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5940字,閱讀時間約12分鐘 1966年7月14日清晨 6:00,位于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東100街的杰弗里·馬諾(Jeffery Manor)住宅區附近,一位男士正牽著自己的寵物狗,輕松愜意地走在街上,享受著這個難得的涼爽時刻。 但很快,這樣的寧靜就被一陣凄厲的呼救聲打破了。 男士循聲來到一棟聯排別墅前,曙光中,整棟別墅看起來異常安靜,除了2樓窗臺處那個歇斯底里的女孩。也許是因為離得足夠近,這位男士很快聽清了她在喊些什么:“她們都死了!我的朋友都死了!” 案發地。圖源:百度地圖 當芝加哥警方接到報警,走進這棟聯排別墅時,他們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 8名20~24歲的女孩,橫七豎八地倒在2樓的幾個房間里,早已失去了生命體征……她們中的大多數都遭到了嚴重的毆打、勒頸和銳器刺傷,其中一名還曾遭到強奸和性暴力,整個現場血跡斑斑,讓人目不忍睹。 這棟別墅里到底發生了什么?兇手是誰?為什么要殘忍地虐殺這些年輕的姑娘? 這個答案,大概只有那個唯一幸存的女孩——23歲的科拉蓉·阿莫拉奧(Corazon Amurao)才知道了。 對實習護士科拉蓉來說,1966年7月13日那個夜晚,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 那天晚上,換完班的她回到了位于芝加哥東100街的宿舍——那是她工作的芝加哥社區醫院為她和其他8名即將從護理學校畢業的實習護士安排的住處,在那里,她們2~3人共住一個房間。像往常一樣,科拉蓉在晚飯后洗了衣服、給家人寫了信,和室友聊了聊天,在10:30左右便上床睡覺了。 那之后沒多久,她便被一陣噪音驚醒了。 意識到那是“有人在敲門”后,科拉蓉應了一聲,隨即起身打開房門。但站在門口的并不是同住的女孩,而是一個手拿尖刀和手槍的男人。 科拉蓉愣住了。 隨后,她和2名室友被男人用槍逼著進了公寓的另一個房間,那里住著另外3名女孩,他們進入房間時,女孩們還在熟睡。男人將那些女孩都叫醒了,用從床單上撕下的布條綁住她們的手腳、塞住她們的嘴巴…… 這期間,女孩們都很安靜,雖然她們很害怕,但眼前的男人看起來還算冷靜、說話也很有禮貌,他還告訴她們,他只想要錢,不會傷害她們。 其中的一個美國女孩偷偷跟大家說:“假如我們冷靜下來,他可能也會安靜,他看起來很平靜,這也許是好現象。” 可后來發生的一切,與女孩們希望的恰恰相反。 凌亂不堪的案發現場 凌晨12點左右,男人還沒開始翻找屋子里的財物,而是繼續將剛下晚班回到宿舍的3個女孩綁了起來,絲毫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也許這個時候,女孩們意識到事情不像他說的那樣簡單,可她們手腳被綁、無法呼救,也毫無還手之力了。 噩夢降臨了。 男人開始將房間里的女孩單獨帶到其他臥室。 沒有人知道那里究竟發生了什么,但留在這間“臨時監獄”里的女孩們能聽到隔壁臥室傳來的同伴的哭泣和尖叫……不知過了多久,那聲音才戛然而止。 緊接著,那個惡魔便會從這里帶走下一個女孩。而屋子里的女孩們都很清楚,剛才那個發出哭泣和尖叫的同伴應該已經死了…… 巨大的恐懼籠罩在女孩們心上,她們只想盡可能逃離這個危險之地,但她們的手腳被綁,門和窗戶也都無法逃出,似乎沒有任何可能逃生。 其中的幾個女孩選擇躲進床底,期望可以逃脫厄運。科拉蓉也是其中一個,她在黑暗中緊緊地貼著墻壁,同時還要控制自己不能發出聲音。 但這種躲藏并未奏效,房間里的女孩還在一個接一個地被男人帶走,直到黑暗中只剩下科拉蓉一人。她一直繃緊了神經,在最后一個同伴的尖叫聲中,等待著自己的死亡。 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周圍已經安靜了很久,男人卻沒有再回到房間里。 ?被害的護士生前照 科拉蓉不記得自己屏住呼吸等待了多久,她一直等到黎明的曙光灑進房間,才確定惡魔離開了。 她設法弄開了束縛自己的布條,小心地從床底爬出來,逃出了被關的房間,來到2樓的陽臺上,放聲呼救…… 根據科拉蓉的證言,警方得知行兇者是一個高大的、臉上長滿麻子的金發白人男子,更特別的是,他的左手臂有一個“Born to Raise Hell ”(天生無賴)的文身。警方按照科拉蓉的描述做了嫌疑人畫像,再結合其左手臂的文身,很快鎖定了一個屢有前科的白人男性——25歲的理查德·斯派克(Richard Speck)。 值得注意的是,理查德曾在船舶公司做過海員,而案發現場兇手綁住女孩們手腳所使用的結繩正是海員們常用的,這無疑加大了理查德的嫌疑。 很快,理查德的照片就印上了芝加哥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有了媒體的全方位報道,再加上警方布下的天羅地網,抓住他只是時間問題。 案發后的犯罪畫像。圖源:參考資料[4] 1966年7月19日,也就是案發后的第5天,芝加哥市附近的庫克縣醫院傳來消息,那里收診的一名試圖自殺的患者,很可能就是那起駭人聽聞的兇殺案的兇手,這個人不僅長相與媒體報道的嫌疑人十分相像,更重要的是,他的左手臂上也有一個“Born to Raise Hell”的文身。 警方迅速趕到庫克縣醫院,確定了那就是他們要找的理查德·斯派克。隨后,他們又請科拉蓉扮成護士走進病房,再次確認了躺在病床上的男人正是7月13日晚行兇的兇犯。 但光有證人和證言還不夠,警方要定罪還需要更加確鑿的證據。 他們將案發現場提取到的兇犯指紋與理查德的指紋進行了比對,確認同一。 至此,理查德·斯派克正式被拘捕,他被確認為就是殺死8名實習護士的兇手。 ![]() 庫克郡法庭的庭審現場,證人席上的科拉蓉·阿莫拉奧和被告席上的理查德·斯派克 1967年4月15日,經過長達12天的審判,陪審團最終認定理查德·斯派克8起謀殺罪名成立,并在6月5日正式宣判,判處他死刑。 但根據當時的法律,該案又被自動上訴至伊利諾伊州最高法院,而在隨后的幾年里,又歷經數次重審。直到1972年,伊利諾伊州廢除死刑,法庭將原本對理查德的死刑判決改為50~100年的監禁。 到這里,這起震驚整個美國的兇殺案終于塵埃落定,理查德·斯派克將在獄中度過余生。 案件已經宣判,理查德也開始入獄服刑,但對于他為什么要對與他無仇無怨的女孩們下毒手,又為什么會漏掉最初為他開門的科拉蓉,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一個說法是,他在案發前受了刺激,喝了很多酒,在醉酒思維混亂的情況下記錯了人數,才留下了唯一的幸存者。 而警方抓住理查德的原因也很有意思,那天他原計劃在藏身的小旅館里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割腕后又感到害怕,主動求救,最終才在送醫后被醫生認出了身份,從而被捕。 他的種種行為看起來矛盾又奇怪,所以案件雖然破了,但公眾對他的好奇一直沒有停止過,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何犯下如此可怕的罪行? 也許我們可以從他的生平經歷中找到答案。 ![]()
理查德·斯派克出生于1941年12月6日,他是家里8個孩子中的第7個,幼年時,他和父母以及另外7個兄弟姐妹過得非常幸福,他的哥哥姐姐們也都非常寵愛他。 理查德6歲時,父親因心臟疾病去世,從那時開始,他的幸福生活漸漸崩塌了。 父親去世后的最初幾年,理查德的母親孤身帶著8個孩子,雖然生活貧苦,但勉強還過得去。理查德9歲那年,母親再婚了,他們一大家子人隨著繼父搬離了故鄉,來到達拉斯,輾轉于十多處租金低廉、滿是跳蚤的公寓之間。 而再婚后不久,母親便發現繼父好吃懶做,生活也日漸窘迫,愁于生計的母親無法像以前一樣將全副身心都放在孩子們身上;而她的現任丈夫,對孩子們更沒耐心,醉酒之后,經常對他們進行侮辱、打罵。 在這樣的環境中,理查德度過了他剩余的童年時光。
轉眼間,理查德12歲了。這個時候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膽小、羞澀的小男孩了,因為長期被繼父毆打和虐待,他開始學會反抗,還偷偷喝酒、逃課,甚至出現了暴力和其他犯罪行為。 13歲時,理查德因非法闖入民宅第一次被捕,之后的幾年,更是大大小小的麻煩層出不窮。 1958年,17歲的他劣跡斑斑,正式輟學走向社會。 從公開可查的資料中還可看到,年紀尚輕的理查德已經有了嚴重的酗酒傾向,這也是他總是控制不好情緒、有暴力行為的原因之一。 輟學后的他,因為年紀小又沒有學歷和工作經驗,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 可以想見,這樣的他想要改變命運是難上加難。 ![]() 理查德在達拉斯警局的入獄照
為了讓生活步入正軌,理查德也曾努力過。 1962年,21歲的他結婚了,不久后女兒出生,一切似乎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但家庭生活對理查德并不合適,反而加快了他暴露本性、陷入犯罪深淵的速度。 和妻子度過了最開始的甜蜜期后,理查德便常常對她拳腳相加,甚至逼迫她與自己發生關系。 婚后一年,他就因盜竊和支票欺詐被捕入獄,在獄中服刑2年后獲準假釋;剛出獄1個多月,他就又因持刀襲擊一名女性再次被捕,這次他被判處15個月監禁,但理查德只在監獄中待了6個月便又被放出來了。 出獄后的理查德徹底拋棄了家庭,他和在酒吧認識的新女友同居了。 心灰意冷的妻子終于決定和他離婚,也是在這段期間,理查德在自己的左手臂文上了那個著名的文身“Born to Raise Hell”。這仿佛是他對世界的宣言,他搞砸了一切,然后欣然接受了它。
1966年1月,理查德在女友工作的酒吧刺傷一名男子再次被捕,這一次多虧了他母親為他聘請的律師從中斡旋,理查德只被要求賠償受害人10美元便結案。 但2個月后,逃脫罪責的理查德又進入一家商店行竊,并偷了一輛車,警方隨即再次對他發出逮捕令。 為了避風頭,理查德逃到了姐姐家。在他逃亡時,獲知了前妻再婚的消息——她在和理查德離婚短短兩天后,便再嫁了,這對理查德來說也是不小的刺激。 不久后,理查德藏身的地區便發生了針對女性的襲擊案。 一名65歲的老婦人在家中被搶劫、強奸,犯人甚至連她當天做保姆掙來的2.5美元都沒有放過; 一名32歲的酒吧女招待被人發現慘死在她工作的酒吧后面,死因是外力造成的肝臟破裂。 警方經過調查認為,這兩起案件中的至少一起與理查德有關,可那時,理查德再次望風而逃,在姐姐的幫助下逃往了芝加哥的另一個姐妹家避難。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沒有工作的理查德開始輾轉于各色酒館,沉迷于向別人吹噓自己的犯罪經歷,日子渾渾噩噩。 直到7月12日,這個改變一切的日子。 ![]() 中年理查德 那天,理查德原本得到一個工作機會,但在去報到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的崗位被分給了別人,這讓理查德異常憤怒。 7月13日,喝得爛醉的理查德用刀脅迫了一名53歲的女性,對她實施了強奸,并從那名女性那里奪走了一把點22口徑的手槍——是的,這正是他在當天晚些時候闖入護士宿舍時攜帶的那把。 7月13日深夜,一場聳人聽聞的屠殺發生了。 也許那天他喝了太多的酒,也可能是被害者的數量太多了,理查德漏掉了最開始為他開門的科拉蓉,也正因如此,在案發短短5天之后,他就落入法網。 而從因“自殺未遂”被捕到最終宣判,理查德始終沒有為自己的行為道歉,即便是在法庭上,他也只是面無表情地坐著。在1978年的一次采訪中,理查德曾提到,那天晚上,他原本只是想拿點錢,但其間一名護士憤怒地向他吐口水的行為激怒了他,促使他犯下了可怕的罪行。 由此可見,這個惡魔至始至終都在為自己的罪行找借口,甚至企圖合理化奪去他人生命的行為。 1991年12月5日,獄中的理查德·斯派克在自己50歲生日的前一天,突發心臟病離世,終結了他罪惡又悲劇的一生。 ![]() 回顧理查德的人生,不難發現,他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家庭教育是嚴重缺乏的。尤其是在他母親再婚后,現有的公開資料中都曾提到,理查德的繼父存在酗酒、暴力等問題,他好吃懶做,對繼子女動輒侮辱、恐嚇和虐待。 這些不好的行為發生時,理查德的母親是缺席的,忙于生計的她無暇顧及子女,而這種被忽視的感覺無疑加重了理查德的不安和心理扭曲。對于母親,理查德的情感是復雜的,一方面他無疑是愛自己的母親的,可另一方面,他又會因為在被欺負、侮辱時無法得到照顧和保護而憎恨她。這種復雜的情感也許是他成年后屢屢襲擊女性的原因之一。 此外,當幼小的理查德在面對繼父的虐待無法反抗時,他只能把憤怒和仇恨堆積在心里,在繼父的影響下,他成年后喜怒無常,欺軟怕硬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他的假釋官曾說過:“當理查德喝酒時,他會打架或威脅任何人,只要他有刀或槍就行。但當他清醒,或者手無寸鐵的時候,他都無法面對一只老鼠。” 這從他成年之后侵害的對象大多是女性上,也可窺得一二,或許在他的潛意識里“自己是弱小的”,而女性相對容易控制。 ![]() 理查德自殺后被送醫照片 如果說家庭教育的缺失讓理查德在成長的路上走偏了,那么,家人和親屬對他的包庇和縱容,就是他成年后走向犯罪深淵的助推器。持刀傷人后,母親為他聘請律師,幫助他逃脫罪責;被警方多次通緝時,他的姐妹們也紛紛為他提供便利,幫助他逃亡…… 理查德一生都在犯錯,但在他身邊,沒有人真正幫助他糾正過這一切。 假如我們把時光往前倒回一些,在他少年時期第一次喝酒、逃課、被捕時,有人給他正確的指引,而不是放任他越陷越深,也許一切就會不同;或者更前一些,在他被虐待、侮辱時,能有人站出來保護他,給他安全感和理解,那么一切又會有什么不同呢? 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認為,一個12~18歲的少年出現逃課、撒謊、網癮等心理問題時,問題的根源基本上都要追溯到12歲之前,追溯到孩子的家庭問題上。而一旦這些問題凸顯出來,往往為時晚矣。 在理查德的身上,李教授的觀點完全成立。 而今天小編帶大家回顧理查德的人生經歷、分析他犯罪的可能原因,并不是想從中為他的罪行找借口,而是要給我們自己提個醒: 教育青春期的問題少年時,我們不僅僅要幫助他正視自己,更要了解他們發生變化的心理成因。就像現在正熱播的《隱秘的角落》里的少年們一樣,他們變壞的背后都存在著問題家長或問題家庭。
其實,孩子就像大人們的一面鏡子,他們身上的問題,往往是因為大人處理不好自己的一些麻煩而產生的。而在孩子們獨立生活前,父母其實就是孩子的全世界,如果這個世界有了問題,身處其中的孩子會感到痛苦和迷惘,甚至毀掉自己的未來。 ![]() 圖文無關。圖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豆瓣電影 而老話總說父母是最難做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生來都不可能完美。但如果你有了孩子,為了他們的未來,請和我一起努力,盡力做一個更好的大人和家長吧。 我們的世界總會有隱秘的角落,但不要再讓它們毀掉更多的孩子了。 今天這一期是《犯罪心理》片頭曲系列重啟的第一期,眾所周知,在這部美劇的片頭出現過的那些罪犯照片,都是真實存在的兇手。 而這期給大家分析的罪犯理查德·斯派克也曾出現在片頭中,截圖如下。 ![]() 《犯罪心理》片頭曲,主角們身后的照片墻里,都是現實中臭名昭著的殺人犯。圖片制作:包包 后面的更新中,我們還為大家準備了另外3名在美國臭名昭著的真實罪犯。 如果喜歡這系列的更新,記得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