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錨定效應 人對事物的感知或判斷,容易受第一信息的影響。 比如,看到昂貴的鎮店之寶后,奢侈品店的其它商品顯得便宜很多。 2.暈輪效應 人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主觀印象。 比如:當一個人的優點過于突出時,人們可能就不容易察覺他的其它品質和特點。 3.證實性偏見 當人們在主觀上支持某觀點時,往往傾向于尋找那些能夠支持我們觀點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可能推翻我們觀點的信息。 4.登門檻效應 當一個人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后,更容易接受一個更大的要求 比如,銷售員在給客戶提供一些小恩小惠后,成交率明顯提高 5.禁果效應 越禁止的東西,人們(尤其是小孩)越想得到。 6.刻板效應 人們往往把某個具體的事物看作是這一類事物的典型代表,認為這一類事物都具有這些特征,而忽略了個體差異。 比如,女生碰到了渣男,就可能會感慨:“男人都很花心”。 7.感覺適應 無論是幸福還是悲傷,都會隨時間的流逝漸漸適應。 8.從眾效應 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時,往往會懷疑并改變自己的觀點或行為,與群體的大多數人保持一致。 9.自我服務偏見 當取得成功時,人們常常把功勞歸功于自己。而遭遇失敗時,人們往往歸咎于外界因素。 10.比例偏見 人們往往對數值的絕對值變化不敏感,而對相對值變化更敏感。 比如,100塊的東西漲5塊差別不大,但是5塊的東西漲5塊差別就很大。 11.心理賬戶 人們往往會把不同類型的支出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決策。 比如,一個普通的杯子賣不了多少錢,但一旦其有可觀的裝飾價值時,就值錢得多了。這是因為人們愿意在“裝飾品賬戶”中投入比“普通杯子”更多的錢。 12.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之前發生的,但和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沉沒成本經常會導致人們做出非理性決策。 比如,某企業已經投放了大量資金在某個項目上,哪怕該項目前景不大好,也很可能會繼續往項目中投資。 13.損失厭惡 人們在面對相同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給人帶來的負面效果要大于收益給人們帶來的正面效果。 比如,各種限時促銷就利用了人們不想錯過某種優惠的損失厭惡心理。 14.旁觀者效應 當旁觀者的數量增加時,每個旁觀者提供幫助的可能性減小了。 15、過度自信 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在某個領域的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16、易得性偏差 我們總會夸大那些容易想起的事所發生的概率。盡管飛機遠遠比汽車安全,但由于飛機發生事故更讓人印象深刻,所以人們會高估飛機事故的發生概率。 17、默認選項效應 很多人是很懶的,默認選項是什么,他就直接選了。 18、情緒感染效應 無論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都會傳染給身邊的人。多親近那些樂觀的人,少跟悲觀的人接觸,你的生活就會快樂很多。 19、虛假一致性 人們經常會高估和他持相同意見的人的比例。 20、選擇癱瘓 過多的選擇會讓人難以決策,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選擇困難癥”。 21、事后聰明偏見 人們常在事后覺得自己早就該猜到事情的發展結果,實際上這往往只是“馬后炮”。 22、結果偏見 人們更傾向于以結果來判斷決策的正誤,同時卻忽略了決策過程的質量,哪怕這個結果可能只是出于巧合。 23、幸存者偏差 人們通常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24、購后偏見 買了一樣東西后(尤其是昂貴物品),我們更容易看到它的好處,而忽略它的壞處。 25、框架效應 同一資訊以不同方式呈現會導致人們產生不同的看法(導致三分之一的人死亡VS能夠讓三分之二的人活下來) 26、自我美化偏差 人會美化回憶中的自己。 27、控制錯覺 人們經常高估自己對外在事件的控制力。 28、達克效應 能力過差的人由于無法分辨能力好和能力差的區別,因而會錯誤地高估自己的真實水平。 29、逆火效應 遇到和自身信念抵觸的觀點或證據時,除非它們足以摧毀原來的信念,不然原信念反而會更加強化。 30、舒適區效應 對于過去常用的方法,人們會高估其效益或成功機會;對于過去少用或沒用過的方法,人們會低估其效益或成功機會。 31、一致性偏差 記憶中他人過去的態度與行為會變得像目前的態度與行為。 32、群體極化 群體的觀點容易走向極端。 覺得有用的朋友,可以收藏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