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叫“永久”的自行車品牌嗎?多少人的童年是在父親那輛被擦得錚亮的黑色28寸永久自行車前杠上度過的;多少人斜跨在前杠下,歪歪拐拐的學會了騎車。不管是去學校、去公園,還是回家,一路上伴著“叮鈴鈴”的車鈴聲,嗖嗖輕風吹起頭發,至今都是午夜夢回最快樂的場景。 那個曾不亞于“蘋果”被人追捧的“永久”,在自行車的微勢時,也退出了我們的視野。90后、00后騎車的人甚少,即便騎車知道自行車品牌也只有“Trek崔克”、“閃克”、“BMC”這些國外牌子,沒人知道在中國還曾有一句:“飛鴿快,永久耐,騎著鳳凰談戀愛”。 ▼ 生產永久牌自行車的上海自行車廠, 其前身是1940年由日本人在上海東北角 唐山路上開辦的“昌河制作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 該廠開始生產“永久牌”自行車。 在漫長的計劃經濟時代, 自行車是普通百姓生活離不開的“老三件”, 光有錢還不行,還得要有一張 購買自行車的票才能買到。 “永久”并沒有永久消失,幾年沉淀后,它以一種不同的方式回到我們的視野里——自行車主題咖啡館 “永久Café”。 上海浦東蘭花路,是國內最知名的騎行族聚集地,整條街被幾十家國內外自行車品牌占領,從Artbike、Brompton、Trek崔克等歐美高端品牌直營店,到國內知名的騎行俱樂部……作為國內自行車企業昔日大佬的“永久”也將“永久Café”開在這里。 一進門就被滿屋子的白色震住,加上無處不在的黑色,和貫穿整個空間的“永久”商標的藍色,令人的精神立刻為之一振,雖然色調冷冽,但配合上木質原色的桌椅和昏黃的燈光,整個空間卻給人一種清麗而溫馨的感覺。 跟其他咖啡館比起來,150多平方米不算很大,但在精致合理的安排下,這個空間卻成了一個融咖啡生活、自行車產品展示和周邊售賣、車輛修理于一體的多元化空間。 或許因為是一家企業開辦的店鋪,“永久Café”無處不是工業元素。工廠里最常見的鐵架及鐵網代替了壁紙;車間棚頂經典的排架結構被移過來裝飾在天花板上;店里沒有燈箱點餐牌,取而代之的是車間里隨處可見的記事板;甚至連工人師傅最常用的搪瓷茶缸也被拿來盛裝咖啡。 店里最精心的設計還不止這些,由自行車鋼圈與輪轂拼接而成的燈罩,車鈴制成的點單鈴,墻面上作為裝飾的車輪和車架,店內陳列的各類騎行周邊用品,以及各種新老款式的“永久”自行車,甚至于咖啡上寫著的“永久”兩字……都在喚醒著人們對于過往的記憶,述說著“永久”品牌的前世今生。 “跟其他品牌相比,‘永久’在人們心目中有著不同的意義,有回憶、有故事,很多人第一輛自行車就是‘永久’。”店主、上海永久自行車有限公司CEO陳閃說:“開這家店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使人們重新接觸‘永久’,告訴大家‘永久’還在,‘永久’也在發展、在進步?!?/span> ▼ 國民政府時期,“永久牌”稱為“扳手牌”, 建國后,工廠重新設計商標, 由于當時受到蘇聯的特殊關系的影響, 新商標暫定名為“熊球”牌。 畫面上是一只北極熊站在地球頂端。 后幾經討論,反復醞釀, 最終采用“熊球”的諧音“永久”, 作為產品名稱。 事實上,出生于1987年的陳閃自2008年從父親陳榮手中接過“永久”的管理權后,一直致力于“永久”的革新。在他的努力下,推出定位于“輕客生活”的“永久C”子品牌。 他和設計團隊在拆卸了100多輛老式自行車后,最終把老永久“二八大杠”的樣式改成線條更簡潔、更符合人體工程學的結構,并按照時裝設計的色譜來重新調漆,生產出“永久C”系列產品,而且參照類似宜家每件商品都有自己小名的時髦做法,用杭州、南京、中國臺灣、上海和北京的地、街名來命名型號,推出“北山”、“頤和”、“淡水”、“五原”、“柳蔭”…… 5大型號共計14款車型。 ▼ “篤”系列是“永久C”最有特色產品,為原竹單車, 自行車的“三角架”以竹材打造,輔以鋼材接口。 “篤”的繁體字寫法為上“竹”下“馬”, 含著成語“青梅竹馬”之意。 鮮艷明亮的色彩、復古騎行包、線縫把套,將復古和現代流行完美融合,讓“永久C”漸漸贏得了年輕消費者。如今在“永久C”天貓旗艦店,平均客單價已經能夠達到1600元。 “永久Café”是陳閃的第二步,店面的裝修前后花了約8個月時間,許多點子都是裝修時,突然在他腦海里蹦出來的,比如用車鈴做點單鈴、車圈吊燈……“這里給騎行愛好者提供交流的場地,他們可以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等著自己的愛車修理好或改裝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 接親不用寶馬、路虎,婚車是永久自行車, 一對永久騎行俱樂部的新婚夫妻, 在接親環節舉辦了一個復古騎行。 對陳閃來說,這里是“永久C”推廣的前沿,是“永久”回歸的陣地,但對于我們來說,這里是一個懷舊的地方。即便沒有買一輛“永久”的打算,也不妨礙我們到這里喝杯咖啡,看看車。 或許時間的流逝讓很多東西沒法復原,但只要知道TA還在,TA很好,就已經可以安心了。 · · · END 陳閃 出生于1987年,上海永久自行車有限公司CEO, 推出永久子品牌“永久C”。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穆霖 首席記者│王恩澤 編輯│張爽 李晨璐 田小摔 王小軒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制│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創,轉載請注明◎ |
|