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雄獅》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 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五歲的薩羅在印度的火車站與哥哥走散,歷經磨難后被澳洲夫婦領養,25年后,依舊放不下思念的薩羅開始憑借兒時模糊的記憶尋找家人。 故事主人公的真名應當叫作舍羅(Sheru)——在印第語里,這個詞是雄獅的意思。 影片情節和劇情雖然不算曲折,但是無論是配音、取景還是拍攝和人物的演繹都是一流的,畢竟是攬獲了2016年金球獎4項提名,2017年奧斯卡6項重磅“最佳”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音樂等獎項。 影片中給我最深感觸的是小主人公扮演者桑尼·帕沃,反正我是瞬間被他圈粉了。據說,小男孩是劇組在孟買貧民窟找到的,拍攝時才8歲。 桑尼·帕沃 看人家在電影里的演繹: 眼角眉梢,盡皆情緒,不矯揉造作,只有恰如其分。 再看看國內知名演員的演技: 臥槽,你非得告訴我你TM是在演戲嗎?! 還有這位baby,咱能不能走點心,你是把我們當傻逼呢還是當hellKitty呀。 插句題外話,我們國家有個國產電影保護月(2004年國家光腚總局口頭下達的希望全國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的通知,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不鼓勵引進海外分賬大片。) 我覺得完全沒必要,自己不爭氣就打壓別人也是夠無聊的,看人家戰狼2就能大賣嘛。光腚總局該干的事不干,不該干的事就愛瞎指揮、隨意插手,國產片之所以水平上不去,除了觀眾之外,它們也是一大原因。 不瞎扯了,馮老師不是寫影評的,就此打住。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我更多地是從兒童成長與個體學習的角度來分析。 看完電影,我有個很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從幼兒到雄獅的轉變,關鍵其實就在兩點: 愛的影響 和 認知的轉變 。 2 愛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有道是“從小缺愛,長大缺鈣”,當然,這個不是真的缺鈣,而是成長之后身心更可能不夠健康,更容易會有一些非正常的情緒和狀態。 父母的愛有很多種,但歸根結底其實是兩大類:一類是外顯的行為,保護孩子的安全和健康;一類是內心的愛意,關心、了解和尊重。 小心防范,照料幼兒 影片中小主人公上錯火車跑到了加爾各答車站,那里就很亂,有一群走失的或者被父母遺失的孩子在車站里度日。 其中一個小孩的眼神看的也是非常令人揪心: 這群孩子后來被人販子拐賣搶走了,他們今后的生活不難想象是什么樣的情況。 后來主人公進了一個福利院(or收養院),其中有個小男孩不知道為何有自殘的傾向和行為,我估計可能是小男孩父母吸毒有關,反正肯定是打小環境非常惡劣那種。 直到他長大之后,和主人公被同一對夫婦收養,這種行為也沒法改變。 他的養母很心疼,可是也沒辦法改變,所以當主人公給他說別讓媽媽為他再擔心的時候,他的回復是: 其實他也還是愛他們媽媽的,所以才搬出來,因為他沒法自控啊。 影片中還有個情節令我印象深刻:小主人公走失后被一個婦女帶回家中,可這個婦女卻帶了一個男人過來,兩個人鬼鬼祟祟的,男人臨走前特意交代晚上過來帶走小主人公,讓那個婦女要看好。 有人推測,這個婦女可能是要把小主人公賣給這個男人,而這個男人或許是個戀童癖。 雖然是電影里的情節,可是現實中也不是就沒有啊。 有媒體報道,印度每年數千兒童在火車站被拐賣,多是趁父母睡覺的時候偷偷抱走。我們國家每年兒童失蹤人數也不少吧。 ![]() 新聞反著看:一年找回兒童1274名,那么丟失的呢?應該更多! 至于戀童癖,很多人都對戀童癖感到陌生,甚至覺得跟自己沒有任何關系。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這群黑暗團體就潛伏在你的身邊,他們靜靜地盯著你的孩子,甚至勢力也在越來越大。 前幾天還爆出國內的戀童癖網站——西邊的風: ![]() 后續有網友提供了“西邊的風”拍攝幼女的視頻,視頻中的女孩是被媽媽帶著去拍攝的,而且是媽媽親手脫了女兒的衣服,還和拍攝者談論接下來的“業務”。也就是說,拍攝視頻后,網站會給父母費用,合同和家長認可確實是真的! 臥槽!如果是真的,這種人怎么不讓他斷子絕孫呢! 韓國拍過幾部類似題材的電影:《素媛》、《熔爐》、《韓公主》(均是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電影),很好的警醒片子,有空可以找來看看。 國內有關兒童自我安全與保護的教育是做得很不夠的,有小孩的務必要教育好小孩,譬如記住父母的名字和電話,再大一點要能記住家庭住址,孩子懂事起就應該讓他背下來,注意對自己安全與身體的保護,哪些部位不能隨意被陌生人甚至親人碰觸,等等。 關心、尊重和理解 除了安全和身體保護與防范外,關心、尊重和理解尤為難能可貴。 影片除了小主人公外,他的父母也是非常打動人。 ![]() ![]() ![]() ![]() 這種理念真的讓我們汗顏,當然,我不覺得每個人都要這么偉大。 但是,作為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除了安全、健康和物質,更需要的其實是內心的愛——發自內心的關心、尊重、理解與支持。 孩子出生,本就是我們的幸運和幸福,生他、養他,本就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不要動不動就以此要挾子女,“我養你那么辛苦,你以后一定要怎樣、怎樣……”。 有些父母真的是“自己是條蟲,卻天天望子成龍”,搓著麻將沖孩子吼,讓他滾去讀書,也有些自己一味地按照自己的經驗和設想,逼著小孩往體制內擠破頭也要拿到一個“鐵飯碗”。 這些父母們,你們的愛呢? 就是給錢給物質,就是恐嚇、要挾和逼迫? 甚至有些父母把小孩當做自己的私人財產,我生你養你所以你就是我的,就得聽我的,否則就是不孝,就是大逆不道。 你跟她是沒法講道理的,你一講他就吼你了,根本不可能心平氣靜地和你溝通,更不用說真正的關心、理解與支持了。 所以我特別欣賞影片中父母的溝通和養育方式:生而為人,每個人應當是獨立、自由和平等的。 ![]() 平等的溝通,尊重、理解與耐心,才能有內心真實的觸動: ![]() 唯有赤誠的愛,才能換回愛。 所以小主人公看到媽媽難受時,很貼心地擁抱媽媽、安慰她。 ![]() 即便后來找到生母,對養父母的愛也是只增不減。 ![]() 控制、怨恨、強制帶來的也只能是怨恨、憤懣和沖突。 ![]() 其實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物質的貧富,有些時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家庭之間有沒有溫暖,有沒有真正的理解與關愛。 雖說不能靠愛來發電,可是有愛的孩子,性格和心智真的會比較健全,你會看到他身上溫暖中蘊藏著向上的力量。 ![]() 3 認知的轉變才能帶來成長與成才 人還是那個人,為何二十年之后就如同脫胎換骨一般發生了轉變呢? ![]() 那是因為環境和認知發生了轉變。 出生在印度貧窮家庭,主人公打小就開始去討生活了,甚至還和哥哥一起去偷煤。 ![]() 偷回來的煤,換成兩袋牛奶。 ![]() 他們的童年,最歡樂的時光可能就是在河里嬉戲玩耍了。 ![]() 可是后來跑到了澳大利亞養父母的家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 吃穿住行就不用說了,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從此不用擔驚受怕,不會吃了上頓沒下頓。 還有了更多的娛樂和休閑活動。 ![]() 人的精力和注意力是稀缺的,窮人需要不斷地耗費精力在那些瑣碎的且沒有多大價值和意義的事情上,他們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和一直耗費在無數次的日常平庸之中,甚至是今天吃什么菜,這個菜貴5毛一斤,都得仔細考慮。 就像影片中的主人公,最愛吃的是糖耳朵,可一直沒錢買。 ![]() 后來在澳大利亞長大成人,主人公又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進一步增進了認知的轉變。 ![]() 他也才能得以利用現代化科技知識,并借助多方渠道和信息,以及自己的邏輯分析,逐漸找到自己的出生地。 ![]() 而一直留在印度的妹妹,人生軌跡自是截然不同。 ![]() ![]() 所以,我覺得對于父母來說,光有愛還不夠。 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在于引導孩子真正去學習、提升他的認知。 所以父母本身的素質真的尤為關鍵,要會正確地引導和教養。 倘若是自己也不太懂教育的家長呢,我覺得最重要的是:
愿天下兒童健康快樂!愿天下家庭幸福和諧! 思維燈泡 以思維之光,照亮前行方向 批判思維 | 職場發展 | 豐盛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