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布衣,生逢周之末世,諸侯多詐力,禮崩樂壞,人心日漸澆薄。于是,他終其一生致力于挽救世道人心,恢復周公之禮,向往“天下歸仁”,所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為此,他一方面“修己以敬”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一方面,謀求“博施于民而能濟眾”。 活著的時候他吃了很多苦,歷經磨折,但是抱負始終未能實現。死后,他世被哀榮,得到歷代帝王的加封和追謚,先后有“褒成宣尼公”(西漢平帝)“文圣尼父”(北魏孝文帝)“鄒國公”(北周靜帝)“先師尼父”(隋文帝)“先圣”(唐太宗)“文宣王”(唐玄宗)“至圣文宣王”(宋真宗)“大成至圣文宣王”(元成宗)“至圣先師”(明世宗)“大成至圣文宣先師”(清世祖)“大成至圣先師”(中華民國中央政府)等等徽號。世人稱他為“圣人”??鬃右浴笆ト恕敝馂槭廊司把觥?/p> 孔子一生追求知識,追求完美,追求生存的價值。他以“修己以安百姓”的崇高理想、偉大人格和智慧,創立了意在惠及天下眾生的“仁愛”學說,為儒家所宗,奠定了中國主流文化的思想基礎。司馬遷說:“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體,以“禮”為用,“允執厥中”,入情入理,數千年來,已經成為正義的人們判斷是非的準則,衡評政治的標準,雖未盡美,然盡善矣。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動亂時代,一生致力于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重建社會秩序,使天下百姓共同享受人生的幸福,而周公時代則是他社會理想的標準模板。他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孔子從周,是因為“周監于二代”而“有所損益”,將社會文明發展為鼎盛。他要建立一個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p> 為了實現自己的大理想,構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樣的和諧社會,孔子渴望登上政治舞臺。他說:“茍有用我者,朞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有一次,他的弟子子貢以“美玉”為喻,叩問孔子的人生追求,孔子毫不諱言地說:“我待賈者也。”他要尋找一位“識貨”的君王,把自己推銷出去。 但是,魯“陪臣執國命”“政逮于大夫”,他感覺在魯國實現自己理想的希望已經渺茫,及“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于是斷然離開了自己的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14年之久的顛沛生活,“斥乎齊,逐乎宋、衛,困于陳、蔡之間”。雖屢遭困厄,但他矢志不渝。他說:“吾豈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為此,時人以為他如此“棲棲”,是想做個花言巧語的佞人。他說我不敢做佞人,釣譽沽名,之所以忙忙碌碌,是因為社會的痼疾太難治了,積重難返??! 他求仕的目的,主要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百姓,正所謂“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他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孔子一生積極進取,一心救世濟民。但在那個“多欲”“尚力”的時代,他的仁政思想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始終未能得到當權之統治者的真正賞識,而他仍“知其不可而為之”。他的一生是理性追求與社會現實相互矛盾的一生。雖然他曾說“無可無不可”,但內心也難免充滿痛苦、無奈和嘆息。他說:“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和我們常人一樣,他有追求,也有困惑;有歡樂,也有痛苦;有執著,也有牢騷。他很偉大,又很平常。為其偉大,所以世人景仰;為其平常,所以弟子益親。 孔子一生志在社會政治,在人的發展??鬃印叭ⅰ?,開始授徒講學。私學的創立,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局面,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為社會培養了許多治世人才。 孔子想讓整個人類共同享受生命的快樂和生活的幸福,但由于未被世用,他的政治主張大多“托之空言”,不曾見諸行事,一腔懷抱未得施展。晚年回魯,專心致力于人才教育和古代文獻的整理。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執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離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p> 孔子以為,人的先天稟賦差不多,人之所以有善有惡,是因為后天習染造成的。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以他收徒講學,“有教無類”。 他的弟子中,以下層平民為多。史載,子路為“卞之野人”,顏淵身居陋巷,閔子騫冬天以蘆花為衣,原憲、曾參家皆貧苦,仲弓出身微賤,公冶長曾“在縲紲之中”……這些弟子,皆學有所成。子路仕于衛,冉求用于魯,子游宰武城,子夏官莒父,“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笨鬃映晒Φ慕逃?,在政治上打破了貴族壟斷的世卿世祿制度,為專制君王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體制創造了條件。 孔子的教育,以培養弟子人格為第一要務,以培養國家管理人才為終極目標。 對于孔子,教育不是職業而是事業,弟子既是學生也是朋友。他與弟子親如父子,情同手足?!墩撜Z》記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他與弟子坦誠相見,出示肺肝;弟子對他敞開心扉,由衷敬重。師徒之間真誠相待,很少欺心。他對弟子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我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p> 孔子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時刻關注并引導著弟子們成長。他以詩、書、禮、樂教弟子做人做事,應機設教,隨問作答,各以其材。 孔子因材施教,實行的是真正的素質教育,他要讓每一個學生都在自己已有素質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終其一生,他為社會培養了不少有用之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逼渲胁簧俚茏幼冯S他周游列國,到處奔波,宣傳他的政治主張,師徒之間建立起了十分深厚的情誼。 孔子與弟子相處,關愛,教誨,從不裝腔作勢,而是十分和藹,極為平易?!墩撜Z》載,他訓誨弟子說:“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弊釉唬骸熬樱嵴Z女!……”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笨鬃雍舻茏右悦缤改负魡咀优话悖菢佑H切,那樣甜蜜,讓人覺得幸福;而“居,我語女”云云,就像朋友推心置腹的對語一樣,那么和藹,那么平易,使人感到溫暖! 孔子以其思想和人格贏得了弟子和世人的尊敬。弟子們對孔子的人生境界由衷敬佩??鬃铀篮螅暗茏咏苑嗜辍H晷膯十?,相訣而去,則哭,各復盡哀;或復留。唯子貢廬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魯人往從冢而家者,百有余室。”他那崇高的社會責任感,深深地植根于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心靈中,他那憂心民生疾苦的終極關懷,無不默默地融化在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血液里。 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理想追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境界,李白“寰宇大定,??h青一”的凌云壯志,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偉大抱負,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擔當,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獻身精神,李大釗“鐵肩擔道義”的使命自任,哪一個不是來自孔子思想的滋養?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痛苦,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思,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钡某嗾\,以及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蓋與孔子的思想一脈相承。 《論語·子路》載,子路問政于孔子,孔子告訴他“先之勞之”,子路“請益”,孔子說:“無倦”。不倦地在民之先為民而憂,不正是這為人民謀福祉的殷殷情懷嗎? 孔子弟子子貢曰:“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庇衷唬骸捌┲T宮墻,……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 孔子開啟了我們民族思想和文化的新紀元,他的思想學說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和志士仁人,令我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