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們學習了“煩”與“躁”,雖然兩者有所區別,但實際上,當有人不適時,常常是煩與躁同時都有的。所以,從煩與躁的不同側重點而言,就有“煩躁”與“躁煩”之說了。 煩躁——指的是由于心中煩熱不安,而致手足躁擾不寧的癥狀表現。 躁煩——指的是心中煩亂與手足躁動相兼而現。 對于此二者的不同點,《傷寒明理論》有以下的說法: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躁也。所謂躁煩者,謂先發躁而迤邐復煩者也。 從方證的角度來說,主要有以下方證: 煩躁之證 其發病原因不一。有邪氣在表而煩躁者,有邪氣在里而煩躁者,有因火劫而煩躁者,有陽虛而煩躁者,有陰盛而煩躁者,都不相同,故臨床分類也是多種不一。 對此,《傷寒論臨床實驗錄》有如下之論:煩躁的癥狀,一般的為熱邪入胸中,或熱邪轉屬陽明時常現的癥狀。而外邪入少陽,也有心煩喜嘔者,此是煩躁為三陽共有之證。然三陰經亦有發現煩躁的。區別在于,三陽證之煩躁,皆發于汗下之前。而三陰經之煩躁,每發于汗下之后。而脈像和癥狀在表現上,迥然不同。一般來說,汗下之前之煩躁,多屬于實證,而汗下后發生之煩躁,多屬虛證。實證之煩躁,皆屬于三陽。而三陰病之煩躁,雖然都屬于虛證,而虛證之中,又分陰虛、陽虛、陰陽俱虛三種。陰虛的,陽未嘗不虛,然以陰為主。必須先補陰以維陽。也有的陰虛而陽亢,雖同有煩躁之證,而治法不同。若陽虛之煩躁,則又屬于四逆、吳茱萸湯之范圍。茯苓四逆湯,主要治陰虛無以維陽之煩躁。 表寒內熱之大青龍湯證——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陽明內熱之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證——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 陽明腑實之大承氣湯證——煩躁,發作有時。——煩躁,心下硬。 中寒吐逆之吳茱萸湯證——葉,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 心陽虛之桂甘龍牡湯證——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 腎陽虛之干姜附子湯證——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陰陽俱虛之茯苓四逆湯證——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 肺脹飲熱之小青龍加石膏湯證——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黃汗濕郁之芪芍桂酒湯證——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 陽陽離絕——脈微細沉,但欲臥,汗出不煩,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復煩躁不得臥寐者。 躁煩一證 多為熱擾而致。動其肢末為躁,亂其心神而煩。 ——太陽病,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白虎加人參湯類方。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白虎湯類、承氣湯類、柴胡類方。 ——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惱,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類。 ——吐,利,躁煩四逆者,——四逆類、通脈類。 等等。 |
|
來自: 飛虎catzbc > 《各種疾病康復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