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石商業評論 · 3小時前“稻盛和夫的一生囑托”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礪石商業評論”(ID:libusiness),作者:稻盛和夫,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來自『礪石商業評論』的《礪石讀書》專欄。本期推薦的書籍是日本著名管理大師稻盛和夫先生最新出版的《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托》,這本書總結了其在八十多年人生中求證的至上智慧。本文節選自該書的核心精華第二章,由『礪石商業評論』原創首發。在這部分,稻盛和夫先生通過回顧其一生的重要時刻,向我們揭示了做人、做事動機良善的重要性,并鼓勵我們只要“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就會好轉”。 1 為什么只有“紙袋行商”獲得了成功從少年時代起,經歷青年時代,一直到踏入社會,我做什么事情都不順利,我的人生是挫折和失望的連續:小學考初中兩次沒考上、患肺結核臥病在床、高中考大學失利,此后的就職也很不如意。 但是,有一件事情卻極其順利,令人吃驚,宛如穿過烏云的一束陽光。那就是我高中時代所從事的“紙袋行商”。 我們家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前開始就以印刷業為生。在戰爭即將結束時,家宅和工廠都在空襲中被燒毀。 以前一直辛勤工作的父親,因失去房屋而失魂落魄。母親賣掉自己的和服等物品,辛苦籌措,支撐貧困的家庭,養活家人。 即使在那種境況下,上高中的我依然無憂無慮,放學后只顧著和同學們去空地玩棒球。看到我這個樣子,母親發火了,有一天她這樣對我說: “你跟那些和你玩的同學不一樣,我們家境不寬裕。上了高中,你還只顧著玩耍……” 看到母親悲傷的表情,我大受刺激,決心“幫扶家計,守護家人”,并向父親提出制造和銷售紙袋的建議。 以前,我們家經營印刷作坊,同時,也做紙袋。父親用菜刀一樣的大型刀具把一大疊紙一下子裁斷。周圍受雇的阿姨們將裁好的紙張折疊,涂上糨糊。 我想起年幼時看到的這種光景,就請求父親再次制作紙袋,由我外出銷售。 平日里是放學后,周日則是從早到晚一整天,我將父親制作的大小十幾種紙袋裝進大竹筐里,放在自行車的后架上,沿街叫賣。 最初,客戶是街邊的甜品店,我隨意兜圈子,走到哪兒算哪兒。后來自己開動腦筋,將鹿兒島市內分成七個區域,以一周為單位,按順序走動。另外,我還將紙袋放在批發店里,委托他們代銷,他們賣掉多少,我就收多少錢。如此這般,我想了許多點子。 不久,別的點心批發店也紛紛下單。父親和我忙不過來,甚至還雇人幫忙。而且,據說由于我們的紙袋在市場上暢銷,當時從福岡來的紙袋商竟然撤退了。 作為一個完全外行的高中生所從事的買賣,這稱得上是很大的成功了。這可以說是我作為經營者的原點,是珍貴的體驗。 那個時期,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順利,唯有紙袋生意獲得了成功,這是為什么呢?多年后我回顧當時的情況,思考成功的理由時,忽然悟到了一個道理。 其他的事情,幾乎全都是為了自己:滿足自己的欲望、自我保護,或者是希望獲得別人的好評。與此相反,只有紙袋行商出于幫扶家計、守護家人的目的,是從“關愛他人”出發的行為。就是說,其中蘊含著“善意的動機”。 2 在利他的地基之上,建立成功的大廈如果動機是善意的,事情自然就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動機是利己的,或者是邪惡的,那么不管多么努力,事情都無法順利推進。 在風險企業的創業者中,以獲得財富、博取名聲為目的而開創事業的人不在少數。 但是,如果企業經營的“引擎”僅僅置于追求經營者的私利私欲、功名心或名譽心之上,那么,即使能獲得一時的成功,企業也終究無法長期發展壯大。 所謂動機,也可以說是推動事物前進時的“地基”,有了不可動搖的牢固地基,就能在其上建立宏偉的建筑。相反,如果地基不牢靠,卻想建造豪華的房屋,那是無法成功的。因此,如果動機不純,凡事都無法順利推進。 京瓷創建之初提出的經營動機是:把我個人的技術發揚光大。讓我開發的精密陶瓷技術廣為人知,并用這個技術制造優良的產品,這曾是京瓷公司的使命和存在的意義。 換句話說,創辦京瓷公司,是為了實現我作為技術人員的個人夢想。 但是,創業第三年的某天,發生了一件事,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司存在的意義。 十余名上一年剛錄用的高中畢業的員工,突然來到我的辦公桌前,排成一列,遞上一紙“要求書”,態度強硬。 其中羅列了加薪、獎金額度等待遇改善以及未來保障等要求。他們說:“如果不答應這些要求,我們就全體辭職。” 成立不久的公司,沒有什么實力,對他們的要求不可能照單全收。而且,對無法兌現的事情做出承諾,是不誠實的行為。 我把他們帶回我當時的住所,那是只有三小間的市營住宅。我拼命說服他們,經過三天三夜的促膝長談,最后,他們總算全都理解了我的想法,接受了我的意見。但是,那一夜我卻失眠了。 “所謂企業經營,難道是這樣的嗎?我竟然走上了這條艱苦的道路!”我心里既迷惑又后悔。 前面講過,我出生長大的鹿兒島老家以及父親經營的印刷作坊,都在“二戰”臨近結束時遭空襲被炸毀了。戰后,母親靠著變賣和服等手段,讓七個孩子吃上了飯。 在這樣的家庭中,只有我一個人提出“非分”的要求,讓家人花錢把我送進了大學。因為這個緣故,參加工作后,我一直往老家寄錢,從未間斷。 連自己的家庭都照顧不過來,怎么還要照顧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員工、保障他們將來的生活呢?這樣一想,我甚至有了后悔的念頭:“早知如此,當初就不辦公司了。” 但是,經過徹底思考,我得出一個結論。公司的存在,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個人抱負,而是為了守護員工的生活,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人生。這才是公司的使命,這才是企業經營的意義。 悟到這一點,下定這個決心時,我如釋重負,猶如撥云見日一般,心中透亮了起來。于是,我心思一轉,確定了公司的使命: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 3 首先為身邊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這一系列事情成為契機,讓我完全放下了創業之初所懷抱的個人動機,將京瓷的存在意義從“利己”轉變為“利他”。可以說,那就是我作為經營者重生的瞬間。 如果我堅持以前的理念——公司的存在是為了將自己的技術發揚光大,京瓷恐怕就不會有今天這樣巨大的成長發展了。 京瓷后來的急速成長,就建立在“追求全體員工的幸福”這一堅實的利他基礎之上。 公司首先就是為了在其中工作的員工而存在的。企業經營的目的,就是實現全體員工的幸福。這是企業經營中最為根本的利他精神之所在,用這樣的理念去經營企業,就能與員工產生共鳴,獲得他們的認同,他們就會不惜一切努力予以協助。 講到“利他之心”時,如果一下子上升到“為了國家”“為了社會”等宏偉高尚的理念,那么從公司一般員工的角度來看,那就成了與自己無關的“他人的事情”。這樣的話,就無法點燃他們的熱情,他們就不會不遺余力、拼命工作。 “利他”這個詞的意思本來就很簡單。“有利于他人”,就是先人后己,把“為自己”放后面,優先“為他人”。比如,思考為了鄰居可以做些什么,盡己所能做一些關愛對方的事情。利他就是這么簡單的事情,絕不是什么需要大張旗鼓的行為。 如果有家庭,首先就要做一些讓家人幸福的事情。如果在工作,就要為職場同事、為客戶做力所能及的事。此外,還要盡可能為自己所在的街道和地區做有益的貢獻。 只要有利于他人,不管事情多么細小,都是利他的行為,在利他的行為中萌生的利他心,像花朵一樣綻放,由此,再向著人最高尚、最美好的行為進一步擴展。 在我自己的人生中,說到最早的利他行為,我就想起小學時代,我作為孩子王,帶著幾個小伙伴到處玩耍的事情。 放學回家,扔下書包,到處玩耍。母親總是為我們這群頑皮的孩子準備好點心——滿滿一鍋蒸好的紅薯,這在當時算是奢侈的美食了。 一看到熱氣騰騰的美味紅薯,忍不住就要伸手。但我硬是忍住這種沖動,先分給小伙伴們,再把剩下的留給自己。 現在想來,那就是作為孩子王的我,當時所能做的最大的利他行為了。 他人優先,將自己放在后面,這是做人的樸素而單純的行為。 而這種微小的行為,對于我而言,就是利他心的萌芽。 4 利他的行為會讓自己受益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運自然就會好轉。宇宙中儼然存在這樣的因果法則。 這個法則還可以用下面的語言來描述。 宇宙中吹拂著利他之風。只要揚起巨大的風帆,借助這陣利他之風,人生之舟就能駛入美好命運的潮流,就能被導向幸福的方向。 這時,接受這陣風的風帆就是利他之心。用親切的關愛之心做事,人就能充分借到利他之風,人生之舟就能動力十足,朝著幸福和成功前進。 在企業經營的世界里,當我們強調“利他之心很重要”時,我們一定會聽到批評和反駁的聲音:在嚴酷的商業社會里,靠“利他”、靠“關愛之心”之類的東西,能經營好企業嗎? 然而,正因為是在熾烈競爭的商業世界,所以“體諒他人之心”,也就是利他之心,才特別重要。 這是因為,以利他之心發起的行動,早晚會結出善果,并返回自己身上。 在三十多年前有這么一件事,當時,京瓷出手救助了一家陷入經營困境的風險企業。 那是一家生產、銷售車載對講機的企業。車載對講機在當時很流行。正好那時美國掀起了無線通信的熱潮,趁著這股勢頭,這家企業在短短幾年內實現了迅速成長。 但是,當這股熱潮退去之后,這家雇用了幾千名員工的企業立刻就陷入了困境。于是,經人介紹,他們請求我的幫助。 京瓷與這家公司合并以后我才知道,這家公司中有一個思想偏激的工會組織。工會成員們不好好工作,把熱情都傾注在“工人運動”上。他們多次態度強硬地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因為他們要求的內容都極不符合常理,所以我一概拒絕。 自己的主張通不過,他們很憤怒。于是他們開車結隊,來到京都,在街頭展開宣傳活動。 他們在京瓷公司和我家周邊張貼傳單,污蔑京瓷公司和我個人。 他們開著宣傳車通過京都的主要街道,用高音喇叭對我誹謗中傷。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年。 但是,對他們的這些行為,我并沒有采取對抗措施,我把心血傾注在這家合并公司的重建事業上。 一直到這些人離開公司為止,經過了長達七八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我們蒙受的損失和困擾難以估量。然而,我不吐一句怨言,不發一聲牢騷,只是一心一意為員工,拼命提升企業效益。 這樣做的結果是,這項虧損的事業終于開始盈利,員工們在工作中充滿了自豪感。這家公司后來成了京瓷機器制造事業的一部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十幾年后,京瓷又吸收合并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復印機公司,它成了京瓷的子公司,于是京瓷幫助它重建。承擔重建工作的核心人物,就是我們當年煞費苦心、努力重建的那家風險企業的原廠長。 他成為這家子公司的首任社長,在就職致辭中,他說: “我曾經是被救助的一方,現在站到了救助別人的位置上。我禁不住產生這種感覺,命運是多么不可思議啊!” 這家復印機公司從那以后業績大幅提升,作為京瓷集團的一員,為集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曾經,盡管我拯救了一家企業,卻因為一部分過激的員工而大吃苦頭。但我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為了員工,一心行善,拼命努力,最后因緣際會,好的結果又回到了我身上。 5 不與心術不正的人交往從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不管是在商業方面,還是在人生的其他方面,可以明言:凡是依據“讓對方受益”這一基準所做的判斷,都獲得了成功。 但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 “優先思考對方的利益當然很好,但如果對方心術不正,我們應該如何是好呢?只要踏入社會,就會遇到很多心懷惡意的人,你用‘利他之心’待他,他卻變著法兒把你當作他的獵物。” 有這種擔憂的人恐怕很多吧。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的意見可能是對的。但我還是認為,就連心懷惡意的人,也都是由我們自己的心靈吸引而來的。 過去,曾有許多人前來訴苦,要求我幫他們出主意。有人還哭訴說:“遇到了那么壞的人,倒了那么大的霉。”但仔細追問前因后果,就會發現,此人與他說的壞人半斤八兩,他對別人也做過類似的壞事。 所以,我這樣對他說:“你說什么呢?你自己不也做了同樣的壞事嗎?正因為你平時心里盡想壞事,所以才把壞人壞事招了過來。” “心不喚物,物不至”這一法則在這里同樣適用。身邊出現了居心叵測、欺騙別人的人,是因為自己和這種人有同樣的心靈。如果認真磨煉靈魂,心靈變得清澈美好,那么,我們周圍人的心靈也同樣會變得美好。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必須承認,自己心靈的修行還遠遠不夠。 話雖然這么說,但心術不正的人真的出現了,該怎么辦呢?最好的辦法是遠離他,不與他發生關系。如果交往后對他心生疑慮,那就找個理由不再與他見面。如果他想加害于我們,那就堅決斷絕關系,一概不再與之交往。 最不應該的是,針對對方的所作所為,我方也考慮這樣或那樣的對策,為了損害對方而玩弄陰謀詭計。一旦我們這么做了,我們自己的心靈也會變得與對方一樣骯臟,墮落到與他們同樣的水準。 經營企業時,有人甜言蜜語,介紹一些似乎可以輕松賺大錢的項目;有人道貌岸然,目的是利用別人,欺騙別人。這樣的人層出不窮。如果我們的內心被欲望蒙蔽,很快就會跌入他們設下的陷阱。 所以,悅耳動聽的賺錢建議、投人所好的商業項目,每當有人向我進言,我都視其為“惡魔的耳語”,不理不睬。警惕被這種人玷污自己的心靈。 同樣,對于我認真投入的事業,有人無端批判,有人拖后腿。對于這些人,我的態度也一樣:不加理睬。 當日航的重建工作進展超出預料、開始獲得較大成果時,我聽見的不僅僅是稱贊和祝福,還有莫名其妙的批判和誹謗中傷。此外,我還看到過內容與事實不相符的報道。 但是,我命令周圍的干部和相關人員,對那些惡意的聲音,一概不去聽,不把它們當回事。因為如果有反駁那些誹謗中傷者、要戰勝他們的想法時,我們自己的心靈也就被玷污了。 毫無根據地中傷他人的那些人,我們只要置之不理,相應的報應自然會落到他們頭上。 即使這種人靠近我們,只要我們不去附和他們,也不去對抗他們,他們不久就會靜靜地離去。 6 只有善用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在心靈的深處,存在著“靈魂”,應該說,這是我們存在的本源。在靈魂的深處,存在著無比美好、無比純粹的“真我”。這在前面已經說過。 所謂真我,可以說就是關愛他人、為他人盡力的“利他之心”。但是,存在于我們靈魂中的,并不是只有真我。 只要自己好就行,哪怕排擠別人也要讓自己獲益、讓自己幸福,這樣的“利己之心”也存在于我們的靈魂之中。相對于“真我”,我們可以將其稱作“自我”。 就是說,我們人類的心靈中,同時存在著相反的、相互斗爭的真我和自我,即“利他之心”和“利己之心”。 只顧自己的自我,是本能性的東西,也是我們生存所需的欲望。沒有它,人就根本無法生存。 雖然程度上有差異,但我們不得不具備本能的欲望和“利己之心”,這就是人的天性。 而我們凡人能做的,就是盡可能降低自我,即“利己之心”所占的比例;盡可能增加真我,即“利他之心”所占的比例。而這正是磨煉心性,也就是提升人格的過程。 講到這里,我想起了山下泰裕先生。他是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柔道項目的金牌獲得者。在日本柔道界乃至體育界,他是一個領袖式的人物。山下先生自孩提時代起,身材就特別高大,是一個力量充沛的活潑少年。據說他常因調皮搗蛋受到老師的訓斥。 由于太過調皮,父母很擔心,便讓他練習柔道,希望通過體育活動消耗他多余的精力。柔道這種運動,只要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不管動作多么劇烈,都不會受到指責。 少年山下因此如魚得水,他迅速提升自己的運動才能,其人格也得以快速提升。 多年以后回顧這個過程時,山下先生述懷道:“日本現代柔道的創始者嘉納治五郎先生講過‘精力善用’這句話,我的父母可能就是用這句話,確定了我人生的方向。我將這句話換成‘能 力善用’‘熱情善用’,直到現在,我都在用這話不斷勉勵自己。” 所謂“善用”,就是基于“利他之心”使用自己的能力。究竟是基于“利己之心”(也就是只顧自己的動機),還是基于“利他之心”(也就是為他人盡力的動機)去使用自己的能力,其結果會有天壤之別。擁有的能力越杰出,情況越是如此。 杰出的能力或精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將其用在正當的方向上,可以讓人實現正確的、巨大的成長;如果將其用在錯誤的方向上,就會使人誤入歧途。同樣的力量,是善用還是惡用,將使這個人的價值發生很大的變化。 7 消滅太過龐大事物的、宇宙的另一種力量在經營企業時,動機如果僅僅基于欲望或金錢,那么不管企業一時獲得多大的成長,這種成長都無法持續。 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這是宇宙中的兩大力量發生作用的結果。 前面已經闡述過,宇宙的大原則在于成長發展。宇宙中充滿能量,這些能量一刻不停地推動一切事物進化發展。 但實際上,宇宙中還存在著另一種巨大的力量,這就是保持和諧的力量。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如果所有事物都只有成長發展,就會出現太過龐大的事物,使整體的平衡無法維持。 如果事物變得太過龐大,它們就會在保持和諧的這一力量的推動下走向崩潰。這也是宇宙中儼然存在的法則。 例如,地球上最初繁茂的蕨類植物,由于過于繁茂,結果衰退了。恐龍也是一樣,它們曾一度遍布整個地球,卻由于氣候環境的變化而滅絕了。 縱觀世界歷史,那些盛極一時、不斷擴張領土,變得太過龐大的國家和民族,此后或是衰退或是滅亡,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急劇膨脹、變得太過龐大的事物,在其成長達至頂峰時,保持和諧的宇宙潮流就一定會讓它們走向崩潰和衰退。然后,這種宇宙潮流會修正軌道,讓那些事物回到應有的、規模適當的狀態。 不管個人還是企業,凡是遵循成長發展的法則、拼命努力者,自然就能得到發展。所以,拼命努力工作,就能實現大的成長。這一點毫無疑問。 但是,如果忘卻謙虛,“欲”令智昏,盲目擴大,那么平衡就會被打破。太過龐大的事物,在宇宙保持和諧的法則下,就會自行崩潰。 不管個人還是企業,一時風生水起,發展驚人,以迅猛勢頭走上了成功之路,卻以某個時間為界,轉向衰落之路。這種情況之所以經常出現,其實就是因為宇宙這一機制在發揮作用。 擴張和成長到了最后就會破滅,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成長的同時,保持和諧就非常重要。 保持和諧,對企業而言,首先就要努力追求員工的幸福。這一點基本實現以后,就要將貢獻的對象擴展到客戶和供應商,擴展到當地社會,最終竭盡努力,謀求社會整體的幸福。 為此,必不可缺的就是“親切的關愛之心”,也就是利他的精神。只要以利他精神為根基,不忘謙虛,不忘和諧,努力成長,那么,宇宙就一定會給予援助,成功和發展就能持續。 8 大自然教給我們“知足”的生存方式在保持和諧的同時成長,這種生存方式的好榜樣,我們在自然界里就可以找到。 弱肉強食據說是自然界的法則,然而,哪怕是百獸之王獅子,在一次捕獵成功、填飽肚子之后,在一周左右的時間里,即使獵物就在身旁,它們也不會發起襲擊。因為獅子本能地知道,如果貪得無厭,為了滿足欲望而肆意捕殺,那么獵物減少就會危及自己的生存。 京都大學的靈長類研究學者伊谷純一郎先生告訴過我這樣的事情:一般認為黑猩猩是草食動物,但有時候它們也會襲擊牛羊等大型哺乳動物。因為動物性蛋白質營養高,味道好,所以整個族群都會興高采烈地一起享用。 既然是這樣高價值的食物,那么經常捕獵動物不是很好嗎?但黑猩猩不這么做。捕獵的頻率雖然不確定,但僅僅是“偶爾” 而已。據說它們捕食只是為了補充生存必需的那部分營養,因此,它們不會過度捕食,不會貪得無厭。 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感受到自然界中存在著人類世界所沒有的“節制”。為了生存,動物需要做出最低限度的努力,但是,讓欲望過度增加,動物中絕對沒有這樣的行為。它們都具備“知足”的本能。 此外,伊谷先生還跟我說過這樣的事情。 在非洲調查時,他看到當地人的村落用所謂燒荒農業的方法種植芋頭等農作物。在焚燒森林開辟農田的燒荒農業模式下,當地人在一處地上耕作收獲不能超過兩三年,如果連續耕作更長時間,土地就會失去養分。 所以,據說,在一塊土地耕作兩三年后,他們會在下一塊土地上繼續燒荒造田,播種并收獲。連續耕作兩三年后,他們再移動到下一塊土地上,如此周而復始。 但是,他們不會把燒荒的區域無限擴大,比如輪作過十塊土地之后,他們又會回到最初的那塊土地。因為到了那時,最初燒荒的那塊土地已經積蓄了足夠的營養,森林也重新繁茂了起來。 有一次,伊谷先生他們再度來到每年都要訪問的村落。平常,村里人都會用豐盛的食物招待客人,但這次他們卻不好意思地說:“今年食物很欠缺。 詢問原因才知道,這一年,多國的調查隊來訪,村子里每次都拿出好吃的款待大家,結果自己的口糧卻不夠了。伊谷先生覺得過意不去,將帶來的食物分了些給他們。這時,他心中浮現了一個問題,并直接問了出來: “如果食物不足,多燒荒,多耕作不就行了嗎?” 村落的長老回答說:“那是神不允許的。” 他們知道,如果無限制地放火燒林,就會破壞大自然的再生能力,那就等于給自己套上絞索。在原始環境中生存的人們,明白“知足”這一自我節制的道理。 9 減少欲望,構筑以關愛為基礎的文明西鄉隆盛觸怒藩主后被流放到南方遙遠的小島上。在島上,他給當地孩子教授學問時,有一個孩子問道:“一家人如何才能和睦相處?”對于這個問題,西鄉是這樣回答的: “大家各自減少一點欲望就行。” 比如,有好吃的,不能一個人獨占,而是和大家分享;遇到高興的事情,和大家分享快樂;遇到悲傷的事情,大家一起悲傷,相互安慰,相互支持。不懂西鄉這句話,就無法建立和睦的家庭。 西鄉還用“愛己者,不善之最也”這句話,有力地摒棄愛己之心。人的過錯、傲慢、事業失敗,都是過分的愛己之心生出的弊端。 愛己之心、私心、利己這些對于自我的執著才是人類欲望的真實面目。所以,能減少多少這類欲望,就能從心中除去多少自我,真我所占的比例才能相應擴大。 到目前為止,經濟是以欲望和利己為杠桿發展的。但到了今天,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等弊病日益突顯,這是迄今為止無法解決的問題不斷堆積的結果。今天,人類所構筑的文明,已經走到了一個重大的轉折關頭。 拿糧食這個問題來說吧。地球這個星球上,如果所有人都放開肚皮吃飯,那么糧食能夠持續供應嗎?這是一個很大的疑問。能源問題也一樣。隨著欲望的增長,能源的使用量不斷攀升。 明知這樣下去會導致毀滅,人類依然任憑貪欲不斷膨脹。這就是人類的另一面。 時至今日,我們或許已經到了這樣的時期,即必須再次學習并掌握“知足”這一思維方式。 如果說迄今為止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的文明是以“還要更多”這種利己的欲望為原動力,獲得了進步發展的話,那么,從今往后的文明就應該轉變為讓他人更幸福、讓社會整體更好的,以利他為基礎的文明。 10 上天賜予的財富和才能要回饋社會基于利他之心生活,就是祈愿他人好,就是為社會、為世人盡心盡力。我認為,這才是做人最崇高的行為。基于這樣的人生觀,我開始將自己擁有的財富回饋給社會。創辦稻盛財團,設立京都獎就是這樣的舉措。 京瓷股票成功上市,我獲得了出乎意料的巨大財富,這讓我頗感困惑。我開始認識到,財產絕不是我個人的私有物,不過是社會暫時委托我保管的東西而已。 那個時候,我有幸獲得了一個獎項,是頒發給為技術開發做出貢獻的人的獎項,受獎時我突然意識到:我不應該是獲獎者,而更應該是頒獎者。 以此為契機,我創設了京都獎,準備將自己意外獲得的財富盡量回饋給社會。 獲取利益或財富需要用正當的方法,同樣,使用它們也要有正確的方法。從正確的為人之道出發,最好的“散財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將通過企業經營獲得的財富用在自己以外的、“為了社會,為了世人”的方面,將財富再次回饋給社會。 出于這樣的思考,我用自己的私有財產設立了稻盛財團,以財團的基金為基礎,開始了京都獎的運營。 京都獎的頒獎對象為尖端科學、基礎科學和思想藝術三個領域中的杰出人才。這是因為我認為,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人類精神層面的進化也非常重要。這兩者可以說是人類文化、文明的表和里,抑或說是陰和陽。只有這兩個方面平衡進步,才稱得上是人類真正的進化。 值得感謝的是,創立之后,經過35年的發展,京都獎成為能與諾貝爾獎媲美的、被廣泛認知的國際性表彰事業。 同樣,作為經營者,一路走來,我積累的經驗也應該回饋社會,為此,作為道場,我創辦了“盛和塾”。35年來,我不斷向年輕的經營者們講述、傳授我的經驗和思想。 盛和塾的開始,是因為京都的年輕經營者們在聽完我的一次講演后,懇請我務必向他們傳授經營之道。 剛剛開始時,只是在晚上的空閑時間,大家邊喝酒邊交流。后來大阪的經營者們也要求參和,并取了“盛和塾”這個名字,此后,我們的活動范圍擴大到了大阪、東京、神戶等地。 盛和塾主要是傳授經營哲學和具體經營方法的場所,這種哲學和方法是經營者應該掌握的。這也為經營者們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大家聚集一堂、侃侃而談、坦誠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盛和塾的活動范圍逐漸擴大。 盛和塾的活動,我始終是義務舉辦的,這其中蘊含著我自己作為經營者的思考。 27歲創辦京瓷時,我不過是一介技術人員,沒有機會向任何人學經營。我一直是邊學邊做,反復試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摸索企業經營的方法。 現在,中小企業占日本企業總數的99%,這些企業的經營者們和我當初一樣,不知道什么是經營,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學到經營的本質。 當然,在大學里可以學習經營理論,有些學校或許還會傳授經營者的經驗或竅門。但是,對于經營來說,非常重要的心靈應有的狀態是什么,卻沒有地方可以學。 對于這些經營者,我至今積累的體驗和智慧多多少少能對他們有所幫助吧。基于這種想法,我開辦了盛和塾。 雖然日本盛和塾在2019年就終止活動了,但它已經走出了日本,擴展到中國、巴西、美國等國家,塾生人數達到了13000人左右。 盛和塾從設立開始,已經超過35年,我已經講完我要講的一切內容。我祈愿,塾生們能從心底接受我以“善意的動機”向大家傳授的內容,并在各自的舞臺上加以實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