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滿蘑菇的河 文 | 雪迪 那條河上長滿了蘑菇 真的,媽媽。那條有你的手穿過的河 我的往事緩緩流動。那個穿著紅 衣襖的孩子,露出白天的皮膚,提 著微笑的籃子在你的水面摘采蘑菇 不要到森林的幽暗的憂傷里去。媽媽 和我重新回到童話里去吧 狼外婆躲在你的聲音里面,露出 日子的牙齒 天又要黑了。我的愛會迷路嗎,媽 媽?我的一去不回的童年 你的手帶著河水的聲音漫過我的眼睛 不要到晚年的寂寞的小路上去。媽媽 蘑菇。白色的發絲間翩翩飛舞的蝴蝶 燈己經打亮了。我沿著河流向你 走來。童話里的狼總會死的。孩子 一路敲打著牙齒,收集美妙的聲音 記憶在內心里發芽。看見無數只 飄動的白色的蘑菇,載著你的晚年 回到那間房子里去。不要站在悲 哀中等待我。記住我的詩句敲擊 的暗號。我給你帶來的是整個田 野的歌聲 在你的安寧中,我為你講述那條長滿蘑菇的河 ////////// 水 正午水面盛開的蓮花多么寧靜 那水如同婉轉的歌聲。用它在陽 光里的小小魚鱗,碰撞緩緩行進 的我的船身 我的船,青苔在暗中與我合并。蝦 的小小龍須纏滿我的手臂。我聽 見航海者在深夜對家的思念,在 水面一排盛開的蓮花里,看見愛 人嬌小的臉孔 村莊在白蓮子的果核里出現 面孔干燥的村民,瘦長的手指 叉著稻谷 在四處濺起的水花中,我能聽見 羊群把他們的角,浸入暗影時的 咩叫 我的炊煙,那我贊美生活時 從泥沙里緩緩升起的感嘆 年齡是捆扎精致的花圈。留著母 親的乳房溫暖的回憶。父親掛滿 剌簇的陰森的語言 二十四個時辰我像一條魚 在濕漉漉的感覺里劃翔。城市在 文字里淪陷。白天和黑夜傾聽一 只鳥,繞著煙囪不住地啼叫。我的 手掌鋪滿細碎的稻草 周圍環繞光滑的鳥蛋 使我想起:一張張使我厭惡的臉。 心哪!心!在大自然的抒情里寬 容。沉進水線。跟隨詩歌壯觀的浪 頭,出來。帶著與人類和好的愿望 在陽光充足的地點靜靜地曬一曬 海岸無止無休 一層層涌來。石頭嵌滿海星的圖案 我的慵倦在水的縫隙中:合著遠 處島的細細的影子;感覺到詩歌 尖尖的爪子 在我骨頭的接縫處撓著…… ////////// 欣賞雪迪兩章散文詩 文 | 耿林莽 按照客觀世界的本來面目,如實地再現它,以敘述的展開為線索結構的散文詩,是一種方法,所謂“傳統”寫法者大體上屬于此類。而詩人的主體感受、情感和意識流動的軌跡為主線結構的散文詩,是又一種方法,一般認為,屬于“現代派”范疇。我從雪迪的散文詩集《顫栗》中選出兩章:《長滿蘑菇的河》,和《水》,或可從中領略到意識流手法的一些美學優勢。 《長滿蘑菇的河》在時間上跨越了童年和當下,長滿蘑菇的河作為“中心事件”,其實僅僅是一種情感的依托,其作用與其說是敘述,不如說是抒情媒介。重要的是通過蘑菇和這條河,回憶童年往事、媽媽的愛,以及這段日子的溫馨。雪迪在這里以時空交錯的多層次跳躍.擺脫了刻板敘述的單調,使詩的流動感隨著詩人感情和思緒的起伏,跳躍性地交織、復沓,產生了異常纏綿的感人效果。他的每個細節都編織得精巧而嚴密:“媽媽.那條有你的手穿過的河”,隱含了一個河上采擷蘑菇的故事,僅以“你的手穿過”便夠,不去詳述;“我的往事緩緩流動”,既聯接了童年和當下,又以“緩緩流動”呼應了河的感覺。再如,在媽媽“提著微笑的籃子在你的水面上摘采蘑菇”這樣亮色的回憶后面,迅即轉入“不要到森林的幽暗的憂傷里去”,這種轉折,十分簡潔地讓“采蘑菇的河”與“森林的幽暗的憂傷”形成鮮明的色彩、感情的對比,也是以意識流動形成的跳躍性結構的一個特點。 這章散文詩中對于媽媽的留戀與懷念的情緒是濃郁的,也是通過“切割性”時斷時續的“復沓”,跳躍性地完成的。你看:“蘑菇。白色的發絲間翩翩飛舞的蝴蝶/燈已經打亮了。我沿著河流向你走來”,在這里,詩人將童年時的“蘑菇”與媽媽晚年的白發相對立,“燈”亮是回憶之門的打開,詩人沿著記憶中的河流向媽媽走去,對媽媽的深情便在時空交錯的幾個意象中獲得了簡捷的呈現。 《水》的意象和語言更見豐富,充盈著溫柔的詩美情思。如果說散文詩應以她的美來贏得讀者,那么,這一章《水》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僅以詩的第一節段為例,看她包容了多少新鮮的美的意象。“正午水面盛開的蓮花多么寧靜/那水如同婉轉的歌聲”,蓮花的寧靜與水的流動是難分的組合,也許水在潺潺地流動,便化為“婉轉的歌聲”的意象,似乎更能襯托出那蓮花之靜。以“陽光的小小魚鱗”狀寫水,很獨特,卻又“碰撞緩緩行進的我的船身”,而“我的船,青苔在暗中與我合并”,這種密度‘的意象轉換和聯結,達到在最小的“容量”中涵蓋豐滿的詩美效應的效果,是散文詩所應該追求的。 詩人從不拘泥性地停滯他的詩思,而且總以意象為紐帶,簡潔地進行跳躍式的推進。從“航海者”對家的思念(在蓮花里看見愛人嬌小的臉孔),轉入了詩的另一個“空間”:“村莊在白蓮子的果核里出現”,這樣,詩的空間便完成了從“水”到“村莊”的轉換,引來了村民、稻谷、羊群、炊煙等諸多對于村莊的回憶,揭開了一個新的詩美天地。 更為出色的是“二十四個時辰我像一條魚/在濕漉漉的感覺里劃翔”,這個更大幅度的跳躍,詩人由“水”進入到缺水的城市。鳥兒“繞著煙囪不住地啼叫”這一意象,尖銳地形成了與“水面盛開的蓮花”的對比;還有“光滑的鳥蛋使我想起”“一張張使我討厭的臉”,將對現代都市的厭倦感,表達得充分了。這樣,這一章《水》便不僅是對于寧靜的水鄉的抒情,而且也是對于缺水的城市的一種感嘆了。 文章原文來源:《散文詩·上半月》2012.10 (總第34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