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處境究竟是怎樣的?孩子在學校對同伴以及老師態度的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背景? 有時候我發現,正如我們經常誤會身邊同等的人一樣,教師對學生的“誤會”可能會更多。 今天找一個比較調皮的孩子談心。這個孩子語文、數學還行,但英語考了7分,而且在老師面前總表現出一幅桀驁不馴和無所謂的態度,因此最近師生之間正處在緊張的關系之中。 我首先聲明了談話規則:今天我們的談話是對等的,我們可以說任何話,任何一方都不允許生氣。 然后我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問他:“說實話,假如你處在英語老師的位置,你的一個學生以前考得還行,現在考了7分,你會不會生氣?”我接著說:“不著急回答我的問題,我要的是真實的回答。” 他想了一會兒,說:“我可能會有點生氣。” 我強調說:“兩個選項,你選哪一個?一個是很生氣,一個是有點生氣?” 他堅持說:“我可能會有點兒生氣。” 我說:“為什么?” 他說:“我這個人平時就不太愛生氣。” 我說:“據說你爺爺也不太愛生氣?” 他說:“他很少打我的。” 我話鋒一轉:“據說你平時喜歡邊看電視邊做作業?” 他突然面露怨恨,那意思是疑問:“你怎么管到這里來了?”但還是回答了我的問題:“作業多的時候不。” 我說:“我給你兩個選項,你選擇:一是邊看電視邊做作業并不影響你的作業質量,你有很好的抗干擾能力;二是因為電視很好看。” 他思考了良久:“因為電視好看。” 我說:“在你做作業的時候電視好看,其實在你做完作業后,電視依然好看。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后者?” 他說:“是的!” 我接著說:“其實你爸爸在上海……” 他突然打斷我的話,怨恨的神情更加明顯:“你怎么知道我爸爸在上海,我都不知道他在哪里!” 這次輪到我震驚了:“你都五年級了,怎么不知道爸爸在哪里?” 他說:“不知道就不知道!” 我說:“其實你媽媽也很……” 此時的他已經面露憤怒:“我媽媽不在家!” 我突然意識到我說錯話了,我小心翼翼地說:“你家里有一個阿姨,你應該叫她‘媽媽’對嗎? 他眼淚已經不停地滴在了眼鏡片上。 其實,現在我已經很明白這個孩子的處境了。說實話,在這之前,我只知道他父母離異了。但,我真的不知道,他的父親基本不問孩子,他的親媽也很少看他。所以他一開始對我的怨恨,其實是懷疑我了解到他邊看電視邊做作業是他的后媽告訴我的。 我讀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離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繼續得到父母親一方的愛,則孩子還可以繼續健康成長。但如果同時失去了父母雙方的愛,則一定會成為問題孩子。 不知道怎么的,我的眼眶也突然濕潤了。是的,這孩子多么不容易啊!他目前的性格怪癖,成績落后,只是一種對家庭和社會憤怒的表達而已。我們能理解孩子的苦嗎? 但,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了解孩子的真實處境,這可能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的教育給了老師太多的負擔,以至于老師已經無法再去深入了解孩子,因為老師要的是分數,老師要通過分數確立自己的職業存在感。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我們在了解孩子的過程中,并沒有想到自己的職業角色會成為溝通的障礙。 當然,師生溝通障礙,還存在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家庭的故意掩飾。對于這個孩子,如果我沒用今天的談話方式跟他交談,我了解的信息只有兩個,父母離異,爺爺很愛這個孩子,其余都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因為,他的爺爺在我們面前從來都是很樂觀的,而且對于這個孩子也是關愛有加。這可能造成了一種假象了。 是啊,我們如何破譯孩子的心靈密碼,真正了解孩子的處境?我想,多與孩子作平等的溝通,讓他多多在我們面前表達,可能是很好的辦法。 但或許,諸多的原因,這樣的溝通可能真的是一種奢侈吧,真的希望當下的社會或者教育能給師生之間平等真誠的溝通時間和空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