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專家:趙林,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擅長腫瘤化療及綜合治療,特別是胃腸道腫瘤治療 
“中國是胃癌大國,全球44%的胃癌患者都在中國。同時,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大部分患者都是出現癥狀后再去就診,此時多數已是中晚期。”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趙林教授的顧慮,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胃癌診療規范(2018年版)》中得到了數字的證實:我國每年新發胃癌患者近50萬人,相當于每天有近1400人[1],約80%的胃癌患者確診時已是進展期[2]。 面對這樣的嚴峻現狀,大家最為關心的莫過于“哪些人是潛在的胃癌患者?”、“有無預防的可能?”、“有得治嗎?”等等。日前,趙林教授就這些問題給到了我們一些專業的建議。 辨明高危因素,需警惕但勿過度緊張 2014年《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建議,40歲以上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均應列為胃癌高危人群[3]: 趙林教授提示,若符合以上高危因素,必須提高警惕,加強監測,改變吸煙、飲酒、高鹽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但同時,也無需過度緊張,癌前病變或者癌癥高危與癌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具備這些危險因素只是說明在沒有介入的情況下,高危人群發生腫瘤的風險要高于普通人群,但并不一定會發生癌變。 缺乏特異癥狀,早期胃癌難重視 由于胃是一個有彈性的器官,腫瘤生長之后,多數早期階段的患者并無明顯癥狀,僅少數患者伴有惡心、嘔吐或是類似潰瘍病的上消化道癥狀。因此,難以引起足夠的重視。 而隨著腫瘤的逐漸生長,胃功能會受到影響,此時患者才會感受到明顯的不適。但具體癥狀均缺乏特異性,易與其他胃部疾病混淆,如新發或慢性消化不良、上或下消化道出血、黑便、吞咽困難等[4]。 在中晚期階段,疼痛與體重減輕是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此外,患者常有較為明確的上消化道癥狀,如上腹不適、進食后飽脹,隨著病情進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到再晚期,患者常可出現貧血、消瘦、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等癥狀。 注重早查早篩,胃鏡是診斷金標準 趙林教授指出,不是所有的胃部不適都是胃癌。但若不適癥狀一直持續,甚至有加重趨勢,則應盡早到醫院做胃鏡檢查。她還提醒,有體檢習慣的人群也可以時常關注大便潛血的結果,如果反復提示陽性,建議有規律地進行胃腸鏡檢查。 目前,胃鏡檢查依然是診斷胃癌的金標準。對于什么年齡開始做篩查,趙林教授表示,大多數國際指南都將50歲左右作為開始篩查的年齡,比如,早期篩查做得比較好的日本,50歲篩查的標準已經基本落實到位。而基于我國的人口與地域特點,標準的制定還需因地制宜,因此我國目前尚未在年齡上有一個具體的共識。 “對于有明確遺傳家族史的人而言,可能需要把監測年齡提前,一般建議在其最早患病親屬的患病年齡之前就開始做篩查。但如果家里有70歲高齡老人得胃癌,就不屬于典型的顯性遺傳,不一定需要那么早進行篩查。”趙林教授認為,未來還要根據中國患者情況以及有無高危因素等,對篩查指南進行細化與規范。 “后線缺藥”破局,免疫治療有望延長生存期 對于胃癌的治療,不同分期有著不同的治療原則。早期胃癌以治愈為目的,防治復發與轉移,促進恢復,降低并發癥;而晚期胃癌治療則以延長生存,控制癥狀,縮小瘤體積,改善生活質量為主。 當前,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療以靶向治療和化療為主。然而,由于胃癌高度異質性和分子復雜性的特點,該癌種對于化療和靶向藥物敏感性較差,生物標記物篩選和發展也有不少阻礙,因而胃癌精準治療的進程也一直停滯不前。在已獲批的兩類胃癌靶向藥物中,主流的抗HER-2領域藥物對應的合適人群較少;另一類抗血管生成藥物僅作用于微環境而非具體靶點,效果也很有限。 基于我國既往胃癌確診即晚期的問題持續存在,加之晚期胃癌患者可選擇的治療方案非常少且療效存在局限,因而幫助這部分患者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成為了近年來胃癌治療領域的首要發展目標。 今年3月,目標終于獲得了實質性突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已經批準了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用于治療既往接受過兩種或兩種以上全身性治療方案的晚期或復發性胃或胃食管連接部腺癌患者。 此次獲批基于一項名為ATTRACTION-2的III期臨床研究結果:納武利尤單抗用于胃癌三線或以上治療安全性良好,一年生存率翻倍,達27.3%。且患者一旦獲益(即部分或完全緩解),其中有61.3%患者的生存期可延長至兩年以上[5]。 趙林教授對此表示,免疫治療帶來的長期生存,并非只是帶瘤生存,而是確實給晚期腫瘤病人帶來了治愈的機會。盡管目前案例不多,但未來免疫治療一定將是胃癌領域治愈一個最好的希望。 目前,以納武利尤單抗為代表的PD-1抑制劑已被國內外指南一致推薦成為胃癌三線或以上治療新標準。“我相信之后免疫治療一定會改變晚期胃癌治療的整體格局。”趙林教授認為,“因為免疫治療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來持續殺傷腫瘤的,而免疫系統發揮作用好壞的一大決定性因素在于患者自身的機體免疫狀態。越早期的患者,機體免疫狀態相對越好,免疫治療更容易發揮作用,所以我們非常希望免疫治療能在未來用于二線、一線,甚至新輔助和輔助治療當中。”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胃癌診療規范(2018年版)》[2] Lei Y., et 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tomach cancer in China,2014[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2018,30(03):291-298.[3] 廖專, 孫濤, 吳浩, 楊帆, 鄒文斌. 中國早期胃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共識意見[J]. 胃腸病學, 2014(07).[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2013.[5] Chen L-T. et al. A phase 3 study of nivol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gastri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cancer (ATTRACTION?2): 2?year update data [J]. Gastric Cancer 201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