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品讀其4~ 《陳風·衡門》愛人之間,重在一個“情”字。只要兩人心心相印,哪怕生活艱苦,也是幸福的。“豈其取妻,必齊之姜”。 《陳風·東門之池》比興的手法。用“漚麻”來比喻感情是慢慢“泡”出來的。閃電式的愛往往有強度無韌度,相知相伴的愛,醇厚綿長,雖少有激情,但卻是深情。 《陳風·東門之楊》是一首描寫男女約會的詩,主人公終夜等待情人,卻沒有見到,感到懊惱和哀傷。 《陳風·月出》月下的迷離,相思的惆悵,為古今詩詞的意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優雅多情的詩人,心有所屬,時不能忘,夜不能寐。 《檜風》中的詩大都表達人民的不滿、怨憤和傷感情緒。檜國在西周末年被鄭桓公所滅,民歌留存較少,僅四篇收入詩經。 《曹風·蜉蝣》表達曹國民眾“生如朝露,命如蜉蝣”的悲觀心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 《豳風·七月》以賦的手法描繪先民一年四季的農事圖:采桑、紡織、狩獵、備冬、修屋、祝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萬壽無疆”,先民的勞動生活場景躍然紙上。 《豳風·東山》一個解甲還鄉的退役士兵在途中所寫的抒發思鄉之情的詩。“自我不見,于今三年”,“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對回歸和平的渴望。 《豳風·伐柯》一首寫婚戀禮俗“媒妁之言”的詩,后世常把“媒人”稱作“伐柯”,將為人做媒之事稱作“作伐”。 ~15國風品讀·完~ |
|
來自: 強哥f0bqerxkf5 >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