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畫研究》 作者:李霖燦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時間:2019年4月 李霖燦(1913-1999)終生從事中國藝術研究,自詡“前半生玉龍觀雪”,投身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藝術考察;“后半生故宮讀畫”,埋首名畫鑒賞、品析與教學。《中國名畫研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71年,重版多次,經典流傳。 李霖燦長期任職臺北故宮博物院,多次扈從中國藝術品赴美展覽,他輾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名館,于觀畫之道漸成條理。《中國名畫研究》就是這20多年的成果體現。該書共有36篇,大致按照朝代順序,由唐閻立本《職貢圖》而始,以歷朝名畫《明皇幸蜀圖》《溪山行旅圖》等為切入點,從畫作本身展開綜合性的論述,包括景物人文、服飾世情、松石寒林、古木竹石,以及南北宋的山水畫和中國畫的構圖研究等。 審視李霖燦在《中國名畫研究》里對畫家創作的分析和評論,可以發現他提出的不少基本觀念以及概括的審美特征,主要探討文人畫、水墨畫、寫意畫的核心要旨。文人畫亦稱“士大夫畫”,泛指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別于宮廷畫院和民間繪畫。一般認為它始于唐代王維。明董其昌云:“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因王維“以水木琴書自娛,工畫山水”,書畫同源,格調高致,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成為宋元以后文人畫作的主張。《中國名畫研究》呈現諸幅名畫的魅力,山水、人物、花鳥,墨骨淋漓,氣韻天成。 書畫鑒定極重“斷代”。除了技術手段,個人要憑借長期形成的認知和熏養的覺悟,即通常所說的“望氣”。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器具、時尚、裝飾及其他所有能反映時代特色的物質和非物質形態對畫作必然會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必然要從畫作的細節、畫家的筆法風格等得到表露。懂行的,覺得不對,深究常有新發現。 譬如,李霖燦認為,《關山行旅圖》即失傳的《明皇幸蜀圖》,因避諱“幸蜀”而改稱“行旅”,實為“宋人仿唐之作”。本書錄三文,列據說理,以史證圖。從文獻記載,《關山行旅圖》與《明皇幸蜀圖》構圖極似;畫中數人面凈無須髯,乃閹宦之屬;有赤驃三鬃之馬,從昭陵六駿原刻石雕像相鑒,三花馬為百姓俗人所騎之畫跡則迄未發現;單線條上的“釘頭鼠尾描”筆法,可從明汪珂玉《珊瑚網》記載古今描法項溯源前推,乃北宋大畫家武洞清創始并流廣,線條組織的皴筆符合宋風,與《游春圖》《女史箴圖》等唐畫大有區別。 李霖燦做該項研究,廣搜書簡,博采眾長,得友助益。高居翰告訴他,波士頓美術館藏有團扇本《宮中圖》,富田博士和曾憲七先生航郵照片,以作參照;香港藝術史家莊申撰文,將歷史所載的《明皇幸蜀圖》詳盡地列了十三種稿本;瑞典藝術史家喜龍仁的著作《中國繪畫》亦有多語,屢現行間。這些人情交際,求同存異,互攜共進,也是畫壇風景。 自李霖燦公布“宋人關山行旅圖”研究之后,《中華文物集成》《故宮名畫三百種》等重要出版物都把這幅畫改名《明皇幸蜀圖》,迄今已成公認之貢獻。《中國名畫研究》尚有許多可議,比如《溪山行旅圖》隱藏的“范寬”簽名,李唐《江山小景》題名是否妥當,“四王”之一王原祁可堪美譽,等等。現在讀這部誕生在半個世紀之前的著作,有些觀點反復討論,有些疑惑已經捋清,李霖燦之言未必都準正,然而我們不可忘卻,老輩學者的心血凝結在逝去的歲月里。 文\本刊特約撰稿 林頤 新媒體編輯\實習生 黃雅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