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荼蘼”這個詞,是通過那句“開到荼蘼花事了”的詩句。這句詩的意思簡白:荼蘼花開過后,那些開在春天里的花就走到了終點,就結束了自己的芬芳和使命。意思倒也沒什么,可“荼蘼”兩個字卻讓心上梗梗的生出冷寂與黯然。那種芳華漸逝,盛極而衰的寂寞,總令人嗟嘆。 去“度娘”查荼蘼一詞的時候,有些意外,首先得到的解釋不是什么品種的花,而是“早先是酒名”這樣的答案,且是自唐朝始。至于怎么變荼蘼花的,卻也沒有什么明確說法。 可既然成了花名,自然要與草木相配,酉字旁也就搖身一變成了草字頭——人間四月芳菲盡,開到最后是荼蘼。 荼蘼位列二十四番花信倒數第二,作為一種薔薇科的落葉小灌木,總是在春末夏初的時節才開始綻放,并且花枝繁茂,花香濃郁,各色的花里少有能與之相較的品種,于是逐漸被文人墨客認定為春末韶華的最佳代表。 荼蘼花開在春尾的這個特殊的時段,讓詩人們大受觸動,感嘆春色漸收,時光流逝也好,感傷韶華將闌,紅顏忽老也罷,一字字,一句句,慢慢的給荼蘼染上了寂寞孤清,了了青春的意味。 ——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 荼靡花有點像野生的薔薇,隨便一隅就能自在生長。荼靡花大部分是白色,花至末期,才會有幾瓣帶點粉。 荼蘼了花事,春歸又一年。荼蘼花開的時候,便是春天“韶華勝極”的璀璨時刻——絢爛的令人驚艷,短暫的令人傷感……花開即是春末,曾經的青蔥華色,似水流年都要在此畫上句號,芬芳已逝,人生也要開始步入下一個階段了…… 寫到此處,總覺得有些心事難了,撿幾瓣花瓣,夾在書頁里,只當留住一段永恒春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