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農歷中一段特殊的時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三伏約在西歷的6月到9月之間,是中國在農歷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一年中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在不同的年份為10或20天。 三伏天|釋義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由秋到夏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環。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伏”又稱“長夏”五行家對其冠以“土”。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按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關系可以自然循環。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后二十天以后,所以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開始?!案铡笔恰凹鬃佑浫铡?,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 三伏天|起源 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碧迫藦埵毓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p> 三伏天|原因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計算方法 初伏 初伏也稱頭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個庚日為入伏,作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中伏也稱二伏,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第四個庚日定為中伏開始的第一天,農歷七月前立秋者,則中伏為10天;農歷七月后立秋者,則中伏為20天。 末伏 末伏也稱終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第二個庚日定為出伏,即伏天結束。 三伏天|飲食調理 ![]() 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暑濕對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瀉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為宜。且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酸性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制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中醫注重天人合一,陰陽互補,因此,在夏季人們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盡量不吃辛辣溫燥食物。還要避免生食冷飲過度導致傷及人體內的正氣而誘發疾病。 在烹調方面,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吃法,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蔬菜的營養;再輔以適量的醋、醬、蔥、姜、蒜和芥末,可促進食欲和消化外,還抑菌、降脂、調血壓。西瓜、苦瓜、冬瓜、黃瓜、絲瓜、番茄等瓜茄類果蔬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首選祛暑食物。此外,入伏飲食還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煙。 此外,夏天大量流汗會引起鹽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離子儲備量減少,從而影響胃液中鹽酸的生成,不利于鐵和鈣的吸收,所以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鹽。補水湯茶飲料是個不錯選擇。湯類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鈉、鉀、鎂等有機鹽,而茶水可生津提神,減輕疲勞。不過,這些湯茶熱著喝才最能起到解暑的功效,因為溫熱的茶飲能通過舒張汗腺將體表溫度降低1~2℃,消暑效果遠優于冷茶。 ![]() 三伏天|冬病夏治 ![]() 冬病夏治治療的最佳時間是“三伏天”。因為夏季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季節,也是人體中陽氣最旺之時,此時通過適當的內服或外用一些藥物,最易驅除體內寒氣,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的方法較多,醫生根據病癥不同,選擇一兩種方法來治療。主要有:穴位藥物敷貼、中藥內服、針灸、藥物注射、推拿、埋線、刮痧、拔罐、熏洗等。 冬病夏治,三伏貼等不是人人都適合,具體需要辯證論治,切記不要盲目跟風,不能不管寒熱,不管虛實,不管穴位,不辯證。。。全身亂貼。 三伏天|預防重點 ![]() 初伏防中暑 伏天乃四季中陽氣鼎盛之際,在熱浪的襲擊下,人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一些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在高溫環境中很容易中暑。 此時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做好防暑降溫工作,注意不要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溫環境中久留,烈日當頂時不宜出門,外出應帶上遮陽傘、帽,勿做劇烈的運動,中午要保證午睡。 應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可選擇淡鹽水、綠茶、綠豆湯及其他清涼飲料。若出現頭暈、心悸、惡心、嘔吐等中暑先兆,應速至陰涼處,解開衣服,冷敷頭部,飲用清涼飲料,并服用人丹或十滴水。遇有體弱多病者及老年人中暑,應立即送醫院搶救。 中伏防濕邪 三伏正值古稱長夏季節,此時雨水增多,水氣上騰,濕氣極盛。濕性重濁、粘滯,易與熱結,濕熱交蒸,濕遏熱伏,使得汗液難以蒸發、排泄。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四肢無力,食欲不振;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腹瀉。 此時要格外注意飲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營養易于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可在粥食中加入扁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濕之品,亦可用鮮藿香、佩蘭各,飛滑石、焦大麥,甘草,水煎代茶飲,并注意飲食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末伏防秋老虎 此時已經入秋,所謂“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秋老虎”頗兇。由于暑熱最易傷心,熱擾心神,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臥不安,思緒雜亂。 此時,除仍需加強防暑降溫之外,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干擾,做到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律,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機體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壞肚”,對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損傷脾胃。 ![]() 2020年三伏天時間表 ![]() 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 初伏: 公歷2020年7月16日(農歷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農歷六月初五) 中伏: 公歷2020年7月26日(農歷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農歷六月廿五) 末伏: 公歷2020年8月15日(農歷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農歷七月初六) ![]() ?哲眼看中醫 ![]() |
|
來自: JXY雨萌 > 《醫道宗源(哲眼看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