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求問明代呂皞的詩《己酉元日》的釋義。
明代和唐宋不同,文人因言取禍的非常多。詩歌在元朝雖然不被重視,但至少還是言論自由的,畢竟蒙古人根本不清楚這些文人詩句里賣了什么藥。 政權回到漢人手中,估計朱家是對宋的滅亡于文人掌權吸取了教訓,開始極其剛猛的統治,一大批文人因言獲罪。 既然不能亂說話,詩文自然就凋零了。終明一代,沒有什么出名的大詩人。明朝數一數二的詩人,大概是開國初期的劉伯溫和高啟。 但是咱們普通人有誰想起過劉伯溫的詩文? 這個高啟,是明朝詩歌成就最大的人,不但有作品,還有理論。可是我估計大部分人都沒聽說過吧。他可是明朝第一啊,可見明代詩歌人才之凋零。 詩人凋零,作品自然就異象百出。既然不讓說別的,那就歌功頌德吧,從盛唐上官儀、宋之問、沈佺期等宮廷詩人發端,到宋初西昆體人才輩出,再到永樂、成化年間的解縉、三楊,專業拍皇家馬屁的臺閣體終于大成。 呂皞這個人沒有記載,《己酉元日》倒是不難解。己酉年在明代出現了五個,因為六十年一甲子輪回一次,所以可以推出來是哪幾個年份。根據詩里面的內容,這個己酉年,皇帝登基兩年,這就不難推斷出寫這首詩的具體時間——1489年。 這一年是弘治二年,即明孝宗朱佑樘登基第二年。而“弘治”這個年號,正好在“成化”后面,所以從時間上來說,正是臺閣體大行其道的時期。雖然這個時候李東陽的茶陵派已經開始崛起并攻擊臺閣體,但是羽翼未豐。 詩壇還是臺閣體的天下。 這首詩大概率就是一首臺閣體作品。 元日,就是大年初一。這個我們都學過王安石的《元日》,不必多說。 這是一首寫在1489年古歷大年初一的作品。作為一個朝廷命官,自然首先是要拜朝廷方向的,畢竟“天地君親”,皇帝還在父母前頭呢。 因為這首作品質量一般,詩人估計也沒有什么大的背景,所以沒有記錄、注釋。 只能自己個人解讀,有錯誤之處,大家指正,不勝感激。 “三于郡國閱春正,二載龍飛戴圣明。”到了明朝,這個“郡國”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郡縣制,在元朝就已經出現了“行省”,所以這里只是代指遠離了中央朝廷的地方。很明顯呂皞在朱佑樘登基前一年就被派到這個地方來了,至于為什么來,我們不知道。也許是被貶,也許是外放。 我在這個地方已經經歷第三個春天的正月了,“二載龍飛”就是指朱佑樘登基兩年了,這就是我們推算出這一年是1489年的依據。“戴”,感恩戴德。皇帝登基兩年,真是個好皇帝啊,真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啊。看看,臺閣體的味道出來了。 “北極紅云香篆暖,東風金水柳絲晴。”頷聯繼續寫四海清平,皇帝圣明的景象。“北極”就是指中央朝廷,這個我們在杜甫的《登樓》:“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就學到過。 “紅云”大概是指紅紗帳,也可能是指女子臉上的紅暈,但是用在朝廷是不妥的,我們理解成紅簾子。“香篆”就是香煙縷縷,也可能是指燃香的器具。一個“暖”字,自然是寫香煙不斷。“金水”是指宮殿門口的金水橋,站在金水橋上,東風習習,柳絲搖蕩,天空晴朗。 所謂無事弄清平,只有天下太平,才會有這些閑心來琢磨這些玩意。這都是祥瑞。 這一聯就是細致地描寫廟堂之高的清平、吉祥,以證明自己對皇帝圣明的感恩戴德是對的。 “江湖臥處驚垂老,禮樂興期問兩生。”頸聯“轉”到自己的問題。“廟堂之高,江湖之遠”,所以“江湖”就是指自己現在的處境,看樣子還是被派得蠻遠的,遠離了政權中心“北極”。“垂老”,年老將至。 “禮樂興期問兩生。”這一句里面用了典故,出自《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
劉邦打了天下之后,眾兄弟不懂禮儀。于是叔孫通召魯地儒生來幫助漢朝制定禮樂儀式,有兩個不肯來,被叔孫通譏諷為“不知時變”。在這里呂皞用“兩生”的典故,以“鄙儒”自喻,其實也暗含了我是知書達理的儒生,如今天下清明,禮樂當興,為什么還沒有召回我呢? 哎呀,我被派到這鄉下地方,到了這個春正,又虛度一年,才知道自己都要老了。如今天下昌明,禮樂當興,為什么知書達理的我還是被拋棄在這邊遠之地呢? “為負涓埃未歸去,敝廬元有薄田耕。”尾聯充分體現出本色,不拋棄、不放棄。“涓埃”,意思是細流與微塵,比喻微小。“敝廬”,我家里。“元”,就是“原”。 我家里也有屋有田,為什么被朝廷遺忘了,我卻不辭官回家務農呢?那是因為皇上是天降圣人,要讓天下百姓共同富裕,我一個知禮的儒生,怎么能夠還沒有做出一丁點貢獻就離開呢? 我還留在這里,是責任,是大義,皇上圣明,快點提拔我。今天大年初一,我拜拜您。 所以這首詩,實際上就是這么個意思。 說這是臺閣體,還有些高看了。這就是個沒有被朝廷重用的底層官員,希望能夠早點回到中央朝廷的胸臆抒發。 詩名不顯,詩人不顯,是有原因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