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可以說是古今中外最成功的商人,別人買賣貨物、購地收租牟利,他卻搞了政治投資。 呂不韋在邯鄲見到了秦國太子的兒子子楚,立即認為"奇貨可居",便和自己的父親有了一段傳于史冊的對話:
其中的得失呂不韋豈會不知,他只是還沒下定決心。畢竟,將"子楚"推上國君之位的回報固然無數,但成功的可能性也是茫然。完全可能是竹籃打水。 歷史證明,在商人的外表下,呂不韋還是經世的奇才。通過精妙的謀劃,審慎而強有力的執行,公元前249年,莊襄王即位。他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洛陽十萬戶為食邑。 三年后,莊襄王病故,呂不韋又擁戴嬴政即位,被拜為相邦,尊稱"仲父"。他也沒有辜負兩任國王的信任,對外繼續開疆拓土,對內平定成嶠、嫪毐叛亂,將權力平穩地轉給嬴政。 位極人臣,物極必反。聰明如呂不韋在操勞國政之余,也開始為自己尋求退路。 一、與太后的關系是顆"雷"呂不韋做了仲父,進入后宮更方便了。他與太后的關系一直不清不楚。秦王嬴政登基時13歲,對男女之事即將開蒙,一旦過了20歲親政,說不定就會因此瘋狂報復。 這是會讓君王惱羞成怒的事,呂不韋決定未雨綢繆,斬斷這一情緣。但不到30歲的寡居太后,卻不是他想斷就可以甩的,呂不韋選擇了健美的嫪毐,使手段令太后對其發生興趣。 嫪毐將受宮刑,太后暗做安排,將其拔去胡須,偽裝成宦官,進宮隨侍太后。太后很快迷上了小鮮肉,呂不韋得以暫時擺脫了煩惱。 但趙太后對嫪毐的癡迷超出了呂不韋的想象。太后懷孕,為掩人耳目搬往雍城。在太后的授意下,嫪毐被封為長信侯,參與國政,大小事務都由嫪毐決定,太后給予全力支持。嫪毐的權力有了凌駕于呂不韋之勢,一時間權勢熏天,門客爭相投靠。 秦王親政后,有人舉報了嫪毐:
嫪毐見事情敗露,想先下手為強,發動叛亂。被秦王鎮壓后,嫪毐被五馬分尸、滅三族,與太后的兩個私生子被摔死,太后被逐出咸陽。 嫪毐之變,是呂不韋為自己避禍而引發的意外事件。因嫪毐曾是其門客,故此,他并不能推脫責任。可見,這一避禍計劃并不完美。 二、《呂氏春秋》,國家未來的走向戰國末代,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招賢納士、門客眾多,廣有聲譽。這不僅是名聲的大小,也關乎各國間人才的爭奪。 呂不韋認為自己不能輸給戰國四君子,因此也廣招賢才,對門客禮遇有加,給予厚待。他主持數千門客編纂了《呂氏春秋》,以黃老思想為核心,結合儒、墨、名、法等各家所長,提倡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 《呂氏春秋》反應了呂不韋的治國理念。他編纂此書,除了自己留名于世,還有一大訴求:希望能為秦國的發展指明方向。 秦國自商鞅變法后一直貫徹法家的路線。嬴政偏好法家,并以此治國。但國家即將迎來統一,一個新的時刻,和平的大一統時代,需要有新的治國理念、指導思想。呂不韋希望這本書給即將親政的秦王以執政的借鑒。 可惜,秦始皇一直沒有改變,否則也許就不會二世而亡。《呂氏春秋》的思想在后繼的漢初得到了很好的實踐,以致出現了中國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 呂不韋沒能使秦王認同他的治國之道。道不同不相與謀,大政方針的迥異,使得秦王放棄了呂不韋。 三、曖昧的秦王嬴政血統呂不韋的一生始終繞不開趙太后。后世劉邦入關,蕭何第一時間就接管了秦檔案,因而司馬遷應該看過秦國的史料,但史料一定不會記載"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的傳言。 司馬遷在《史記》中的相關記述應該來自民間的傳言,不過他并未給出確證,而是給出了不同的說法: 1、嬴政是呂不韋與趙姬之后
上面的陳述內含漏洞:呂不韋與趙姬都知道其懷孕,時間當在兩個月以上,而趙姬又足月順產,豈非自相矛盾。 2、嬴政是子楚與趙國富家女之后 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的另一段記載:
這句話表明:子楚娶的是趙國富豪之女,不是舞姬,她與其子趙政(后來的嬴政)在邯鄲之戰時,險些被殺,憑借著母家的保護才存活下來。而秦在滅趙之后,秦王嬴政還報復了當時的仇家。
從太史公的論述看,秦始皇的母親是豪家女的可能性更大。子楚為了自己的未來,也不會以呂不韋的舞妾為妻,因其低下的身份不僅無助于自己的雄心,反而可能成為政敵的把柄。 "嬴政是呂不韋私生子"廣為傳播,有可能是呂不韋后期故意慫恿、散播的謠言,其目的:①、表明自己不是敵人。②、淡化其與太后的不當關系。③、讓秦王有所顧忌。 結語:呂不韋是歷史上的奇人,莊襄王即位,將幾乎的不可能變成現實。作為智者,他將權力平穩地移交給秦王嬴政,并預先為自己安度晚年鋪好道路。 他早早地與趙太后脫鉤,又為秦國統一天下后的長治久安指出了方向。在前兩個行動未能取得效果后,甚至不惜散布嬴政出身的謊言,用以自保。 秦王嬴政因為呂不韋功勞太大,不忍進一步處罰,讓其回到食邑,安度余生。事情至此應該就結束了,但呂不韋犯了一個錯誤。 可能是在高位上習慣了,不適應清冷的生活,他沒有閉門謝客。
公元前235年,呂不韋飲鴆自盡。至此,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