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出現了一些苗頭:
長大后,沒有責任心的孩子,在工作上,常常推三阻四的人;家庭里,對家人缺乏關心,也不主動分擔任何家務;社交中,不愿考慮別人的感受,推卸逃避責任...... 一個沒責任心的孩子是長不大的。 想要孩子有責任感,這三點請盡早告訴他 。 01家庭責任——家務最近收到一位媽媽留言,她最近得了肩周炎,肩膀特別不舒服,中午好不容易給孩子做好飯,喊孩子出來吃,自己躺在床上休息去了。 下午一覺醒來,發現客廳桌上的殘羹剩飯,碗筷也沒洗,一片狼藉。 兒子自顧自地在房間里看著電視劇。 她感到有些無力,想著兒子已經讀高二,媽媽身體也不舒服,怎么就想不到收拾一下呢? 身邊這樣的孩子還挺多的。 一個孩子,最早接觸責任的地方是家庭,如果他沒有學會,那父母就要考慮是否在家中替孩子做得太多。 千萬別小看家務這件小事對孩子的影響。 家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更能培養孩子對家人、家庭的責任感,體驗了做家務的辛苦,他也會更加懂得愛自己的家和家人。 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個暖心視頻(截圖形式): 媽媽這天頭暈不舒服,迷迷糊糊地準備起床做飯, 來到廚房,發現兒子早已為妹妹煮好面。 兒子看到媽媽進來,一邊盛面,一面催著媽媽:你趕快回去躺著。 當孩子能參與進來家務小事,他能感受到是被家人所需要的,當孩子有這樣的感覺,他會很樂于去關心你,關心家人,對家庭的責任感自然就建立起來了。 02擔當——承擔后果廣東有個孩子,帶著妹妹亂按電梯把所有樓層按了個遍,媽媽知道后,教育了一頓,結果孩子還是不以為然,于是媽媽帶著他走樓梯,挨家挨戶道歉。 這樣的教育方式收獲了很多人點贊。 孩子在外闖禍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縱容和護短。 有的孩子犯了錯被人指出,家長卻說:多管閑事。有了孩子闖了禍,家長又解釋:他還小,不懂事。 如果孩子每次做錯事,不曾接受過教育,他就不會明白是非對錯,更不會懂得承擔責任。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要養成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習慣。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這孩子未來也許還會犯錯,但即使犯了錯也知道去承擔后果。 一個孩子沒有責任感,和父母的教育也有莫大的關系。 父母要用自己正確的言行影響孩子。 03學習的責任——主動學習有的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一項義務,他平時更加自覺和主動。 有的孩子則認為:父母逼著我學的,或者是為了父母學的,學習不是我的責任。 拿作業這件事來說,父母不催,有的孩子就不做;交上去的作業有錯誤,就怪父母沒檢查好;自己忘了帶作業本,回家就沖父母發脾氣...... 陪寫作業為什么那么痛苦,是因為很多父母把學習的責任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孩子反而很被動。 一旦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很難獨立完成作業。 認識一位媽媽曾經也有過同樣的煩惱,孩子磨蹭、分心、馬虎都讓她崩潰過。 后來,她改變了策略,把陪寫的重心放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專注力上,在孩子做作業盡量不盯著,不打擾,而是在一旁自己看自己的書,如果孩子開口需要幫助了,她才放下書輔導他。 即使如此,孩子偶爾也會想逃避作業,但她也很平靜: “作業是你自己的事吧,你要對自己的事負責,今天寫不完,明天自己去學校跟老師解釋吧。” 孩子漸漸也理解了,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的事情。 我們要有意識地向孩子灌輸,努力學習是他的責任,而不該在孩子的學習上事事指導甚至代勞。 記得曾經深圳一小學門口有位校長站在放學來往人流中,堅持取下家長肩上的書包,示意讓孩子自己背,一個也不落。 這件事當時引起廣泛討論,褒貶不一,但不得不承認,這位校長初衷是好的,他希望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習也是孩子的事情,家長不應該代勞。 海姆·G·吉諾特在《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說到:“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系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如果必要,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 不管是家務,還是學習,一定讓孩子有參與感,這樣才會慢慢地強化孩子的責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