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布雷頓與佩爾斯在薩爾福克的小鎮奧德堡定居,他們攜手于次年(1948年)創辦了“奧德堡音樂節”,該音樂節聲譽漸隆,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小提琴家梅紐因、鋼琴家李赫特都是音樂家的座上賓。布雷頓本人的很多經典錄音也在藝術節上現場呈現,其中包括他和里赫特聯袂演出的舒伯特雙鋼琴作品。 除了音樂節的活動之外,佩爾斯還在各地舉辦獨唱音樂會,而布雷頓從未缺席,每次都是他的御用鋼琴伴奏。 1968年,奧德堡音樂節之后,布雷頓因病毒性感冒病倒,很快被診斷為心內膜炎。馬勒就是因這樣的病癥而辭世的,雖然此時醫療技術進步不少,布雷頓已經可以通過注射抗體來抵御疾病,但很快他就被診斷出心臟病變。疾病的襲擾讓他在指揮時經常感受到左手疼痛,這嚴重影響了他的演出和作曲。 1972年,布雷頓不得不停止工作一年。這一年佩爾斯時刻不離的陪在他身邊,不斷開導他、給他信心。當時英國剛剛宣布同性戀合法化,對于這對同性戀人來說再也不必躲躲藏藏,他也開始全身心得投入到歌劇《魂斷威尼斯》的創作中。 《魂斷威尼斯》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經典作品。該作以馬勒為原型,描述了中年作曲家阿欽巴赫在威尼斯愛上了美少年塔奇奧,但最終因瘟疫肆虐而暴斃。布雷頓第一次在作品中表達了同性戀主題。該劇的制作人考林·格蘭漢說,“布雷頓所有的作品中,這一部最能觸動他靈魂深處。”佩爾斯再次擔任男主角,他曾感慨道:“阿欽巴赫一生都在問,自己究竟在追求什么?知識?失去的純真?對美與愛的追求是否一定會導致混亂?這也是一直困擾著本杰明的難題。”在劇中,當美少年塔奇奧浴身海濱時,太陽神阿波羅唱起了“愛美的人,崇拜我吧”。當阿欽巴赫表白塔奇奧時,唱起了蘇格拉底的誓言,“美將人帶往智慧,也帶往激情和痛苦的深淵。”《魂斷威尼斯》在奧德堡首演就大獲成功。 1973年,布雷頓接受了心臟病手術,但并不成功,這導致他下身癱瘓并且失去了右手知覺 。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指揮和鋼琴藝術生涯,但他依舊致力于作曲和修改自己之前的作品。1976年,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布雷頓奧德堡勛爵,并授予他終身享有此榮譽,這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此特殊榮譽的作曲家。 布雷頓曾不止一次對佩爾斯說,“我必須在你之前離開這個世界,因為沒有你,我不知道自己如何活下去。”1976年12月4日,布雷頓躺在佩爾斯懷中,凝望著窗外令他心潮澎湃一生的北海,與世長辭。 布雷頓身后的音樂遺產并沒有消失,他與佩爾斯共同創建的“布雷頓-佩爾斯基金”使得奧德堡音樂節延續至今。除此之外,該基金還為年輕的作曲家提供資助,幫助他們在創作道路上能走的更遠。 布雷頓在生前并沒有就自己的性取向發表過任何公開言論。1980年,在他去世四年后,佩爾斯應邀參加有關紀念活動。在一次全國性的電視直播節目中,他首次將兩人的同性愛情公布與眾,并稱這場持續了40年的愛情“始終充滿了愛與忠誠”。 年輕人的樂團指南(浦賽爾主題變奏與賦格) 二戰之后,1946年33歲的布雷頓,為英國政府籌拍的教育電影《管弦樂的樂器》配樂,后來成為獨立作品,便是《年輕人的樂團指南》。正如這個題目所示,是向青少年(英國的中小學生)介紹,使其了解管弦樂的音樂。此曲作者借用十七世紀后半葉英國最偉大的作曲家浦賽爾的舞曲《阿布迪拉沙爾》的旋律,由十三個變奏曲賦格曲,在精密設計下完成的。 全曲構成以管弦樂團合奏開始,之后依次是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的合奏,逐次介紹各種樂器,最后從短笛開始登場形成大賦格,在高潮中結束全曲。各曲之間附有淺顯的解說。雖然解說可有可無,但此處為了通俗易懂,我們還是一一列出。 一 管弦樂中大致分四個聲部組,即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弦樂器及打擊樂器。首先全體演奏浦賽爾所的《阿布迪拉沙爾》主題,其次是各聲部依次展現。 二 木管樂器展現木質的哨聲一一木管樂器的全合奏。 三 銅管樂器展現狩獵時的喇叭、號角等一一銅管樂器全合奏。 四 豎琴歸入弦樂組一一弦樂器全合奏。 五 打擊樂器演奏之后,開頭的全合奏一一定音鼓、三角鈴、鈴鼓、小鼓、鐃鈸、大鼓等加入之后是管弦樂的全合奏。 六 各樂器傾訴各自的變奏,明晰且優美的長笛、音越高音量越小的短笛一一小提琴與豎琴的伴奏下出現雙簧管二重奏。 七 悲傷的雙簧管在定音鼓、中提琴、大提琴伴奏下進行二重奏。 八 輕快而柔和的豎笛在弦的撥奏和低音號伴奏下進行二重奏。 九 巴松管在第一小提琴休息時的弦樂四聲部與小鼓輕快的節奏做伴奏下進行變奏。 十 在短笛、法國號、長號、小號、低音號、大鼓的伴奏下,第一、第二小提琴演奏輝煌的波蘭舞曲。 十一 在豎笛、短笛、法國號、長號、低音號伴奏下進行中提琴二重奏。 十二 加入豎笛、法國號、豎琴、中提琴的大提琴變奏。 十三 在短笛、長笛、雙簧管、低音管、鈴鼓等的伴奏下低音提琴做滑稽變奏。 十四 豎琴在鐃鈸、中國鑼的伴奏下,做華麗變奏。 十五 四支法國號在除了小提琴以外的弦與豎琴、定音鼓伴奏下進行變奏。 十六 兩支小號在除了中音提琴以外的弦與小鼓的伴奏下進行變奏。 十七 在木管、法國號、小號、低音提琴伴奏下,長號吹出華麗的變奏。 十八 弦樂五聲部合奏加入定音鼓。 十九至二十三 隨后依次加入大鼓與鐃鈸;鈴鼓與三角鈐、小鼓、木魚;木琴; 響板與中國鑼 。 二十四 最后加入鞭子,全部打擊樂器一起演奏。 二十五 曲子最后演奏賦格,從短笛開始,銅管演奏浦賽爾的旋律,與布雷頓所作的旋律形成雙重賦格,之后以各種樂器展開壯大。 雙重賦格比平常的賦格結構更復雜,布雷頓把各種樂器的特色都發揮出來,尤其在賦格的使用上,全曲在所有樂器都盡情展現自身特色的高潮中結束。 在英國,本杰明·布雷頓被譽為“自(十七世紀)蒲塞爾以后最偉大的英國作曲家”。在他豐富多產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室內樂、聲音作品。除了已經提到的作品之外,他的三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巴赫之后同類作品中最出色的。他的《第三弦樂四重奏》足以與巴托克的同類作品媲美。上面詳細介紹的《年輕人的樂團指南》一直是古典音樂入門的經典之作。但是布雷頓的很多作品和他的性取向一樣,直到今日才逐漸被大眾了解和接受,正如羅斯特羅波維奇所說: 他的音樂并不直截了當,情感總是蘊含深處,溫和富有詩意。強烈的打動著聽者的心。布雷頓的時代還沒有到來,他的偉大之處還未能被整個世界理解。然而,就像早于他的馬勒、肖斯塔科維奇一樣,他的時代總會來的…… 《你應該知道的古典名家名曲》系列到此全部結束。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我們新的專欄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