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畫幅這個問題來源于膠片時代,全畫幅和非全畫幅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全畫幅的感光元件尺寸為36*24mm,半畫幅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為22.7*15.5mm,全畫幅的感光元件尺寸普遍比非全畫幅大,其中由大至小分為大畫幅、中畫幅、全畫幅、APS-C畫幅、M43畫幅、以及一寸機等。 135全畫幅(35mm) 全畫幅是針對傳統35mm膠卷的尺寸來說的。成像面積尺寸為36×24mm。 APS-C半畫幅 英文:Advanced Photo System type-C,縮寫:APS-C,譯為先進攝影系統C型。長寬比為3:2(23.9×15.6mm),其對角線長度為29.3mm,折合1.7英寸。因為APS-C尺寸的成像元件是小于全幅的,因此傳感器獲得的圖像對比全幅傳感器獲得的就會有種“圖片被裁切后”的感覺。譬如,一枚35mm的鏡頭用在全幅相機上是作為廣角鏡頭,而用在APS-C相機上時則成像區域變窄,變成一枚標準鏡頭。要注意的是,這個數值只是描述視角相當于全幅鏡頭的焦距,至于透視關系則不會發生變化。即35mm鏡頭的透視效果不會變成50mm鏡頭的透視效果。 之間轉換系數:尼康、索尼 ×1.5 佳能×1.6 小畫幅 這里指小于APS-C畫幅傳感器的相機。常見的有: 1/2.3英寸(6.16X4.62mm) 1/1.7英寸(7.4X5.55mm) 1英寸(13.2X8.8mm) 代表機型:索尼黑卡RX100系列、佳能G7x系列、松下Lx10系列等。 4/3英寸(17.3X13mm) 4/3英寸傳感器的面積只有傳統35mm膠片的1/4,其鏡頭等效轉換系數為×2。 代表機型:松下LX100、奧林巴斯PEN-F等。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畫幅的大小之間有什么區別? 120中畫幅 指使用寬度為6cm的120或220膠卷的相機,所以也稱120相機。成像尺寸位于36×24mm與4×5英寸之間。 可以分為6cm×4.5cm(有數碼機型,也稱645相機)、6cm×6cm、6cm×7cm、6cm×8cm、6cm×9cm、6cm×12cm、6cm×17cm、4.4×3.3cm、53.7×40.4mm等不同的規格。 大畫幅相機 大畫幅相機的主要拍攝內容和應用范圍與其他相機有所不同,其專業的操作方式,是其它相機不容易實現的。膠片為4×5英寸和8×10英寸。 畫幅大小導致成像產生的區別! 取景范圍 在使用相同卡口相同焦段的鏡頭的時候,小畫幅的要比全畫幅的取景范圍要小。 ISO上的表現 我們優先選擇全畫幅相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可以在高ISO下提供更好的畫質表現,可能在白天光線充足時表現不明顯,但如果在弱光條件下,高ISO的表現差距就大了。 比如我們將一個小碗和一個大臉盆放在外面接雨水,相同時間內肯定就是大臉盆接的雨水量更多,這雨水就好比是我們的曝光,雨水量就是我們的曝光量,這很好理解。 成像差別表現 1、細節:全幅相機有更好的細節; 2、高感:全幅相機的高感光度畫質比半幅更好; 3、寬容度:即一個畫面內表現出最亮和最暗的部分反差有多大,全幅能表現的反差更大; 4、色深:即畫面的色彩表現力,全幅的色彩更豐富; 5、景深:全幅的景深要比半幅淺。 價格 全畫幅的感光元件尺寸比半畫幅的感光原件大,所以價格貴。 當然價格不止是畫幅的差距,還有操控、做工、對焦,連拍,反應程度上都有很大的差異。 機身大小 因為全畫幅的感光原件較大,使相機機身也要做得較大。 SONY推出了全畫幅微單,機身也是小巧,比其他的相機要小得多,看個人選擇。 鏡頭運用 非全畫幅(殘幅或半幅)與全畫幅。 以佳能為例,全畫幅機身是不能使用非全畫幅的鏡頭的;而全畫幅的鏡頭是可以使用在非全畫幅機身上,只是要換算等效焦距的,佳能是1.6,尼康相機是1.5。 比如50MM F1.2的全畫幅鏡頭,安裝到非全畫幅機身上,等效焦距為50x1.6=80mm。 但是不能說小畫幅就會很弱,其實這是相對的。在拍照時大畫幅時會有更好的表現,但是在拍視頻是就會有一點區別了,有時候有時候因為小畫幅在拍攝時發熱量會更小能夠提供的碼流能夠更高,所以可能小畫幅有時候更適合拍視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