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呼,怎么像變色龍?! 當彎腰, 不是由于人品; 當恭敬, 不是由于為人; 那么一切, 都是荒誕的急功近利的故事! 文│王政 人常說,名字就是為人叫的。事實并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名字用于稱呼的并不多,特別是越有身份的,名字的用處越不大。出生時對取名字越重視,取名字的儀式越隆重,名字被人叫的機會越少。相反,名字取得越是隨意,名字伴隨這個人的時間越長,使用的越多。比如鄉(xiāng)村里,有的人出生后家人隨便叫他“狗蛋”、“毛蛋”,這名字基本上就伴隨他一生了。但是,若有一天,他出人頭地了,他必會重新取了正式的名字。 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自古及今的所謂官場稱謂,只要是有一官半職,日常稱呼中名字基本就沒用了,都以姓氏加官銜相稱。不要說當宰相、當學士的,就連杜甫只不過當過幾天工部員外郎,相當于現(xiàn)在的監(jiān)工,人們就以“杜工部”稱之,不但生活中這樣叫,后來給他出的詩集都叫《杜工部詩集》。細數(shù)唐宋以來的文人騷客,這種以官職代替名字,并流傳后世的比比皆是。到了今天,這個光榮傳統(tǒng)很好地得到了繼承和發(fā)揚。走在大小行政機關(guān),“某縣長”、“某局長”、“某主任”、“某書記”等等的問好聲、寒暄聲隨處可聽。不但如此,那些副縣長、副局長等等在見面稱呼時都把“副”字省掉了。但是書面稱呼時就往往帶來麻煩。本人常給人寫請?zhí)龅礁甭氼I(lǐng)導(dǎo),往往就在寫不寫“副”字上左右為難。特別是一塊共事又姓氏相同的正職與副職,寫不寫“副”字就更讓人為難。 以自己為例,在機關(guān)工作了二十多年,盡管從來沒在執(zhí)掌實權(quán)的崗位呆過,但是,前些年也入鄉(xiāng)隨俗被同事、領(lǐng)導(dǎo)以職務(wù)代名字稱呼。特別是前些年,陰差陽錯在一個有名無實的“局長”崗位上工作了幾年,大家見了就以“局長”相稱。開始時覺得此局長非彼局長,別人叫自己還不好意思答應(yīng)。但時間長了,也許是虛榮心作怪,也許出于無奈,便心安理得地習慣了別人稱自己局長。自覺心里不實在,但面子上有點光。去年,崗位調(diào)整了,職務(wù)名稱變了,到了新單位,以前熟識的同事、朋友見了面寒暄或者談?wù)摴ぷ鳎确Q“局長”,很快又改口稱新職務(wù),有的改了稱呼還不忘解釋幾句:“一時還改不過口”,有的甚至說“現(xiàn)在不知道該怎么叫你了?!蔽冶汶S口說那就叫名字吧,對方趕緊說“不敢不敢”。我又開玩笑說,那就叫“老王”吧,只要別叫成“隔壁老王”就好。 其實,老王這稱呼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叫了。那時我們幾個剛到新單位的年輕人,都是三十歲左右,在辦公室做事情時彼此間就以“老某”相稱,其中的“某”當然就是姓氏了。一天有位比我們年長的領(lǐng)導(dǎo)來我們的集體辦公室,無意間聽到我們彼此的稱呼,不禁開玩笑說,你們都老啥老啥地叫,那讓我咋叫!從那以后我們再沒敢當著外人的面那樣以“老”相稱了。現(xiàn)在,到了可以以“老”相稱的年齡了,卻沒人這么叫了,因為大家都有了正兒八經(jīng)的職務(wù)了,有帶“長”的,有叫“書記”的,有稱“主任”。但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間,除了正式場合或者有外人在場,即便職務(wù)再高,大家也以姓加上“老”字相稱。有一次,和一個關(guān)系不錯的朋友在網(wǎng)上聊天,我那時便是上文說的在那個有名無實的“局長”崗位工作,他是某局副局長,我便以慣例省了“副”字,對他說了句“某局怎么怎么”,他立刻反問我一句“是不是也要讓我稱你為局長?”我便知道在網(wǎng)絡(luò)那樣的私人空間我以職務(wù)稱呼他,他有些生氣了,我也當然不是那個意思。朋友的反問更使我覺得,職務(wù)只是一種面具,當我們不需要戴著面具時,要那職務(wù)干啥?我的名字是一個字,在我的生活圈里,有兩個人,一個是我以前的老領(lǐng)導(dǎo),一個是我同齡的也是有職務(wù)朋友,他們見了我都只稱我名字那一個字,我覺得,這跟稱我“老王”一樣,很親切,很舒服。 這幾年,因為寫字寫文章,到一些場合,自己被人稱作“老師”。其中,有位真正的老師,因為給孩子帶過課當過班主任,讓我?guī)兔Ω倪^發(fā)言稿,后來每次見了都稱我“老師”,我每次都隨口答應(yīng)了。打過招呼,心里便嘀咕:人家才是真正的老師,咱怎么好意思應(yīng)聲呢?但每次不得已還是應(yīng)聲了。特別是在一些陌生的場合寫字或談寫作的話題,被人稱作“王老師”。盡管自己心里清楚,別人那樣稱呼,并非認為自己真有為師的學問和素養(yǎng),僅僅是出于禮貌,但總是心有不安,覺得還是被人叫“老王”好。 中國是禮儀之邦,對人的稱呼便是諸多繁雜禮儀中的一個。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屬之間用祖輩沿襲下來的尊稱,沒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之間除了古代的字號,現(xiàn)代人正式場合的“先生”、“女士”,以及民間的“師傅”、“同志”等等,最多的應(yīng)該就是自古及今官場這種以職務(wù)代名字的稱呼了。但是,不論以什么稱呼,顯示的是稱呼者的文化和素養(yǎng),而對于被稱呼者也不必過于糾結(jié)別人怎么稱自己。以前就聽人說,有當過什么“長”的,退休了人們見了再不以“長”相稱,心里便有些失落。其實有什么呢,除了父母給自己取的名字,和受之于父母的發(fā)膚一樣,是真實的,其他的稱呼,不論代表的職位有多高,都是身外之物。錢財如此,稱呼更是如此! 古人講,德位相配,如果官職之類的稱呼真的代表了一個人的素質(zhì)和水平,那么,更不必對那個稱呼太過在意,應(yīng)該在心的是,當別人那樣稱呼自己時,咱是不是具備與那個稱呼相應(yīng)的素質(zhì)和水平。 王政,陜西華州人,大專畢業(yè),中共黨員,渭南市作協(xié)會員。1995年7月在澄城縣參加工作,現(xiàn)在澄城縣政協(xié)任職。工作之余寫作散文、隨筆、雜論等,用文字表達人生感悟,抒寫生活體味,享受文字帶來的心靈愉悅。文章散見于在《草地》《華山文學》、《西安晚報》、《渭南日報》等省內(nèi)外報刊。曾在《老年日報》“青山綠水間”征文比賽獲一等獎,在《上海文學》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難忘的瞬間”征文獲優(yōu)秀獎,2013年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萬字個人散文集《淺流漫跡》。 編后語 當一句稱呼,由王總變成王教授,由王教授變成王老師,由王老師變成老王,由老王變成老王頭,一路走來人生際遇在稱呼中色彩斑斕。世俗的卑賤,已經(jīng)在淡忘那張越老越慈祥包容著人生的臉,而用稱呼在提醒那漸漸失去了光鮮的屁股。 愿我們在人海茫茫中,以人為本,以仁為本,少一點功利交易之心。 人性的溫暖,源于人的素養(yǎng)養(yǎng)成!稱呼,出賣了你的素養(yǎng)! 我 愛 思 維 思維是一種信仰 觀察 思考 生活 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