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英國流行病學家菲普斯利(Hipsley)發(fā)現(xiàn),膳食中的某些植物細胞壁成分有拮抗孕婦毒血癥作用。因此首次提出了“膳食纖維”這個概念。 1960年英國疾病營養(yǎng)學家楚維爾(Trowell)等在東非等地發(fā)現(xiàn),攝入高含量膳食纖維食物的非洲居民,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癌癥及便秘等非感染疾病發(fā)病率明顯低于英國。 他先后于1972年和1976年發(fā)表兩篇著名報告,將膳食纖維的含義擴展為不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指出現(xiàn)代文明病的發(fā)病率與食物纖維的消耗量成反比。這兩份報告拉開了人類研究膳食纖維的序幕。 定義
1985年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FAO)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共同確定了這個概念。 然而自1990年開始,發(fā)現(xiàn)這些多糖雖然不能在小腸吸收,但有的可在結(jié)腸發(fā)酵,能提供丁酸等短鏈脂肪酸等物質(zhì),照樣可被人體吸收利用。由此,1998年FAO和WHO的專家委員會建議不再使用“不可利用”的說法。 1999年美國臨床化學學會(AACC) 和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共同成立了專門委員會。經(jīng)過多次論壇,最后確定了膳食纖維的定義 。 膳食纖維 能抗人體小腸消化吸收的,而在人體大腸能部分或全部發(fā)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碳水化合物成分,及其相類似物質(zhì)的總和,包括多糖、寡糖、木質(zhì)素以及相關(guān)的植物物質(zhì)。 通俗地說,膳食纖維就是那些不能被我們消化酶消化的多糖類,以及類似物。不能消化就不能生成血糖,也就不產(chǎn)生能量。這也是之前不為學界重視的原因。 種類 膳食纖維是一大類物質(zhì)。按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能,大致分為兩大類: 1 不溶性膳食纖維 不溶于水,是植物細胞壁的組成成分,存在于植物種子的外皮及莖葉中,為口感粗糙的部分。主要指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zhì)素。 2 可溶性膳食纖維 能溶于水,一般為植物細胞內(nèi)的儲存物質(zhì)和分泌物。在植物中起到維持體積、保持水分,增加黏性等效果。主要有果膠、樹膠、種子膠、瓊脂、海帶多糖(藻膠)等。比如水果、樹皮里的果膠;阿拉伯膠、西黃蓍膠等樹膠;瓜兒豆膠、燕麥中的β-葡聚糖等種子膠。它們的組成為單糖單一或混合聚合的多糖。比如魔芋多糖是以甘露糖為主,夾雜少量葡萄糖聚合而成。菊粉是果糖聚合物。 概念擴展 隨著研究深入,將微生物多糖也列入了可溶性膳食纖維。近年來有人也把不能被哺乳動物消化的“抗性淀粉”,包括回生淀粉和改性淀粉,以及來源于動物的抗消化物質(zhì)也包括進去,比如殼聚糖、透明質(zhì)酸、硫酸軟骨素等。 功能 兩類膳食纖維,對食物在人體胃腸道內(nèi)發(fā)揮著不同的影響作用。主要生理作用有:
它們要么像骨架一樣撐起食物(不溶性膳食纖維),要么吸水后使食團體積膨脹(可溶性膳食纖維),從而增加飽腹感。 它們通常可刺激腸道蠕動,減少排泄物在腸道內(nèi)的停留時間,并將吸附的有害物質(zhì)帶出。 其中可溶性膳食纖維多呈凝膠狀,讓食物變得粘稠軟滑,從而延長胃的排空時間,減緩糖分的吸收。它們能在結(jié)腸中被微生物部分降解,生成短鏈脂肪酸等有益的物質(zhì),減輕腸道炎癥。因此被醫(yī)學界和營養(yǎng)學界稱為“第七營養(yǎng)素”。 含量 膳食纖維含量取決于兩類膳食纖維的總和,植物性食物大多同時含有二者。 哪些食物膳食纖維含高? ![]() 豆類和菌藻類是日常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大戶。豆類包括黃豆、豌豆、紅豆、綠豆、蠶豆等;菌藻類包括各種菇類、木耳、海帶、紫菜等。 ![]() ![]() 膳食纖維在谷物和果蔬中也廣泛存在。動物性食物幾乎不含。全谷物中的膳食纖維較多,如全麥、糙米,以及燕麥、蕎麥等各種雜糧。而精加工的白米和精面粉中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 誤區(qū) 應(yīng)該糾正以下幾個不正確的說法 膳食纖維的含量與口感粗糙細膩有關(guān) 有的蔬菜筋多口感粗,往往只是不溶性膳食纖維多些,可溶性膳食纖維或許很少,膳食纖維總量未必高。比如粗纖維很多的韭菜,總膳食纖維才1.4。而看似細膩的庫爾勒梨含量6.7,多汁的碭山梨含4.2。 ![]() ![]() 膳食纖維吃得越多越好 中國營養(yǎng)學會推薦膳食纖維攝入量,成人每日為25~30克。既然制定推薦攝入量,就說明并非攝入越多越好。較適宜的攝入量與熱量攝入成正比。 ![]() 過量的膳食纖維會影響鐵、鈣、鋅等元素離子的吸收。有動物實驗顯示,某些膳食纖維攝入過量會對腸道菌群產(chǎn)生負面影響。因此應(yīng)當均衡地攝入膳食纖維, 既保證充足,又避免過量。 低碳水飲食是健康飲食方式 有人宣揚“舊石器飲食”,選擇“低碳水+肉類和果蔬”的飲食方式。 ![]() 不吃谷物或豆類,僅靠蔬果和堅果,膳食纖維攝入很難達標。長期低碳水飲食并不健康,膳食纖維攝入嚴重不足會導致腸道菌群改變,產(chǎn)生過多的三甲胺和氧化三甲胺。這類物質(zhì)進入體內(nèi)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 還有荒唐的生酮飲食法,只吃“高蛋白+脂肪”,不僅腸道不健康,更易造成肝腎損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