣擅命;刑罰失中,人不堪役;一州之地,叛者連城,瓦解之勢,昭然在目,百姓嗷然,無所宗附。府君豈可以蓋世之才,而立忠于垂亡之世!男成等既唱大義,欲屈府君撫臨鄙州,使涂炭之余蒙來蘇之惠?!?nbsp; 因段業不聽,男成包圍建康兩月。段業等不到呂光的救兵,又因他素日與呂光侍中房晷及仆射王詳有矛盾,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接受郡人高逵、史惠等勸說,答應了男成的擁戴,并在蒙遜與男成推舉下自稱使持節、大都督、龍驤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又改呂光龍飛二年為神璽元年(397年),并授任蒙遜為鎮西將軍、張掖太守,授男成為輔國將軍、酒泉太守,并“委以軍國之任”。這標志著北涼政權的初步形成。 2、沮渠蒙遜奪權和北涼立國 段業,漢族,京兆人(今陜西長安縣西北)。他“博涉史傳,有尺牘之才”,“儒素長者,無他權略”。原為前秦小吏,在呂光部將杜進手下任記事之職,隨杜進跟呂光征西域,后轉遷呂光參軍。呂光入龜茲,賦詩言志,命段業著《龜茲宮賦》。呂光入姑臧,段業任著作郎,郁郁不得志,療疾于天梯山,作詩諷諫呂光不能激濁揚清。后作建康太守,仍不受重用。被蒙遜等推舉改元稱制后,“威禁不行,群下擅命。尤信卜筮、讖記、巫覡、征祥,故為奸佞所誤”。以段業的政治才干,難以擔當推翻呂光的大任。 而此時,沮渠蒙遜卻顯示出過人的政治才干和膽識,不斷樹立功勛。 北涼神璽二年(398年)四月,在攻打西郡(今甘肅山丹縣境內)時,部下都懷疑難以攻克,獨蒙遜堅持認為西郡地勢險要,勢在必取,使段業堅定了信心。后蒙遜引水灌城,克之。生擒呂光侄西郡大守呂純,占領西郡。西郡的陷落,使后涼所屬的張掖處在蒙遜與南涼勢力夾擊之下。晉昌太守王德、敦煌大守孟敏聞風降附。六月,后涼張掖守將呂弘迫于處境危困,棄城東歸,段業遂有張掖并都遷張掖。可見,北涼初創時期,段業主要仰仗蒙遜。 但徙治張掖后,段業開始疏遠蒙遜,以致軍事上的失敗按踵而至。如呂弘棄張掖東逃,段業欲追之。沮渠蒙遜諫曰:“歸而勿遏,窮寇弗追,此兵家之戒也”。段業不聽,為呂弘所敗,幾乎喪命,幸賴蒙遜救援,才得以幸免。又如段業筑西安城(今張掖以東),以部將臧莫孩為太守。沮渠蒙遜認為“莫孩勇而無謀,知近忘退,所謂為之筑冢,非筑城也?!倍螛I又不聽。不久,臧莫孩為呂纂所敗。 其后,段業對蒙遜的猜忌加深,蒙遜亦“俱業不能容己,每匿智以避之”。 天璽元年(399年)二月,段業進涼王,以蒙遜為尚書左丞,以梁中庸為右丞。四月,呂紹、呂纂興兵伐北涼,段業驚慌失措,忙向南涼禿發烏孤求援,烏孤派驃騎大將軍禿發利鹿孤及后涼降將氐人楊軌前來救援。沮渠蒙遜認為:“楊軌恃鮮卑之強,有窺視之志。紹、纂兵在死地,必決戰求生。不戰則有泰山之安,戰則有累卵之危?!眲穸螛I不要盲目出戰,段業遂按兵不功。呂紹求戰不成,無功而返。 李暠背段業而立西涼,在李暠“招懷東夏”下,天璽二年(400年)十一月,原北涼晉昌太守唐瑤叛歸李暠,接著,酒泉太守王德也叛變,自稱河州刺史。蒙遜擊敗王德,逼其奔晉昌與唐瑤合軍。蒙遜率兵追擊到河頭(酒泉郡屬縣),虜王德妻子和部眾而還。 蒙遜因屢建奇功,段業憚忌之,“業憚蒙遜雄武,微欲遠之”。于天璽三年(401年)四月,便改派蒙遜去做臨池太守,而以馬權代之為張掖太守。馬權武略過人,段業想借他脅制蒙遜。而馬權也“每輕陵蒙遜,蒙遜亦憚而怨之”。這迫使蒙遜尋找機會除去馬權。他利用段業喜聽讒言和馬權殘忍好殺,離間段、馬之關系,聲稱“天下不足慮,惟省憂馬權耳”。終使段業殺掉馬權。另一段業羽翼索嗣,也因沮渠男成的詆毀而被段業于天璽二年(400年)四月殺掉。 在翦除掉段業的羽翼后,蒙遜建議男成起兵取代段業。他對男成說:“段業愚闇,非濟亂之才。信讒愛佞,無鑒斷之明。所憚唯索嗣、馬權,今皆死矣!蒙遜欲除業以奉兄何如?”男成認為:“業羈旅孤飄,我所建立,有吾兄弟,猶魚之有水。人既親我,背之不祥”。男成因段業是自己推舉的,先舉而后棄,未免不義而反對,于是此謀擱置。 天璽三年(401年)四月,蒙遜以段業越來越嫉恨自己,為防不測,主動要求去作西安太守。段業深知蒙遜有大志,必不肯久居人下。為防“朝夕之變”,答應了蒙遜的要求。這時,蒙遜己作好了朝夕為變的準備。他利用男成在朝廷中的威望,再次使用計謀,使段業殺男成以激起朝野憤懣。“蒙遜與男成約同祭蘭門山,而陰使司馬許咸告業曰:'男成欲謀叛,許以取假日作逆。若求祭蘭門山,臣言驗矣。’至期,果然。業收男成,令自殺。” 男成知是蒙遜之謀,就對段業說“蒙遜欲謀叛,先己告臣,臣以兄弟之故,隱忍不言。以臣今在,恐部人不從,與臣克期祭山,返相誣告。臣若朝死,蒙遜必夕發?!钡螛I不容男成分說,還是殺了男成。男成被殺后,蒙遜集其部下,泣告眾曰:“男成忠于段公,枉見屠害,諸君能為報仇乎?且州土兵亂,似非業所能濟。吾所以初奉之者,以之為陳(勝)、吳(廣)耳!而信讒多忌,枉害忠良。豈可安枕臥觀,使百姓罹于涂炭!”。由于男成“素有恩信”,眾聞其害,“皆憤泣而從之”。比至氐池(今張掖市界),眾逾一萬。” 蒙遜這次起事,是他前次起義的繼續。前次是反抗呂光,這次是反抗段業。呂、段二人,雖一氐一漢,種族不同,但其所作所為實際上并無差別。首先,他們都持有狹隘的種族主義和民族偏見。他們利用盧水胡的雄武善戰,卻都不信任盧水胡將領,采取壓制、排斥,甚至殘殺態度。沮渠羅仇、沮渠麹粥與沮渠男成在不同時期的相同命運說明了這一點。蒙遜雖利用了段業的民族偏見和喜讒多忌制造出男成的不幸,但他自己也常因懼禍而“內不自安”。因此,他對段業的反抗與對呂光的反抗都帶有反抗民族壓迫的性質。其次,段業與呂光都“信讒多忌”,并且剛愎自用。所不同者,段業無濟世之才,而呂光荒耄老病,他們的統治妨礙著河西社會的發展。由于他們都濫殺無辜,造成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激化,導致了社會的不寧和區域分裂形勢的加劇。正因為這樣,蒙遜的兩次起義都具有正義性。而史家譏評蒙遜“見利忘義,苞禍滅親”,既缺乏公正,又不足為訓。事實上,封建政治多有權詐。蒙遜利用段業殺掉男成,激起公憤,發動起義,這種權詐,也許正是他“英略”和“善權變”之處。男成因“愚忠”受戮,罪在段業。蒙遜反對段業之所以受到胡族如臧莫孩,漢族如“西平諸田”及梁中庸等人響應和支持,并在起兵后能迅速安定張掖一域,對北涼政治造成新的建樹,這些都證明蒙遜第二次起事深得人心,正因如此,沮渠蒙遜才成為北涼政權的真正奠基人和建立者。 二次起兵后,形勢進展很快。張掖鎮軍臧莫孩及羌、胡多起兵應蒙遜,蒙遜進壁侯塢。段業聞訊,急忙派田昂與梁中庸等迎戰蒙遜。結果田昂率五百騎投降了蒙遜,梁中庸亦“詣蒙遜降”。 天璽三年(401年)五月,蒙遜大軍至張掖,段業“左右皆叛走”。蒙遜一舉殺段業,占據張掖。奪取了政權。六月,沮渠蒙遜在梁中庸、房晷、田昂等人的擁戴下,稱使持節、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大封群僚,改元永安。設置文武;“署從兄伏奴為鎮軍將軍、張掖太守、和平侯,弟挐為建忠將軍、都谷候,田昂為鎮南將軍、西郡太守,臧莫孩為輔國將軍,房晷、梁中庸為左右長史,張騭、謝正禮為左右司馬。擢任賢才,文武咸悅?!?/span> 蒙遜在張掖正式立國,史稱“北涼”。 (三)、沮渠蒙遜時期的政治 沮渠蒙遜稱涼州牧時,河西分裂的局面已經形成。397年,禿發烏孤稱西平王,次年定都樂都,割據湟中的南涼政權;400年,段業屬臣李暠在敦煌自立,稱涼公,割據敦煌,建西涼;和都于苑川(今榆中縣境)的鮮卑乞伏氏西秦政權。而都于長安的姚興后秦政權憑借其強大的軍事力量,時常干預河西事務,此時已兵臨姑臧城下。如何在夾縫中生存發展,對于剛剛建立的北涼政權而言,無疑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雄懷大志、勇武兼備的蒙遜審時度勢,采取靈活務實的內外政策,經過近20年的努力,終于在群雄中競起,實現了廓清走廊、“擅雄邊塞”的豐功偉業。 1、外交策略 北涼立國之初,面對東有后涼、西秦,西有西涼,南有南涼.外有強大的后秦的局面,采取了結好后秦,納貢南涼,吞食后涼,對抗西涼的策略。 蒙遜是將推翻呂氏后涼作為政治目標的。在推翻段業后,他不改初衷,繼續出兵打擊呂隆勢力。這時,李暠正在“招懷東夏”,他感到來自西部的壓力越來越大,也感到呂隆必將降于后秦,怕姚頓德再率軍西進使自己陷于東西臨敵的境地。為了應付這種復雜的形勢,他用穩妥的外交對付四鄰。 首先是結好后秦。稱涼州牧后,蒙遜立即派出從事中郎李典到長安去拜見后奏主姚興,奉表入貢”以通和好”。北涼永安元年(401年)七月,呂隆歸降后秦姚碩德,北涼酒泉、涼寧二郡叛歸西涼后,為防止西涼的進攻和后秦攻克姑臧城后向張掖逼近。蒙遜派弟沮渠挐和牧府長史張潛去姑臧,向姚碩德表示自己愿意“率郡人東遷”。這樣做,是想阻止近在咫尺的秦軍攻張掖。所渭“率郡人東遷”雖是一句虛語,促卻叫姚碩德信以為真,連張潛等也未辯其詐。張潛返回張掖后,極力勸說蒙遜兌現諾言,而沮渠挐私下對蒙遜說:“姑臧未拔,呂氏猶存,碩德糧盡將還,不能久也,何為自棄土宇,受制于人乎?”在這場政治游戲中,張潛因傾向后秦而被蒙遜處死。 另外是納質南涼。南涼是反呂光的,在天璽二年(400年)禿發利鹿孤稱河西王后,南涼國力正盛,又假威于后秦,蒙遜對此不能視而不見。在反呂的共同目標之下,為了減少與南涼的摩擦,他主動與利鹿孤修好,遣子奚念為質。但利鹿孤知道北涼受制于西涼和后秦的處境,向蒙遜討價還價,提出奚念年齡太小,要以沮渠挐為人質。為此,蒙遜在永安元年(401年)冬上疏利鹿孤說:“臣前遣奚念具披誠款,而圣旨未昭,復征弟挐。臣竊以為茍有誠信,則子不為輕;若其不信,則弟不為重。今寇難未夷,不獲奉詔,愿陛下亮之?!崩构乱娒蛇d不屈服,便采取威懾之法,派俱延和文支率一萬騎兵襲北涼,并在萬歲臨松俘獲蒙遜從弟都善茍子,虜其民六干余戶。蒙遜不想擴大事態,派從叔孔遮朝見利鹿孤,答應送沮渠挐為人質。對方也答應歸還擄掠的人口,并召還俱延和文支。北涼和南涼暫時結成聯盟。永安二年(402年),兩國聯合“共攻涼州”,但卻被呂隆擊敗。 對于西涼的“東伐”,蒙遜采取了堅決抵御和回擊的策略。通過幾次交鋒,迫使西涼李暠與之“通和立盟”。 蒙遜的上述外交策略似乎帶有妥協性和軟弱性,但它是在面對西涼政治上的瓦解為減少矛盾而采取的。通過這一策略,北涼至少獲得了三年(401—404年)的安寧時間,這對北涼政權的鞏固和發展是有利的。 2、內政舉措 其一、安定民生,注重經濟。與五涼時期其他割據者相比,沮渠蒙遜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他對民生和經濟比較重視。他的權變性特殊外交策略,也在為安定民生和恢復經濟創造條件。這一點,在他401年下達的制書中闡述得很明白。制書說:“孤以虛薄,猥忝時運。未能弘闡大猷,戡蕩群孽,使桃蟲鼓翼東京,封豕烝涉西裔,戎車屢動,干戈未戢,農夫三時之業,百姓戶不粒食。可蠲省百徭,專功南畝,明設科條,務盡地利。”意思是說起兵以來,東有呂隆,西有李暠,戰事不斷,兵役與搖役無休,干擾了百姓生活,影響了農業生產?,F在要休眾息役,專力于恢復和發展農業。勸課農桑是制書的要義。為此。他規定要“明設科條,務盡地利”,即要求郡縣長女制定必要的條例和規定,保證農業牛產的最大效益。 蒙遜知道民生狀況是決定經濟能否發展的關鍵,而民生好壞又與政治相關。因此,他經常將天災和人禍相聯系,反省和檢討政治,倡導實行惠政。如永安三年(413年),其母車氏病重,他登張掖南景門散餞給百姓為母祈福,并下書說:“孤庶憑宗廟之靈, 乾坤之祐,濟否剝之運會,拯遺黎之荼蓼,上望掃清氛穢,下冀保寧家福。而太后不豫,涉歲彌增,將刑獄枉濫,眾有怨乎?賦役繁重,時不堪乎?群望不絜,神所譴乎?內省諸身,未知罪之攸在。可大赦殊死已下。” 不久車氏死。 永安七年(417年),時雨不至:蒙遜下書曰:“頃自春炎害,害及時苗。碧原青野,倏為枯壤。將刑政失中,下有冤獄乎?役繁賦重,上天所譴乎?內省多缺,孤之罪也。” 永安二年(402年).北涼同后涼作戰失利.雙方結盟而歸。當時姑臧發生饑荒,為爭取民心,北涼一次就送糧食“萬余斛以賑饑人”。后來,在同西秦的戰斗中,世子沮渠興國被俘,蒙遜派人送谷三十萬斛以贖興國。北涼能拿出如此多的糧食,說明其農業生產是比較發達的。 其二、搜求讜言,招禮英賢。蒙遜是個明哲的封建統治者,他懂得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政治道理。將搜求讜言與廣開賢路作為改良政治的措施。 永安三年(403年,他下達教令說:“養老乞言,晉文納輿人之誦,所以能招禮英奇,致時邕之美。況孤寡德,智不經遠,而可不思聞讜言以自鏡哉!內外群僚,其各搜揚賢雋,廣進芻堯,以匡孤不逮?!?/span> 虛懷大度和禮賢下士,是沮渠蒙遜的性格特點,也是北涼振興的基本原因。蒙遜喜聞批評意見,對持不同政見者能一視同仁。在梁中庸和句呼勒乃至漢平問題的處理上就表現出這點。梁中庸在起兵反呂和推翻段業上,曾建有殊勛。作為蒙遜的主要信從者和擁戴者,他被委以西郡(治今山丹縣東)太守重任。但他受李暠招懷,在永安二年(402年)西涼軍隊攻入酒泉,形勢對北涼十分不利的關頭投降了西涼,使西郡落入南涼之手。當時,臣僚中有人主張加罪其妻兒老小,蒙遜聽后笑曰:“吾與中庸義深一體,而不信我,但自負耳,孤豈怪之?”反派人將梁中庸妻兒送住酒泉,讓其全家團聚。還有句呼勒,他任張掖太守,在永安十年(410年)投降了西涼,后來又從西涼回歸,蒙遜不加罪罰,并“持之如初”。沮渠漢平是蒙遜之弟,為湟河太守,北涼玄始四年(415年)乞伏熾磐攻湟河將他俘虜,五年后釋放回來,蒙遜執其手曰:“卿,孤之蘇武也!”以為高昌太守。 蒙遜性情豁達,他不邀取時譽,不專擅功勞。永安十年(410年),北虜大人思盤率其部落三干人歸降北涼,張掖郡永安縣內又發現連理木,永安縣令張披上書稱慶說:“異枝同干,遐方有齊化之應;殊本共心,上下有莫二之固。蓋至道之嘉樣,大同之美征?!倍蛇d回答說:“此皆二干石令長匪躬濟時所致,豈吾薄德所能感之!” 蒙遜唯賢是舉,唯才是用。永安八年(408年),他從南涼手中奪回西郡,俘虜太守楊統。時楊統為南涼之文武秀杰,蒙遜委以右長史,“寵逾內舊”,勝過一般北涼有功舊臣。蒙遜的這些做法,不僅贏得了本朝的信賴,就連敵國的一些政治家也贊嘆不已。如西涼從事中郎張顯就稱“沮渠蒙遜,胡夷之杰,內修政事,外禮英賢,攻戰之際,身均士卒,百姓懷之,樂為之用。” 永安十二年(412年),蒙遜得姑臧,在謙光殿大宴有功將士,論功行賞,“以敦煌張穆博通經史,才藻清贍,拜中書待郎,委以機密之任”。這先后用人都不拘一格。 其三,整肅紀綱,厲行法治。蒙遜重視吏治,嚴明政教。玄始七年(418年),其臣僚上書中,提出建立朝綱及整肅吏治的建議。書中說:“設官分職,所以經國濟時;恪勤官次,所以緝熙庶政。當官者以匪躬為務,受任者以忘身為效。自皇綱初震,戎馬生郊,公私草創,未遑舊式。而朝士多違憲制,不遵典章;或公文御案,在家臥署;或事無可否,望空而過。至今黜陟絕于皇朝,駁議寢于圣世,清濁共流,能否相雜,人無勸競之心,茍為度日之事。豈憂公忘私,奉上之道也!今皇化日隆,遐邇寧泰。宜肅振綱維,申修舊則?!?/span> 蒙遜采納了這個建議,責成征南將軍姚艾與尚書左丞房晷等撰定朝堂之制,頒行全國,“行之旬日,百僚振肅”。 就五涼政權而言,有關撰定朝堂之制的記載僅見于北涼。由上文可知其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對官吏考績黜陟。所謂“申修舊則”,是說依據傳統辦法,當沿用則沿用,當修改則修改。其實漢魏晉以來,對什么是傳統辦法,歷代都有討論,并且莫衷一是。但作為漢魏考績制度的要義,當如西漢京房和曹魏杜恕所說,是“令百官各試其功”,“明試以功,三考黜陟”。就是說,考察官吏履行職責的效能和效績,如是三番以后決定其祿位的升降。從北涼臣僚給蒙遜上書的內容看,所要“申修”的正是這個舊則。所謂“百僚振肅”,是說制度一實行就起到了改進吏治政風的作用。法制是履行行政職能的保證,吏治政風是政治好壞的標志,蒙遜下令撰定朝堂之制,申修官吏考續和黜陟制度,一方面反映出北涼政治的封建化程度高于其余諸涼政權,另一方面又推動北涼政治進一步發展,變得更加昌明,更加有力。 在整肅吏治和厲行法治上,蒙遜是有魄力的。他通曉法不避親的道理,早在永安四年(404年),就嚴懲了禍國殃民的宗室勛貴沮渠親信和沮渠孔篤。 蒙遜伯父中田護軍親信、臨松太守沮渠孔篤“驕奢侵害,百姓苦之”。蒙遜曰:“亂吾國者,二伯父也,何以綱紀百姓乎!”皆令自殺。由于吏治嚴整,賞罰分明,北涼在諸涼政權競爭中得以生存和穩固發展。 其四,尊重士人,昌明文教。由于蒙遜本人“博涉群史,頗曉天文”,深知士人對政權的影響和作用,因此他以一個政治家的寬廣胸懷,不計前嫌,對各方面的人才均予以任用,羅致了大批知識分子。玄始元年(412年),蒙遜在姑臧謙光殿宴功行賞,“以敦煌太守張穆博通經史,方藻清瞻,拜中書侍郎,委以機密之任”。 玄始九年(420年)滅西涼,“諒之舊臣有才望者,咸禮而且之”。著名學者劉昞.被拜為秘書郎,還在西苑為劉昞修“陸沉觀”,尊稱“玄處先生”;著有《十三州志》的敦煌著名學者闞骃,也備受蒙遜的重視,“長侍左右,訪以政治損益,拜秘書考課郎中,給文吏三十人,典校經籍,刊定諸子三干余卷,加封東都尉”;張湛亦是當時大儒,蒙遜拜他為黃門侍郎、兵部尚書。敦煌土族宋繇,學問淵博,蒙遜攻克酒泉后說“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卑轂槔舨坷芍校x舉。由于蒙遜重視人才,使北涼形成了尊儒貢學的良好風尚。“五涼”時期的許多名人名著,北涼占了很大比例,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蒙遜昌明學術的治國方略。 沮渠蒙遜推行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內政措施,不僅增強了國力,擴大了影響,也有力地促進了他在河西的霸業。隨著后涼的滅亡和國勢的日漸強大,他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統一河西的軍事行動上。 3、征服南涼,遷都姑臧 蒙遜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進了他在河西的霸業。隨著后涼滅亡,他的政治活動轉向進取姑臧和統一河西。 首先,征服鄰近部族。永安二年(402年),蒙遜遣捕國將軍臧莫孩“襲擊山北虜,大破之”。之后,又“襲狄洛盤于番禾,不克,遷其五百余戶而還”。 永安八年(408年),又親率“騎二萬東征,次于丹嶺,北虜大人思盤率部落三干降之”。玄始七年(417年),蒙遜借祭金山之際,“遣沮渠廣宗率騎一萬襲烏啼虜大捷而還”。后西至苕藋,遣前將軍沮渠成都將騎五干襲卑和虜……卑和虜率眾迎降”。對鄰近部族的征服.使蒙遜擴大了聯盟,增強了軍事力量。 其次,征服南涼,遷都姑臧。 當時,與他爭奪姑臧的是南涼主禿發傉檀。 永安三年(403年),姑臧被后秦占領。此前南北二涼在軍事上對后涼呂隆采取一致行動。這種一致行動促使呂隆將姑臧拱手交給后奏。“隆以二涼之逼也,遣(呂)超率騎二百,多赍珍寶,請迎于姚興。” 從永安四年(404年)起,禿發傉檀策劃從后秦手中討取姑臧,到永安五年(405年)七月,他終于如愿以償。這樣一來,南涼在爭奪姑臧的較量中暫時取勝。就在當年秋天,李暠也將西涼國都遷到酒泉。從而使北涼置于南、西二涼的夾擊中。 面對復雜的環境,蒙遜一方面稱藩于姚興,避免后秦干涉諸涼的紛爭,另一方面加快整修內政的步伐。他息役休眾,力農養士,準備與南涼決戰。禿發傉檀也明白,一旦北涼養成氣候,勢必先爭奪姑臧。因此,積極拉攏李暠,試圖通過與西涼結盟,增加對北涼的壓力。永安六年(406年),南涼和西涼訂立了盟約。 永安八年(408年),北涼經過長達七年的內修政理,國力大大增強。出兵東伐,與南涼爭奪姑臧的條件已經成熟。對此,北涼君臣們取得了共識。史載:“太史令劉梁言于蒙遜曰:'辛酉,金也。地震于金,金動刻木。大軍東行無前之征。’時張掖城每有光色。蒙遜曰:'王氣將成,百戰百勝之象也?!边@時,禿發傉擅也謀傾南涼全國之兵,進攻北涼。蒙遜抓住機會,與南涼戰于均石(今張掖市東),一舉將敵擊垮,乘勝奪回西郡(治日勒,即今山丹縣東南),俘虜太守楊統,獲取軍糧四萬多石。 永安九年(409年)后,蒙遜每次東伐都有戰果。東伐之隙,也作西取,屢創西涼軍隊。如永安十年(410年)馬廟(今酒泉東)之戰,大敗李歆,俘西涼戰將朱元虎,迫使李暠用白銀二千斤、黃金二干兩將朱贖回,并答應與北涼結盟。此戰緩解了北涼的壓力,使蒙遜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南涼。 永安十年(410年)三月,蒙遜動員步騎兵共計三萬進攻南涼。大軍過西郡后,突然遭遇到沙塵暴,“大風從西北來,氣有五色,俄而晝昏”。在惡劣的氣候條件下,北涼軍隊仍攻克了顯美(今永昌縣東),并徙數千戶居民而還。傉檀得知北涼軍隊徒民西撤,率五萬軍隊造至窮泉(今永昌縣界)。蒙遜回軍與戰,“傉檀大敗,單馬而還”。接著,蒙遜“乘勝至于姑臧”。他將姑臧城牢牢包圍,又有“夷夏降者萬數干戶”。直到傉檀送人質請和,蒙遜才撤兵。南涼經此重創后一瞬不振,姑減城內城外變亂迭起,傉檀無法在姑臧立足,只得放棄姑臧,撤往樂都。接著,姑臧為焦朗所據。 永安十一年(411年),沮渠蒙遜再次統兵三萬,圍攻姑臧。焦朗開城投降。姑臧終為北涼所得。蒙遜又親率大軍圍攻樂都,三旬不克。傉檀以子禿發安固為人質,蒙遜乃退。永安十二年(412年),蒙遜遷都姑臧,稱河西王,改元玄始。 姑臧之得,表明北涼己擁有了河西走廊一半以上的土地。同時,沮渠蒙遜從此不再有東顧之優,他可以游刃有余地對付西涼,并將統一河西作為他下一步的戰略目標。 4、摧毀西涼,廓清走廊 永安十二年(412年),沮渠蒙遜將北涼都城由張掖遷到姑臧。是冬,他即河西王位于謙光殿,改元玄始,“置官僚,如呂光為三河王故事。繕宮殿,起城門諸觀”。從此開始了北涼的封建王權時代。 在占領姑臧后,南涼于玄始元年(4l2年)春,分兵五路,向北涼反撲,結果再次受挫。蒙遜乘勝進圍樂都,逼禿發傉檀以子染干為質。 蒙遜即河西王位后,又在于玄始二年(413年)連敗南涼軍隊于若厚塢和若涼兩地(兩地均在今武威南),并兩次進圍樂都,還收降南涼煌河太守文支和湟川護軍成宜侯。在委署文支為廣武太守、成宜候為湟川太守、王建為湟河太守后,北涼的領土又擴展到湟中。 文支投降后,蒙遜下書,表明他必滅南涼及統一河西之志。書稱:“古先哲王應期撥亂者,莫不經略八表,然后光闡純風。孤雖智非靖難,職在濟時。而狡虜傉檀鴟峙舊京,毒加夷夏。東苑之戮,酷甚長平;邊城之禍,害深獫狁。每念蒼生之無辜,是以不遑啟處,身疲甲青,體倦風塵。雖傾其巢穴,傉檀猶未授首。傉檀弟文支追項伯歸漢之意,據被重藩,請為臣妾。自西平以南,連城繼順。惟 傉檀窮獸,守死樂都。四支既落,命豈久全!五緯之會己應,清一之期無賒。方敬馬金山,黎元永逸??陕恫歼h近,咸使聞知?!?/span> 玄始二年(413年)夏.蒙遜再次圍攻樂都,傉檀以太尉俱延為質,蒙遜引歸。在蒙遜的一再打擊下.南涼國力虛耗殆盡“土下饑弊”,“內外俱窘”。 正當蒙遜作好徹底摧毀南涼的部署時,西秦主乞伏熾磐卻于玄始三年(414年)乘禿發傉檀西征乙弗的機會,襲取了樂都。滅掉南涼。 滅掉南涼后,熾磐又與北涼爭湟河郡。 攻打西秦.爭奪湟中。西秦滅南涼后.沮渠蒙遜對乞伏熾盤竊取戰勝南涼的果實甚為不平。于是遣其將運糧于湟河,自率眾克乞伏熾磐的廣武郡,并多次打敗西秦。但玄始四年(415年),西秦又兩次進攻湟河,蒙遜之弟湟河太守漢平降熾磐,湟中落入西秦之手。玄始五年(416年),由于北涼與西涼戰事日緊,蒙遜遂遣使聘于西秦.結親和好。直到北涼承玄元年(428年),熾磐死后,西秦漸衰,蒙遜才奪得西平和樂都二郡,占據了整個湟水流域地區。 南涼亡國后,沮渠蒙遜又于玄始五年(416年)他與西秦通和,兩國在湟中罷兵并各守已有疆界。這時才開始集中兵力打擊西涼,實現其統一走廊和“散馬金山,黎元永逸”的恢宏志向。 在應對西涼方面,沮渠蒙遜曾對西涼發動過幾次試探性的進攻。加之李暠外結睦鄰,內修德政,上下一心,慎于用兵.蒙遜未能得手。但到了玄始六年(417年),李暠病死,蒙遜又開始謀取西涼。 玄始六年(417年),蒙遜出巡金山(在今山丹縣西南),擊烏啼、卑和二羌部。又循西海(在今青海湖)向西,至鹽池(今酒泉東),再到酒泉南山祀西王母祠。“寺中有玄石神圖,命其中書侍郎張穆賦焉,銘之于寺前,遂如金山而歸。”這一次出動軍隊共四萬五千,是—次向西涼揚威的活動。但截至418年以前,北涼與西涼爭戰,北涼并未全立于不敗之地。如永安十一年(411年)蒙遜攻酒泉,因軍糧不繼,在撤退時被李歆追殺,主將沮渠百年也被西涼俘去。玄始六年(417年)春,西涼十李暠病逝,李歆嗣位。蒙遜在蓼泉伏兵三萬,讓沮渠廣宗詐降李歆,謀誘李歆出酒泉后進行打擊。李歆識破此計,在鮮支澗又打敗蒙遜。經過兩次挫折,蒙遜知摧毀西涼尚待時日,于是在建康(今高臺縣南)筑城置戍,探溝高壘。 李歆即位后,西涼政治敗壞。由于李歆好治宮室,不斷征發徭役,造成民力凋殘,農業不修。當西涼經濟上促襟見肘時,蒙遜在418年出動軍隊,將酒泉城外秋收在望的莊稼全部芟刈。 玄始八年(419年)前后,北涼政通人和,兵精糧足,而西涼卻己十分衰弱。但李歆仍剛愎自用,繼續對北涼用兵,不斷消耗國力。形勢己如張顯向李歆指出的那樣:“沮渠蒙遜,胡夷之杰,內修政事,外禮英賢,攻戰之際,身均士卒;百姓懷之,樂為之用。臣謂殿下非但不能平殄蒙遜,亦懼蒙遜方為社程之優?!?/span> 玄始九年(420年),蒙遜按照太史令張衍“今歲臨譯城西當有破兵”的預言,決定對西涼實行最后一擊。他部署世子政德屯兵于姑臧東南的若厚塢后,才向張衍等宣布其戰略決策:“吾今年當有所定,侗太歲在中,月又建申,未可西行。且當南巡,要其歸會,主而勿客,以順天心。計在臨機,慎勿露也?!?/span> 蒙遜這次也就是要用聲東擊西的戰術,誘西涼軍隊進入國門,然后一舉殲滅。果然,李歆聽到蒙遜去取西秦浩亹的消息后,便帶兵出酒泉,圖謀乘虛攻打張掖。蒙遜在虛張一番聲勢后,將軍隊埋伏在川巖(今臨洋縣境),等李歆帶領軍隊進入都瀆澗狹谷時,他揮軍出擊,逼李歆退到懷城將其擊潰。接著,在蓼泉又擊殺李歆。使西涼軍全軍覆沒。七月,北涼軍隊攻占酒泉。入酒泉后,蒙遜“禁侵掠”,“百姓安諸如故,軍無私焉”。同時,對西涼舊臣“皆隨才擢敘”。十月,北涼出兵敦煌,李歆之弟敦煌太守李恂堅守城池一直到第二年正月。蒙遜見敦煌久攻不下,“乃筑長堤,以水灌城”。數十日后,李恂部下宋承和張弘等開城出降。 玄始十年(421年)四月,蒙遜率領北涼軍隊攻入敦煌,“殺(李)恂而屠其城”,“獲其弟子寶,囚于姑臧”。隨著西涼最后一個據點敦煌的陷落,西涼就此滅亡。 423年,李寶與其舅晉昌太守唐契出逃伊吾(今新疆哈密)。 在攻占敦煌后,“鄯善王比龍入朝,西域三十六國皆詣蒙遜稱臣貢獻”。 早在北涼草創之時,其勢力己達高昌。吐魯番出土段業神璽三年(399年)五月七日倉曹貸糧文書可以為證。此后,由于西涼李暠在敦煌崛起,北涼與高昌關系中斷。西涼滅亡后,沮渠氏北涼立即控制了高昌。吐魯番所出西涼官文書最晚者署玄始九年(420年),而所出沮渠氏北涼官文書最早者為“玄始十一年(421年)馬受條呈為出酒事”,可見北涼與西涼對高昌的統治確實是緊相連接的。吐魯番所出高昌郡府文書以北涼時期者最多,據此可知高昌郡行政制度遠承漢魏,近同晉宋,從鄉里組織到軍府機構與內陸郡縣完全一致。北涼據有高昌后,威震西域?!佰飞仆醣三埲氤?,西域三十六同皆詣蒙遜稱臣貢獻”。所謂“西域三十六國”,泛指西域諸國,說明北涼與西域諸國也保持著較為廣泛的聯系,且在客觀上成了劉宋、北魏與西域聯系的中介。 至此,沮渠蒙遜終于實現了統一河西、“勛濟西服”的宏圖壯志。擁有了東起黃河,西至高昌,北接柔然,南括河湟的整個廣大地區。 承玄元年(428年),他又在西秦衰亡(于431年滅于夏)聲中奪得西平和樂都二郡,據有了包括煌水流域 在內的整個河西地區。其勢力所及,至于天山南北。 5、通使宋魏,期應一統 沮渠蒙遜的政治才能不但造成了北涼的昌盛發達,而且也在北方“分久必合”的大勢中得以發揮,從而使這位“胡夷之杰”具有了更高的歷史地位。饒有趣味的是,從411年起,北涼政治幾乎每十年上一個臺階:411年,蒙遜攻克姑臧,驅逐南涼;421年,蒙遜攻克敦煌,摧毀西涼;430年,北涼歸附北魏;439年,北涼并于北魏。實際上,從411年起,北涼政權的政治外交活動己遠遠超越了河西走廊的范圍,成為黃河流域重歸統一歷史話動的一部分。 盡管這些通貢和上表活動有時只是一種姿態,但蒙遜承認東方大國的主權地位,這一點是無疑的。作為區域性割據者,誰也不情愿別的政治勢力駕馭自己,何況遠在邊服的蒙遜。如玄始六年(417年),東晉太尉劉裕北伐到關中,俘虜后秦王姚泓,滅掉后秦,蒙遜對此“怒甚”。恰值門下校書郎劉祥向他言事,他申斥劉祥說:“汝聞劉裕入關,敢研研然也!”一氣之下殺了劉祥。但是,無論為時勢所迫,還是為其“善權變”的性格所決定,在統一大勢到來時,沮渠蒙遜畢竟能識時務并作出合理的選擇。 針對北魏。永安十一年(411年),蒙遜占領姑臧后開始向北魏“頻遣使朝貢”。另外,他還與東晉互通使節,在玄始四年(415年)東晉益州刺史朱齡石通使姑臧后,他派舍人黃迅報聘益州并向晉安帝上表稱臣,表章上說:“臣之先人,世荷恩寵,雖歷夷險,執義不回,傾首朝陽,乃心王室?!薄叭袅姳陛F,克復有期,臣請率河西率戌為晉右翼前驅。”玄始十五年(426年),當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進攻關中的赫連氏大夏政權,秦、雍一帶氐羌紛紛歸附北魏時,蒙遜再次遣使北魏,表明“附魏”的態度。之后,又多次派使者赴平城朝貢上表。北涼承玄四年(431年),蒙遜又送子沮渠安周至平城“入侍”。涼玄始三年(430年),蒙遜派尚書郎宗舒與左常侍高猛到平城朝貢上表,表文中為“九服紛擾,神旗暫擁,車書未同”而抱憾,并說自己“前后奉表,貢使相望去者,杳然寂無旋返”,只有侍郎郭祇返回時帶來詔書,使“三接之思始降,萬里之心有賴”,知北魏對自己“誘勸既加,引納彌篤”,甚得慰籍。郭祇之后,又有商胡帶來的北魏公卿書信,“援引歷數安危之機,厲以竇融知命之美”。表示要在太武帝“方將振神綱以掩六合,灑玄澤以潤八荒”時,“獨步知機之首”,作“老臣盡效之會”。知機,是說知道北魏將統一北方;盡效,是說要為統一效力。義和元年(431年)蒙遜送兒子安周赴平城“入侍”。年底,魏太武帝派出的使節李順到達姑臧,策封蒙遜為假節加待中、都督涼州西域蕪戎諸軍事、涼州牧、涼王,并加九錫之禮。李順帶來魏太武帝命崔浩撰寫的冊書,其中要求蒙遜:“盛衰存亡,與魏升降。北盡窮發,南極庸、岷,西被昆嶺,東至河曲,王實征之,以夾輔皇家?!?/span> 除向北魏稱藩納貢外,對南朝。玄始九年(420年),宋晉“禪代”后,蒙遜也幾次派使者到江南向宋王朝稱貢。承玄二年(429年),蒙遜“又稱藩于宋,并求書。宋文帝并給之。因而得“周易及子集諸書”,受到宋文帝劉義隆“詔許”,得到典籍共475卷。蒙遜又求司徒王弘親手抄寫的干寶《搜神記》?!昂肱c之”。 蒙遜上述政策后來也被其子沮渠牧犍所繼承。永和元年(433年),牧鍵遣使請命于魏,并與魏締結婚姻,送妹興平公主到平城,受拜為魏右昭儀;而牧鍵則娶太武帝妹武威公主,并遣宋繇“表謝”,獻馬五百匹,黃金五百斤。永和五年(437年),牧犍再派鎮西將軍沮渠旁周詣魏入貢,而北魏則派侍中古弼和尚書李順到姑臧,向牧犍等班賜官服,并要牧鍵送世子封壇入侍。牧鍵接受了這一要求。同在永和五年,牧鍵也遣使入宋,奉表入貢,獻方物及圖籍154卷,再向宋文帝求取圖書數十種。 蒙遜通過一系列遣使魏宋的政治外交活動,固然帶有以弱事強,求取自安和延續割據的用意,但從客觀效果看,這些外交活動恰與北魏統一河西的戰略相吻合,并且也確實起到了減少統一阻力的作用。另外它符合河西和整個北方士民要求結束分裂和期望消除割據的心理。因此,不能不認為這是北涼政權以及沮渠蒙遜本人對歷史發展做出的又一貢獻。更重要的是為河西統一后創造了較為安定的外部環境,從而使北涼能在群雄逐鹿中得以割據自立、興國安邦。 綜上所述,沮渠蒙遜是個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軍事人物。北涼政治由他而興,河西統一由他完成。他死于義和三年(433年),活了六十六歲,在位三十三年(401—433年),這三十三年是北涼政權的輝煌時期。但蒙遜畢竟是封建統治者,史載他晚年“忍于刑戮,閨庭之中,略無風紀”。 (四)、北魏滅涼 北涼義和三年(433年)四月,沮渠蒙遜病逝,年66歲。由于其長子沮渠正德、次子沮渠興國先后戰死。蒙遜在世前立興國同母弟沮渠菩提為世子,蒙遜死后,眾議菩提年幼,遂推蒙遜第三子沮渠牧犍即位。牧犍是蒙遜第三子,先為酒泉太守,后任敦煌太守。他“聰穎好學,和雅有度量”。即位后改年號為永和,433年即永和元年。 牧犍即位,繼續向北魏和劉宋稱臣納貢。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李順封拜他為都督涼、沙、河三州、西域羌戊諸軍事、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涼州刺史、河西王。拜宋繇為河西王右相。牧犍“上表乞安、平一號,優詔不許”。就是說,他要求北魏加封他為安西將軍或平西將軍,但未得允許。另外宋文帝劉義隆也下詔封拜牧犍為持節散騎常侍、都督秦、涼、河、沙四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西夷校尉、涼州刺史、河西王。 但牧犍既沒有他父親沮渠蒙遜那樣的文稻武略,也不像他的兄長沮渠正德和沮渠興國那樣長期從戎受艱苦軍旅生活的磨煉。他繼承的是國家強盛和王權上升的局面,難免因沾染一些封建割據者夜郎自大和驕奢淫逸的習氣,而淡忘了居安思危的道理。同時,也因蒙遜時期頻繁戰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加深和牧鍵統治的腐敗,特別是北魏東方戰事結束后兵鋒西指,北涼政權很快走向衰亡。 蒙遜創建北涼和統一河西的過程,基本上是通過武力征服完成的。頻繁的戰爭使人口大量喪亡,土地荒蕪,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也給廣大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對此,正史雖很少記載,但從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北涼文書中仍可窺知一二。 一是出土的北涼文書,大部分是軍事性質的。內容包括派人修筑工事、調出防守邊地、組織人員值夜屯田、迫捕逃兵和處罰士卒等。二是文書的落款,常常是既有郡屬吏如主簿、功曹史、五官等,又有軍事色彩很濃的典軍、典軍主簿等。說明為適應戰爭需要,地方行政機構已趨向軍事化。三是這些文書揭示出北涼高昌地區兵役很重,百姓負擔繁雜。 永和三年(435年)正月,敦煌太守沮渠唐兒給牧犍上書,稱有一老者在敦煌東門留下一封書信,書信中寫道:“涼王三十年,若七年。”牧鍵問奉常張慎其中有什么寓意,張慎回答說:“昔虢將亡,神降于莘。深愿陛下克念修政,以副三十年之慶。若盤于游田,荒于酒色,臣恐七年,將有大變?!蹦陵牶?,十分不說。這說明,牧犍即位后,一反其父的明哲和英武,開始縱情享樂,沉溺酒色。由于荒怠政務,頓時朝議橫生。牧鍵也不樂意聽取諫言,臣僚們有意見,百姓們有怨言,只能隱晦地說出來。如永和四年(436年)發生過一次劇烈的雷震,震過以后人們發現一塊石頭,上面用紅筆寫著一首謠諺。謠諺說:“河西河西三十年,破帶石,樂七年?!睅枪藐俺悄弦蛔降拿Q。“破帶石”是說北涼統治河西三十年時姑減將有山崩地裂之變,“樂七年”是說快樂的歲月再多也不過七年。 在蒙遜死前,涼魏關系的發展趨勢已很明顯。時北魏正加緊統一黃河流域的步伐,北涼是被統一的對象。因此,當北魏派到北涼的使者李順返回平城后,魏太武帝即向他詢問北涼政事情況。李順當時匯報說:“蒙遜控制河右,逾三十年,經涉艱難,粗識機變,綏集荒裔,群下畏服。雖不能貽厥孫謀,猶足以終其一世。”又說:“蒙遜諸子,臣略見之,皆庸才也。如聞敦煌太守牧鍵,器性粗立,繼蒙遜者,必此人也。然比之于父,皆云不及。此殆天之以資圣明也。”魏太武帝對李順說:“朕方有事東方,未暇西略。如卿所言,不過數年之外,不為晚也!” 北魏的“有事東方”是指統一黃河中下游的事業。截至431年前,魏軍對割據北方的大夏(都長安)、北燕(都和龍,即今遼寧遼陽)發動強大攻勢。大夏自407年赫連勃勃在高平川(今寧夏固原清水河)稱天王后,先后據有原屬后秦的長安以北及隴右安定(治今涇川縣北)、上邽(今天水市)一些郡縣。416年,東晉劉裕北伐,在滅掉后秦不久撤兵南返,勃勃又乘勢占領長安,稱皇帝。此前,他筑統萬城(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其城高峻險固,“堅可以礪刀斧”。大夏的軍事力量也十分強盛,這從赫連勃勃對后秦及對南涼的戰爭可知一斑。北魏從426年起開始對大夏用兵。時赫連勃勃剛死,其于赫連昌即位,局勢尚不穩定。北魏的戰略意圖是通過消滅夏政權,為統一關隴及河西開辟道路,故攻勢進展得很快。426年,奚斤所率五萬大軍占領關中,并攻克長安,赫連昌逃往上邽。427年,魏太武帶拓跋煮親率十萬大軍攻拔統萬城,摧毀了赫連氏的軍事根據地。428年,魏軍攻克上邽,俘虜了赫連昌。赫連昌之弟赫連定逃奔平涼(今平涼市西北),于431年攻滅西秦。赫連定后圖謀西渡黃河消滅北涼并代牧犍割據河西,當大軍半渡時,突然遭到吐谷渾軍隊進攻,赫連定兵敗被俘,夏國至此滅亡。當此之時,北魏也正在進攻北燕,迫使北燕主馮弘于436年放棄和龍城逃往高麗。 可見,到436年前后,即北涼承和四年,北魏在東方的戰事已落下帳幕,該向河西用兵了。但北涼主沮渠牧犍對此全不在意,仍在北魏和劉宋之間徘徊,同時終巳盤于游田,荒于酒色。 北涼承和七年(439年)初,魏太武帝派尚書賀多羅出使姑臧,“且觀虛實”。賀多羅返回平城后,匯報北涼情況說:“牧健雖稱藩致貢,而內多乖悖?!庇谑?,太武帝決定親征北涼。出兵之時,先令公卿作檄對牧犍進行筆伐,歷數牧鍵十二條“罪狀”,文曰:“王外從正朔,內不舍僭,罪一也。民籍地圖不登公府,任土作貢不入農司,罪二也。既荷王爵,又受偽官,取兩端之榮,邀不二之寵,罪三也。如朝廷志在懷遠,固違圣略,切稅商胡,以斷行旅,罪四也。揚言西戎,高自驕大,罪五也。坐自封殖,不欲入朝,罪六也。北托叛虜,南引仇池,憑援谷軍,提摯為奸,罪七也。承敕過限,輒假征、鎮,罪八也。欣敵之全,幸我之敗,悔慢王人,供不以禮,罪九也。既婚帝室,寵逾功舊,方恣欲情,烝淫其嫂,罪十也。既違伉儷之體,不篤婚姻之義,公行酖毒,規害公主,罪十一也。備防王人,候守關要,有如寇仇,罪十二也。為臣如是,其可恕乎!” 北魏公卿所數牧鍵十二罪中,或認為“魏人欲伐之而無由,乃為是陰謀詭計,終則其所據為口實者,仍支離不可潔也?!被蛘J為北魏公卿所數牧被十二罪中,有的是事實。如“外從正朔,內不舍僭”,據新疆社會科學院侯燦據酒泉文殊山經塔殘石刻銘和吐魯番出土古文書進行考證,北涼有“緣禾”年號。“緣禾”年號與北魏的“延和”年號同音。牧犍既使用“緣禾”年號,又在上冠以“涼故大沮渠緣禾”。另外,魏太武帝的延和年號只用了三年(432-434年),當改元太延后,沮渠牧犍違而不改,至有“緣禾五年、六年”之渭。當然,牧鍵“內不合僭”的主要問題,可能還在于他對外使用“緣禾”年號,對內使用“義和”年號。另外如罪狀第三條:“既荷王爵,又受偽官”,當時北魏視劉宋為僭偽,而牧鍵對劉宋也稱藩致貢,并接受宋文帝劉義隆的策封。以此為由斥責他政治上首鼠兩端也有根據。罪狀第十條、第十一條申斥牧犍在對待與北魏婚姻上的無禮和失于檢點也符合實情。蒙遜晚年“閨庭之中,略無風紀”。而牧犍則私通其嫂李氏,史載:“河西王牧犍通于其嫂李氏,兄弟三人傳嬖之。李氏與牧犍之姊共毒魏公主。魏主遣解毒醫乘傳救之,得愈。魏主征李氏,牧犍不遣,厚資給,使居酒泉?!边@是切切實實得罪了拓拔燾,時間438年。還有第五、第六、第九及第十二條,牧鍵都難辭其咎。因為原先北魏每通使西域,都詔令牧犍派兵護送和引導越渡流沙,但當439年使者從西域返回姑臧時,牧鍵冷淡不說,還宣揚柔然對北魏作戰的勝利。另外,對柔然可汗唆使西域諸國不供魏使的事也聽之任之,甚至與柔然聯絡,共謀抗擊魏師。 當然,北魏所數牧犍十二罪中,有些也是牽強附會。如所謂“民籍地圖,不登公府,任土作貢,不入司農”以及“切稅商胡,以斷行旅”等,無非是為師出有名尋找口實。出兵的真正原因是此時大夏與北燕都己消滅,只剩下北涼不尊“王化”。亦如太武帝對與李順說的那樣,“卿往年言取涼州之策,聯以東方有事,末遑也。今和龍已平,吾欲即以此年西征”。本來,應在437年用兵河西,所以推后兩年,是李順用“國家戎事屢動,士馬疲勞”勸阻太武帝。李順這樣說,是因他常常出使河西,接受過牧犍的賄賂。從432年開始,李順來往于姑臧與平城之間,“凡十二返”。接受了北涼不少財寶,常為牧健父子美言,又隱晦其“驕慢之語”,還買通奚斤與古弼等一般元老重臣制造有關河西的假情況。奚斤對太武帝說:“牧犍,西垂下國,雖心不純臣,然繼父位以來,職貢不乏。朝廷待以藩臣,妻以公主;今其罪惡未彰,宜加恕宥。國家新征蠕蠕,士馬疲弊,末可大舉。且聞其土地鹵瘠,難得水草。大軍既至,彼必嬰城固守。攻之不拔,野無所掠,此危道也?!惫佩鲆哺胶驼f:“自溫圉水(即溫圍水,指甘肅靖遠至景泰之間黃河河段)以西至姑臧,地皆枯石,絕無水草。彼人言,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積雪,深至丈余。春夏消釋,下流成川,居民引以灌溉。彼聞軍至,決此渠口,水必乏絕。環城百里之內,地不生草,人馬饑渴,難以久留。(奚)斤等之議是也!” 只有崔浩支持太武帝出兵,并指出李順等河西水草之語的虛謬。 其實北魏用兵河西,是北方政治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魏涼之間政治關系發展的必然趨勢。李順等人故作危言,還有崔浩對李順的反駁,乃至所謂十二條罪狀,都是一種輿論。北魏對北涼采取軍事行動,是要用軍事占領來對業已形成的涼魏關系進行肯定。所以,北魏雖動員了龐大的軍隊,但使用的主要還是招懷河西百姓和分化北涼的方略。其中,源賀起了很大作用。源賀,本名禿發賀,是南涼國君禿發傉檀之子。樂都被西泰軍隊攻占后,他逃跑出來,投奔了北魏?!笆雷?太武帝)謂賀曰:'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痹促R給太武帝上“取涼方略”,建議太武帝先招懷河西鮮卑舊部,瓦解北涼外援。他說:“姑臧城外有四部鮮卑,各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舊民。臣愿軍前宣國威信,示其福禍,必相率歸降。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 另外,北魏公卿奉太武帝之命而作檄書,其意也在對沮渠牧鍵曉以大義。檄書給北涼君臣指出“三策”,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對河西的“義取”或說“和平統一”創造條件。這“三策”是:“若親帥群臣委贄遠迎,謁拜馬首,上策也。六軍既臨,面縛輿櫬,其次也。若守迷窮城,不時俊悟,身死族滅,為世大戮!宜思,自求多福!” 北魏滅涼也沒費許多周折,其簡單經過是: 北涼承和七年(439年)六月,魏太武帝使侍中宜都王穆壽輔太子晃監國,使長樂王拓跋稽敬和建寧王拓跋祟率兵二萬屯駐漠南以防備柔然。以原南涼禿發傉檀之子西平將軍源賀為向導,親率大軍自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境)渡黃河。及秋,至上郡屬國城,太武帝問源賀平涼之策,源賀曰:“姑臧城外有四部鮮卑,各為之援。然皆是臣祖父舊民。臣愿早前宣國威信,示其福禍,必相率歸降。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易如反掌耳?!奔粗龟兾饔芰?,然后分兵兩路,以平西將軍源賀為向導,向西挺進。永昌王拓跋健所率前鋒部隊一進入河西,即“獲河西畜產二十余萬”。接著在源賀的招慰下,諸鮮卑降魏者達三萬余落,姑臧外圍盡為魏有。 八月,北魏大軍兵臨姑臧。沮渠牧犍根本沒料到北魏真會對他用兵,得知魏師到姑臧時吃驚地問部下:“何為乃爾?”但又企圖負隅頑抗,采用左丞姚定國之計,不出城迎接魏軍,還派人向柔然求救。又部署其弟沮渠董來帶兵萬余拒戰于姑臧城南。時源賀己先行“率精騎歷(鮮卑)諸部招慰,下三萬余落”,從而瓦解了北涼外援。拓跋健專力攻城,沮渠董來所率涼軍望風披靡。當北魏常山王拓跋赤堅兵臨城下招諭牧健出降時,牧健還想等待柔然援兵。九月,柔然不止,而其兄子萬年又率其部降魏,魏軍盡知城門虛實.分兵攻城不息。在此情勢下,牧健難以堅持,沮渠牧犍只得率其文武五千人面縛請降。可見,對牧健降魏起主要作用的仍是北魏的分化政策。故史載:“茂虔(牧健)兄子萬年為虜內應,茂虔見執?!逼鋵?,鮮卑的附魏和萬年的“內應”,都是和平統一的大勢所趨。 牧健降魏標志著北涼滅亡。牧健在位共七年(433-439年),恰應“樂七年”之諺。 魏軍攻占姑臧后,收城內戶口二十余萬,獲北涼府庫所藏珍寶不可勝計。魏太武帝又使張掖王禿發保周與源賀慰喻涼州雜胡,得降附者十余萬落。這樣,北魏基本上以和平方式統一了河西。 自沮渠蒙遜立國至牧鍵降于北魏,北涼共歷二主,前后凡三十九年(410—439年)。 北涼亡國,也標志著自前秦政權崩潰后歷時半世紀之久的北方分裂局面正式結束。從此,北魏成為北方的唯一政權。 (五)、北涼緒余 北涼亡國后,柔然敕勒可汗發兵攻懷朔鎮,并深入到善無(今山西右王縣南),但被魏軍擊退。 439年冬,太武帝徒沮渠牧健宗族及吏民三萬戶于平城。牧犍被東徙后,起初尚受到魏太武帝的厚遇:“猶以妹婿待之。其母死,以王太紀禮葬焉。又為蒙 遜置守墓三十家,改受牧犍征西大將軍,王如故?!钡奖蔽禾秸婢四辏?47年)牧犍就被太武帝賜死。北魏加給牧犍的罪名有二:“一是盜取涼州府庫珍寶,二是“隱竊殺人”并圖謀造反。“初,官軍末入(姑臧)之間,牧犍使人斫開府庫,取金銀珠玉及珍奇器物,不更封閉。小民團之入盜,巨細蕩盡?!庇指婺陵缸佣嘈蠖舅帲昂箅[竊殺人乃有百數?!笔悄?447年),人又告牧犍猶與故臣民交通謀反,詔司徒崔浩就公主第賜牧鍵死。與牧犍一同被處死的還有魏太武帝右昭儀沮渠氏及宗族成員,唯沮渠萬年因先行降魏而獲免。北魏太平真君十二年(451年),萬年任冀定二州刺史時也以謀叛罪被處死。在加給沮渠宗族的罪名中,“謀反”是要害。因北涼雖亡,但其殘余勢力猶存,并一直在西域活動。所謂牧犍與“故臣民交通謀反”之說,反映出北魏政府對牧鍵家族的不放心。 北涼亡國前,牧鍵曾委派其弟無諱為河州刺史、都督建康以西諸軍事、領酒泉太守,委派另一個弟弟宜得為秦州刺史、都督丹嶺(在今山丹縣境內)以西諸軍事、領張掖太守,而以弟安周為樂都太守。北魏軍隊占領姑臧后,魏太武帝分派鎮南將軍奚眷攻張掖,鎮北將車封沓攻樂都。宜得在張掖不能守,便焚燒倉庫后西奔酒泉,投靠無諱;而安周則南奔吐谷揮(今青海境內)。繼而奚眷進攻酒泉,無諱和宜得攜帶家口逃到晉昌,再中晉昌逃到敦煌,投奔其從弟敦煌太守沮紹唐兒。在無諱與宜得分別逃離酒泉和張掖后,北魏在這里置將鎮守,而永昌王拓跋傻則坐鎮姑臧。無諱和宜得到敦煌后,重整旗鼓,返軍復攻酒泉,并重新加以占領,還俘虜了北魏酒泉太守弋陽公元潔。無諱接著攻張掖,因未能克城,撤至臨松。他在臨松聚合族人四萬余戶,圖謀保據酒泉。魏太武帝對無諱勢力采取了不加征討而持其自斃的方略。無諱占據酒泉不久,就因糧食短缺而陷入極度饑餓之中。在迫不得己之下,只能主動向鎮守姑臧的拓跋健投降,并答應獻酒泉城和送還在俘的魏弋陽公元潔及其部下。無諱降魏后,受北魏委署為征西大將軍、涼州牧,封灑泉王。但太武帝對他終究不放心,怕他一旦保存勢力,日后東兒再起形成邊患,故在441年春派奚眷進兵酒泉。奚眷的威懾使沮渠唐兒背叛了無諱。無諱見酒泉已難保,于是留從弟天周留守,自己與宜得引兵擊唐兒。四月,“唐兒敗死”。年底,酒泉城中食盡,萬余口皆餓死。沮渠天周殺妻以餉戰士。未幾,奚眷攻克酒泉,俘獲天周,移送平城后處死。無諱一來因缺乏糧食,二來因受到魏軍逼迫,于是決定西渡流沙入西域。他派遣從吐谷渾返回的弟弟安周率兵先行,進攻鄯善,自己暫守敦蝗。當安周鄯都善時,北魏使者也接踵而至,并傳達太武帝旨意,曉渝行將投降安周的鄯善王比龍堅守城池。安周圍攻都善都城扜泥(樓蘭)前后幾十天,因不能破城,于是保守扦泥東城。442年初,無諱放棄敦煌帶領族屬萬余家,開始向鄯善進發。鄯善王聞知無諱大軍將臨,帶領城民四千余家西奔且末。無諱留安周駐鄯善,自己帶領部眾再向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無諱放棄敦煌后,李暠的孫子李寶帶領部下二千人重返敦煌,“繕修城府,規復先業”。并遣弟李懷達奉表平城,歸附了北魏。在無諱前往高昌時,高昌已被闞爽占據。另外,在432年與外甥李寶一同奔伊吾臣服于柔然的唐契,此時也因受到柔然的逼迫,帶領部眾向西,圖謀從闞爽手中奪取高昌。闞爽為了對付唐契,派使者詐降于無諱。但唐契自己則未來得及進攻高昌,便被柔然軍隊擊殺。442年秋,無諱到達高昌,闞爽聽說唐契已死,使拒絕無諱入城。無諱發兵攻打,攻破城池,逼闞爽逃往柔然。無諱占領高昌后,派其常侍汜雋奉表前往建康稱藩致貢。文帝劉義隆特為下詔說:“往年狡虜縱逸,侵害涼土。河西王茂虔(牧犍)遂至不守,淪陷寇逆,累世著誡,以為矜悼。次弟無諱克紹遺業,保據方隅。外結鄰國,內輯民庶,系心闕庭,踐修貢職。宜加朝命,以褒篤勛。可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涼河沙三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領護匈奴中部將、西夷校尉、涼州刺史、河西王。 高昌北涼政權建立。444年,沮渠無諱死于高昌。無諱死后,安周繼位。安周為牧犍第七弟,原任北涼樂都太守,封屋蘭縣(今山丹縣西北)。繼兄自立后,也遣使朝宋。宋文帝下詔獎掖池“才略沈到,世篤忠款,統承遺業,民眾懷歸”。并策封他繼為河西王。安周繼立后,適逢西域大饑荒,人相食,餓死者無數?!爸茈芬匀脔溡允囌撸瑒e發倉稟以賑貧民”,有惠于西域百姓。450年,支周進攻車師前部。此前,車師前都大帥車伊洛己附北魏,被北魏冊封為平西將軍、前部王。沮渠無諱在世時,屢與車伊洛作戰。無諱死后,安周奪無諱子乾壽所領部隊,引起乾壽不滿,在車伊洛游說下,乾壽率部下五百余戶投降了北魏。安周以此積怨車伊格,故乘車伊洛西擊焉耆時引柔然兵襲取了車師前部所在的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459年,即宋孝武帝大明三年,沮渠安周再次遣使向劉末王朝“奉獻方物”。第二年,即460年,被柔然襲殺。“柔然攻高昌,殺沮渠安周,滅沮渠氏,以闞伯周為高昌王。高昌稱王自此始。 自439年至460年,沮渠無諱和沮渠安周盤踞西域及高昌達二十年之久。他們的活動是北涼政治在河西以外的延續。 |
|
來自: 倩紅 > 《從西晉到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