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服方法明鑒 我們臨床運用李氏全息湯加減藥物處方時,其先煎藥物和后下藥物及飯前或飯后服用等情況,在處方時均應文字注明,以防止患者誤煎,誤服而影響療效。中藥煎服方法 中藥煎煮方法以及服藥方法都會影響到治療效果的好壞。前人在煎藥和服藥的方法方面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的煎服法“取藥一劑用水七杯,微火煎取三杯,除去藥渣,溫服一杯,約過半小時,再喝熱稀粥杯,以助藥力,蓋上被睡臥約二小時,令遍身潮潤出微汗為最好,不可令大汗淋漓,如大汗,病必不除。”《傷寒論》大承氣湯的煎服法“用清水十茶杯,先煮枳實,厚樸,取五杯,去掉藥渣,放入大黃,再煎至兩杯時,去掉藥渣,放入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分成兩次服,服藥取得大便瀉下后,其余的藥就停服”。《溫病條辨》中銀翹散的煎服方法“杵為散,每次服六錢,用鮮葦根湯煎藥,聞到藥味大出,就取下,不可煮得時間過長。病重的,約四小時服一次,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一次。病不解者,原方再服。”還有藥方如“雞鳴散”要求在清晨4時左右服用才會有效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不但要注意中藥的質量,炮制,配伍,還必須注意藥物的煎煮及服用方法,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一般來說,解表藥宜用急火,煎煮時間不宜過長,一般15-20分鐘即可,每2-4小時服藥一次,病好后可停服。補益類藥物宜用慢火煎煮,時間可以久些一般30-40分鐘,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攻下藥宜空腹服用。一般服藥規律為上半身疾病宜飯后服用,下半身疾病宜飯前服用。如果含有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如苦參,乳香,沒藥等)或者患者飯前服藥容易引起惡心嘔吐,胃痛反酸等情況,即使病在下焦也應改為飯后服用。這是藥物煎服法的一般規律,具體藥物的煎服法還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煎服方法分類:(1)先煎: ①一般堅硬的貝殼類、礦物藥因堅實難煎出有效成分,應打碎先煎。磁石、代赭石、龍骨、牡蠣、龜板、鱉甲、珍珠母、生石膏、瓦楞子等。 ②有毒的藥物如果用量較大也應當先煎以減低其毒性,如半夏、附子、川烏、草鳥、雷公藤、天南星等,不過這些藥物在10克以內時,與其他藥物同煎即可。 ③質輕及量大的植物藥如蘆根、夏枯草、金錢草、老頭草、貓須草等,每當用至幾十克,上百克時,同煎不便,也 可先煎此類藥物,棄渣取汁。然后,以湯代水,用此藥汁來煎煮其它藥物。如果這些藥物用量小就可以同其他藥物同煎如果黃芪當歸等用量較大時也可以先煎,如黃芪120-240克,當歸30-90克。 (2)后下: 芳香類的藥物,用其揮發油取效的藥物,且其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的藥物,應在其他中藥頭煎快煎煮完成時放入然后再煎煮1-3分鐘即可關火過濾,第二煎按普通煎煮法煎煮。后下的有薄荷、細辛、麻黃、砂仁、豆寇、香薷、石菖蒲、鉤藤等藥物。 (3)包煎: 某些含有粘性、小粒種子和有細毛的藥物用紗布包好和其它藥物一起煎,以防止煎好后藥液混濁、粘罐底及減少對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需包煎的有滑石、青黛、紅花、旋復花、車前子、枇杷葉,葶藶子等藥物。 (4)烊化: 某些粘性大而易溶的膠質藥因煎煮時容易粘罐底而煮焦,或粘附它藥影響療效,因此必須放在容器內隔水燉化或加少量水煮化后,再加入其它藥物之藥汁同服。如阿膠、牛皮膠、龜板膠、鹿角膠、蜂蜜、飴糖等。 (5)沖服或送服 中藥丸散劑、中西藥片、自然汁及某些用量少的貴重藥物,用溫開水或中藥液沖服或送服。 需沖服的藥有牛黃粉、麝香、沉香末、肉桂末、三七粉、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姜汁,鮮竹瀝等。 此外,還有“另煎”。某些貴重藥如人參,冬蟲夏草等,應切成小塊,放入加蓋盅內,隔水燉2-3小時,然后和其它藥物煎取的藥液同服。既減少同煎時被它藥吸收,又盡量保持其有效成分。 總之,我們必須仔細分析病情,根據自己處方中的藥物配伍需要,詳細的告知患者極其家屬,怎樣煎藥,哪些應當先煎,哪些應當后下,是飯前服用,還是飯后服用,每日服用兒次,禁忌什么食物或其他注意事項都應逐一道明。絕不可不根據病情需要而死板的常規服藥,這種情況常可出現雖然藥方符合病情,但是由于不正確的煎煮方法,服用方法而導致無效或效果不滿意,如不究其緣由,而一再改方換藥,則會耽誤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