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兒子阿瓜的幼兒園老師告訴我:“你家孩子與眾不同”。 我困惑。 聽完老師的解釋,我不由得笑了。 老師跟我說了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件事: 在孩子們參加早操活動時,有一位小女孩被脫落的鞋帶絆倒了,傷心地坐在地上不起來了。老師跑過去幫孩子系好鞋帶,還耐心地安慰孩子。可小女孩不理會,似乎更傷心了。當上課鈴聲響起時,所有孩子都回到了教室,唯獨小女孩一個人仍舊坐在那里傷心。 當老師正尋思怎么辦時,阿瓜走到了小女孩旁邊:“小孩子摔倒了能站起來,會越來越勇敢的!”小女孩抬頭看了看阿瓜,不搭理。 阿瓜繼續說:“你現在不夠勇敢,是因為你腦瓜里有一條’害怕蟲’。”小女孩似乎聽得入神,她大概覺得就像在聽一個故事吧。 “我抱抱你,你就會變得勇敢,能打敗'害怕蟲’的,要不要試試?”沒想到小女孩點了點頭。 阿瓜輕輕地摟了摟小女孩,小女孩“咯咯”笑了,最后兩個娃兒手牽著手,回到了教室。 一旁的老師看在了眼里,所以便有了上面的評價。 有人說,用小孩子的語言,與孩子溝通,孩子會變得更善解人意。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們喜歡“敘述”的形式,正如杰羅姆.布魯納說過,這是孩子們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的唯一方法,他們沒有能力直接用“因果關系”來解釋事物,所以他們把各種現象都看成是“故事”。 ![]() 在20世紀80年代,布魯納還有一個有趣的“童床解說”的研究,他們夜里用微型錄音機錄下一位名叫埃米利的2歲小女孩的夢話。所謂的夢話,其實是在散發性地編故事。另外,孩子夜里的夢話,似乎能幫助孩子第二天說更多的話。研究者猜測,孩子通過這種編故事的形式,最終能促進語言的發展。孩子這種故事偏好的形式,被認為對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我們不難在孩子們的成長中找到這樣的痕跡: 比如有人問孩子:“你的衣服哪里來的?”孩子常常會這樣回答:“我媽媽上周帶我去買的,我一開始選了一件藍色的,后來我又試了一件綠色,我還買了一頂帽子,回家時還吃了一個超級好吃的雪糕……” 比如還有人問孩子:“你剛才去了哪里?”孩子可能會這樣回答:“我去了游樂園,很搞笑,我們坐了碰碰車,路上還遇到一個乞丐在跳舞……” ![]() 比如還有人問孩子:”你中午吃了什么?“孩子可能會這樣回答:“我吃了魚,我媽媽幫我挑掉骨頭,吃著吃著,我妹妹突然打噴嚏,口水噴了我一臉……” 不僅因為孩子們關注了他們認為快樂的事情,他們還喜歡“敘述”,不僅自己喜歡“敘述”,也更樂意別人也“敘述”。就像我們常見的家庭里,大人們常常用干巴巴的語言教育孩子,孩子不愛聽;相比之下,如果讓孩子看動畫片或聽故事,就輕易地把小朋友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這便是“用小孩的語言與小孩溝通”的效果。 “敘述”是一種形式,其實這種溝通的效果,不僅因為形式,也包含了態度。孩子的態度,會因他人的態度積極而變得積極;因他人消極的態度而變得消極。 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難見到這樣的情形: 一位媽媽給孩子指令“馬上去刷牙”,但孩子還沉浸在他的玩具世界中,甚至連頭也不抬一下。倘若這位媽媽采取批評指責的方式,孩子可能會哭鬧,即使行動也是被迫無奈的。如果媽媽換了一種方式,對孩子說:“不僅小朋友要每天刷牙,奧特曼也要每天刷牙”,孩子們大概會抬頭以笑容回應,甚至立即行動。大人積極的態度讓孩子的行為也變得積極,大人的態度對孩子來說是一面鏡子。 還有,一位小男孩不喜歡吃奶奶削的蘋果,生氣地把蘋果仍在了地上,被奶奶批評,孩子氣得又叫又跳。這時一旁的爸爸說:“糟糕,生氣的大猩猩出現了”。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話,常常能讓孩子們停止鬧騰。孩子大概會問:“大猩猩在哪里?” ![]() 我們在教育中,常常需要父母以積極的心態喚醒孩子內心的“積極”。倘若父母們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一開始便一頓批評和指責,孩子便會像刺猬般反擊,直接的表現常常是不接受父母的指責,甚至故意使壞。 所以說,父母積極的態度就像小棉被,會溫暖孩子的內心,讓孩子的態度和行為也會變得積極。倘若如此,那些即使以前不聽話、不講道理的孩子,也會因為父母溫暖的態度,慢慢變成善解人意的好孩子了。 當父母把溝通當成枯燥的“作業”,會在孩子心里不留痕跡;當父母的話里“有故事”、有漂亮的色彩,想必會激起任何孩子濃濃的興致的…… 關鍵字:溝通技巧、育兒方法、幼兒心理、親子互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咨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