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東主任的職業成長史,也是一部中國內鏡學科的發展史。 消化內鏡專家徐美東主任做過近千例內鏡經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他切過的最大的瘤子達十幾公分,最近,他又達成了另一項記錄,在為一位食管多發黏膜下腫瘤患者進行的手術中,他切下的大大小小的瘤子加起來有20多枚,連起來像一串“蜜蠟項鏈”。 手術在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的手術室中進行,手術過程中,即使見多識廣的徐美東主任也驚呼連連。隨著一枚又一枚瘤子像“挖土豆”般逐個挖出,這臺手術也吸引了多位醫生前來圍觀。

這是一位年輕女性患者,當地的檢查結果顯示,在食管中上段黏膜下生長了多個腫瘤,在醫生的推薦下,來到東方醫院找徐美東主任就診。不得不說,她算是找對人了。因為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黏膜下腫瘤的STER手術,就是徐美東主任發明的,業界稱之為“徐氏”手術,已被多省市寫入內鏡手術目錄。 STER手術
在STER手術發明之前,消化道黏膜下腫瘤不管是開刀還是內鏡下切除,都要切開正常組織找到腫瘤,才能完成切除,這有可能造成消化道瘺并發癥。
在《中國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內鏡診治專家共識(2018版)》的“操作相關并發癥及其處理”部分,第五條就是關于消化道瘺的介紹:常見消化道瘺包括食管縱隔瘺和食管胸腔瘺等,一旦瘺出現,可采用食管覆膜支架堵塞瘺口,同時行胸腔閉式引流等,保持通暢引流,加強抗感染治療并給予充分的營養支持。
指南中的描述雖然輕描淡寫,但臨床上一旦遇到消化道瘺病例,用徐美東主任的話說,“那是很折磨人的,一旦瘺到胸腔,沒有一兩個月好不了,天天去關心引流情況,做CT、穿刺等,搞的人精疲力盡。”
經歷過幾次這樣的折磨,徐美東主任下定決心,要么找到一種新手術方式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要么就不做這類病人了,直接交給外科去做。
就在徐美東主任天天琢磨怎么解決“瘺”的問題時,國內正好引進了一項新技術——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用于治療賁門失弛緩癥,這種手術通過在食管黏膜下層建立一個“隧道”,直達食管下段括約肌進行選擇性切斷。

這項技術給了徐美東主任啟發。“那時我靈光一閃,想如果能通過同樣的隧道切除腫瘤,黏膜保留完整,會不會更安全?”這個想法得到了他的老師姚禮慶教授的鼓勵和支持,徐美東主任迅速把想法變成了實踐。 “開始做了幾例,覺得還比較順利,后來在臨床中對手術的安全性、手術方式、適應癥不斷摸索完善。”經過兩三年的實踐,徐美東主任將STER打磨成了一個非常成熟的新技術,在2011年4月的一個國際消化內鏡學術會議上,徐美東主任演示了這項手術,頓時技驚四座。
當時參會的各國專家都認為,這項新技術對于黏膜下腫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既能保持消化道的黏膜完整性,又能干凈的切除黏膜下腫瘤,因此很快就被廣泛接受,并得到了迅速推廣。
“現在三級醫院基本都在做,普及率很高,只要有ES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基礎,學這個并不難,這項技術好就好在它能解決問題,又容易推廣,如果一項新技術門檻非常高,只有少數人能做,能發揮的價值也不會很大。”
徐美東主任表示,雖然大部分黏膜下腫瘤是良性,但也有部分是惡性的或潛在惡性的,比如胃腸道間質瘤,長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惡性間質瘤。“我們切的都是中低危度的,在沒有變成高危度之前就切掉。”
即使不會惡變的良性腫瘤,如果任其生長,會引起消化道梗阻、破潰出血,也要進行切除。而黏膜下腫瘤的發病率并不算低,隨著內鏡學科的發展和篩查普及,黏膜下腫瘤的發現率也將越來越高。
壯年再就業
雖然徐美東主任如今已是享譽國際的內鏡專家,但他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其實一直是普外科醫生。
“我做了20年的外科醫生,在中山醫院我一直在普外科,很多醫院的胃腸鏡都是消化科在做,但中山醫院是普外科順帶做胃腸鏡。”徐美東主任憶及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名內鏡專家時說,“最初沒人愿意去做胃腸鏡,做外科醫生多驕傲啊,那時候內鏡設備差,科室條件也差,不受重視,公眾接受度也低,因為我的導師是做內鏡的,所以我就跟著做了。”
徐美東主任的職業成長史,也是一部中國內鏡學科的發展史。最初無人問津的內鏡學科,隨著疾病譜悄悄發生變化,消化道腫瘤患者越來越多,胃腸鏡也越來越受重視。同時,臨床需求也催生了內鏡技術快速發展,內鏡從只是“看看”的輔助檢查科室,也一躍成為微創治療領域的前沿科室。

“我們最初做的很多大腸息肉都是開大刀,后來發展到腹腔鏡,現在基本上已經不會有人因為息肉去開刀了,直接在內鏡下解決。”徐美東主任說。 ESD是內鏡學科發展史上劃時代意義的技術,直接推動了內鏡學科從簡單的切息肉飛躍到切除消化道早癌的階段。2006年,這項技術傳入國內后,迅速改變了內鏡學科的地位。“我們可以有病房了,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做檢查的要什么病房。”
到2010年,內鏡下的治療技術在國內已經發展的十分成熟,此后又經過十年發展,中國的內鏡下切除技術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最初跟著人家學,現在僅在內鏡下切除技術方面,我們已經領先歐美和日本。”
2010年開始,徐美東主任就不再拿手術刀了,從之前的外科、內鏡雙重職業身份的醫生,轉變為純粹的內鏡外科醫生。他說:“現在有些內鏡手術,完全可以與外科手術相媲美,隨著做內鏡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內鏡下能直接做的手術也越來越多。”
2019年,徐美東做了一個重要決定,離開學習工作了20年的中山醫院,加入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接任內鏡中心主任。隨著徐美東的加入,東方醫院內鏡中心的軟硬件實力得到迅速提升,可以說上了好幾個臺階。
徐美東主任對于自己做出加入東方醫院的決定,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東方醫院內鏡中心作為浦東新區高峰高原學科消化病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擴大和發展,需要一個新的學科帶頭人;地利,東方醫院啟用新大樓之后,釋放了一些空間,能夠按照未來發展規劃打造一個全新的內鏡中心;人和,除了他帶的幾個學生之外,也從全國各地吸引了一些優秀的各有特長內鏡醫生加入。
另外,東方醫院還給徐美東主任一個條件優越的實驗室做科研,他表示這也是他加入東方醫院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科要想做大做強,科研跟不上,肯定也不行。”
從學科排名全國前三的醫院,跳到一個不那么著名的醫院,徐美東是懷抱理想而來。他說:“我來是為尋找發展空間,東方醫院和浦東新區都給了我很大支持,我的目標就是打造一個上海乃至國內頂級的內鏡中心。”
上海前五
位于門診樓三樓的東方醫院內鏡中心,由徐美東主任親自設計,此前的內鏡中心位于地下一層,面積小、設施差。徐美東主任稱,如果讓他去地下室老內鏡中心,他肯定不能答應,說的再好也不來。“我要打造國內著名的內鏡中心,沒有平臺,我做不出來。”
2018年6月,徐美東主任就開始勘察設計東方醫院的新內鏡中心,全國幾個大的內鏡中心他都去過。他說:“除了因地制宜以外,還要去學習別人的理念,國內大的內鏡中心我都去了,上海的每一家大的內鏡中心也都去過,每個地方總歸有其長處。”
徐美東主任用了半年時間勘察各地內鏡中心,把看到的優點都記錄下來,思考怎么用在自己的設計中。最終,全新設計建設的東方醫院內鏡中心占地2000多平米,最中心是患者蘇醒區,圍繞蘇醒區的是16個操作間,包括2間ERCP操作間、2間內鏡專用手術室,最外圍是醫生的辦公室、會議室和遠程會診中心等,中心各功能區布局合理,環境舒適。

設計好、面積大是徐美東主任對內鏡中心的兩個基本要求。“一個內鏡中心的大小,也代表著專業的水平和業內陸位,如果建的很小,就不可能做的很大,因為隨著你的影響力增加,患者會越來越多,這也是為什么我要求面積一定要大,我是按三年后的規劃來設計的,否則很快就會面臨發展瓶頸。” 2019年,東方醫院內鏡中心的胃腸鏡檢查量就接近了6萬,ERCP手術做了1300多例,徐美東主任預計,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達到1500多例也沒問題,這個手術數量已經能在上海排進前五名了。
除了陸家嘴本部院區外,徐美東主任也計劃將東方醫院南院區的內鏡中心,按照相同標準進行改建,提供同質化的內鏡診療。加上南院區的1000平米,東方醫院內鏡中心將達3000多平米,在國內這么大的內鏡中心不超過5家。
有了這樣一個大平臺,徐美東主任對三五年后打造出一個國內著名內鏡中心充滿信心。他說:“到了我這個年齡,雖然個人收入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自己還有一些小小的理想要去實現,現在我找到了一個可以實現的平臺。”
內鏡篩查很重要
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主任李兆申院士有一句名言: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拯救一個家庭。徐美東主任20余年的職業生涯中,對這句話感觸尤深。
“我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15年前我還在中山醫院,江蘇鹽城一個老師,陪他的朋友來找我做內鏡體檢,那天他剛好沒吃早飯,也順便做了個胃鏡,當時也沒發現大問題,就是胃部有一點點發紅、糜爛,做了常規活檢。”
徐美東主任坦言,那時候他們對早癌的意識還沒那么強,那個老師做完檢查后就回家了。過了兩三周后,徐美東主任接到了他的電話。“他問我,病理報告中的‘印戒’是什么意思,我一聽嚇壞了,我說你趕快來,我再給你做一次。”
第二次胃鏡檢查所見與第一次相同,活檢病理結果還是印戒細胞癌。“然后就給他開刀了,胃大部切除,那時候國內ESD還沒正式在臨床開展。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現在已經有十幾年了,真的救了他的命,十幾年來他一直都好好的。”
隨著內鏡篩查普及,這樣的案例也越來越多,近兩個月來,東方醫院內鏡中心就查出三個胃印戒細胞癌,其中一位還是本院的職工。“一位年輕漂亮的護士,才30來歲,家里人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其實她既不幸又萬幸,不幸的是得了這種病,幸運的是早期發現了,基本上可以治愈。她查出來后,醫院很多醫護人員都來做了內鏡檢查,確實害怕。”

去年,東方醫院內鏡中心近6萬的消化內鏡檢查量,其中60%是因為有不適或其它癥狀而來,20—30%的人是純粹來做內鏡體檢,徐美東主任希望,來做內鏡體檢的人數比例能再高一些,不要等到有癥狀了才來。 在我國,消化道腫瘤發病率在各系統腫瘤中排第一,早期發現的唯一手段就是做胃腸鏡篩查。腫瘤發現的早晚直接決定著患者的生存期,徐美東主任表示,早期發現一個癌前病變,切除后就與正常人一樣了,但如果晚幾年發現,生存率就得以5年來計算,差別太大了。
因此,徐美東主任特別強調科普,他要求科里所有的醫生都要通過網絡做科普宣教,讓公眾了解內鏡篩查的重要性,并且專門成立了消化道腫瘤早篩團隊,團隊里的徐勤偉醫生在微博上的讀者很多,很多外地患者特地來上海找他做內鏡檢查。
上海早在2012年就啟動了大腸癌社區篩查項目,但相關數據顯示,至2019年底,仍有超過40%符合篩查條件的上海居民從未參與過篩查,初篩結果為陽性的居民中,超過60%者未按建議接受腸鏡檢查。
為了喚起公眾重視,改善這一篩查現狀,徐美東主任牽頭并聯合浦東新區多個社區衛生中心,成立了“東方大腸癌早篩區域聯盟”。為了讓聯盟工作落到實處,徐美東主任要求科里每位醫生負責2—3家社區衛生中心,為篩出的患者提供閉環管理。
“我一直跟相關領導說,這樣做三方都有利。”徐美東主任說,“社區衛生中心也想做一些事,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除了和我們合作外,他們還可以和其它科室合作;對患者也有好處,從篩查到內鏡檢查、后續治療康復,全程都有人管了。”
徐美東主任對早篩聯盟投入心血很多,雖然還在疫情期間,他也特意請示相關領導批準,把聯盟內各社區負責人請到醫院,在內鏡中心召開了一次啟動會。“以前不是每個人都了解我們,開啟動會的目的主要是讓他們來實地看看,看看我們的條件、我們的團隊,看過之后他們也都很開心,也很放心。”
早篩聯盟成立之后,可以預見的是,內鏡中心的患者量也會隨之增加,為此,徐美東主任要求早篩團隊要做到為每個患者負責,患者量增加的同時,也要保障檢查質量,每個病人都要精查。“這是我們的特色,我們要做好口碑,所以我們早期胃癌發現率很高,我自己今年就發現好幾例。”
“美國已經這樣做了幾十年了,為什么美國大腸癌的發病率在降低?因為他們通過大腸癌篩查,把發現的大腸息肉都切除了,這是預防大腸癌最有效的手段。我們去年做的近3萬多例腸鏡檢查中,大約15—20%的患者至少有息肉,比例還是很高的。”
消化道內鏡檢查的重要性,近幾年來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在體檢界甚至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沒有胃腸鏡的體檢都是耍流氓。身為內鏡專家,徐美東主任也建議,對于有高危風險因素的人,比如有胃腸道腫瘤家族病史的,到了45歲一定要做一次胃腸鏡檢查,普通人群到了50歲也應該去做。
來源:醫學界
作者:田棟梁
校對:臧恒佳
責編:孫雪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