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都護 今天在新疆這片神秘遼闊的土地上 不僅有絢麗的自然風光 更有悠久的歷史文明 北庭故城全景 許多散落在荒原和綠洲上的古城廢墟 其數量之多,歷史之深厚 讓人印象深刻 北庭故城遺址就是其中之一 北庭故城遺址位于昌吉回族自治州 吉木薩爾縣北約12公里的護堡子 俗稱“破城子” 核心區域占地1.5平方公里 包括北庭故城、北庭西大寺 北庭故城遺址遠景 北庭故城分內、外兩重 是唐至元時期絲綢之路北道 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 也是目前天山北麓保存最為完整 規模最大的一處古代城址 1988年 北庭故城遺址由國務院公布為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北庭故城遺址外城北門外甕城 該城是在原唐代庭州城的基礎上建立的,是唐代“北庭大都護府”的所在地。9世紀后屬西州回鶻。13世紀初隸屬蒙古,元憲宗蒙哥時曾置行尚書省,元代在此設別失八里元帥府,為北疆重鎮。城址約于明代初年荒廢。 內城西門發掘現場從南到北鳥瞰 故城規模宏大,平面呈不規整長方形,分內外兩城。外城墻周長4596米。內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東北,城墻周長3003米、殘高10余米、厚8~12米、墻基寬8~12米,為夯土建筑。內、外城墻都有城門、馬面、角樓臺基,城墻外有護城河。城內原有建筑破壞殆盡,僅存三處殘破墻基,九處殘基址,其中兩處為佛寺基址。內城建于高昌回鶻時期,城內曾出土很多唐代板瓦、筒瓦和蓮紋方磚,城西北隅出土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之印”和工藝水平很高的銅獅、石獅、葡萄紋銅鏡、開元通寶錢幣、刻花石球、下水管道及陶器等。 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城址外城墻南門遺址進行發掘,證實了外城墻主體始建于唐,延用至元。2018年至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北庭故城開展連續性考古發掘,基本確定內、外城護城壕的位置和規模。出土錢幣、蓮花紋地磚、獸骨、瓦當殘片、筒瓦殘片、景教銅十字架、滑石石圭、聯珠蓮瓣紋殘瓦當等文物,從側面反映出北庭故城延續時間長、文化面貌復雜的特點。 外城北門夯土中出土開元通寶 考古工作使唐代至蒙元時期的北庭故城布局、沿革漸次顯露,內城可能為唐代最早建設的庭州城,后相繼成為北庭都護府、高昌回鶻夏都、元代宣慰司、都元帥府的核心區所在,實證了唐以后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管轄治理和絲綢之路的繁榮暢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