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拱橋、竹王城摩崖、古茶花樹王——博友帶我游福泉之二
貴州游俠
離開美麗的楊家蹬寨,上車后前行冬青樹及穿心堡村,我要去的地方羅老師不熟悉,在張老師的指揮下,我們兩輛車在縱橫交錯的村道中行駛,來到了山巔一棵古樹旁,古樹已經沒有了樹葉,但可以想象在炎炎盛夏時節,茂盛的枝條遮蔽的樹下將是何等的陰涼啊。在樹下有橫豎排列的石板,大概自古至今都是人們歇息乘涼的場所。


繼續前行,來到山下的河邊,這里名叫“冬青樹”,距停車處不遠有一座五孔古石拱橋,名叫“廣濟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在另側有兩通石碑,記載著建橋事宜。橋上一側有近代修建的渡槽,上游橋邊有石階通往河邊,供人們洗衣、挑水。下游有U形水壩,在U形兩側都曾經建有水碾。水流從水壩上面流下,形成不大的瀑布。

橋面及橋上的渡槽


乾隆年間建橋碑








距此一里,是穿心堡村,那里有幾座和尚塔墓,我們步行過去,左面的田壩中有一座十三孔的石拱橋,我們過去詢問塔墓的所在,一位老人告訴我們,就在前面學校邊的這座山腳,但都已于近些年倒塌了,在前面村莊中還有這些和尚出家的大廟遺址。在與老人的交談中得知十三孔橋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
 幾座塔墓就在橋后的小山腳
下面二張圖片為塔墓石料

前行來到村中,兩位老人熱情地帶我們來到大廟遺址,只見大殿的遺址及上去的階梯都還完好,老人介紹大殿前面的籃球場就是當年大廟的四合院所在地。
上車返回,來到山上的古樹旁停車,拿出“自熱米飯”給羅老師夫婦演示了一番操作過程,又用小氣爐燒了一鍋雞蛋湯,加上張老師帶的火腿腸,大家在古樹下吃了豐盛的午餐。
驅車離開,經過古橋楊老橋,來到了古竹王城僅存的一座城門,這里我都曾經來過,但居然沒有看到過摩崖群及古碑。
竹王城是貴州歷史上有名的古城,據說古代統治貴州的夜郎王就出生在這里。在楊老橋頭曾經有一條暗道通往城中,后人一直沒有找到洞口。


畫面中間是古橋——楊老橋。
竹王城僅存的一座城門,


羅老師帶領我們在城中迂回,看到了古城中的建筑遺址,
來到了位于大道旁不遠處的“御花園”這里有一些石林,其中一堆是呈蓮花狀的石峰,石壁上面有許多摩崖,其中還有據說是建文皇帝題寫的“天削芙蓉”。我們爬上了峰頂,看到四面的景色都很美,。這里作為花園是非常好的選擇。旁邊不遠的路旁有古碑。





 傳為建文帝手書



驅車離開。來到了一個路口,左轉去興隆鄉的涼水井萱花村,在快到時有路牌:棺材洞。
來到萱花村,路邊有很長的起伏的很美觀的圍墻,從大門進入,里面就像一個小公園,上坎后有一棵古老的茶花樹,據說樹齡有300多年,胸徑有半米以上。



樹形很優美,枝條上面布滿了飽滿的花蕾,有十來朵急性子的已經搶先開出了紅色的花朵。可以想象在盛花期,呈現在眼前的必是一幅紅花布滿枝頭、美艷無比的畫面。







熱情的村民告訴我們,在農歷正月和二月份花開得最好。問及棺材洞,他說在洞中有一塊天然的石頭與棺材一模一樣,洞中景色很好但岔道極多,容易走錯,等以后我們來時他帶我們去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