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有名的特務機構,如西漢的繡衣直指、宋朝的皇城司、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以及近代的中統、軍統等等。清朝入關后,很多地方都沿襲明朝舊例,但在特務機構上,卻摒棄了明朝特有的廠衛政治,沒有設立錦衣衛這種正式的特務機構,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關于這個問題以下具體分析。 錦衣衛來歷與作用先說說錦衣衛的由來與職能。 錦衣衛是明朝專有軍政搜集情報機構,前身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的“拱衛司”,后改稱“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掌管皇帝儀仗和侍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親軍都尉府與儀鸞司,改置錦衣衛。 錦衣衛設立之初,其職能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守衛值宿、偵查逮捕、典治詔獄。明朝初年的錦衣衛,由于具有司法職能,所以在“藍玉案、郭恒案”等重大政治案件中極為活躍,深得朱元璋信賴。后期錦衣衛發展到軍事領域,參與收集軍事情報、策反暗殺敵將等工作,如在萬歷朝鮮戰爭中收集了大量的日軍軍情。 錦衣衛的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梢源度魏稳?,包括皇親國戚,并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錦衣衛審訊關押囚犯的地方,就是臭名昭著的“詔獄”。朱元璋生性多疑,錦衣衛成立五年之后就被他廢除錦衣衛“典治詔獄”之責,將他們的這一職能移交司法部處理。 朱棣登基后,由于得國不正,需要大量監視臣民以防復辟之人。于是他恢復了錦衣衛原先被廢除的所有職能,并進一步擴大其職權,甚至都開始插手朝廷中原由憲司所負責的事項。朱棣還設立了北鎮撫司,由此加強了錦衣衛的司法職能。 明朝初期的時候,錦衣衛的名聲還算可以,基本上能做到秉公執法,沒有后面出現的借機盤剝,打擊報復等弊端。但隨著東廠權勢日重,錦衣衛逐漸淪為了東廠的附庸與走狗,二者狼狽為奸,犯了許多天怒人怨的罪行,使得錦衣衛的口碑急轉直下。直到明朝滅亡,廠衛政治都始終存在。 繡春刀實物 清朝也曾有過錦衣衛前面說過,清朝入關后,對于明朝的很多制度措施都承襲下來,繼續使用,這其中也包括錦衣衛。1644年(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剛剛繼位進入北京的順治皇帝(實際上應為多爾袞,畢竟順治還是個孩子)也設置了“錦衣衛”來拱衛京師,并且其一把手也叫“指揮使”,其余屬官也與明朝錦衣衛的基本類同:
只不過轉過年來,到了順治二年,清朝的錦衣衛便被更名改姓了,改稱鑾儀衛。在那個時代,剛剛建立起來的一個機構,在經歷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就被改名,一切都還沒來得及鞏固完善,更不用說會留下什么樣的具體影響。因此,在歷史上它當然不會廣為人知了。 飛魚服 所以不能說清朝沒有錦衣衛,清朝的錦衣衛存在了短短的一年。在我看來,其原因可能是錦衣衛的名聲太臭了,大清作為一個剛剛進入北京,還沒能統一全國的政權,必須要在道義上展現自己與腐朽沒落的明王朝不同之處,因此錦衣衛這種無論官民都深惡痛絕的機構,裁撤掉有利于樹立大清自己的招牌。 而改名后的鑾儀衛,主要負責掌管皇帝皇后車駕儀仗,以及皇帝的保衛工作,職責也很重大,只是沒有了錦衣衛的特務屬性。鑾儀衛的一把手被稱為“掌衛事大臣”,其全稱是“總理鑾儀衛事內大臣”,品級居然是“正一品”,和掌管皇帝宿衛的“領侍衛內大臣”平起平坐,通常都是由滿洲親貴出任。 清朝皇帝儀仗 清朝的一些“情報組織機構”實際上,清朝也曾有過“十三衙門”“粘桿處”這種具有部分廠衛性質的機構。 “十三衙門”是清朝順治皇帝在位時期,仿明朝體例二十四衙門而設,前身是內務府,包括司禮監、御用監、御馬監、內官監(宣徽院)、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尚寶司)、司設監、尚方司(尚方院)、惜薪司、鐘鼓司(禮儀監、禮儀院)、兵仗局、織染局(經局)等。 十三衙門明面上都是為皇家日常衣食住行等服務的機構,當然私底下這類機構都會有一些打探消息,監視監聽的作用,依照明朝舊例都是由宦官掌管。后來為了避免出現明朝宦官干政亂政的局面出現(實際上順治帝時期的吳良輔已經有此趨勢了,他與外官勾結,互相行賄受賄),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后殺掉吳良輔,裁撤十三衙門,恢復內務府建制。 “粘桿處”大家都比較熟悉了,血滴子的傳說更是深入人心。它的正式名稱叫尚虞備用處,是雍正皇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就設立的。雍正皇帝喜歡安靜,最開始設立的粘桿處,只是一些普通的家丁,負責夏季時節捕捉樹上的蟬等噪音制造物,也幫著捕魚摸蝦什么的。后來由于著名的“九子奪嫡”,雍正為了刺探情報,鏟除異己,干些要緊的卻又見不得人的勾當,于是找來一些能人異士充作粘桿處衛士,于是粘桿處就此有了特務機構的性質。 雍正去世后,乾隆繼續利用粘桿處控制京內外和外省大臣的活動。直到乾隆死后,嘉慶誅殺和珅,牽連清洗粘桿處,粘桿處的特務活動才逐漸廢除。 此外,大家所熟知的江寧織造(即曹雪芹他曾祖開始,曹家三代任職)、蘇州制造、杭州織造(隸屬于內務府,通常為郎中或員外郎)這些隸屬于內務府的官員,名義上管著江南的絲織品,實際上充作皇帝在江南的耳目。他們打探各類消息,匯報內容從晴雨物價到官員操守,包羅萬象。這其中以康熙的發小曹寅最為出名,也權力最重,說他是無冕的“江南王”也不為過,即使總督將軍這樣的人,對曹寅也是禮敬有加。我猜測,這些織造手下應該也有一批類似粘桿處衛士的人。 曹寅畫像 清朝為什么不設立類似錦衣衛之類的正式特務機構特務政治不得人心,這在明朝以及其他朝代身上都已經的到了驗證,可以說錦衣衛這種組織機構,對于維護統治有利有弊,就看統治者自己如何看待。歷朝歷代的君王都會有替自己打探消息的人,關鍵就在于這種人一旦擺到明面上來,就會干擾正常的司法程序。如果暗中使用,一來破壞力小了很多,二來能讓臣民安心接受。此外,由于滿清是異族入主中原,旗人同漢人的區別對使得所有八旗子弟都可以是滿清統治者的耳目。 同時,滿清還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前面說過的曹寅等織造,充作皇帝耳目,但這樣的耳目太少了,于是從康熙朝開始,清廷建立了“密折奏事”制度??滴趺钐貏e親信的臣子專折奏聞,專折不通過原先制度下的通政使司審閱就可直接奏呈皇帝。當然所奏之事內容主要是涉及各地糧價、雨水、收成、民間輿論、官員的清廉和貪污。所以,可以看成是康熙皇帝和手下部分有密折權力的臣子,共同構成了一個松散的特務機構。但“密折奏事”畢竟只是制度,而不是真正的情報機關。 康熙奏折 到了雍正皇帝即位后強化了風聞奏事的制度,允許官員風聞奏事,也就是可以在沒有充足證據,或者只是道聽途說的情況下就上奏皇帝知道。這種風聞言事很是造成了一大批的冤假錯案。后來因為所帶來的弊端太大,風聞奏事制度后來被廢止了。當然了,風聞奏事同樣也只是一種制度,并沒有設置行政人員,也不算有情報機關。 因此,總的來說清朝一直沒有設立嚴格意義上的特務情報機構。十三衙門也好,粘桿處和幾大織造也好,雖然兼職干著情報機構的活,但畢竟都是暗中活動,沒有像錦衣衛那樣拿著“駕貼”就上門抓人的司法權力。秘密奏折制度客觀地起到了一些特務機構的部分作用,但它畢竟不是專屬的特務行政組織。這一點上,清朝較之明朝是有很大進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