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如果經常做好事、善事,那他的家庭、子孫將來一定會越來越興旺;如果人做壞事太多了,那他的家庭一定會遭遇不幸,甚至殃及子孫后代。 所以做人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要計較一時的利益得失。不要因為吃了一點虧、上了一次當,就開始怨天尤人,認為好人沒好報了。不是那么回事,這只是生活給你的一點考驗,是為了拓寬你的心量,量大才能福大。所以無論遇到什么情況,人生處于順境還是逆境,大家都應該記住這句話:“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做了好事,讓人知道了,那是陽善;做了好事,人家不知道,這叫陰德。陰德積累的越多,人一生的福報就越大。下面這10件事,最能積陰德,大家應該盡力去做。 一、憫人之兇 看到別人遭遇災禍,或者在做惡事,應該心生憐憫,而不是幸災樂禍。 有些人作惡,開始只是一念之差,如果我們能夠給予及時的警告和勸誡,他未必不能回頭。如果我們不肯接納幫助他們,就等于把他們往死路上逼,他們想悔改都沒有機會。 二、樂人之善 真正的善心,不分你我。在看到別人行善的時候,我們不但會為他感到高興,還會鼓勵他、幫助他,他成功了,我們的福報也跟著增長。 如果因為行善有功德,就還去計較這是你做的,那是他做的,善行中還夾雜著名利和貪心,這個善就不純正了。 三、濟人之急 別人著急需要的時候,叫做急。我們中國人講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人家在急需的時候,你給予周濟幫助,不管東西多少,人家都會感恩戴德,記你一輩子。平常人家不需要的時候,你給人家送東西,人家就會懷疑你別有動機。 四、救人之危 人在遇到災禍急難的時候,叫做危。別人在遇到危險、災禍的時候,正是我們修善積德的好機會,有智慧和有眼光的人,一定會積極去做,牢牢把握。只有那些目光短淺的人,才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眼看別人遭遇危難,卻漠不關心。 五、不彰人短 就是不彰顯人的短處。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同時也會有自己的短處和缺憾。所以我們要寬厚待人,要愛護別人的名聲和自尊,就像愛護自己一樣,這樣一來可以涵養自己的德行,也能成人之美,廣結善緣。 六、不炫己長 就是不要故意顯露自己的長處。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即使我們有一些特長,有一些比別人強的地方,也要謙卑處下,懂得韜光養晦,謹言慎行,把自己的特長隱藏起來。 我們看古代的圣賢,他們從來都不會炫耀自己的才干,不會夸大自己的功績,總是給人一種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感覺,才是厚德載物。 七、受辱不怨 受到別人的欺負、侮辱,不但不去報復,甚至連怨恨的念頭都不要有。為什么?因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我們之所以感召他人的不恭敬,還是因為我們自己德行淺薄,修養不夠,所以應該好好反省自己,而不是怨恨別人。 八、受寵若驚 受到領導賞識,得到升遷或者褒獎的時候,應該感到驚恐不安,唯恐自己德不配位,承受不起這份榮耀。 老子說:“福兮禍之所伏”,如果我們認為這份榮耀就是自己應當得到的,并且居功自傲,得意忘形,就很容易埋下禍根,招來忌恨,把榮耀變成禍水,所以越是在受寵的時候,就越要謙恭謹慎,大修功德。 九、矜孤恤寡 矜是憐憫關愛;恤是周濟幫助。有時候我們可能會羨慕別人的幸福,但在這個世界上,比我們可憐的人更多。如果我們能夠給予他們關愛和援助,我們也會獲得豐厚的回報,得到幸福與快樂。 比如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兒,非常可憐,我們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憐憫關愛她們;對于那些孤苦貧困之人,也要盡力周濟幫助,幫他們度過難關。 十、敬老懷幼 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尊敬自己的老人,關愛自己的孩子,就應該知道,天下所有人都有這樣的親情。所以我們就要推己及人,擴展親情,對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要心存恭敬;對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要心存關愛,這都修福積德的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