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程芳,女,法學博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環境法、能源法、文獻資源與信息服務,中國能源法學會理事,湖北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理事。 文章目錄 一、法學研究的路徑和方法 二、法學文獻類型及檢索 三、法學文獻資源的評價 四、法學文獻資源的利用 大數據時代,對海量數據分析后獲得有價值的法學文獻資源,并形成自己深刻的洞見是一種信息素養,更是一門法學研究的必要檢索技能。法學專業學生如何高效地“海淘”到“為我所用”的法學文獻資源?簡而言之兩個字,“獲得”。“獲”是高效精準地獲取有價值的法學文獻資源;“得”則是得心應手地為自己的法學研究所用。依美國研究生學術訓練應具備的基本技能,文獻閱讀及評價能力處于法學學科基礎知識建構階段之上,又在創新能力體現之下的中間階段,可見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承上啟下階段。提高文獻閱讀與評價能力,首要是須有法學研究的路徑和方法,其次是掌握檢索文獻的方法與技巧,最后是正確評價和合理利用文獻資源。 圖一:美國研究生學術訓練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一法學研究的路徑和方法 1法學研究的路徑 1、問題意識 嫦娥奔月的傳說,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都是耳熟能詳的,但對于嫦娥偷吃后羿兩顆靈藥后,被王母娘娘罰至長期拘禁于月球上廣寒宮的悲劇,大家是否從法律視角思考過?比如“靈藥”是否屬于嫦娥和后羿的夫妻共同財產?如果是夫妻共同財產,嫦娥是否應對自己的偷盜行為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如果不承擔如此嚴重的法律后果,王母娘娘的行為是否構成濫用行政權力?諸如此類的法律問題,可以衍生很多。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問題,都是事實問題,如最近出現頻繁的“外賣問題”、“電信詐騙問題”、“女性找工作難問題”等等。作為一名法學研究者,首先應該具備的能力就是“問題意識的思考能力”,將“事實問題”轉化成“法律問題”思考,這是法學研究的第一步。“外賣問題”可從食品安全、外賣行業的準入規則和經營管理辦法、消費者的權益保護等問題從主體、行為規范視角進行法律思考。 2、法律思維 法律思維并不要求人的法學學術功底有多深,重要的是用法律人的視角思考問題。比如甲乙兩個好哥們,乙向甲借一萬元人民幣,甲基于對乙多年的情誼,口頭上承諾后直接借給乙一萬元,甚至給現金時沒有第三人沒在場,甲乙雙方一人給錢一人收錢,借貸行為瞬間完成,一旦乙不還錢,甲作為債權人主張自己的權利很難;如果甲用法律思維思考,我同意借錢給好哥們乙,但要留下借貸行為的證據,非正式的方式是白紙黑字寫下欠條或借條、借據,正式的方式是簽一份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借款合同,如此這般,法律上的債權債務關則正式存在,書面憑證可資證明。 如果說問題意識是將事實問題轉變為法律問題,法律思維則是厘清法與社會事實間的法律關系,即理清主體間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3、法言法語 法言法語是認知和表達法律的有效工具。作為一名法學研習者,精確掌握法律概念,并使用法言法語闡述法律概念,闡釋法律關系是“基本功”之一。法律概念是具有確定的法律意義的,如“配偶”,日常用語可表達為“妻子或丈夫”,在法律文書中用日常用語表達一是不規范,二是不精當。比如上文中提及的簽訂“借貸合同”或“借款合同”,如果用簽訂“借錢合同”就不是法言法語。再比如“非法”、“犯法”是日常用語,而“合法”、“違法”則是法律用語,“合法”的對稱是“不合法”、“違法”的對稱是“不違法”。 因此,法學研究者使用專業、精準而不失雅致的法言法語,能言簡意賅地體現法律與法意存在的內涵。 2法學方法與法學研究方法的區別 邯鄲學步的故事中國人都知道,燕國人先是會走路的,因為他是人,直立行走是人的特性,但他去邯鄲學步后,反而不知道怎么走。今天用這個寓言故事來說明法學方法與法學研究方法最簡單明了。人會直立行走是作為“人”存在的“技能”方法,我們可以比喻是法學方法,是法律本身所具有的技術和方法;而燕國人去邯鄲學步的方法則是研究他人走路的方法,可以比喻是法學研究方法。燕國人去邯鄲學步,最終連自己本能的方法都丟失了,正如法學研究方法不正確,最終連基本的法學方法也會迷失,這在法學研究者中也不乏其人。 法學方法主要指法律適用的方法,它是立法者在制定法律和法官適用法律時使用的技術和方法。試舉一例:假若甲飲酒后駕駛汽車,被交警攔住。依法學方法中的“法學的三段論法”來分析。 大前提: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條規定:“飲酒后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并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小前提:甲飲酒后駕駛汽車,這是一個事實。 結論:甲將被處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并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這是法律制定者與適用者解決事實與規范問題的時候大體采取的推理和適用模式,即三段論的演繹推理模式。它可以簡化為這樣的圖式: T→R(當具備T的要件時,即適用R的法律后果) S=T(特定的案件事實符合T的要件) S→R(特定案件事實S適用T得到法律后果R) T推出R,如果S=T,就可以由S推出R,T是大前提,S是小前提,R是一個結論。 法學研究方法與法學方法不同,它是研究者形成學說和理論的手段和途徑,法學研究方法是否正確和有效對法學研究至關重要。任何一個理論、學說觀點要站得住腳,都必須言之成理,所以需要有可信度很高的論據來加以說明,這些論據的來源不同也就決定了人們在討論同一個問題時采用不同的視角來觀察法律,由此形成不同的方法,如價值分析的方法、實證分析方法、社會學分析方法、歷史分析方法、比較分析方法、經濟分析方法。二法學文獻類型及檢索 1法學研究的資源 2主要法學文獻資源 1、我校數據庫資源 (1)外文:Westlaw、HeinOnline、LexisNexis數據庫 (2)案例、法條:北大法寶、法意 (3) 綜合:CNKI、讀秀學術搜索 (4)博碩士論文:中國知網、萬方、CALIS學位論文數據庫、ProQuest博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 (5)臺灣地區:月旦知識庫 2、網絡資源 (1)搜索引擎: 百度(http://www.baidu.com) 雅虎(https://www.yahoo.com) Dogpile(http://www.) 有道搜索(http://www.youdao.com) Lycos(http://www.) Excite(http://www.) (2)慕課(MOOC) 國外:Coursera(https://www.)、Udacity(https://www.)、Edx(https://www.)… 國內: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MOOC、TED演講… (3)法律博客 中國私法網、法律史學術網、環境法研究網、中國知識產權網、中國公法評論網、中國刑事法治網、中國農地法律網、理論法網、正義網… (4)微信公眾號關注 期刊目錄通訊、壹學者、法學學術前沿、中國法學創新網… 3、圖書的檢索 (1)我校館藏OPAC系統(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 網址:http://lib./newlib/index.php (2)讀秀學術搜索 網址:http://www./?channel=search 通過讀秀學術搜索,可直接獲取的圖書資源: 一是紙本藏書; 二是本館數字化的電子圖書(在線全文閱讀、下載全文); 三是讀秀數據庫的電子圖書(全文、試讀、文獻傳遞)。 (3)他館紙電圖書——聯盟OPAC系統 CALIS的公共目錄:http://opac. 4、電子資源中“概念”檢索方法 (1)讀秀搜索 :讀秀學術搜索 (2) 月旦知識庫中的法律詞典:月旦知識庫_大陸地區專用版 (3)中華數字書苑中的詞典:方正Apabi中華數字書苑 (4)英文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書》網絡版數據庫 (5)英文法律詞典: 以《布萊克法律詞典》為例。Thompson Reuters Westlaw收錄有該詞典,目前最新版為2014年更新的第10版。 檢索方法是進入Westlaw主頁后,在瀏覽欄中“All Content”下選擇二次文獻“Secondary Sources”,點擊進入二次文獻頁面后,右側的“TOOLS & RESCOURCES”下有“Black’s Law Dictionary“點擊進入詞典界面即可檢索。 5、法律文本的檢索 (1)中文法律法規標準文本檢索: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 中國人大網(www.npc.gov.cn )的“常委會公報”頻道檢索。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www.gov.cn/zhengce的國務院公報板塊檢索。【1954年至今】 3)國際條約的多種檢索途徑 外交部網站(www.fmprc.gov.cn)的 “資料”板塊下的“條約文件”。 4)數據庫中檢索法律法規文本 Westlaw China(萬律網)、北大法寶數據庫、北大法意 (2)英文法律文本的檢索: Thomson Reuters Westlaw 法律在線數據庫(簡稱Westlaw) LexisNexis原始法律文獻資源(Primary Sources) HeinOnline法律數據庫 6、其他資源介紹 ![]() 三法學文獻資源的評價 優秀的法學專著或論文,表現在選題新穎、觀點鮮明、依據充分、論證嚴謹、內容創新;同時,結構合理、條理清晰、文字通順、論述嚴謹,其評價的標準則依法學文獻反饋的信息指標進行分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標準中,創新思想是評價的核心指標,研究規范是評價的基礎指標,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則是評價的重要指標。目前,這些基本上已經在我國學界取得了一定共識,科學性、創新性與價值性基本上可以代表研究成果評價的三個維度。 1期刊的評價方法 1、引文分析法(Citation Analysis) 引文分析是利用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和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邏輯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各種分析對象的引證與被引證現象進行分析,進而揭示其中的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種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引文分析方法具有廣泛適用性和簡便易用性的特點,通過一些不太復雜的統計和分析,就可以確定核心期刊、研究文獻老化規律、研究信息用戶的需求特點。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評價人文社科學術成果以“核心期刊”為杠桿。“核心期刊”概念起源于西方,主要基于“引文分析方法”,通過計算期刊在一定時期內所載論文的被引用數據,如影響因子、他引平均數、影響廣度等,對期刊進行評價,進而間接對論文、機構、作者的學術影響力進行評價。 2、知網對期刊的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級指標,是E.加菲爾德于1972年提出的。由于它是一個相對統計量,可公平地評鑒和處理各類期刊,一般有復合影響因子與綜合影響因子。通常,期刊影響因子越大,它的學術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 復合影響因子是以期刊綜合統計源文獻、博碩士學位論文統計源文獻、會議論文統計源文獻為復合統計源文獻計算,被評價期刊前兩年發表的可被引文獻在統計年的被引用總次數與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可被引文獻總量之比。 綜合影響因子是以基礎研究、技術研究、技術開發類科技期刊及引證科技期刊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工作研究期刊作為期刊綜合統計源文獻計算,被評價期刊前兩年發表的可被引文獻在統計年的被引用總次數與該期刊在前兩年內發表的可被引文獻總量之比。 通過中國知網對1891種社會科學期刊進行復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被引次數排序,前20名的期刊是: ![]() ![]() 3、中國社科引文索引(CSSCI) ![]() ![]() 2法學文獻的評價方法 1. 同行評議法(PeerReview) 同行評議,從廣義上解釋是指某一或若干領域的一些專家共同對知識產品進行評價的活動;從狹義上解釋同行評議是指作者投稿以后,由刊物主編或納稿編輯邀請具有專業知識或造詣的學者,評議論文的學術和文字質量,提出意見和判定,主編按評議的結果決定是否適合在本刊發表。同行評議最開始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中葉,英國皇家學會刊物(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的創刊時期。當時該刊的主編開創了請同業人士評定文章發表與否的先河。經過幾百年的發展,這種評議的基本思想大致沒有根本的變化,但期刊的數量和承載的信息量卻有了質的飛躍,同行評議的質量是期刊出版質量的先決條件和重要保障之一。 2.同行評議內容 表3-2 同行語言指標內涵與評估內容 ![]() ![]() ![]() ![]() 圖3-1 指標體系總體結構 3研究者對學術期刊的自我評價 1、學術期刊的權威性 研究者在選擇期刊閱讀時,應盡量選擇具權威性的期刊閱讀。前表列舉的北京大學核心期刊目錄和南京大學CSSCI中認定的法學核心期刊為主要參考,其他期刊中的文章則以人大復印資料轉載的文章為主要參考依據。這些權威性的期刊刊載的論文學術價值高,注重闡述學科研究熱點或新觀點;抑或是權威學者撰文,文章中的言論具有權威性。 2、期刊文章的相關性 研究者在查找論文資料時,應盡量尋找與自己研究問題相關度緊密的關鍵詞查找。信息時代,海量的文獻資源漫天遍野,如果不能用最短的時間有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研究資源,就會無端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文章的相關性是準確定位自己需要文獻資源的重要指標。 3、研究成果的時效性 研究成果的時效性是信息僅在一定時間段內對研究具有價值的屬性。現在中國的法治趨于健全,已公布實施的法律中,現行有效的有400篇,失效的有105篇,已被修改的248篇,尚未生效的4篇,部分失效的1篇。法律的時效性很強,有些研究者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常常引用和借鑒的文章和法律是失效或者被修訂的,因而導致喪失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四法學文獻資源的利用 1研究領域前沿動態與發展趨勢的掌握 無論是碩士、博士的學位論文選題,還是科研課題的申報,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收集文獻資源、閱讀文獻資源、評價文獻資源與利用文獻資源,通過相關的文獻信息來了解學科或課題的總體概況、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 課題成員通過對比、分析和歸納課題研究的基本觀點,拓展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挖掘更多相關文獻的創新之處。學位論文的選題人員可弄清楚某個問題前人研究到了何種程度、有什么不足、在哪些方面能有所改善和突破。這些既是論文寫作的價值所在,也是對前人研究的尊重。 1、國外研究現狀、重要學者、重要文獻的鎖定 以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利用為例分析 訪問www.webofknowledge.com平臺,如下圖,在Web of science首頁,點擊“所有數據庫”右側下拉菜單中的“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鏈接進入。在頁面檢索框輸入詞“network infringement”,檢索范圍確認為“主題”,時間跨度選擇所有年份1986~2016年,點擊頁面“檢索”鍵。 ![]() ![]() ![]() 檢索結果共74篇,“排序方式”默認為按出版日期(降序)排序,選擇“被引頻次”(降序)排列,可以快速鎖定該領域的高影響力論文,了解最重要的研究。一篇論文的被引頻次或被引次數是評價其學術價值的重要依據,一般情況下,引用該篇論文作為參考文獻的越多,說明該篇論文的學術影響力越大、價值越高。 在檢索結果頁面,點擊右上角的“創建引文報告”,系統會對檢索結果按照出版年做統計分析,并給出引證報告(如下圖)。由此可以地看出該課題研究的總體發展趨勢和學術關注情況,提示目前的研究階段的狀態,從而為選題、開題和課題申報提供參考。 ![]() 此外,“創建引文報告”上方的“分析檢索結果”,系統將會按照不同主題對檢索結果進行分類統計,如選擇“作者”,系統會對檢索結果按照作者統計分析,給出某一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人員。 ![]() 利用檢索結果頁面左側“精煉檢索結果”功能,可以對我們所關心的學科領域進行進一步限定,如文獻類型、研究方向、作者、來源出版物、出版年、機構、語種、國家或地區等等。 ![]() ![]() 點擊“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章,可查看“277引用的參考文獻”,查閱該篇引用的277篇參考文獻,該論文的研究依據和課題起源;點擊“查看Related Records”相關記錄,可擴展視野找到更多相關的文獻;點擊右側的“創建引文跟蹤”,可通過系統自動攝像頭服務了解該篇論文的最新被引用情況。 2、國內研究現狀、重要學者、重要文獻的鎖定 (1)利用萬方數據庫的“知識脈絡分析”查看課題發展脈絡 “知識脈絡分析”基于萬方數據庫少量信息資源,統計分析論文的知識點,體現知識點在不同時間的關注度、知識點之間交叉、整合的演變關系及新的研究方向、趨勢和熱點。 ![]() ![]() (2)利用中國知網“學術趨勢搜索”功能查看學術趨勢 對比“網絡侵權”和“網絡犯罪”研究趨勢。重要看兩個指標,一是學術關注度,一是用戶關注度。前者是以CNKI知識資源總庫中與資訊最相關的文獻數量為基礎,統計關鍵詞作為文獻主題出現的次數,形成的學術界對某一學術領域關注度的量化表示。后者是用戶在CNKI系列數據庫中所下載文章的數量為基礎,統計關鍵詞作為主題的文章被下載的次數,形成的用戶對某一學術領域關注度的量化表示。 ![]() 2文獻綜述的撰寫 1、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方面的專題搜集大量情報資料后經綜合分析而寫成的一種學術論文,它是科學文獻的一種。文獻綜述是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文獻綜述顧名思義由“綜”和“述”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的“綜”不算太難,根據所查閱大量的文獻進行綜合的歸類、提煉、概括即可做到的話。后半部分的評“述”與分析則是一篇“綜述”質量高下的分界線,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論水平、專業基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對問題進行合情合理分析。文獻綜述并非是重復前人的研究,是根據作者的標準論說自我觀點的過程。 (1)總結前人的法學研究成果 總結前人的法學研究成果可以為研究者提供起點,并說明研究的合法性,研究起點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研究成果的創新程度。法學學術研究成果一般屬于論證類,通常是對學術界已有的觀點和理論進行批判性考察,分析其合理和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或理論。 (2)尋找問題和切入點 文獻綜述不僅具有合法性論證的效果,也是文章獲得有效性的方法。在文獻收集和分析過程中,研究者可以發現不同的問題指向和切入點,對比分析之后,逐漸聚焦問題,并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路徑。 (3)選擇研究方法 不同的法學問題需要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通過文獻綜述發現了所要研究的問題,確認的問題的尺度、性質之后,據此選擇研究方法。比如法學概念的討論,多選擇定性研究法,主要從價值內涵變遷的角度予以推理。而對于一些制度的改進建議,則多選擇實證研究法,主要描述歸納出制度的實施效果和實踐中的改進方案,然后契合法理進行論證。因此,文獻綜述有助于作者在研究之初遴選適合的研究方法。概念問題一般是研究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屬性,制度問題一般是解析各種行為之間的關系,所以前者多采用價值演繹法,后者多依靠實證法。案例分析主要探討不同多個案例判決的一致性或差異性,所以多用類比法。 2、文獻綜述的格式 文獻綜述通常包括:題目、摘要和關鍵詞、前言、正文、結語、參考文獻。 (1)題目 題目是文獻綜述的眼睛,也是文獻綜述的主要組成部分。題目要確切、簡明,能概括全文的中心內容,代表全文的主旨,如利用、變遷、源流、進展、研究、關系等說明語;題目要文體相符。一般而言,文獻綜述的標題是名詞性短語,比如《中國環境法學研究三十年》、《中國法理法史學發展評價(2012—2013)》、《法治的里程——2011中美法治對話綜述》。 (2)摘要和關鍵詞 摘要須簡要表述文章的核心觀點,應簡要交待文獻綜述的目的和范圍,揭示綜述中發現的關鍵問題,陳述綜述的中心思想、中心問題、中心事物,將精彩的觀點濃縮表達。盡量不用第一人稱,盡可能擯棄諸如“筆者認為”、“本研究認為”、“我們認為”等,也盡量不要出現“本文”、“本綜述”、“本研究”等表述方法。撰寫摘要簡明扼要,精煉準確,避免出現“通常”、“大概”、“大約”、“大體”、“一般”、“基本”、“原則上”、“一定意義”等模糊表述。避免寫成引言,過度交待研究背景和意義,而是直接表述文獻綜述的要點,突出綜述中定性的觀點和定量研究的結果。摘要不分段落,內容緊湊,不能出現表格、注釋等。 關鍵詞是對文獻綜述文本起關鍵作用的詞語,能夠承載綜述的核心和重要內容,是在主題詞控制的范圍內抽取出來的。關鍵詞之間彼此呼應,從不同側面或角度統領文獻綜述的內容,一般文獻綜述的關鍵詞在三至八個之間。各關鍵詞相對獨立,并非上下位關系,也無主次之分。 (3)前言 前言主要說明寫作的目的,定義綜述主題、問題和研究領域;指出有關綜述主題已發表文獻的總體趨勢,介紹有關概念;規定綜述范圍、包括專題涉及的學科范圍和時間范圍;介紹文獻綜述的基礎性條件;說明有關問題的現況或爭論的焦點,引出綜述的核心主題。前言的作用是承前啟后,為正文做鋪墊,激發提高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 (4)正文 文獻綜述的正文部分是主體。正文部分需要分為若干部分,各部之間彼此關聯,構成一個有機體系。開始正文撰寫之前,首先要明確論點。按照前面選定的時間順序或主題形式,將收集到的文獻進行加工處理,資料歸納,分類編排。其次是對各組文獻提煉觀點,分析比較;分清各作者的觀點和文獻內容,不能改變文獻的內容;運用好連接性語言,將各觀點、事實等資料融為一體;結構和層次要圍繞觀點自然展開,要有嚴謹的邏輯性。 (5)結語 對全文內容進行扼要總結,提出自己的觀點,并指出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的發展方向和展望。結語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并依次展開。首先引入文獻綜述的主題;第二步進行簡單的小結,對全文予以概括;第三步指出綜述的發現或結論;第四步指出問題和原因,最后闡述下一步研究方向或相關問題。結語應措辭嚴謹,避免自我評價,字數不要太多,以免顯得拖沓。 (6)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應規范、真實、準確,既體現對別人勞動成果的尊重,也要體現作者治學態度的誠實、嚴謹;參考文獻要注明出處,不能變相抄襲、剽竊。 |
|
來自: LEON波格 > 《法律英語與法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