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毛澤東早期文稿》給予高度評價:“伊尹之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可法。生于專制時代,其心實大公也。識力大,氣勢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義,首倡革命。” “巴巫蠻道”尊黃尹為“味道先師”。 黃衡伊尹,媯墟(今陜南安康市)虞巴微國人,《世本》:“媯墟在西城,舜所居。”《帝王世紀》:“安康謂之媯墟,或謂之姚墟。”其母為丁家河丁侯族人,殷墟甲骨文卜辭以天干“丁”日祭祀;父為黃溝黃侯族人,甲骨文稱“黃尹”;甲骨文還用其父母姓合稱“黃丁人”;是黃洋河有莘氏侯廚師,為有莘氏女陪嫁臣而佐商湯結緣“漢南四十國”奪取夏江山。 據郭沫若等人考證,殷墟甲骨文上的“黃尹”“伊尹”,就是先秦經典上備受稱贊的傳奇英雄阿衡。黃為其姓;衡為其名;伊,從人、從尹,字象人手持杖,以示有權勢之人;尹是官名,后來楚相效稱大尹。而“黃奭”“伊奭”則是其妃。 黃衡輔佐商湯消滅了夏桀,建立起商王朝。連任商湯、外丙、中壬、大甲四朝宰相,成為中國商王朝初期實際政治上的主宰。至商朝第五任帝沃丁時,已任職三十八年,終于功德圓滿,壽終正寢。《詩經·商頌.長發》歌頌黃衡:“昔在中葉,有震且業。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商人不但把他當作先王一樣祭祀,而且在河南濟陽平利鄉、偃師縣丁八里、楚丘縣西十五里都修建有他的墓廬。 《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至以王道。 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之,五反,然后肯往從湯,言桀王及嬉之事。 湯舉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丑有夏,復歸于亳。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 伊尹是殷商王朝開國宰相,始祖是伏羲第三子土龍黃椎,初為商湯王妃有莘氏女陪嫁臣。有莘氏即鯀妻禹母女嬉所出自的有莘氏族,該族世居今陜南安康市伏羲山西南平利縣和漢濱區洛河黃洋河流域,又稱流黃辛氏,《山海經·海內經》:“西南有巴國。大皞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有國名曰流黃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麈。有巴遂山(平利小巴山),澠水出焉(黃洋河上游洛河)。”郭璞注:“即豐氏也。”《海內西經》:“流黃豐氏之國,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平利境洛河流域有豐河、豐后壩。《漢水巴人民歌》:“有莘氏女陪嫁臣,廚師伊尹圣賢人;私通妹喜桀夫人,輔佐商湯傾夏政。” 《楚辭·天問》:“成湯西巡,有莘爰極,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濱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惡之,媵有莘之婦?”王逸注:“伊尹母妊身,夢神女告之曰:‘臼灶生蛙,亟去無顧。’居無幾何,臼灶中生蛙,毋去,東走,顧視其邑,盡為大水。母因溺死,化為空桑之木。水干之后,有小兒啼水涯,人取養之。既長大,有殊才。有莘惡伊尹從木中出,因以送女也……湯初舉伊尹,以為凡臣耳。后知其賢,及以備輔翼承疑,用其謀也。” 《呂氏春秋·本味》:“有莘氏女采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母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長而賢。湯聞伊尹,使人請之有莘氏。有莘氏不可。伊尹變欲歸湯。湯于是請娶婦為婚。有莘氏喜,以伊尹為媵送女。” 《韓詩外傳》:“伊尹故莘氏僮也。”《墨子·尚賢下》:“昔伊尹為莘氏女師仆,使為庖人。”《呂氏春秋·慎行論》:“伊尹,庖廚之臣也。”《淮南子·泰族訓》:“今天祭者,屠割烹殺,肅狗燒豕,調平五味者,庖也。” 《荀子·非相》:“伊尹之狀,面無須眉。”《晏子春秋·內篇諫上》:“伊尹黑而短,蓬頭而髯,豐上兌下,僂身而下聲。”《博物志·異聞》:“伊尹黑而短。” 因為其貌丑陋怪異,故《呂氏春秋·本味》云:“湯得伊尹,被之于廟(高誘注:“所以被 除其不祥也。”),爝以爟火,釁以犧猳。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 《呂氏春秋.本味》:“湯曰:‘可對而為乎?’(伊尹)對曰:‘君子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后可具。 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臭惡猶美,皆有所以。 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去羶,必以其勝,無失其理。 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不能喻。 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日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咸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 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雋燕之翠,述蕩之腕,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 魚之美者:洞庭之鮒,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雚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一夜飛,游于東海。 菜之美者,昆侖之蘋,壽木之華。指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余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蕓。云夢之芹。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鱣鮪之醢,大夏之鹽,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長澤之卵。 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穄,南海之秬。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侖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 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島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云夢之柚。漢上石耳。 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 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強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已,已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 故審近所以知遠也,成已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豈越越多業哉!” 身為有莘氏廚師的伊尹,以類似于《山海經》的巴蜀楚苗巫師文化的淵博知識,從“味道”引發出九州物產豐美富饒,誘導啟發“君子國小”的商湯開闊視野立志統一天下。《韓非子》:“伊尹說湯,七十說而不受。”《淮南子·泰族訓》:“伊尹憂天之不治,調和五味,負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湯,將欲以濁為清,以危為寧也。” 《新序·刺奢》:“伊尹知天命之至,舉觴而告桀曰:‘君王不聽臣之言,亡無日矣!’桀拍然而作,啞然而笑曰:‘子何妖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亦亡’。”因而《尚書·湯誓》載民謠云:“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尚書大傳》:“夏人飲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歸于亳,盍歸于亳,亳亦大矣!’伊尹退而閑居,深聽歌聲,更曰:‘覺兮校兮,吾大命格兮,去不善而就善,何不樂兮!’是以伊尹遂去夏適湯。”值得注意的是,這三首歌謠唯獨伊尹之歌用西南巴楚之“兮”。 《呂氏春秋·慎大》:“桀為無道,湯欲令伊尹往視曠夏,恐其不信,湯由親射伊尹。 伊尹奔夏,三年,反報于亳。曰:“桀迷惑于妹嬉,好彼琬、琰,不恤其眾,眾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積怨,皆曰:‘上天弗恤,夏命卒。’湯謂伊尹曰:‘若告我曠夏盡如志。’湯與伊尹盟,以示必滅夏。 伊尹又往視曠夏,聽于妹嬉。妹嬉言曰:‘今昔天子夢西方有日,東方有日,兩日相與斗,西方日勝,東方日不勝。’(袁珂先生以“西夏東殷”而認為此言說反了;其實以伊尹故鄉西南、夏桀王都東北西言,妹嬉鼓勵伊尹之辭說得確切。) 伊尹以告湯。商涸旱,湯猶發師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師從東方出于國,西以進,未接刃而桀走,逐之至大沙,身體離散,為天下戮。” 《國語·晉語一》:“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嬉女焉;妹嬉有寵,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韋昭注:“伊尹湯相伊摯也,自夏適殷也;比,比功也:伊尹欲亡夏,妹嬉為之作禍,其功同也。” 《繹史》卷十四引《竹書紀年》:“后桀命扁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愛二女,斫其名于苕華之玉,而棄其元妃于洛,曰妹嬉”。 儒家歷來以“夏桀寵愛而迷惑于妹嬉”則把妹嬉罵得狗血淋頭,實則伊尹受商湯之命反復刺探傾覆夏政,即“五就桀,五就湯”;而妹嬉“與伊尹交”,為之內應,以使夏桀速亡。妹嬉為報有施亡國之仇和自身被虜玩弄而遭棄受辱之恨,與伊尹合謀滅夏桀,實乃巾幗英雄也! 《孟子·萬章上》:“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顛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已也,復歸于亳。” 《史記·殷本紀》:“湯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于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二年,崩,立外丙之弟仲壬,是為帝仲壬。帝仲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嫡長孫也,是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祖后》。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以朝諸侯。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訓》三篇,褒帝太甲,稱太宗。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咎單遂訓伊尹事,作《夭丁》。 帝太戊立(湯五世孫),伊陟為相(伊尹后代)。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田歟?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桑枯而死。 伊陟贊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贊伊陟于廟,言弗臣。伊陟讓,作《原命》。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帝祖乙立(湯六世孫),殷復興。巫賢任職(巫咸后代)。” 在殷商前期,漢水巴人文化區有四賢為名相:伊尹、伊陟、巫咸、巫賢。 ![]()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