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不是掌握了很多道理,還不能過好這一生? 我們是不是一年讀了100本書,碰到問題時依然不得要領? 如果你有這樣的問題,也許梁漱溟老先生的領悟和觀點能讓你醍醐灌頂。 梁漱溟:成功的問題中人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開封。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稱 。 但是,在他的自傳《我生有涯愿無盡》中,梁漱溟卻說自己不是學問中人,甚至連“四書五經”都沒背過;他也不是事功中人,也就是不追求功成名就。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問題中人”,也就是畢生都在尋求問題的答案。 無獨有偶,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有一次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是否羨慕那些創造了建筑流派的建筑師?”貝聿銘先生回答說: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我一直沉浸在如何解決我自己的問題之中。” 人是問題求解的動物。我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探索的一個問題可能是:什么是成功?也許,我們可以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給成功下這樣一個定義:成功是已解決問題的積累。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梁漱溟先生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問題中人。 躬身入局,點滴實踐梁漱溟先生在他的事業選擇上,也是相當堅決。他覺得,要實踐儒家的人生理想,就不能只在課堂和書齋里講課做學問,而是深入到民間、到現實中推行自己的主張。1924年,他辭去了北大教職,到山東、廣東等地的農村去辦學,推動當時的農村建設。
對于梁漱溟先生的這種精神以及以這種思想為指導的一系列實踐,我深感佩服。比如,他在山東鄒平搞的鄉村建設,不僅進行理論研究,還進行社會實踐。在他的幫助下,鄒平成了全國鄉村建設的典范,被稱為是“中國人超越政治救國的卓越努力。” 一般的知識分子,能夠去思想、去論述,但很少有人像他這樣,能在民族危亡之際,以儒家的救世情懷躬身入局,一點一滴去做實際的事。雖然他的工作因為抗戰的爆發而終止了,但是他的思考、行動為我自己的行為點亮了前行路上的燈塔。“思考者正確,行動者成事。” 淵博并不算學問,真正的學問是能把眼前的道理和材料加以系統化、深刻化這個觀點和“模型化”的思維方式不謀而合,在很多人的嘴里、書里都聽過、看過這樣的表達。從霍金的“依賴模型的實在論”,到羅振宇的“模型收集愛好者”,再到梁漱溟老先生的表述,以及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的思考總結。“信息創造價值”,信息并不稀缺,真正創造價值的是我們掌握的模型,因為模型直接決定了我們從什么角度來透視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所以,很多人并不看新聞、不看娛樂八卦,依然非常有智慧。 梁漱溟老先生把建立獨立思想,獲得真正學問的過程分成了八個步驟。 第一步是建立自己的主見。人通過獨立思考獲得的主見也許是淺薄的,但縱然淺薄,也是真正屬于自己的。他說,胡適的主見就很淺,但因為是他獨立的心得,而且理論親切動人,所以能自成一派。別人不行,因為連淺薄的主見都沒有。
第二步,是思考旁人的思想和意見與自己的不同在哪里。這個表述后面隱藏著什么道理呢?梁漱溟老先生對學問的理解是:學著認識問題。比價糟糕的學習是:道理知道了一大堆,卻提不出一個問題來。 最初的主見和問題是通往思想和學問的萌芽,有了這個萌芽,才能在不斷的學習中吸收養料,長出學問的大樹。 第三步是:進入真正的讀書和學習;第四步是:學然后知不足;第五步:由淺入深、以簡化繁;第六步
因為對我觸動最大的是第一步、第二步,所以前面兩步比較詳細的寫下來了。對于后面八步感興趣的,可以去閱讀梁漱溟老先生的自傳《我生有涯愿無盡》。 -Watson 2020/07/13 |
|
來自: 新用戶07039177 > 《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