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行書法帖。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今淅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作詩,《蘭亭序》即為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 法帖相傳之本,共28行,324個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33歲時的得意之作。后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于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法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和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岫,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 ![]() ![]() ![]() ![]() ![]() ![]() ![]() ![]() ![]() ![]() ![]() ![]() ![]() ![]() ![]() ![]() ![]() ![]() ![]() ![]() 【完結】 |
|
來自: 飛龍在天2r7y7c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