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萬才 ![]() 所謂合掌,就是把兩只手掌合并在一起。因此又叫合十,意指合十法界于一心,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即合并兩掌,集中心思而表達恭敬的意思。佛教中的合掌,包含著很深層次的含義,是個大的范疇。因此,在此只探討詩詞中的合掌問題。 合掌,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相對。不相對,是不存在合掌的。它不是單一、獨立的,而是必須兩兩出現的,是對立的。這就象人的兩只手,要合并在一起,必須是兩只,一只手是不能合在一起的。因此,合掌一般是出現在對偶之中。也就是說,離開對偶來談合掌,是沒有任何意義,也沒有任何價值可言的。 在對偶中,如果上下句所說的是同一個意思,我們就說是合掌了。可見,合掌是出現在對偶之中的。因此,格律詩中的合掌,大多出現在律詩的腹聯。 合掌,是詩病的一種。因此,我們在創作中,一般是應該避免的。宋之問《初到黃梅》有句云:“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紀昀在《瀛奎律髓刊誤》評論說:“途中、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的確,途中和馬上,暮春和寒食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是合掌的。宋代沈括《夢溪筆談》及《蔡寬夫詩話》均指出:對仗要避免“上下句一意”之病。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歸納“兩句不可一意”??梢姡谒纬陀腥酥匾暫险频膯栴}了。但具體合掌最初是誰提出,因手中資料有限,筆者也就難以去作考證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元明清幾朝,就已經很盛行合掌之說了。 我們平時所見的格律詩中的合掌,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字面的合掌,二是意境的合掌。而最常見的,也是最被人們所重視的,也是最好理解的合掌,當屬第一種合掌,即字面的合掌。如: 長空展翅, 廣宇翔云。 長空和廣宇,意思相同;展翅與翔云,所指的也大體為同樣一件事情。這必然形成下聯是上聯的重復,不但浪費了文字,顯然也形成了合掌。 又如,毛澤東《冬云》有“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一聯,“英雄、豪杰”意思相近,“虎豹、熊羆”也一樣,這是當今學術界普遍認可為的合掌。 在格律詩中,這樣字面合掌的例子很多,無論是名家,還是大家都出現過這樣的合掌。尤其是虛詞的合掌,往往是明知而故犯。一般來說,虛詞的合掌,是允許的。而有些合掌,作者也知道那是合掌,卻也不避。如華夏對神州,三江(五湖)對四海,逍遙對自在等等。還有一種字面的合掌,是作者把一些并列的合成詞分開于上下兩聯中。這樣的詞有如調查研究、團結互助、齊心協力、光輝燦爛、莊嚴肅穆、雄偉壯麗等等。關于字面的合掌,有不少詩人在創作和閱讀中都十分重視。在此就不多談了。 而關于意境的合掌,說起來很簡單,但要真正理解起來卻不是那么容易,甚至有些抽象,作起來則更難。這也是大家時常爭論不休的。而在這樣的爭論中,往往因為思維的不同,理解的不同,學識的不同,誰也無法說服誰,彼此都認為自己的是對的,自己的就是真理。記得當代著名學者葉嘉瑩先生曾經寫過一篇關于“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聯為合掌的文章,觀點十分明確,但在網絡上卻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一些人認為這不屬于合掌,而一些人則認為屬于合掌。兩派各占山頭,誰也無法說服誰,甚至發生言語上的相互攻擊。但就“春蠶”一聯來看,筆者的觀點是屬于合掌。上下聯所寫的意境是基本相同的。因此當屬于意境合掌的范疇。 又如聶紺弩《林沖》詩組中《休妻》一詩,有“誰知落雁沉魚者,竟是招災賈禍人”一聯,從對聯的形式來說,上聯屬于因,下聯屬于果,是典型的流水對。但就意境來說,上聯“落雁沉魚者”和下聯“招災賈禍人”,寫的是同樣一件事,都是指因為美貌而引來的災禍,都是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的事情,這就屬于意境的合掌。關于創作中意境的合掌,個人是持肯定觀點的。 除了以上二種合掌,還有一種是結構的合掌,也就是結構的雷同。結構的合掌,往往多在律詩的中二聯出現。也就是說,中二聯的結構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給人感覺十分呆滯。如《唐詩三百首》中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其中中二聯: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顯然,兩聯的結構是雷同的,這就是律詩中結構的合掌。在此詩中,中二聯四個句子的第三字,都可以看作是“詩眼”。因此,也犯了一些評論家所說的“摞眼”病。結構的雷同,在創作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初學者,往往都不注意結構的雷同。當創作好后有人說結構雷同了,再回頭去修改,那麻煩會很大,修改起來也是十分困難的。因此,在創作中,在構思時,就應該注意這個問題。盡量在中二聯,以及全詩中求變化。 在以上幾種合掌中,字面的合掌以及結構的雷同都比較明顯,是用眼可以看出來的。但意境的合掌,則是需要用心去分析的。有時甚至需要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事件的背景等。在字面中是看不出來的。比如大家所熟悉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聯,上下聯皆以鬧寫靜,以聲襯寂,表達的意境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當屬于意境合掌的范疇。又如“蘇武杖節”和“漢卿牧羊”,字面雖然不同,但所指是同一個典故,因此為合掌。再如東晉劉琨《重贈盧諶》有“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一聯,上下聯都是指魯國人在西境獵獲一只麒麟,孔子知道后為之流淚,感嘆他道行不通了的事情。劉琨在這一聯中用的是同一件史事,顯然就屬于合掌的范疇。因此,看是不是合掌,只看字面是不夠的,還得結合上下聯的意境,創作背景等全方位去分析,去考慮。 既然合掌是病,那么,在創作中,我們就應該注意合掌的問題。甚至應該刻意避開合掌對。當然,有人可能會問,合掌既然是詩家聯家所忌諱的,那么在創作中是不是一無是處,完全不可行呢?就筆者個人觀點而言,回答是否定的。有的合掌聯,合掌詩,甚至成為千古絕唱,成為經典。比如以上所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以及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詩的例子。再如我們熟悉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對聯,都成為經典。因此,能否在創作中運用合掌,關鍵看自己對詩詞美學,對對聯美學的理解,以及文字駕馭的能力而論。當然,一般情況下是應該避免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